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10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篇一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雕阑玉砌(qì)骤雨(jù)暮霭(ǎi)樯橹(qiáng)B. 乍暖还寒(hái) 槛菊(jiàn) 凝噎(yī)都门(dū)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彩笺(jiān) 不谙(ān)D. 寒蝉凄切(qī)将息(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B. 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C. 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D. 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3、诗句填空: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5、根据提示填空: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1、 C2、 D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
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

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高二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学案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三、教学设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能力和精神,使其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深入探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四学时分两步走完成本文的教学。
第一、二学时: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文言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第三、四学时: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把握传主性格特点,鉴赏文本的丰富意蕴。
第一课时一、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战国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其中司马迁最推崇的便是魏国的信陵君无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信陵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受到司马迁如此的偏爱。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文言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一)通假字 1、直上载公子上坐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2、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3、辞决而行 4、北乡自刭(二)古今异义 1、公子再拜,因问 2、以公子为长者 3、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4、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5、公子颜色愈和 6、让魏公子曰 7、愿枉车骑过之(三)词类活用 1、仁而下士: 2、留军壁邺: 3、大会宾客: 4、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5、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7、公子从车骑,虚左: 8、为能急人之困: 9、公子怪之: 10、却秦存赵: 11、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12、侯生乃屏人间语: 13、北救赵而西却秦: 14、厉兵秣马: 15、自迎夷门侯生: 16、皆谦而礼交之: 17、以便国家: 18、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19、且公子纵轻胜: 20、吾攻赵旦暮且下: 21、弃之降秦: 22、今公子有急: 23、此五霸之伐也∶ (四)一词多义 1、故(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2)复饮如故:(3)故久立与其客语;朱亥故不复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4)今公子故过之:(5)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6)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8)君安与项伯有故:(9)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2、引(1)公子引车入市:(2)公子引侯生坐上坐:(3)复引车追问侯生:(4)为公子先引: 3、就(1)乃谢客就车:(2)欲就公子之名:(3)使归就戮于秦:(4)金就砺则利:(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6)瞬息可就: 4、乃(1)公子于是乃置酒;乃谢客就车;乃请宾客:(2)嬴乃夷门抱关者: 5、辞(1)辞决而行:(2)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4)近日奉辞伐罪:(5)臣等不肖,请辞去: 6、兵(1)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2)勒兵:(3)得选兵八万人: 7、过(1)愿枉车骑过之;不宜有所过;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臣所过屠者朱亥:(2)行过夷门,见侯生:(3)公子过谢侯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5)力能扛鼎,才气过人:(6)微二人,寡人几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7)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8、以(1)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欲以观公子;臣以此知之:(2)实持两端以观望;过客,以观公子;王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3)世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4)譬若以肉投馁虎:(5)欲以客往赴秦军:(6)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以公子贤,不敢……;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以公子之高义;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7)以为小礼无所用:(8)以至……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9、为(1)封公子为信陵君:(2)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3)为寿侯生前:(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6)如姬之欲为公子死:(7)赵王所为: (8)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10、让(1)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2)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11、微(1)(侯生)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2)微风鼓浪:微小;(3)微斯人,吾谁与归:(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e,其行廉::(五)重点字词 1、致食客三千人: 2、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3、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5、侯生摄敝衣冠: 6、愿枉车骑过之: 7、微察公子: 8、遍赞宾客: 9、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10、侯生乃屏人间语: 11、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2、我岂有所失哉: 13、然公子遇臣厚: 1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16、如姬资之三年: 17、勒兵: 18、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19、且公子纵轻胜: 20、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21、将兵十万: 22、旦暮且下: 23、已拔赵: 2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25、公子勉之: 26、天下莫不闻: 27、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28、顾未有路耳: 29、夺晋鄙军: 30、西却秦: 31、公子亲数存之: 32、公子过谢侯生:33、请数公子行日:(六)句式 1、欲以观公子: 2、遍赞宾客: 3、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4、可使击之: 5、为大梁夷门监者: 6、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7、诸侯敢救者: 8、公子何以知之: 9、何功之有哉: 10、尚安事客: 11、请救于魏: 1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13、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14、此五霸之伐也:15、不能得之于王: 16、如姬父为人所杀: 17、而如姬最幸: 18、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19、何泣也: 20、何如哉?: 20、此人力士: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22、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第二课时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梳理文言基础知识二、全部互动,解决其它疑难知识,教师适时点拨指正三、检测练习 1、注音释义全对的一项是:() A、士无贤不肖(qià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 B、公子往,数请之(shù多次地)冠盖相属(shǔ连续) C、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 D、侯生乃屏人间语(bìng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2、通假字有误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坐”能“座”) B、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5 学案第13课 祸兮福兮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祸兮福兮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识记文本中的重要名句。
