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声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传播过程中能量也向四面八方传播。
生活中,我们用双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喊话,就是使声能集中向前传播。
4.声速: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如在20℃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 以上,低于0.1s 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测量原理:s =v 声t,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6.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2.人耳所能判断的声音强弱(大小)的程度称为响度。
(1)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它的符号为dB 。
(2)响度的影响因素:响度与听者的距离有关,还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
(1)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
(2)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A:先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位置不动,再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实验B:改变钢尺露出桌面边缘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先后振动发出的声音。
发现伸出长度越短,音调越高。
4.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音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2)化学式中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其个数,计算时可先求出一个原子团的相对质量,再乘其个数。如 的相对分子质量 。
(3)结晶水合物中的“·”表示结合的含义,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应将“·”前后两部分的相对质量相加而不是相乘。如 的相对分子质量 。
拓展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可以通过比较某种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29的大小关系,判断该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若 (气) ,则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若 (气) ,则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气)与29相差越大,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越大。
辨析比较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性质
实验测出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相对质量
数值与单位
数值非常小,单位为“ ”
数值一般取整数,单位为“1”,通常不写质量相同的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的物质所含的原子个数越多。如1克铁和1克铝,由于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1克铝中所含铝原子的个数比1克铁中所含铁原子的个数多
D
[解析] 甲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方法点拨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相对原子质量 。
2.比值法: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
3.微粒法: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题型2 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映客观现象,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完整版)浙江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完整版)浙江科学⼋年级下册第⼆章知识点第⼆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模型、符号的建⽴与作⽤1、模型(1)定义:通过⼀定的科学⽅法,建⽴⼀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解释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就是模型⽅法。
(2)作⽤:可以帮助⼈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幅图、⼀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意。
2、符号:(1)代表事物的标记(2)符号的作⽤:(1)简单明了地表⽰事物(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字语⾔不同引起的混乱注:模型与符号的区分:模型可以反映或代替客观对象;符号只能简单明了的表⽰事物。
⼆、物质与微观粒⼦模型1、分⼦与原⼦的区别和联系1、卢瑟福的α粒⼦轰击⾦箔实验:1、⼤多数α粒⼦穿透⾦箔,且不改变前进⽅向,说明原⼦核很⼩,原⼦中有很⼤的空间2、有⼀⼩部分α粒⼦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核带正电3、有极少数的α粒⼦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被弹了回来,说明原⼦的质量集中在原⼦核上2、第⼀个提出原⼦概念的⼈是道尔顿;第⼀个发现电⼦的⼈是汤姆⽣。
3、原⼦的结构核外电⼦:带负电荷原⼦质⼦:带正电荷原⼦核质⼦数+中⼦数=相对原⼦质量中⼦:不带电荷注:(1)核电荷数=质⼦数=核外电⼦数(2)根据核电荷数(即质⼦数)区分原⼦和元素;(3)在⼀个原⼦核中⼀定含有质⼦不⼀定含有中⼦(如氢元素)(4)同位素:原⼦中核内质⼦数相同,中⼦数不相等的同类原⼦的总称。
四、组成物质的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数)的⼀类原⼦的总称。
注:元素和原⼦的区别2、元素的分类1、⾦属元素2、⾮⾦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注:稀有元素:性质⾮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元素或物质发⽣化学反应,在⾃然界的含量稀少的元素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空⽓、海⽔、盐酸)物质单质:由⼀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八年级科学(华师大版)下第二章阳光

(3)小孔成像中原像与物象的关系 由图1可知,当光屏与小孔之 间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 所成的像越小,当物体与小孔之间 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 所成的像越大。
物 体
小 孔
光 屏
为物体的像
图1:小孔成像中原像与物象的关系
【思考题】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 的距离之比。
(A)凸透镜 (C)三棱镜 (B)凹透镜 (D)玻璃砖
分析:物体通过凹透镜可以成一个正立、缩小 的像,所以,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 镜。
例6:放映幻灯时,要想获得更大的像, 就应采取( D ) (A)使幻灯机向银幕靠近些,幻灯片靠 近镜头。 (B)使幻灯机向银幕靠远些,幻灯片也 离镜头远些。 幻灯片离 镜头近些。
例3:有一只苍蝇落在一厚度d=6mm 的平面镜上,则苍蝇与它的像之间相距 ( B ) (A)6mm; (C)3mm; (B)12mm (D)无法判断。
分析:如图4所示,对于有厚 度的平面镜来说,涂有反光物质 的平面为反射面。根据像和物关 于镜面对称可知,苍蝇的像到镜 面的距离也是6mm,故苍蝇与像的 距离为12mm。
分析:物体通过幻灯机 成的是实像,要使像变大,必 须减小物距(物体靠近焦点),同时, 增大像距(幻灯机远离银幕)。
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越 小(物体远离焦点),像越小; 物距越大(物体靠近焦点), 像越大。凸透镜成实像时,物 距越小(物体靠近焦点),像 越大,像距越大;物距越大 (物体远离焦点),像越小, 像距越小。
b.凸透镜成像光路。 (1)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
(2)、物体处于2倍焦距和1倍焦距 之间。
(3)、物体处于焦点以内
图4:平面镜上的苍蝇
例4:画出图中光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MN反射后 过P点的反射光线。
八年级科学下册科学第二章总结

