注塑成型制程检验规范

合集下载

注塑检验管理制度范本

注塑检验管理制度范本

注塑检验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为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不良品产生,特制定本检验管理制度。

本制度规定了注塑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检验标准、程序和要求,以保证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注塑车间各生产岗位及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工作环节。

三、检验内容与标准1. 原材料检验(1)检验员应按照原材料检验标准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验收,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2)对原材料的性能、外观、尺寸等进行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投入使用。

2. 半成品检验(1)检验员应对半成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包括外观、尺寸、结构、功能等方面。

(2)对半成品的质量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进行处理。

3. 成品检验(1)检验员应按照成品检验标准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包括外观、尺寸、结构、功能等方面。

(2)对成品的质量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进行处理。

4. 过程检验(1)检验员应按照过程检验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检验,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要求。

(2)对过程质量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进行处理。

四、检验程序与要求1. 检验员应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2. 检验员应填写检验记录表,记录检验结果、日期、签名等信息。

3. 检验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以便追溯和分析。

4. 检验员应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验设备的准确性。

5. 生产部门应根据检验员的反馈,及时采取措施改进产品质量。

五、不合格品处理1. 不合格品应隔离存放,以免混淆和误用。

2. 检验员应填写不合格品报告单,详细记录不合格品的情况,并通知生产部门。

3. 生产部门应根据不合格品报告单,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产生。

六、持续改进1. 检验员应定期对检验制度进行评审和改进,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2. 生产部门应根据客户反馈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检验标准和要求。

七、培训与宣传1. 公司应定期对检验员进行培训,提高检验技能和质量意识。

注塑成品检验标准

注塑成品检验标准
CR
MA
MI
外观
1、实物与样品相符,塑料件本体无破损、缺料、变形、批锋、偏心;

目视/对照样板
2、表面黑点、斑点:正面S≤0.2 mm2可接受1个;
侧面S≤0.3 mm2可接受2个;底部S≤0.4 mm2可接受2个;

目视/卡尺
3、表面刮伤、模痕:无手感L≤10mm可接受1条;
有手感L≤5mm可接受1条;
1.目的:为了使注塑成品达到本厂之品质要求而统一制定检验标准和缺点判定标准。
2.检验工具:1、酒精灯 2、游标卡尺 3、烘烤箱
3.抽样方案:按MIL-STD-105E一次抽样(II)质量允收水准AQL:致命缺陷—0;严重缺陷—1.0;轻微缺陷—2.5
4.检验项目及判定标准:
项目
内容
检验内容
判定标准
检验方法

目视/卡尺/手感
4、气泡:正面S≤0.4 mm2可接受1个;
侧面S≤0.5 mm2可接受2个;

目视/卡尺
5、缩水:正常光线下视距40cm不明显允收;

目视
6、色差:颜色一致,

目视
7、有气孔的塑料壳气孔位置正确,无堵塞现象;

目视
8、表面脏污(可擦掉);

目视
装配
1、装配顺畅、无过Leabharlann 、过松现象;√试装
2、无破碎、裂痕现象。

以适当的力捏十次
尺寸
各尺寸符合要求;

参照样板/卡尺
特性
1、耐高温性:塑料件无熔化、明显变形、开裂、发黄;(PP料90℃;PC料:140℃;PBT料:200℃)

恒温烘烤60分钟
2、阻燃性;实验火焰离开后自燃时间不超过15S

注塑件检验规范

注塑件检验规范

1材料2尺寸3试装4结构序号112345序号检验项目检验判定标准检验工具及方法缩 水外观可视面(A级面):无缩水。

非外观可视面(B级C级面):手摸无明显凹凸感。

飞 边外观可视面(A级面):不可有飞边,飞边修整后宽窄一致,不允许有锐边;非外观可视面(B级C级面):飞边不可刮手,修整后光滑,线条一致,无波纹状。

白印外观可视面不可有白印。

白印用烘枪返工后,塑件面上不可有发亮.色差颜色同实物样本或客户订单要求,目视比对标准色板颜色无明显差异,组装后目视产品同颜色的部件之间不可有色差。

杂点外观可视面(A级面):不允许有杂点。

非外观可视面(B级C级面):杂点φ≤1.0mm,两点间距离≥10mm.同一面上杂点不超过三点擦划伤外观可视面(A级面):不允许有划伤存在。

非外观可视面(B级C级面):允许线宽W≤0.5mm、线长L≤10mm、指甲刮拭有凹凸感的划伤不超过两条,两划伤相距10mm以上;需与最新技术图纸或封样件结构一致,塑件内结构、柱、筋、孔应到位无错位,插孔、销子孔配合处无废边、无断裂图纸/封样件2.外观检验表面总体外观:45或135度角进行目测,外观可视面无可见杂色点、划伤、凹(压)痕或其它外观缺陷;色彩同实物样本或客户订单要求。