2.读: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本文简洁、优美的语言特色。
3.写: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写一片段短文。
4.练:掌握被动句。
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中的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
据说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生成、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
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
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
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
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异风,改变现实。
2020高二语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特殊的文言虚词、实词及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知识积累。
2、了解文章中每一则对话的含义,把握其具体内容。
3、理解文中所阐述的义与富贵、义与君子、义与勇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在当下积极传承践行这些优秀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中每一则对话的含义,把握其具体内容。
4、2、理解文中所阐述的义与富贵、义与君子、义与勇的思想,并引导学生在当下积极传承和践行这些优秀思想。
三、学习过程(一)学习第1、3、4则学习第1则【原文】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⑷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
(2)而:如果。
(3)可求:指求而不违背道义。
⑷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
【译文】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是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
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学习第3则【原文】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2)肱而(3)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4)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疏食:粗糙的饭。
(2)曲肱,即弯着胳膊。
(3)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4)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孔子说:“吃粗糙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
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4.1《修辞立其诚》(导学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领悟经典论著 提升思辨思维04《修辞立其诚》同步学案 *夯实基础知识 1.解释重点词语 经师:曲学阿世:顺风转舵:哗众取宠:任务活动二梳理内容,分析结构手法 任务活动三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活动四跳读文本,明确说理技巧 任务活动五 再读文本,探究艺术特点任务活动二 梳理内容,解读方式结构【情境设计】《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同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文本内容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分析交流。
1.《修辞立其诚》内容和结构示意图《修辞立其诚》具有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文章的本论部分是怎样的结构,又有什么论证手法,请同学们依据下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
2. 《修辞立其诚》本论部分结构及论证方法:任务活动三 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情境设计】文章内容深刻,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在思考中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提升自身思维辩证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细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1.诵读课文第一段,解释“立其诚”的含义,括号中的内是不是多余?2.作者解释“立其诚”的三段文字(2、3、4段),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论述效果有何不同?3.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1.梳理作品的论证结构手法,明确文本内容。
2.运用多种阅读手段,探究说理技巧和艺术特点。
3.联系实际,思考对我们立身处世的启发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预习检测,筑牢知识基础学习目标 课上学习任务4.古人曾说:“为人要直,为文要曲。
”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
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任务活动四跳读文本,明确说理技巧【情境设计】《修辞立其诚》内容深刻,思想深邃。
我们通过跳读文本,可以从不同维度明确文章的说理技巧,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从整体把握,跳读文本内容,掌握其中的说理技巧。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行文、认识、内容、本质等四个维度分析《修辞立其诚》。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君子之风 Word版含解析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1.字音字形(1)一箪.食(dān)(2)弘.毅(hónɡ)(3)鞟.(kuò)(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2.重要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2)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4)既得之,患.失之:担心,忧虑(5)人不堪.其忧:经得起,忍受(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好(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耶?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4.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5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6.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7.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世亦远矣。
8.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小说典型题汇总:
1.①《明年还种棉花》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②《雨夜》“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6分)
③《龙须巷》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6分)
场景: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2.《剑客》简要分析柳笛这个人物形象。
(6分)
3.《亿年之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民们对土龙的态度变化过程。
(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
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赠别贺兰铦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
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
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
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在阆州。
贺兰铦是杜甫的朋友,此时欲离开阆州到湘吴去。
杜甫此时写诗相赠。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
B.“悲歌”二句,凸显了贺兰铦年老体弱,悲歌慷慨,远赴吴湘的悲壮。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到与友人分别后再难相见,内心悲伤。
D.全诗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关怀的心情。
4.“今君抱何恨”中的“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概括。
(6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意境深远,满溢爱国忧民之情,是一首豪放词作。
B. “想当年”三字表明词人陷入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花遮柳护”四字极简洁地写出汴京宫苑之繁荣景象。
C. 下阕以设问开篇,显示出对军民深切的关注之情,而答案“膏锋锷”“填沟壑”中义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D. “何日”一词透露了词人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希望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
到那时,即可辞官而去,如仙人骑鹤归隐。
6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请对此特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