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麦肯锡.doc

合集下载

“硬科技创业趋势研究(上)

“硬科技创业趋势研究(上)

“硬科技创业趋势研究(上)“硬科技”创业是新科研的新应用,将引领全球创新发展。

新经济时代下,新科研的主要方向是探索未来,并且将以一种特定的模式实现,即新科研的3大特点:一是研发和商业化同时发生,二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紧密融合,三是商业化需要得到持续的风险投资支持。

本质上,这种模式是“硬科技”创业的标准模式。

因此,“硬科技”创业是新科研应用的起点。

其中,科学城、未来实验室和军民融合则是“硬科技”创业的重要基础。

相较于移动互联网企业以商业模式创新为取胜关键,“硬科技”企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是科学家的深度参与。

“硬科技”创业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知识壁垒,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科学家对“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技术的商业突破。

“硬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实际是其核心技术逐步成熟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只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并达到了临界点,才能转化成商业价值。

三是资本的持续注入。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外界资本的持续注入是“硬科技”企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四是人才的跨界集聚。

成功的“硬科技”企业不仅需要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科学家,也需要具运营、市场、产品等多方面的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外在新环境因素同样对“硬科技”企业成长发挥关键作用。

敏锐的科技媒体、懂科技的孵化器、有洞见力的资本、有影响力的科普,以及新经济政策构建出了“硬科技”企业的生长生态。

1“硬科技”是创新创业的新趋势1、1“硬科技”创业浪潮正在到来全球正在进入“硬科技”创业新阶段,“硬科技”创业浪潮正在到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开始布局“硬科技”领域。

谷歌、微软、FaceBook、百度、华为等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也将扩增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前沿“硬科技”技术作为战略转型与布局的重点领域。

在我国,以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柔宇科技”)、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视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硬科技”创业企业不断涌现且发展迅速,各种“硬科技”产品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硬科技”改变世界的理念已被广为认同。

麦肯锡证券业研报

麦肯锡证券业研报

特别报道麦肯锡—中国证券业:转型,未来制胜关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中国证券业:转型,未来制胜关键》的报告指出,受惠于过去十年的大规模重组和市场复苏,中国证券业的各项数据又得以好转。

尽管经历了2009、2010和2011连续三年的市场不景气,中国证券业营业收入仍然从2005年的130亿元人民币攀升到2011年的1630亿元人民币;从6年前60亿元人民币的行业亏损,一举实现460亿元人民币的盈利。

然而,这些耀眼的数据也容易令人误以为零售主导、关注现货市场、同质化和低技术含量也能造就中国证券业的成功。

而在我们看来,这些并非可持续性的业务模式。

过去十年中国证券业完成了行业重组,我们认为,未来十年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转型。

在此期间,证券公司面对的不仅有可预测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变化,还有难以预测的外部冲击。

结构性因素变化包括:循序渐进的政策法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客户行为方式的演变,以及随着多数省份市场成熟度提高而带来的竞争模式转变。

难以预测的冲击包括宏观经济的波动和摇摆不定的投资情绪,以及盈利冲击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事件,比如外资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银行与证券市场的整合、允许综合性的批发银行进入—这类机构在全球大多数证券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先进经验表明,证券公司必须要选择业务的侧重点—零售经纪、机构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或者私募股权。

而且,它们应该在各自业务领域内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以此提高其收益。

中国证券公司的CEO们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困扰。

第一,由于中国特有的法律法规和客户行为,许多西方成功的业务模式很难甚至不可能在中国被复制。

第二,政策改革步伐的未知性和市场的大起大落导致未来营收的极大不确定性。

举例来说,在我们对该行业未来的假设情景中,最悲观和最乐观情境的营业收入之差超过了160%。

或许唯一可确定的是,整个行业到了2020年将会有很大不同。

证券业,至少在成熟市场中,都是赢家通吃的。

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应对与中国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应对与中国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应对与中国政策选择内容提要本文沿循金融危机研究的理论脉络,揭示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技术性原因和心理原因,揭示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传导路径、证券及资产定价、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的突出特征。

本文认为,跨国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总体战略是系统性战略收缩,而非从某个国家或某个特定市场撤资。