1、空气空气里有氧气、氮气;还有氦、氖、氩、氙等稀有气体;还含有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杂质。
空气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有着广泛的应用:(1)氧气的用途:A.供给呼吸、维持生命和支持燃烧。
B.氧气易跟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因此用于炼钢、焊接、切割金属,也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等。
(2)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A.灯泡中充氮可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可防腐、保鲜。
B.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C.用作制冷剂:冷藏人体细胞组织。
(3)二氧化碳的用途:A.固体二氧化碳称干冰,是致冷剂,可用来保藏食品,也用于人工降雨B.二氧化碳是一种工业原料,用于制造纯碱、尿素和汽水C.用于灭火(4)稀有气体用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A.在焊接金属时用于隔绝空气;B.充入灯泡时,稀有气体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
C.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等。
2、氧气A、氧气的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氧气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
密度: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较易液化和凝固: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雪花状的蓝色液体。
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如硫、铁、碳、铝、磷等。
掌握各自现象及化学方程式,能通过实验相互区分。
B、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反应过程: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C6H12O6 + O2 = CO2 + H2O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或其它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在活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停止,生物体就迅速死亡。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本文档将整理八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复和掌握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半金属
- 物质的分离方法:筛分、过滤、蒸发、凝固、浮沉、沉淀、蒸馏
第二单元:运动的描述
-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距离 / 时间
-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标量、矢量的关系
-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始速度)/ 时间
第三单元:力的作用和运动
- 力的作用和性质: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 阻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平衡和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
第四单元:机械能与能量守恒
-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 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
- 抛体运动和简谐振动的能量变化
第五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产生:共振和声学乐器
-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速度和方向
-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声音的利用:通信、声学乐器和声波探测
第六单元:光的传播和成像
-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行走的速度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成像
-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成像
- 光成像的应用:凸透镜和凹透镜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更多详细内容和例题,请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表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表科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八年级学生将学习到更深入的科学知识。
为了方便学生整理和掌握知识点,特地为您准备了一份八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表。
第一章:化学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指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化合物指由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由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有时化学反应是呈放热或吸热状态发生的。
3. 反应式反应式是指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之间的分子式写法。
第二章:生物学1. 水的生命作用水在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水分能分解大分子营养物质,参与代谢反应,还可以维持细胞形态、渗透调节、传递信息等。
2. 细胞的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含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3. 遗传学基础基因是调控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DNA是基因的携带者,遗传信息的传递虽然很复杂,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
第三章:物理学1. 力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有引力、摩擦力、弹力等类型。
2. 能量能量是指物质或场在物理变化时所具有的性质,在物理学中存在多种形式,如动能、势能、电能、热能等。
3. 电学基础电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电荷、电场、电势、电流、电磁感应、电磁波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四章:地理学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由多种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大球体,在表面上存在陆地、海洋、大气等部分。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等。
3. 气象学基础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相关现象的学科,包括大气环流、气象要素、气象现象、天气预报等。
本文向您介绍了八年级常见的科学知识点,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学生们按照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总结。
八年级科学(华师大版)下第二章第四节视觉第1课时

1、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缩小,即减少进入 眼睛光线的量。
2、虹膜的作用是能根据光线的强弱, 可以控制瞳孔的大小
1、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Hale Waihona Puke 2、视网膜相当于实验中的光屏,在视网膜上就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折射
成像于视网膜 神经冲动
视神经
传导
视觉中枢
视觉形成
第二章 光与视觉
第四节 视觉(1)
横河初级中学 李圣年 陈莉
4 视
觉
问:眼睛是不是只指眼球? 如不是,那还有哪些部分? 有何作用? 眼睑
一、眼球的结构
睫状体 1 虹 膜 2 角 膜 3 瞳 孔 4 晶状体 5
玻璃体 6
巩 膜 7
视网膜 9
视神经 10
实验:用手电筒照着这位同学的右眼, 留心观察瞳孔变化?