(详细见见下表:)检验项目检验判定标准1.材料、结构、尺寸材料型号与技术要求相符合(或同客户要求)目视/封样件重点尺寸必须符合图纸要求,次要尺寸应不影响产品使用、安全功能为前提卡尺/图纸依据作业指导书与配合部件试装顺利,配合部件之间间隙、工艺线等均匀平直,无缺陷配合部件XXXXXXXXXX公司注塑件检验规范02.30-2014一、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为使本公司注塑件的检验判定有明确统一的依据,特制定本检验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注塑件的检验内容及判定规则。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注塑件生产时的检验。

二、检验内容5注:组装后可视的正面称为A级面,下侧面称为B级面,上侧面及左右侧面称为C级面。

三、执行方法1.首件检验1.1 检验时机:新产品投产、机位换模后、异常修模后、停机后重新开机时、原材料变更时。

注塑关键过程检验规范

注塑关键过程检验规范
产品
名称
安全注射器
卡片名称
注塑工序过程检验规范
零件名称
外套
版本号
序号
检验项目
类别
技术要求
检验方法
检查频次
抽样方法
1
尺寸
A
主要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外径千分尺、游标
卡尺、塞规、投影仪
1.首检:1次/班,更换规格、原料批号应重新首检,首检应记录
2.员工自检:生产全过程,应做好记录
3.抽检:检验员对整模产品进行检验,并对操作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进行随机抽检,出现返工应进行记录。巡检频率不少于1次/1小时目测4Fra bibliotek异物杂质
A
清洁无杂质、油污、异物
目测
5
透明度
C
透明光洁
目测
6
收缩变形和偏心
C
无明显收缩变形、偏心及气泡
目测
7
全长不直
C
无明显弯曲变形
目测
8
浇口
C
不得有明显过大浇口缺陷
目测
1.首检检验全部合格
2.抽检:(1-8)项
N>3200,n=80
N≤3200,n=50
A类:Ac=0,Rc=1
B类:Ac=2,Rc=3
C类:Ac=5,Rc=6
3.返工加严抽样检验:
2
注塑缺陷
A
外套与针座配合的一端不得有毛
刺、飞边、料屑、无色斑、网状
组织、塑流痕迹、气泡等缺陷
目测
3
缺损
A
完整,无缺陷、豁裂的现象

注塑制程检验标准(注塑部管理)

注塑制程检验标准(注塑部管理)
用尺测量
1.4混色/混点:
1.4.1在900mm2面积ψ0.5~1.0mm有一点或以上,在ψ0.5mm以下有3点或以上
1.4.2在900mm2面积ψ0.5mm以下有1~2点
用尺测量
1.5刮花/拖花
1.5.1长度大于5mm或面积大于2.5mm2
1.5.2长度小于或等于5mm,或面积小于或等于2.5mm2
3.1组合位离隙或起级:
3.1.1尺寸大于0.3mm
3.1.2尺寸小于或等于0.3mm
用离隙尺测量
3.2变形
目视
3.3按<<测试规程>>进行跌落﹑扭/拉力﹑测试:
3.3.1试装件断裂,有利边﹑利角﹑小物

相关测试仪器
3.3.2试装件断裂,无安全问题
目视
制定
审核
批准
东莞市美升宝通用电器有限公司
文件标题
检验内容和标准要求
检验方法
判定等级
视严重程度
CR
MAJ
MIN
1
外观
1.1颜色偏差:
1.1.1偏差级别大于限度签办
对照样办
1.2披锋:
1.2.1高度大于1mm或面积大于5mm2
1.2.2高度小于或等于1mm或面积小于或等于5 mm2
用尺测量
用尺测量
1.3水口
1.3.1高度大于1mm或面积大于2mm2
1.3.2高度小于或等于1mm或面积小于或等于2mm2
用尺测量
1.6缩水:
1.6.1面积小于或等于1.5mm2
1.6.2面积大于1.5mm2
用尺测量
制定
审核
批准
东莞市美升宝通用电器有限公司
文件标题
注塑制程检验标准文件编号Biblioteka WI-M-035版本