中国企业已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应更加强调安全性、保障现金流,贯彻安全保值、审慎稳健的主导思维;政府应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建立一个功能性监管框架和体系,实现监管的升级和强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公司政策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

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在这次波及蒞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属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跨国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2008年和2009年是艰难的。

IMF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这场危机将比以前的危机影响更深、持续时间更长(Claessens,et a1.,2008)。

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危机,中国企业和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综述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金融危机是“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按严重性程度,它可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危机(IMF,1998)。

自从Krugman(1979)以来,金融危机理论已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强调了国际收支状况(第一代理论)、投机资本攻击(第二代理论)、企业道德损害行为(第三代理论)和资产负债表效应(第四代理论)在危机形成和扩散中关键作用。

至于金融危机的具体触发因素,包括心理狂热(Kindleberger,2005;Shiller,2005)、债务违约(Barrell,et al.,2008)、金融自由化(Kaminskyand Reinhart,1999)、跨境资本流动(Reinhart andReinhart,2008;Reinha~and Rogoff,2008)、汇率超调(Menzies and Vines,2008)、汇率制度选择不当(Eiehengreen and Hausmann,1999;马君潞、吕剑,2007;孙兆斌,2002)、道德损害行为(HelIma,nn,et al.,2000;王自力,2008)、特许权价值贬值(Hellmann,etal.,2002)、公司治理状况(张振兴,2008)、经济的周期性波动(Mendoza,2008)、房价下跌(Brunnermeie,2008;Mulligan and Threinen,2008),以及过度金融创新与证券化(Gorton2008)。

潮起潮落:2015-2025全球经济前景

潮起潮落:2015-2025全球经济前景

图1 新兴和成熟经济体之间的增长趋异这些发展可能预示着国家级商业周期的恢复到全球经济深度低迷的抑制。

然而,这些也可能是它的剩余效表明还有更深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图2 实际利率的保持水平经济学家注意到非常规货币政策会扭曲而非加固需求美国联邦储备几个月连放信号,将在2015年底提高利率预示着要恢复更传统的利率型货币政策。

但现在来看上调可能要延期了。

美联储在增加利率的时间选择中面临的挑图3 实际原油价格语经过调整的原油价格快速城市化。

从巴西到中国,新兴经济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城市化。

农村人口正在响应越来越多的工业蓬勃发展机会和增长,城市在世界经济的经济权重持续上升图4 人口年龄分布柱状图图5 全球贸易和资金流分析图年上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结束以来,20更多经济体开放,且贸易协议范围拓宽体的焦点已经转向开放投资机遇和取消服务限制,一直都优先考虑农业补贴。

尽管已经证实,交叉变量反映了各情况下全球增长的速度和趋异度纵轴衡量的是经济增长的加速或减速,以及经济体解决长期结构性挑战的妥善(欠缺)程度。

成功的经济体能驱动生7 自20世纪80年代(即使在2008经济危机后长期全球增长变化幅度图8 2015-2025年20国集团增长情况国集团占全球经济的75%多。

它的成员是阿根廷、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图9 2015-2025全球经济情况一览全球同步:趋同且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将经历三十多年来最强劲的长年均增长率到2025年达到3.7%。

