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参与临床实践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伤寒论》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c l a s s i ic f a t i o n o n Tr e a t i s e o n F e br i l e Di s e a s e s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a t z a n g- - f u o r g a n s i nt e r i o r - ・ e x t er i o r r e l a t i o ns h i p f o r d i s e a s e l o c a - -
an d S yn dr om e o n Tr e at i s e on Fe br i l e Di s e a s e s
这 4个方 面来探析仲景 辨证 的量化思维 , 理 解其 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 范化 内涵, 以期 对临床 实践有所启示。
F a n D o n g d o n g , Z h e n g F e n g j i e
( C o l l e g e o fB a s i c Me d w a l S c i e n c e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C o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C h i n a )
W ORL D C HI NE S E MED I CI N E J a n u a r y 2 0 1 7, Vo 1 . 1 2, NO . 1
《 伤 寒 论》 八 纲 辨证 量 化 思 维 的方 证 解 析
范东东 郑丰 杰
( 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基 础 医学 院 , 北京 , 1 0 0 0 2 9 )
t i o n, c o l d a n d h e a t ,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e x c e s s f o r d i s e a s e n a t u r e, s y mp t o m a n d s i g n f o r d i s e a s e t r e n d, p u l s e a n d s y n d r o me f o r p r o g n o s i s . T h e r e a f t e r , h i s i n t e n t i o n f o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me t h o d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or f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W a S u n d e r s t o o d f o r b e t t e r c l i n i c a l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中医经典《伤寒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容,深入探讨了伤寒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展开探讨。

一、《伤寒论》的辨证分类《伤寒论》将伤寒类疾病分为三个大的辨证类别:太阳病、少阳病和阳明病。

太阳病以寒邪为主,病程早期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少阳病以湿邪为主,病程中期出现黄疸、呕吐等症状;阳明病以热邪为主,病程后期出现高热、大便秘结等症状。

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特点,辨证论治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辨证的基本方法《伤寒论》中提倡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是“三君子”,即望、闻、问。

望即观察患者的色泽、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闻即聆听患者主诉的症状和体感;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等相关信息。

通过这三种方法,辨别疾病的病程和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辩证施治的原则《伤寒论》在辨证施治中,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第一,辨别卫气的寒热。

寒邪多表现为恶寒、身冷等症状,热邪则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症状。

根据卫气的寒热属性,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辨别阴阳的虚实。

阳实则表现为热象明显,阴虚则表现为烦热不安等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补阳或养阴的治疗。

第三,辨别津液的盈虚。

津液盈则表现为汗多、尿多等症状,津液虚则表现为口渴、小便赤等症状。

根据津液的盈虚来调节,以维持体液平衡。

四、经方和方剂的运用《伤寒论》提供了许多经方和方剂供临床应用。

例如,用于太阳病的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等;用于少阳病的方剂有柴胡加芒硝汤、柴胡疏肝散等;用于阳明病的方剂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这些方剂经过世代医家的实践验证,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优点。

五、《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尽管《伤寒论》创作于两千多年前,但其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医学中,可以根据《伤寒论》的思路,对病情进行辨证,并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疗效效果。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的方证
《伤》保有诸多单方方证,阐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原则化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旳发展 《本经》反应了,古人据症,用相应旳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构成方剂治疗,这么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旳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阐明,经方旳复方也是 用药物旳寒热温凉,治疗疾病旳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旳不同,治用不同旳措 施,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旳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旳。
伤寒论的方证
《伤寒论》旳方证
一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旳基础理论概念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下列同)、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旳范例。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旳内容,这便是《伤》旳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旳人都清楚,它旳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证,是论述某方剂旳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旳 形成,是古人长久医疗经验旳总结,是经方发展旳 特点,也即构成《伤》旳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旳特 点。
⑴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⑵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⑶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⑷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塩,豉。
《伤寒》:去塩,称之为瓜蒂散。 ⑸熨耳以通肾方:戎塩,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浅谈《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辨证思维方法

浅谈《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辨证思维方法
原 文第 7 0条阐释太 阳病 误汗后 的虚实 变证 即表 现整
体性辨证 思 维 , 云: “ 发 汗后 , 恶寒 者 , 虚故 也。不 恶寒 , 但 热者 , 实也 。当和 胃气 , 与调 胃承气 汤。 ” 张 仲景对 误 汗之 证进行 虚实 的辨 析 , 辨证时 不仅考虑 到疾病 发生变证 的原 因, 还从整体观念 出发考 虑到病人 不 同的阴 阳体 质。辨证 时注意病人 的体 质 , 进而准 确辨别 虚实 , 对证施 治 , 效 如桴
为有丰富内涵 、 坚实 医疗 实践支持 的 、 有血有 肉的理论 。 仲景在《 伤寒论》 中对顺 势思维 的运用 , 体 现了顺势思 维“ 因势利导”、 “ 因利取便 ” 、 “ 其高 者因而越之 ” 、 “ 因其轻
床辨证论 治 必 须运 用 动 态 辨 证 观 , 即仲 景 所 云 “ 随 证 治
思维 分析 的过程 。强调 知常 达变 , 就是 要求 中医 的临床思
维分 析 , 要 全面 , 忌偏 执 ; 要动 态 , 忌 僵死 ; 要联 系 , 忌孤 立 。 所 以知常达变是 中医的基本辨证论治思维 。
的传变 与 转 属 。为 此 , 后 世 伤寒 注家 还 提 出 诸 如 “ 循 经 传” 、 “ 越经传 ” 、 “ 首 尾传 ” 、 “ 表里 传” 、 “ 传足 不传手 ” 等传
经理论 , 尽 管这些说 法太过 牵强 , 经不起 推敲和 临床检 验 ,
瘀 结等 , 故腹胀满属实证 为其 常 , 其治法 遵“ 中满者 泻之 于
体辨证思 维、 动 态辨证 思维、 顺势辨证 思维等 4个方面 阐释 了仲师 临床辨证思 维方 法, 并简要 举例说 明 , 以期在基 于条 文学 习
的前提下 , 注重培养 学生的辨证 思维方法 , 使《 伤寒论》 六经辨证体 系灵活地应用 于临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6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治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平喘
编辑课件
9
《伤寒论》的用方思路 举例
编辑课件
10
一、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 枝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 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 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 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 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 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编辑课件
14
五、抓副症 探求病本选方
第156条:本已下之,故心下 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 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4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5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编辑课件
1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编辑课件
2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编辑课件
3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编辑课件
15
六、遇疑难 可以选用合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表郁轻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表郁轻证 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同病 桂枝汤可以看成是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 草汤的合方
编辑课件
16
七、选成方 少用自己组方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 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 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 十卷,用之多验。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编辑课件
13
四、抓主症 结合病机用方
编辑课件
18
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 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 汤主之。
编辑课件
11
二、抓主症 针对症状用方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编辑课件
12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 经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编辑课件
17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编辑课件
7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用“汗出而喘”将其除外。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编辑课件
8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