注塑过程检验指导文件

注塑过程检验指导文件

1文件目的和使用范围:规范本公司注塑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活动,预防过程变异和不合格品流出。

2名词术语:a 缺料——射胶量不足,制件成型不完全。

b 飞边——因充模压力大或模具分模面密封不良而导致产品成型的末端多胶。

c 缩水——因材料充填密度不足冷却后收缩造成的表面凹陷。

e融接线——塑胶自浇口注射形成分支流动,各分支流动重新结合形成的发状细线。

f 银丝——因原料含水量过多或分解造成射胶时留在制件表面的银色条纹。

g 拉毛——开模和制品脱模时分模面或皮纹拖拉制件表面造成的划痕。

h 划伤——因模具或操作原因在产品上造成的划痕。

i 变形——制件出现的弯曲、扭曲、拉伸现象。

j 顶白——因制品脱模不良而出现在产品顶出机构背面的发白现象。

k 异色斑——局部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缺陷。

m 油污——脱模剂、顶针油、防锈油造成的污染。

n 烧焦——塑胶在成型终端分解变质,通常颜色发黄,严重时炭化发黑。

o 断裂——局部材料分离本体。

p 裂纹——制件本体可见的裂纹。

q 气泡——透明制品内部形成的中空。

r 色差——实际颜色与标准颜色的差异。

s 削缺——削除制件飞边、浇口时过切损伤制品本体。

t 流痕——因模具表面温度过高或产品冷却时间不足而造成制品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流水纹状现象以上名词术语供现场检验人员引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原则上检验人员应统一按以上术语填写不合格问题以便于自动分类统计,对于实际问题与定义有差别的情况可报告上级主管审核修订定义。

3注塑过程质量控制流程与节点::4 4.1、塑件质量检验6个要素:A--结构和尺寸,B--外观(含装配件、保护膜和贴条),C—材料物理性能,D—材料环保和阻燃指标,E—产品追溯性标识,F—包装和包装标识。

4.2、确定标准样:新产品在计划正式生产前,应确定标准样,标准样经技术部门负责认可结构并签字核准,质量部门负责认可外观、物化性能并签字核准。

标准样一式批准三件,一件留于技术部,一件留存于质量部,一件留存于生产车间。

注塑检验指导书

注塑检验指导书

注塑检验指导书一、引言注塑检验是在注塑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注塑检验,可以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要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本指导书旨在指导注塑检验的实施过程,包括注塑模具检验、注塑成型工艺参数检验和成型产品检验。

二、注塑模具检验1. 模具清洁检查在进行注塑模具检验前,需先对模具进行清洁检查。

清洁模具可以保证产品表面的质量,并减少模具的损坏风险。

清洁模具包括定期清洁模具表面、深层清洁模具内部和检查模具各部件的状态等内容。

2. 模具尺寸检验在进行注塑模具检验时,需要对模具的尺寸进行检查,确保模具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模具尺寸检验包括模具整体尺寸检查、模腔尺寸检查、模具配件和附件尺寸检查等内容。

3. 模具磨损检查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磨损情况,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模具磨损检查包括模具表面磨损检查、模腔磨损检查和模具配件磨损检查等内容。

三、注塑成型工艺参数检验在进行注塑成型工艺参数检验时,需要确保注塑成型的工艺参数设置合理,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和产品的质量要求。

1. 温度参数检验温度参数是注塑成型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进行温度参数检验时,需要检查熔融温度、注射温度、保压温度、冷却温度等参数的设置情况,确保温度参数能够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2. 压力参数检验压力参数是控制注塑过程中材料流动和成型压力的重要参数。

在进行压力参数检验时,需要检查注射压力、保压压力、射胶速度等参数的设置情况,确保压力参数能够满足产品的成型要求。

3. 注塑时间参数检验注塑时间参数是控制注塑时间的重要参数。

在进行注塑时间参数检验时,需要检查注塑时间、保压时间、冷却时间等参数的设置情况,确保注塑时间参数能够满足产品的成型要求。

四、成型产品检验成型产品检验是对注塑产品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1. 外观检查外观检查是对产品外观质量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通过外观检查,可以检测产品表面是否有缺陷、色差、气泡等问题。

