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层有效带深度
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程质量标准全新精选

……………………………………………………………最新资料推荐…………………………………………………MT/T ××××—2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程质量标准Quality Standard of Hydrogeological Exploration Projects for Coal Deposit(报批稿)2010-XX-XX 发布 2010-XX-XX 实施ICS 73.040D 20备案号:×××—××××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 (1)4 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标准 (3)5 水文地质测井质量标准 (4)6 抽(放)水试验质量标准 (6)7 水文地质物探质量标准 (8)8 水文地质测绘质量标准 (11)9 动态观测质量标准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钻孔终孔质量检查验收报告书 (14)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测绘质量验收书 (20)附录C(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物探质量验收书 (22)附录D(资料性附录)动态观测质量验收书 (24)前言本标准是为适应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规范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程质量验收评级,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制订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耀军、孙玉臣、方向清、季学庭、翟立娟、马祥山、段建华、李曦滨、华解明、任虎俊、杨光辉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工程质量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床水文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测井、钻孔抽(放、注)水试验、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测绘、动态观测等工程质量。
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布含水层厚度的确定一、松散含水层厚度第四系含水层的含水性比较均匀,其厚度根据地下水位、钻孔所揭露的松散岩层的颗粒组成以及岩性结构等,直接按钻孔揭露情况的编录资料来确定。
二、基岩含水层厚度含水不均匀的基岩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其厚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钻孔揭露的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
钻孔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物探资料,以及必要时依据水文地质分层试验等资科结合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1)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电测井及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按勘探剖面编制简易水文地质、电测井成果综合对比图。
图中要包括以下内容:各钻孔揭露的地层、岩性及换层深度或标高;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岩石质量指标(即SQD指标)及电测井成果曲线;岩心的线裂隙率、级岩溶率和较大溶洞的起止深度或标高;钻孔水位观测成果曲线和水位发生突变、涌水、漏水段的起止深度或标高等。
综合研究分析上述成果,编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带图,在此基础上确定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强、弱含水带的厚度。
(2)按裂隙或溶洞发育程度确定,一般采用如下指标衡量:直线裂隙率小于3%的闭合状裂隙带,或虽然裂隙率大于3%但裂隙已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石英脉等所充填的裂隙带,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裂隙率大于3%以上的张性裂隙带,则可视为裂隙含水层。
溶洞发育程度,可采用岩溶率或岩溶能见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可用作图法编制矿区范围内岩溶率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或用反映溶洞发育与各种因索关系的溶洞投影图。
从图上确定出岩溶率高、能见率也高的岩段为强含水带,次高岩段为弱含水带。
(3)进行过钻孔简易分段注(压)水试验的矿区,可用下列指标划分含水带:单位吸水率q>0.001L/s.m为含水带;q<0.001L/s.m时可认为是相对隔水层。
(4)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研究矿区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破碎带、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可以划分出比较可靠的含水层厚度。
水文地质物探

第四章水文地质物探§1 水文地质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水文地质物探––––是根据地下岩层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借助于专门的物探仪器,通过测量、分析其物理场的分布、变化规律来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的一种勘探手段。
1.物探方法的特点成本低、速度快、用途广泛,是当前水文地质调查中不可缺少的勘查手段。
2.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物探方法之所以能够探明某些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因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含水量的岩石之间存在着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包括导电性、导热性,热容量、温度、密度、磁性、弹性波传播速度及放射性等)。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物探测试仪器,测定出岩石或水体的某些物理特征值的变化,从而分析、推断出岩性、构造和岩层含水性能的变化。
例如,许多岩浆岩和石灰岩的视电阻率(ρs)常常可达n×(102—103)欧姆·米;而泥岩、粘土的视电阻率值只有十到几十Ω·m。