美国、造成增长前景丝毫变化迹象都会带来投资流的波动。

我们的全球经济情况表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严重的结。

麦肯锡 十项永恒的战略测试

麦肯锡 十项永恒的战略测试

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件 文锡肯麦 ; 析分 组小; 据数胀通的
ABS cat 6401
McKinsey & Company
| 15
自来: 源来料资
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强大关联
2004年数据,百分比
行业投入资本 回报率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50 100 前4大企业的份额 大企业的份额 石油 铝 钢 Ag 黄铜 焦炭 煤炭 钻石 镍 氧化铝 铁矿石 工业矿物
一揽子交易
观察和归因
Printed 9/23/2011 9:57:34 AM
合流的压力
McKinsey & Company
| 19
如何通过“优势源 测试 如何通过 优势源”测试 优势源
了解公司业绩的真正驱动力。 了解公司业绩的真正驱动力。公司获得剩余利润的来源?理由?剩余利 润的流向? 采取动态视角。 采取动态视角。市场和企业从来都不是静态的,必须假设弱点会被发现 和利用 精确界定特殊能力。 精确界定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指的不是会被对手模仿的最佳 做法 优势打包,形成有影响力的捆绑。创建一套自我加强的活动,集中形成 优势打包,形成有影响力的捆绑。 独特优势 找出回报不断增长的市场。这些市场的特征就是网络效应 找出回报不断增长的市场。 测试竞争对手的反应。 测试竞争对手的反应。如果竞争对手有能力和知识自由做出回应,他们 会怎么做呢?
首要测试 – 打败市场而非被动周旋
打败市场 …
… 还是仅与市场被动周旋
1
McKinsey & Company
| 3
有史以来, 有史以来,战略的根基源于军事冲突
就军事而言,战略是在开战前 开战前决 开战前 定胜负的前提条件 在战争中,战略的目标很清晰, 就是确保胜利 胜利 敌对方就是目标与我方相反的人 敌对方 战胜方击败对手,以实现其战略 战胜方 目标

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战略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

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战略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

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战略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作者:***来源:《全球化》2024年第01期摘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

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全球大变局下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第二部分阐释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新使命新任务;第三部分探讨了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战略,提出在战略上要从技术追赶转向努力构建局部领先优势,在路径上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加强中间品创新,在政策上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第四部分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轉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作者简介: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

一、全球大变局下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

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为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开辟新途径。

人工智能成为引领颠覆性创新的前沿领域。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构建“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等方向发展,正在突破传统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依靠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的支撑,从ChatGPT到通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向制造、交通、金融、教育、医疗、文创等各领域广泛渗透,优化决策系统,改善生产流程,重塑创新生态,催生产业变革,推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说明文阅读真题分类精讲】专题02:科技创新(二)(原卷版)

【说明文阅读真题分类精讲】专题02:科技创新(二)(原卷版)

2021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说明文阅读)专题02 科技创新(二)一、(2021·山东青岛)现代文阅读(9 分)“黑金”石墨烯①北京时间 2021 年 12 月 19 日零时,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 2021 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排行榜,中国 22 岁的青年学者曹原名列榜首。

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旋转成约°的微妙角度时,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把平行的两层石墨烯旋转成约°的“魔角”并不容易,需要很多次试错,但曹原总是很快就能操作成功。

因此,《自然》杂志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

②石墨烯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二维晶体,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一种有“新材料之王”之称的奇迹材料。

它看似神秘,实际上,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 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

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

它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③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质使它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尽管石墨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但是人们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的研发成果显示,石墨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如右图)④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 5 至 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 1000 亿美元,更有乐观者认为,石墨烯的市场潜在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

就目前情况来讲,石墨烯市场化的最大阻碍是需求和价格。

石墨烯的未来产业化之路还很长,需要资金的支持和研发人员的开拓创新。

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石墨烯的重视程度都在日益提高。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阔。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石墨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材料将以其优异的性能及超高的性价比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摘编自《22 岁在读博士生荣登〈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石墨烯应用领域及前景浅析》《石墨烯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概况》)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原发现了石墨烯“魔角”,《自然》杂志把他评为 2021 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之首。

经济学通俗读物80个

经济学通俗读物80个

经济学通俗读物80个经济学通俗读物是一种将复杂的经济理论和概念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文学体裁。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例子,这些读物旨在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以更好地参与社会和个人经济决策。

以下是80本经济学通俗读物,它们涵盖了广泛的经济主题,从宏观经济到个体理财,从市场机制到社会公平,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浅出的经济学知识。