视觉形成
大脑皮层 问:视觉是在_________中形成的
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实验
感觉盲点
盲点是视神经在视网 膜上穿过的地方,无 感光细胞
2013-2-23
8
小结 1:
名称
瞳孔
功 能 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强弱
小结2: 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
折射 视网膜 成像于______ 神经冲动
视神经
传导
视觉中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年级:姓名:八下第二章中考知识点总结§1-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使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建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2.下列所出示的代表符号的是,代表模型的是A地球仪;B t;Cρ;D细胞模式图;E地图;F S=vt;G W.C.;H O23.读图:书本P图1-2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模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3(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2)态水的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3)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发生了变化而已。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现水最终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分别是和,它们的体积比约为,这是个变化(物理或化学)。
2.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3.读图P图1-8水分子电解模型图:5(1)发现一个水分子通电分裂为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
个氧原子重新组合变1个氧分子,个氢原子重新组合变成1个氢分子;★(2)从中可知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变成其它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3)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所以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4.水通电时,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与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或相同),★所以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当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5.物质通常由构成,分子由构成,但有些物质也可以由直接构成的,如、、等。
(注:联系后面一节中可知物质也可能由另一种粒子离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大类)6.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7.自然界中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种类是由和决定的。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经过不同的组合能构成千万种分子。
8.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分子,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如分子;9.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种类有、和,这些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性质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物质时原子的不同的。
★10.原子与分子的主要区别是:A原子质量小,分子质量大;B原子体积小,分子体积大;C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E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1-3原子结构的模型1.将下列科学家与其提出的相应的原子模型连线:英国道尔顿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英国汤姆森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英国卢瑟福卫星模型(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围绕核运行)丹麦波尔西瓜模型(电子嵌在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原子球体)现代科学家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的单位)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我们发现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不断的过程,以使它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3.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电荷)原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电荷)(电性)原子核(带电荷)中子(中子电)相关说明:(1)原子核带的电荷数又叫;★(2)由于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中的质量可以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注:联系后面讲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4)阅读P页表格,不难发现下列规律:★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10子数;有些原子中可以没有,不同的原子中一定不同;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或不一定)相等;4.下列基本粒子中最小的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基本粒子是:;相同的原子中数一定相同。
A分子B原子C质子D中子E电子F夸克★5.科学上把具有相同(即)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铁元素就是指的总称。
元素是宏观、集合概念,(讲或不讲)个数。
6.原子核内相同,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
7.由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23Na可知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中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是(用符号表示):、、。
