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王充013-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一:王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 年前后),是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 细族孤门" ,家" 以农桑为业" ," 以贾贩为事"。
幼年的王充勤奋好学,青年时到京师洛阳上太学,家贫买不起书,他便"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涌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来他曾做过县州小吏,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迫去职。
晚年家居,主要从事教书和著述。
" 贫无供养,志不娱快" ,穷困潦倒。
他一生著述很多,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
王充倾注自己全部心血用毕生精力写成的这部哲学著作,问世之初,就跟他的人一样不为人重视,直到王充去世一百多年后才得以流传。
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绿林、赤眉大起义刚刚被镇压,东汉王朝统治者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宗教唯心主义,大宣扬谶纬神学,光武帝即位即" 宣布图谶于天下" ,为自己的政权制造神化根据,章帝时更召开了全国性的神学会议——白虎观会议,编篡了神学法典《白虎通》。
在统治者大力倡导下,谶纬迷信、宗教神学" 虚妄之言" 笼罩了东汉思想界。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王充高举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大旗," 疾虚妄" ,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论衡》就是这样把批判神学谬误与正面阐述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起自己富有战斗性的思想体系。
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自然"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地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重要问题。
先秦唯物主义者曾提出了天地万物由物质性的" 气" 和" 五行" 构成的学说。
王充的命理学体系

王充的命理学体系
王充命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的相互作用。
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王充提出了一个“偶然决定一切”的命题。
在王充看来,这种偶然性,对物来说就是自然性;对人来说,就是命,“偶然决定一切”在此即“必然决定一切”“自然决定一切”。
这个自然性就是天命,但王充在论及天命时过于消极了,也全盘否认做善事能改命自说,也否认自强不息能改变命运,这种消极的观点,主要是王充本人一生的不得志,一生不幸的遭遇所导致。
最新的科学实验发现,人生磁场的积极正面能量,是可以改变周围环境的,所以积极与消极是可以改变人生定数的。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无神论者。
但关于命运一说,王充有着在自己独特的见解。
王充论命,别具一格,对于想了解周易八字算命的人来说,他的一些见解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个有认为还是很有见地的。
王充认为人初生时所禀受的元气,在决定人
性的同时也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
用气禀来解释强弱寿夭之命,否认贫贱富贵与道德品质有关,驳斥善恶报应说。
第十三讲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三讲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理学(Lixue)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也是一门独特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理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当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都在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然而,直到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理学才逐渐成型。
其中,孟子的理学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共通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有善良之心,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堕落。
他主张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回归人性的本真。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充的《论衡》对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物我两忘”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超越自我,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实现与宇宙的和谐。
他还深入研究了人的感觉和认识的过程,并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说法,强调了道德与个人的关系。
而理学的正式确立,则是在宋代的朱熹。
朱熹将理学视为儒家学说的中心,强调理与道的关系。
他认为道可理,理可道,也就是说,理和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他倡导了“格物致知”的学习态度,认为通过实际经验和观察,可以认识到宇宙间的道理。
这种宇宙观对后来的理学影响深远。
此外,朱熹还对理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四书五经的解释体系。
理学在朱熹后仍然得到了发扬光大,到了明清时期,杨虎城和王船山等学者又进一步发展了理学的思想。
杨虎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认为理即心中的道德规范,使得人能够正确行事。
王船山则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观点,认为只有真诚和正直的心才能与理相合。
总体来说,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注重人性的本善和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影响,最终在宋明时期达到了巅峰。
至今,理学的思想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北大思想史 第十三讲王充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王充墓
王充《论衡》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元气 自然无为 实知与知实 性与命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一. 元气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是和云烟 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 也。”(《论衡·谈天篇》)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 生其中间矣。”(《自然篇》)气的属性是“自然”, “无为”。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二. 自然无为