(1)在含水量方面:水是一种良导体,因此岩石的含水量及水本身的矿化度,对岩石的视电阻率值有很大的影响。
厚层石灰岩的无水地段的ρs值常常大于500Ω·m,比有水地段高很多。
(2)在磁性方面:不同种类的岩石之间也有较大差别,如许多岩浆岩中的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丰富,磁性较强;多数沉积岩的磁性均较弱。
因此,当磁法剖面跨过这两种岩石时,便会有显著的磁力差异。
(3)在放射性强度和热辐射强度方面:不同类型的岩石,以及岩石中富水和贫水地段之间,也常有较大的差异。
从图4—l所示的热行为剖面上可清楚地显示出断裂富水带的平均辐射温度(地面下0.8m)要比断裂两侧贫水地带低7一11℃。
§2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作用在水文地质调查中使用的物探方法有两大类:(1)地面物探方法,(2)地球物理测井。
现将各种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作用,即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简介于下。
一、采用地面物探方法寻找地下水地面物探方法,已被证明是探测地下岩性、划分地层和确定构造的有效手段之一,几乎所有地面物探方法均可用于寻找地下水和判定某些水文地质特征。
含水层及隔水层描述参考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1、富水性中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孔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龙岩盆地。
上部为黄或灰黄色的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砂砾和砾石层。
厚度一般为5~20m,局部达80m;富水性较好,泉流量可达2.552 l/s,渗透系数3.97~10.98 m3/d,水位埋深1~3m之间。
2、富水性弱的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孔隙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溪马河沿岸。
马坑矿区中矿段和新祠一带也有零星分布。
岩性多属土黄、黄褐色粘土夹碎瓦,常见砂砾石层透镜体。
富水性较差,多属透水不含水层,泉水流量多在1.0 l/s以下。
(二)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区内分布最为广泛,均属碎屑沉积岩层。
据其富水性可分为:1、富水性中等的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层(1)奥陶一志留系浅变质碎屑岩(O—S)广泛出露于本区西部后垄山—九峰崎,东北部的观音座莲—下甲村一带。
是本区山峰主要的组成部分。
岩性比较复杂,计有浅灰—灰黑色,中厚层状或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泥岩、变质细砂岩、砂岩、千枚状硅泥岩等;中部夹透镜状灰岩,总厚度>1000m。
岩性坚硬,致密块状。
裂隙发育,主要含风化裂隙水。
泉水流量为0.170~2.715 l/s。
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为0.092 g/l。
属SO4—(K+Na)·Ca水。
(2)上泥盆系天瓦栋组(D3t)与桃子坑组(D3rZ)前者分布较广,后垄山—九峰崎以西,观音座莲以北均有出露。
后者仅见于矿区南部三坑村一带,面积较小。
其中,天瓦栋组(D3t)上段以浅灰,紫灰色中薄层状粉砂岩、泥岩、细砂岩为主,夹灰白色中薄层状砂砾岩类。
下段以灰白色中厚层状砾岩、粗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
厚度810m。
桃子坑组(D3tz)以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砾岩、粗中粒砂岩,厚度497m。
岩性均较坚硬、致密、块状,主要含风化裂隙水。
泉水流量为0.221~2.861 l/s。
富水性中等。
矿化度为0.19 g/l。
属SO4·Cl—(k+Na)·Ca水。
深孔钻探地质测试要求

深孔地质测试、试验要求一、试验内容:深孔钻探宜开展综合测试和试验,主要内容有:1.综合物探测井(工程测井、水文测井、测地温)2.地应力测试3.抽水试验、提水试验及压水试验二、测试、试验技术要求(一)综合物探测井(工程测井、水文测井、测地温)由中标单位写出技术要求,由处曹哲明总工批准。
(二)、地应力测试要求:1.采用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2.在测试前,应根据地层分布、隧道埋深和相关资料初步拟定各个深孔地应力测试点数量及位置。
在钻孔完成后,可根据钻探及测井资料适当对测试点位置进行调整。
3.地应力测试钻孔终孔直径应满足测试要求。
4.测试点应选择在基岩较完整处,并应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法,保证测试段(一般1〜2m)孔壁光滑。
5.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主应力的方向及数值,并对场区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评估6.根据主应力方向及数值和隧道围岩岩石强度预测硬质岩岩爆、软质岩塑性变形的可能性,并对隧道的轴线方向提出建议。
7.提交地应力测试报告和场区地应力分析评估报告。
(应经过相关部门评审鉴定,并附上评审鉴定意见)(三)、水文试验:抽水试验〔1〕一般技术要求:1、钻探过程中必须按有关要求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2、为查明每个含水层(带)的静水位、承压水头高度、水质、水量和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在各含水层之间进行严格的止水工作。
3、根据含水层(带)颗粒级配情况,选择不同类型、规格的过滤器。
安装过滤器的长度、位置应与含水层相对应,严禁错位。
4、抽水试验必须在彻底清除井内泥浆、破坏井壁泥皮,抽出渗入含水层中的泥浆颗粒,恢复含水层的天然透水性之后进行。
为此,必须在井、过滤器安装完毕、开始抽水前彻底进行洗孔。
〔2〕、抽水试验要求:抽水试验前后应准确测量有效孔深,试验孔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对各含水层进行分层抽水试验,要求一次性钻至设计孔深后,从下至上进行分层抽水,首先对基岩地层进行抽水试验,然后封住基岩部分钻孔(注意留3〜5米作为沉淀管)、然后对上面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
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布含水层厚度得确定一、松散含水层厚度第四系含水层得含水性比较均匀,其厚度根据地下水位、钻孔所揭露得松散岩层得颗粒组成以及岩性结构等,直接按钻孔揭露情况得编录资料来确定。
二、基岩含水层厚度含水不均匀得基岩裂隙与岩溶含水层,其厚度得确定,一般就是根据钻孔揭露得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钻孔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物探资料,以及必要时依据水文地质分层试验等资科结合成因与分布规律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1)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电测井及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按勘探剖面编制简易水文地质、电测井成果综合对比图。