注塑件制程检验标准

注塑件制程检验标准
10壁厚均匀一致,不允许有偏芯现象.MI
外观检验
巡检:PQC过程巡检抽检:
1烟寺天面不分许烈病乃的知co20PCS/只要发现1个CR类不良时,需
1塑冗表面不允许裂痕及缺料CR2小时反馈车间主管立即改善,不
每台机良品需挑选处理。
2皇壳表面有裂痕及表面光亮MA
3塑壳表面有油脂影响移印/喷码效果MA
4塑壳螺纹有毛边、毛刺:MA
5塑料件表面应有明显毛刺MA
5、作业程序
5.1首件检验:
检验项目
NO
(塑件)检验方法及判定标准
缺陷等级
检测设备
适用工序
抽样频率
判定方法及处理说明
尺寸/匹配/塑
件韧性1
测试/外观
①根据《塑件图纸要求》对塑件尺寸进行测量,尺寸要符合图纸各项要求;
每批依【首件确认表】要求,发
筑目视/卡首件生不符合时立即反馈车间主
尺目”首件样确认管停产整改后再次检验合格
目视巡检
fζ塑壳表面有刮伤、痕迹、压痕,、毛边、划伤、...巡检:NC过程巡检抽检:
6印迹、缩水。M120PCS/不良率2%时,需反馈车间主
2小时管立即改善,不良品需挑选
7塑壳表面、麻面、黑点、焦斑、色差、熔合线...每台机处理。
、顶针印、烧焦、变形灰料等
8产品内外表面有脏污、油脂等异物。M1
9散热孔不能有毛边或被堵住,M1
文件编号
页次
第1页共1页
制修订日期
版次
1.0
文件受控发行(AB)
注塑件制程检验标准
1、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生产的塑件质量得到良好控制,指导公司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和生产厂进行过程产品质量控制而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注塑产品工序质量检验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型制程检验规范一. 目的规范制程检验,正确监控制程以预防品质异常,确保产出品质及满足客户要求。

二. 适用范围本规范使用于塑件成型所有产品。

三. 定义无四. 权责4.1工程部:4.1.1.负责提供生产作业标准,技朮支持;4.1.2.负责提供标准生产工时。

4.1.3.制程中生产重点参数的提供与变更。

4.1.4.与制程相应的文件、规范、条件及标准的编制。

4.1.5.协助分析检讨改善制程异常。

4.2企划部:4.2.1.负责提供生产计划表,跟进提供成型生产所需原料及零件给产线生产。

4.2.2.负责代工客户的订单处理,物料跟进及制定《出货通知单》及出货明细。

4.3塑件品质部:4.3.1.负责制定各产品品质检验规范。

4.3.2.制程中各项重要参数的稽核与确认,确保产品满足检验规范/规格及客户需求。

4.3.3.制程中的首件检验,巡回检验,最终检验。

4.3.4.制程异常初步确认,不良品的确认。

4.3.5.产品质量数据之统计,分析,并传达相关单位。

4.3.6.矫正与预防措施效果的跟踪与效果确认。

4.4其它单位:4.6.1协助生产过程中相关事项处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五. 作业流程六. 作业内容6.1 获取产品制作所需信息6.1.1.产品在生产前,生产各相关人员必需获得以下工程资料方可生产:产品工程图、BOM表、作业指导书、作业流程及包装规范。

品管成型单位企划6.1.2.品管检验人员在产品生产前必需获得该产品的SIP、蓝图、评估报告、样品等资料,以作为检验该产品的依据。

6.1.3.以上工程资料及检验资料必需为文控中心正式发行的资料。

6.1.4.生产必需依各相关产品的工程资料要求进行产品制造。

若生产条件或生产流程需要任何变更时, 由工程填写工程变更通知单,经相关部门签核同意后,由文控中心统一变更受控发行,具体操作参照《文件资料管理程序》。

6.2生产计划管制6.2.1.企划部生管员依客户或各厂区需求制订每周生产计划。

6.2.2.企划部生管员需依生产计划跟进采购或供应商按时供给成型原料,并由生管员开出《发料单》,通知货仓备料发料,生产领料。

6.2.3.生产接到企划课的每周生产计划后,由生产课长或组长对每周生产计划审核并作生产排配,当不能达成时,应及时反馈企划课,由企划课协调解决。

6.3原料投入6.3.1.生产单位依据发料单和生产计划表到仓库领料,原料生产前需先对原料进行烘烤,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参照《标准成型条件表》进行。