自然与无为 对“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对感应说的批判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1.自然与无为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 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自然篇》)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自然篇》)
北大思想史
3. 效验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篇》)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 为之,手狎也。”(《程材篇》)
“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为卒睹,显暴易为者, 犹愦愦焉。”(同上)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第十三讲:王充
The Philosophy of Wang chong
2012-8-14
北大思想史
考 论 实 虚 。
《 论 衡 自 纪 篇 》
2012-8-14
闻 异 言 。 世 书 俗 说 , 多 所 不 安 , 幽 处 独 居 ,
以 笔 著 文 , 亦 如 此 焉 。 淫 读 古 文 , 甘 „„
天津卷文言文王充详细注释 真题 参考标准答案 译文

一、王充重点词注释(分封)会稽阳亭。
,,以农桑为业。
世灾年)(被)擒,祖父(王)汎(fàn )近,定居)(省略“于”,在,到)会稽,留(省略“于”,在)gǔ],至(王)蒙、(名词作状语,人。
(省略“于”,到)上虞。
州郡长官)语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座位)下,被接见),。
,亦不后置,比王公)dǒu dàn](俸禄)憾)。
稳重)必择友,随意)位虽微卑,,(风雅之事)(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二、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巨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王充 以知为力,以人为贵

王充以知为力,以人为贵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8期文孙聚成从光武中兴到明章之治,东汉王朝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恢复国力,社会生活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
同时,东汉文化也获得进一步繁荣,并最终完成了光辉灿烂汉文化的创造和定型,汉字、汉族等称谓开始被广为接受。
东汉的人们在享受太平的同时,对儒家经典更加崇读,对自然变化更加敬畏,对上天鬼神更加迷信。
面对种种对思想的日益禁锢,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学者用自己批判的学术架构,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思维之窗。
他就是王充。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以农桑为业”,自幼家境贫寒,困难的环境使他很早成熟。
儿童时的王充礼敬具备,恭愿仁顺,六岁开始习字,八岁出入书馆。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硬背,因家穷无书,经常去逛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籍,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学习了论语、尚书,精通了百家之言。
青年时期入洛阳太学读书,曾以大学者班彪为师。
刚刚成年的王充,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先是回乡以教书为业,也在地方官府做过小官吏。
他先后在县郡作过功曹、从事之类的小吏,由于经常对政事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不得上司欢心,屡遭黜斥。
以后,他又携家辗转至彤阳郡、九江郡、庐江郡、扬州等地。
章和二年,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汉章帝,推荐王充,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
王充以病为由,推辞不就。
与仕途无缘,王充就专心治学,写成《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著述,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废退穷居、贫无供养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王充精通儒家经典,在大一统的汉代,他不愿恪守一家之言和章句之学,敢于批评经典之书和圣贤之言的是非得失,是儒家学者中的独立特行之士。
在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猖獗的年代里,他提倡“重效验”、“疾虚妄”的求实精神,对“天人感应”等迷信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以“天道无为自然”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东汉王充的作品

东汉王充的作品王充(前155年-前87年),字元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汉末政治家、大臣。
为朱元璋和汉武帝封小齐王,是出色的政治家,为西汉末年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王充的思想1、王充对官职的看法王充认为官职更有利于把握政治的控制,他说:“官职可以使实行政策,且可以赋予任何形式的职权,以及赋予不同权力,使实行政策能得以维持。
”同时他提出了官员应该立身睿智,周游社会,熟读文书礼仪,使自己成为温和、勤勉、考虑周到的官员。
2、对财政的看法王充认为财政的笼统组织和实务的有效管理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强调,要“仓库在原有的定额之上再充实,为此,经营者应当把无用的物资出售掉,补充必须的物资,以此增添财政,免得缺乏,使君王常备备不尽。
”3、微调军赋的看法王充提出对敌对队伍进行多样化管控是最有效的,他在《谏太宗十五年》中指出:“财赋众可折,以致分离民心;兵仗众可拔,以致暴乱无常;假令有不肯顺,陆海征讨,俱可应之;而致离叛散,立无所依!”因此王充认为军赋要根据情况适时微调,以有效解决内政问题。
二、王充的成就1、营造良好国家政治形势王充从小就聪明伶俐,帮助先帝汉武帝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度:“使行政得以完善,令百官若学士,以及处理以礼治世,加强政治管理。
” 他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政策,如微调军赋,实行奖励制度,给予科举考试机会,促进人口繁殖等,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实惠,增添国家的实力。
2、参与海外传教王充参与了西汉政府海外传教的策略。
他派遣多支传教队,向越南传教,建立了大量教堂,修建宗教道路,把佛教传播到了越南。
此举不仅有助于开疆拓土,也促进了越南民众的宗教文化的发展。