1.《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2.《穷查理宝典》(作者:查理·芒格)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者:萨缪尔森)4.《经济学的早晨》(作者:王滨)5.《经济学课》(作者:亨里·哈茨曼)6.《经济学的基础》(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7.《经济学就是这么简单》(作者:刘尚希)8.《微观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9.《宏观经济学》(作者:格里高利·曼昆)10.《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周其仁)11. 《预测学》(作者:尼尔·弗格森)12.《可乐战争》(作者:约翰·斯图尔特)13.《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康纳曼)14.《麦肯锡为何如此昂贵》(作者:迪维德·哈希格尔)15.《反脆弱》(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16.《奇迹经济学》(作者:查尔斯·温格)17.《禀赋效应》(作者:理查德·塞勒)18.《神经经济学》(作者:保罗·扎克)19.《非理性繁荣》(作者:罗伯特·舒勒)20.《预测者》(作者:菲利普·E·图特)21. 《世界经济通史》(作者:席勒)22.《财富的起源和分配》(作者:利斯特·兰德尔)23.《资本论》(作者:马克思)24.《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25.《文明的起源》(作者:杰德·戴蒙德)26.《千年世界经济史》(作者:米尔顿·艾尔罗德)27.《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28.《帝国的财富》(作者:尼尔·弗格森)29.《经济学史通识》(作者:郎咸平)30.《商业与帝国》(作者:范大年)31. 《华尔街的智慧》(作者:伯克希尔·哈撒韦)32.《大空头》(作者:迈克尔·刘易斯)33.《金融炼金术》(作者:查尔斯·艾利斯)34.《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作者:杰西·利弗莫尔)35.《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36.《金融市场技术分析》(作者:黄瑞敏)37.《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作者:沃伦·巴菲特)38.《股市心理学》(作者:查尔斯·道)39.《聪明的投资者》(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40.《证券分析》(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41. 《全球恐慌》(作者:斯蒂格利茨)42.《贫穷的经济学》(作者:阿班·贾亚里亚)43.《全球化的人》(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44.《国富论再探》(作者:陈平)45.《穷人为何穷》(作者:班杰明·鲍士尼亚)46.《非洲为什么贫困》(作者:格雷厄姆·汤普森)47.《全球竞争》(作者:迈克尔·波特)48.《中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作者:茅于轼)49.《穷国为何穷》(作者:傅高义)50.《发展经济学》(作者:彼得·蒂姆斯)51.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52.《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53.《数字经济》(作者:唐·陈)54.《创新者的解答》(作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55.《技术元年》(作者:艾瑞克·斯奇密特)56.《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57.《创新者》(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58.《科技想要什么》(作者:凯文·凯利)59.《硅谷钢铁侠》(作者:艾什·李)60.《未来简单史》(作者:唐·陈)61. 《大自然的赌局》(作者:加里·哈姆尔顿)62.《未来的繁荣》(作者:伊恩·戈德因)63.《绿色经济》(作者:詹姆斯·斯普尔格)64.《地球大迁徙》(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65.《地球的未来》(作者:艾拉·埃斯特哈西)66.《全球性的新燃料》(作者:迈克尔·T·克莱尔)67.《德国绿色奇迹》(作者:艾米丽·皮霍特金)68.《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习近平)69.《气候战争》(作者:吴德铭)70.《沙漠还是绿洲》(作者:亨利·普林斯)71. 《贫穷的解释》(作者:阿班·贾亚里亚)72.《不公平的巨大》(作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73.《资本主义与自由》(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74.《社会契约论》(作者:让-雅克·卢梭)75.《赋权》(作者:艾德·曼金)76.《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77.《贫穷的本质》(作者:艾哈迈德·拉斯托)78.《动物精神》(作者:阿尔伯特·布鲁克斯)79.《贫困经济学》(作者:艾伦·克劳德·康普)80.《福利国家的崩溃》(作者:安东尼奥·马蒂诺)这80本经济学通俗读物覆盖了广泛的经济领域,从基础经济学到金融、全球化、科技创新、环境经济学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麦肯锡992715创新势在必行长期依赖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中国之创新现状描绘今日中国的创新表现更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成立25周年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重点内容10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成立25年以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始终致力于深刻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

作为麦肯锡的商业及经济“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长期坚持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领导人探索和提供各类决策所需的事实依据和最佳洞见,并视之为自身使命。

在融合经济学与管理学,遵循“从微观到宏观”路径的基础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借用经济学工具,并结合商业领袖的深入见解,对微观经济的产业趋势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洞悉影响商业战略和公共政策的宏观经济因素。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涵盖前在香港设立大中华区首家分公司以来,麦肯锡已在至少15个行业成功开展了2500多个客户项目。

我们为客户提供的咨询服务涉及战略和其他各类议题。

麦肯锡与客户紧密合作,除了提供战略建议,还协助客户重组企业结构以提升绩效,改善运营状况,提高产品营销水平,整合并购企业,改进风险管理,降低成本,精简供应链,提高IT 投资创造的价值。