6.3.2.生产塑胶料次料添加比例参照《BOM表》或《塑件产品次料添加标准》进行。

每次加料/拌料前需记录在<次料添加记录表>上,并通知品管签名确认。

6.3.3.成型在加料或拌料前,需先清理干净之前料筒内余料,预防余料和加入原料颜色、成型温度等特性不一致混用,造成产品混色、料花、粘模等异常。

6.4成型模具等周边设备连接/成型条件设定。

6.4.1.成型周边设备安装:A、上模安装:查找产品对应之成型模具,依《标准成型条件表》规定将模具安装在合适吨位之机台上。

B、依《标准成型条件表》连接模具所需用的标准模温(常温水、冷冻水、模温水)。

6.4.2.依照《标准成型条件表》调试自检OK后,由成型课技术员开出《成型首/终件记录表》,品管检验OK后再开机生产。

6.5初件检验6.5.1.I PQC接收到成型技术员送检的《成型初/终件记录表》和首件样品后,应在2小时内给出判定结果。

6.5.2.初件检验过程当发现成型条件记录超出《标准成型条件表》时,应通知生产&工程检讨标准成型条件是否合理,。

如工程评估可进行变更,则跟进工程对此标准成型条件发出工程变更通知单,并跟进产品外观和尺寸是否符合产品标准。

6.6制程作业员作业6.6.1.生产前IPQC及现场人员应事先确认相关工程数据(蓝图、承认书、包规、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等)是齐全及版次是否正确,确认OK后方可生产,并且各个工站应悬挂生产该机种的作业指导书(如果有太多相同工序,最多可两人共享一份作业指导书)。

6.6.2.初件检验OK后机台操作员开始生产同时进行自主检查,并将结果记录于成型生产日报表上,挑出不良品集中放置并交线/组长处理,制程IPQC巡回检查各机台并将检验结果记录于《成型制程产品巡回检查记录表》和《成型制程尺寸巡回检查记录表》上。

6.6.3.各工序作业人员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内容的要求执行作业。

6.6.4.制程出现异常时IPQC应将不良现象填写制程质量异常追踪单,由品管组长及生产线/组长确认是否调机或修模,生产制程中若有发生重大质量异常时均需记录于《成型产品制程质量履历表》内以供后续作业参考。

6.6.5.为保证生产现场物料摆放合理及生产机台清洁,作业员应做好“5S”工作。

6.7包装作业6.7.1.机台操作员依据包装规范核对自检OK的产品进行包装作业,包装前需确认包材无误后才可进行,以免误用:逐层摆放产品需重点确认每层摆放数量、层数、一箱总数量等不可错误;散装产品自检合格后,用电子称根据标准重量100%称重,并将称得重量书写在外箱标签上,确保重量100%准确,预防多装、少装不良情况。

6.7.2.一台机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包装过程要注意区分隔离,避免混装/标签错误等不良产生。

6.8制程检查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材料,设施,人员的变化等),应对制程进行检查,确保对影响制程能力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

1.初件检查2.制造单位作业人员、主管或品检人员,依据检验规范,于每日或每批开机、修模、设备维修、调机、换料等情况, 进行首件检验,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成型首/终件检查记录表》、成型日报表。

当生产条件、参数设定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记录超出规格的要重新评估相关部门同意后在文件中心统一变更发行。

3.制程自主检查4.制造单位依据制造作业规范或检验规范要求作业人员针对制程所使用的设备与治具、在制品及作业条件、外观、结构、参数......等管制项目, 作好自主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成型生产日报表》、《成型条件记录表》, 直接主管应不定期查核作业人员是否依作业规范要求确实执行。

5.生产互检6.每一作业工站作业人员对本工站作业手法,产出半成品均要进行自检,下一工站人员除对本工站要求检验事项做好自检外,还应对上一工站流下之部品均要进行仔细检验,发现不良知会前工序改善,防止不良流出。

7.制程巡回检查8.制程检验人员依据检验规范和规格要求,针对重要制程之在制品检验其质量是否符合规格, 并将检验结果记录于《成型制程产品巡回检查记录表》、《成型制程尺寸巡回记录表》等管制表。