3、开拓军略之路在政治上,王充对国家的形势有着良好的洞察力,他曾撰写《军略纪要》、《 Ma'otun》、《谏太宗十五年》等多篇作品,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军事思想,使国家提升了实力。
他也献策国家阅兵制度的实施,以加强兵力和军备管理,为建立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考闻以论口建
论
。 世 书 俗 说 , 多 所 不 安 , 幽 处 独 居 ,
……
笔 著 文 , 亦 如 此 焉 。
淫 读 古 文 , 甘
说 始 若 诡 於 众 , 极 听 其 终 , 众 乃 是 之 。
辩 而 不 好 谈 对 , 非 其 人 , 终 日 之 言 。 其
2020/8/2
2. 诠订于内
•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 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薄葬篇》 )
• “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 。”(同上)
• “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同上 )
2020/8/2
3. 效验
• 天人感应论者说,人君的喜怒能够影响到气候的寒温,所谓“人君喜 则温,怒则寒”(《寒温篇》)。王充反驳时指出,寒温气候属于自 然季节的变化,不是人事所能决定的,他说:“寒温,天地节气,非人 所为。”(同上)
2020/8/2
Have A Break!
2020/8/2
三. 实知与知实
• 闻见于外 • 诠订于内 • 效验
贱若有鬼祸。”(同上)
2020/8/2
五. 思考
•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 王充的效验思想。 •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2020/8/2
Next Time:王弼
•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2020/8/2
2020/8/2
• 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知实篇》 )
•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 为之,手狎也。”(《程材篇》)
• “使材士未尝见,巧女未尝为,异事诡手,暂为卒睹,显暴易为者, 犹愦愦焉。”(同上)
2020/8/2
四. 性与命
•性 •命
2020/8/2
1. 性
• 王充在人性论问题上,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 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人,是中人。
• 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
愚的不同,他说:“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率性篇》)
• 王充虽然认为人性是天生的,而且天生就有善恶的不同,但是他又承认后天 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中人的作用。他说:“夫中人之性,在 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本性篇》)
• “然则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虮虱之于人也,因气而生、种类 相产。”(《物势篇》)
2020/8/2
3. 对感应说的批判
• 天人感应论者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鼓吹“天人合一”,但是天是客 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根本没有意志;而人是动物中具有智慧的东西, 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进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
• 天人感应论者认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是把天当成 “农夫桑女之徒”了,是完全和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相违背的。
2020/8/2
1. 闻见于外
• 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
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 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圣人知事,事 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 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 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论衡·实知篇》)
——《论衡·自纪篇》
2020/8/2
王充《论衡》
2020/8/2
王充墓
• 元气 • 自然无为 • 实知与知实 • 性与命
2020/8/2
一. 元气
•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是和云烟 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论衡·谈天篇》)
• “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 生其中间矣。”(《自然篇》)气的属性是“自然”,“ 无为”。
……
武 三 年 , 充 生 。
才 高 而 不 尚 苟 作 ,
……
王 充 者 , 会 稽 上 虞 人 也 , 字 仲 任 。
2020/8/2
•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
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 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夫贤圣殁而大义分……各自开门。通人观览,不能钉铨 。遥闻传授,笔写耳取,在百岁之前。历日弥久,以为昔 古之事,所言近是,信之入骨,不可自解,故作《实论》 。
2. 对“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 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物势篇》)
• “人,物也,而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秉气之元,与物无 异”(《辨祟篇》)
• “人之生,其犹水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 百岁而死。”(《道虚篇》)
2020/8/2
二. 自然无为
• 自然与无为 • 对“天地故生人”的批判 • 对感应说的批判
2020/8/2
1.自然与无为
• 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 物自为,此则无为也”。(《自然篇》)
•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 自然篇》)
2020/8/2
2020/8/2
2. 命
•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初禀篇》)
• “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 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 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义篇》)
•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禄篇》) • “故命贵,从贱地自达;命贱,从高位自危。故夫富贵若有神助,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