如需了解有关麦肯锡大中华区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

华强森|上海陈有钢|香港JamesManyika|旧金山罗瑞麟|上海成政珉|上海JasonLee|休斯顿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10月前言中国的创新高度如何?中国需要达到怎样的创新程度?这是本次研究提出的根本问题。

答案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在许多方面,我们发现中国的产业创新程度高于人们的普遍看法。

中国企业在两类创新上表现出众——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及提升生产效率的工艺流程创新。

我们也发现中国越来越需要扩大创新范围,推动更多产业开展创新,并且提升工程技术和科研领域的创新实效。

随着劳动力增加和资本投入等经济成长动力逐渐式微,中国需要实现从“汲取创新”到“领导创新”的转变,才能在未来十年内保持GDP的平稳增长。

我们认为,中国具备完成“创新要务”的潜力,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全球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将会体现在几个方面。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GDP衡量),中国势必将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创新来源,凭借创新来满足庞大的、消费者主导的市场的需求。

同时也成为本地市场、新兴市场乃至世界各地的国际企业开展研发、对新创意进行商业化的首选之地。

最后,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创新模式可应用于全世界,并有望给一系列行业带来颠覆性影响。

本次研究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与麦肯锡大中华区分公司共同开展。

研究项目领导包括: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常驻上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常驻上海)、麦肯锡全球董事陈有钢(常驻香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JamesManyika(常驻旧金山)、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罗瑞麟(常驻上海)。

同时,对麦肯锡大中华区前任全球资深董事欧高敦在本次研究中自始至终给予的悉心指导,以及麦肯锡布鲁塞尔分公司的全球资深董事JacquesBughin的全程指导,我们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研究项目组由JasonLee领导,成员包括陈思哲、DeniseLee、ChaoLi、LukeLi、李秀军、GaneshRaj、YiShao、JimmyWu、AntingXu、ColinZhu。

我们也希望感谢以下同事:GeoffreyLewis(编辑支持),MarisaCarder和PatrickWhite(平面设计),JuliePhilpott(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制作经理),以及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同事TimBeacom、MattCooke和DeadraHenderson。

作者还希望麦肯锡大中华区相关部门的同事表示感谢,他们是:江波、王磊智、林琳、KarenSchuster、沈儒雯和张雯。

本项目承蒙麦肯锡全球各地的同事们慷慨贡献时间与不吝分享专业洞见:NickArnold、TeraAllas,MatthiasBreunig、StephanBinder,GiovanniBruni、章锦华、陈美融、陈岚、JaysonChi、MichaelChui、乐诚铎、艾家瑞、高旭、洪晟、MarcdeJong,RichardKelly、Jean-FredericKuentz、刘家明、林瑞琪、梁敦临、李广宇、MatteoMancini、吴文达、FelixPoh、SreeRamaswamy、任祖霆、JaanaRemes、PeetVanBiljon,罗伟德、施南德、苏旻、谭永超、唐华、唐睿思、王锦、王平,魏世民、徐浩洵、张芳宁、张海濛,周高波。

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我们还要感谢多位企业领袖、商业专家、投资家和创业家分享他们的深刻见解。

尤其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学术顾问MartinBaily,他现任布鲁金斯研究院的BernardL.Schwartz冠名经济政策发展首席研究员以及商业与公共政策项目主任兼资深研究员。

本报告贯彻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使命,即帮助政商两界领袖洞悉全球经济转型动力,明确战略重点,为新一轮增长做好准备。

与其他研究项目一样,本项目完全独立开展,不接受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以任何形式提供的委托和赞助。

欢迎您对本报告提出意见,请发送邮件至[emailprotected]。

RichardDobbs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伦敦JamesManyik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旧金山JonathanWoetzel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上海10月©Alamy内容重点内容客户中心型创新效率驱动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科学研究型创新41617789概述内容提要|1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第一章中国创新势在必行|15中国要保持预期增长,就必须提高生产率第二章以创新原型的视角审视中国创新的现状|27中国创新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第三章客户中心型创新:中国的商业化优势|41庞大的消费市场推动创新的快速商业化第四章效率驱动型创新:生态系统优势|61企业受益于发达的制造业生态系统第五章工程技术型创新:在服务本地市场的过程中学习精进|77加快学习至关重要第六章科学研究型创新:用中国方法迎头追赶|89中国在科学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尚未成长为创新领导者第七章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99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大规模创新方法将会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参考文献|115技术附录描述本研究所采用方法及数据来源的完整技术附录,请浏览mgi获取。