8.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金属钠原子失去形成带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形成带电荷的氯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相互,最终构成电的氯化钠。
可见氯化钠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像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9.硫酸铜是由和构成的。
★用线把下列物质与相应构成物质的粒子连起来:原子铜硫酸铜离子干冰金刚石分子氧气§1-4组成物质的元素1.科学上把具有相同(即)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指的总称。
★说明:元素是宏观、集合概念,只讲种类,(讲或不讲)个数;而分子、原子和离子是微观概念,可以讲,也可讲。
2.根据元素的分类,将下列元素分别填入相应类别中:金属元素★元素固态的非金属非金属元素液态的非金属气体元素常见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元素①铁;②钠;③硫;④碘;⑤溴;⑥汞;⑦氧;⑧氢;⑨氩;⑩氦。
★根据物质分类,将下列物质分别填入相应的类别中:混合物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其它化合物①氯化钠溶液;②铁;③液氧;④水;⑤氯酸钾;⑥臭氧;⑦二氧化碳;⑧石灰水。
3.将地壳中下列元素所含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①硅;②氧;③铝;④铁;⑤钙;4.5.人体中所含元素比例最高的是,其次是,再次是。
人造元素是通过制得的,部分人造元素和天然元素具有性★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B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C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D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1-5表示元素的符号1.元素符号C可代表的化学意义有:宏观上表示这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个碳原子。
而2C仅表示。
★(注意:联系化学式知识C宏观上还可表示碳这种物质)2.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横行,代表个周期;同一周期中元素从左到右一般是按元素、元素和元素这样排列的;原子序数在数值上( 与相同。
3.元素周期表可以横着(按读),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依次;也可以竖着(按读),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
★4.熟记 1-20 号元素,对应序号后写出其元素符号:1 2311412 513 614 715 816 917 10181920§1-6 表示物质的符号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的式子叫做 ,物质的化学式是由测定出来的,一种物质(指纯净物)只有个化学式。
★2.常见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写出下列单质的化学式,氦气氖气氩气 (单原子分子) 臭氧 氧气 氮气 氯气氟气碘 (双原子分子)铝 铜 铁 金刚石 碳 磷 (习惯如此)★3.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根据化合物中各化合价代数和为 0 的规律书写; 口决,正前负后,交叉法、约简)(1) 背出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用符号填写) +1 价: 、 、 、 ;原子团 -1 价: 、 、 、 ;原子团 、+2 价: 、、、;-2 价:、S (显负价时);原子团、、+3价:、F(显高价时);e-3价:原子团有。
(一定要背出!)(2)★根据化合价的知识完成下列符号组合成的化学式:(横线上写化学式,横线下写化学式名称)O Cl NO3CO3NaMgAlNH4★4.小结常见化合价的一般规则有:①化合物中氢总是价,氧总是价;②金属元素常显价;③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显价,如SO,跟氢化合时常显价,如H S;④单22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⑤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最重要的一条规则);⑥同种元素的化合价是可以变化的,如在FeCl中铁显价;FeCl中铁显23价。
6.★标出下列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请标在N元素的正上方上:①N;②NO;③NO;④N O;⑤HNO;⑥NH NO22253437.NaHSO中S的化合价是,KMnO中Mn的化合价为。
44★8.化学式的意义:以CO为例,(可读图P23图1-32)2①宏观上可代表这种物质;②宏观上说明二氧化碳是由组成;③微观上可代表分子;④微观上可说明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构成。
(注意:联系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⑤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CO只代表,只有这层微观意义。
2练习:10CO中的氧原子个数与个N O中氧原子的个数相同。
2259.根据化合价写离子符号:钠离子,碳酸根离子;10.3SO2-表示,它共带个单位负电荷。
4★11.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①氧元素②两个氧原子③氧气④两个氧气分子⑤氧离子⑥两个氧离子。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1.原子的质量很小,为了方便表示,就用一种相对原子质量方法来表示。
若C-12原子的质量为M克,氧原子的质量为N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为。
2.阅读P页表,知质子的相对质量为,中子的相对质量为,电子的28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相对质量=数+数。
3.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原子序数为11),则钠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
4.由于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所以分子的质量也就用相对的方法表示。
★计算下列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①SO=;②Ca(OH)=;③3H O=;④KClO=。
2223★5.有关化学式的四种基本计算类型:以NH NO为例请计算(写出具体步骤)43(1)NH NO的相对分子质量M=;43(2)NH NO各元素的质量比m:m:m=;43N H O(3)NH NO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N%=;43(4)40克NH NO含N元素的质量为m=。
43N★练习:多少克NH NO中含N元素的质量为70克?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