9.禁用物质管控协创成型产品对ROHS规定之六项元素管控标准为:Cd≤50、Pb≤50、Hg≤50、Cr6+≤50、PBB ≤800、PBDE ≤800。

每款产品1月送测1次,由IPQC填写《化学测试申请单》送环境检测机构测试,客户有特殊要求,要满足客户特殊要求。

10.入库检验11.针对各制程之部品必须依据检验规范、抽样计划、相应质量缺点判定基准或检验样品实施检验,确定符合产品规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制程或入库,详细参照《抽样检验计划》。

6.9入库作业生产单位填写入库验收单并把IPQC检验合格产品统一摆放在OQC待验区,待入库检验,OQC检验合格则入库,不合格则退回生产处理,并由OQC开出品质异常处理单分析原因、制定有效对策改善。

6.10成品出货:成品出货注意事项如下:6.10.1.企划生管员每日下午18:30前资讯客户段出货需求,打印第二天出货通知单送交品管、成型、仓库等单位知悉,并打送货单交企划仓管员备料。

6.10.2.成型课依据《出货通知单》之先后顺序,了解货仓库存情况,紧急物料优先安排生产。

出货前不能完成要通知生管员协调处理。

6.10.3.出货1小时前仓管员依送货单备货,并通知品管确认,品管课依出货通知单上不同客户之需求,附相关出货检验报告、SGS化学物质测试等报告。

6.11、不合格品、制程异常之处理:6.11.1.异常品及异常嫌疑品处理:1.异常发生后,应立即通知制程检验人员或线组长确认处理,属于来料问题交品管IQC处理,属制程设备问题则由成型管理通知设备管理员、技术员、模具或工务进行处理。

2.异常发生后,需检查相关时间段产品(现场、库存、客户段)等是否有类似异常,如有对产出品按照6.11.1.中3、4、5、6项规定办理。

3.产品制造过程中之不合格品若属于外观不良则由QE签限度品进行挑选作业。

4.对于结构性问题,需要加工处理的,需由工程部门门制作重工流程,成型课进行加工处理,品管跟进成型加工,确保产品品质。

5.产出异常品虽不符合公司验收标准,但经验证或客户同意的状况下予以允收入库,如需特采时由责任单位提出特采申请单,经品管、制工及相关单位一致同意并经事业处最高主管或其授权主管核准后方可特采。

6.报废处理:当产品测试环境管理物质超标,必须进行报废处理;当不合格品在质量特性上有影响其主要功能或不合格品不适用于重加工或特采时,得办理报废:产品或物料报废由责任单位填写报废单,经责任部门主管确认,品管/工程单位确认不良无法修复或重工时,再经事业处最高主管或其授权主管核准后方可报废。

6.11.2.制程异常定义A、制程重要工站之不良率超出设定管制界限(单项不良超过1%,总体不良超过3%)。

B、制程发生突发性变异,导致产品质量不良。

C、品管人员制程稽核发现管制项目超出已明确订定之条件/参数。

D、制程中发现的潜在性质量隐患。

6.11.3.首件检验异常,则在首件单上写清楚不符合项,将首件单和首件样品一起退给成型课技术员分析原因改善。

改善后自检产品OK再送检IPQC进行重新确认,IPQC确认合格后通知成型开机生产。

6.11.4.制程自主检查异常,成型包装或全检挑选的异常品,需记录在《成型生产日报表》上,单项不良超过1%或总体不良超过3%时,需通知技术员/全技员分析原因改善,对不能及时解决的(2H内),由IPQC开出品质异常处理单,由成型单位书面分析异常原因,相关单位协助改善。

6.11.5.设备及模(治)具异常处理1.制程中生产设备发生损坏造成质量不良或生产停顿时,作业人员应立即通知工程或工务/生技等责任人员进行故障排除,或请制造厂商派人前来维修。

2.设备修理完毕后,应将设备维修记录填写在"设备维修记录表"中,如维修项目涉及产品质量时,应执行初件检查确认合格后,并将结果记录于维修记录表中,方可继续生产。

3.在模(治)具生产作业过程中, 发生模(治)具不良导致零件、产品质量不符规格时,应立即进行故障排除或停机换模或下模修理。

4.模(治)具修复或更换完毕后, 应将模(治)具发生不良事项填入模(治)具维修记录表或成型生产日报表。

5.品保或制造单位须对修模后之生产质量实施初件检查及生产条件确认, 经确认符合标准要求后才可继续开机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