概述: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袖中国具备从“汲取创新”(吸收并改良国际先进技术和知识)转变为“领导创新”的潜力。

中国企业在某些类型的创新上表现出色,它们善于改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或是利用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优势改进工艺流程。

中国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挑战更大的创新类型上仍相对落后,但中国企业正在凭借独具本土特色的方式加快实验与学习。

ƒ中国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推动力——劳动力扩张和资本投入的逐渐式微,到创新(广义创新)需要贡献多达一半的GDP增长,相当于每年为GDP贡献3-5万亿美元。

我们发现,中国如能通过创新实现服务业扩张并提高其生产率,同时依靠数字化创新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效率,到之前每年可以创造1-2.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ƒ中国在四个创新“原型”的表现不一。

我们从四个创新原型的视角分析了30个行业,衡量创新带来的效益。

中国在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创新的表现出色,但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ƒ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让中国在客户中心型创新上具备优势。

中国的创新企业利用庞大的本土消费市场(主流消费阶层家庭数量目前已逾1亿户)快速推动新构想的商业化。

中国消费者愿意尝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早期版本,他们提出反馈意见以供企业迅速改进,因而对创新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ƒ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让效率驱动型创新成为可能。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供应商数量超过日本的五倍,还有1.5亿制造业工人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

ƒ工程技术型创新需要加快先进经验知识的获取。

国有企业的采购活动、政府促成的技术转让以及市场规范的引入加快了通信设备、风电、高铁等行业对先进经验知识的获取。

ƒ中国企业采用独特方式在科学研究领域迎头追赶。

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科研人才,鼓励专利申请,但中国仍未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取得领先。

如今,中国企业在科研领域正以独特的方式推动创新——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充足的研究人才加速实验与发现流程,实现科研创新的快速发展。

未来十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低成本快速创新的基地,全球各地都将感受到中国创新的效应。

总体而言,这一效应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它将推动规模宏大而又灵活敏捷的创新,解决新兴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先进经济体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

全球消费者将能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

1创新以多要素生产率增长衡量2中国企业占全球收入池份额加速发挥中国创新效应,使创新更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加速发挥中国创新效应,使创新更便宜、更快速、更全球适用支持创新集群改善生活条件,吸引顶尖人才帮助创新者获得回报改革资本筹集过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要求通过政府采购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激发创新者潜能消除障碍、鼓励竞争培养中国人才队伍不拘一格招募和培养人才发现新的洞见源泉通过开放式流程发现创意以中国速度运营快速敏捷的创新流程投入更大筹码加大对中国创新的投入政府企业广泛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供应商、劳动力、基础设施)下一代制造业(到,4500亿-7800亿美元)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快速商业化互联网推动的服务业创新(到,5500亿-1.4万亿美元)政府推动地方需求,促进学习发展目标行业机会,包括核电、医疗设备药物研发、基因学低成本研发产能快速增加发展强劲•太阳能电池板(51%)•工程机械(19%)快速改善•家用电器(36%)•互联网软件(15%)表现不一•高速铁路(41%)•民用航空(1%)存在机会•品牌医药(1%)•半导体设计(3%)未来机遇目前表现2中国优势效率驱动型创新中国在四大创新“原型”拥有发展机遇中国在四大创新“原型”拥有发展机遇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中国有实力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中国创新势在必行中国创新势在必行劳动力增长停滞到,老龄化将造成劳动人口减少16%固定资产投资收益下滑创造一单位GDP所投入的成本比1990至高60%两大传统增长动力正在减弱生产率占GDP增长份额生产率占GDP增长份额1990-,高达50%,为3万亿-5万亿美元因此,至,要保持5.5-6.5%的增长速度,创新必须贡献高达50%的GDP增长1客户中心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科学研究型创新vii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Alamy内容提要中国经济的创新程度如何?如果按某些常见的创新指标衡量,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