图中要包括以下内容:各钻孔揭露得地层、岩性及换层深度或标高;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岩石质量指标(即SQD指标)及电测井成果曲线;岩心得线裂隙率、级岩溶率与较大溶洞得起止深度或标高;钻孔水位观测成果曲线与水位发生突变、涌水、漏水段得起止深度或标高等。
综合研究分析上述成果,编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得富水性分带图,在此基础上确定裂隙或岩溶含水层得强、弱含水带得厚度。
(2)按裂隙或溶洞发育程度确定,一般采用如下指标衡量:直线裂隙率小于3%得闭合状裂隙带,或虽然裂隙率大于3%但裂隙已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石英脉等所充填得裂隙带,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裂隙率大于3%以上得张性裂隙带,则可视为裂隙含水层。
溶洞发育程度,可采用岩溶率或岩溶能见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可用作图法编制矿区范围内岩溶率随深度得变化曲线或用反映溶洞发育与各种因索关系得溶洞投影图。
从图上确定出岩溶率高、能见率也高得岩段为强含水带,次高岩段为弱含水带。
(3)进行过钻孔简易分段注(压)水试验得矿区,可用下列指标划分含水带:单位吸水率q〉0、001L/s。
m为含水带;q〈0.001L/s.m时可认为就是相对隔水层。
(4)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研究矿区得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破碎带、岩溶发育得基本规律,可以划分出比较可靠得含水层厚度、对于各钻孔含水带厚度变化很大,又难于形成统一含水层得情况,可很据各钻孔强弱含水带所控制得面积,取其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定出强、弱含水a 、水井分类确定井点管数量时,需要知道井点管系统得涌水量。
华北平原行唐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富水性研究

149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华北平原行唐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富水性研究秦明辉(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河北 张家口 075100)摘 要:本文对华北行唐地区的矿山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含水层、补给、排泄条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矿山地下水的找水方向。
关键词:矿山水文地质特征;裂隙含水层;电阻率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1-0149-2收稿日期:2021-01作者简介:秦明辉,男,生于1986年,本科,区域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
1 矿山水文地质特征华北平原区位于太行山中段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Ⅰ)东北部和太行山中段山前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Ⅱ)的交汇位置。
水文地质亚区分区中,西北部低山区属于平山——行唐背斜变质岩裂隙岩溶潜水亚区(Ⅰ1);中部的丘陵区为北河——上滋洋向斜白云岩、砾岩岩溶裂隙水亚区(Ⅰ2);平原区属于山前洪、冲积倾斜平原孔隙水亚区(Ⅱ1)。
含水层划分及地下水赋存特征:调查矿区地下水依据赋存特征可分为:第四系砂、卵、砾石孔隙含水层、古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
1.1 第四系砂、卵、砾石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山间宽谷与山前平原一带。
在山间宽谷,含水层岩性多以砂砾石和碎石为主,含水不均一,单位涌水量多大于2.778L/s.m,地下水埋藏类型为潜水,矿化度小于1.0g/L。
根据地貌及岩性分为三区:1.1.1 太行山区沟谷冲积洪积物潜水潜水分布于沟谷及河漫滩沉积物中,含水层主要为黄土层底部的砂、卵石及全新统残积坡积物,岩性由粘质砂土及碎石混合组成,厚度变化很大,为1~10m,富水性贫乏,单井涌水量为0.36m 3/h ~3.60m 3/h,在石灰岩地区,因渗漏经常干涸,变质岩区则与裂隙水相联通,漫滩为冲积的砂,卵石组成地下水潜流,富水性丰富。
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沟谷暂时性水流,裂隙水及河水,并随河流的流向排泄。
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布含水层厚度的确定一、松散含水层厚度第四系含水层的含水性比较均匀,其厚度根据地下水位、钻孔所揭露的松散岩层的颗粒组成以及岩性结构等,直接按钻孔揭露情况的编录资料来确定。
二、基岩含水层厚度含水不均匀的基岩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其厚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钻孔揭露的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
钻孔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物探资料,以及必要时依据水文地质分层试验等资科结合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1)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电测井及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
按勘探剖面编制简易水文地质、电测井成果综合对比图。
图中要包括以下内容:各钻孔揭露的地层、岩性及换层深度或标高;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岩石质量指标(即SQD指标)及电测井成果曲线;岩心的线裂隙率、级岩溶率和较大溶洞的起止深度或标高;钻孔水位观测成果曲线和水位发生突变、涌水、漏水段的起止深度或标高等。
综合研究分析上述成果,编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带图,在此基础上确定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强、弱含水带的厚度。
(2)按裂隙或溶洞发育程度确定,一般采用如下指标衡量:直线裂隙率小于3%的闭合状裂隙带,或虽然裂隙率大于3%但裂隙已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石英脉等所充填的裂隙带,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裂隙率大于3%以上的张性裂隙带,则可视为裂隙含水层。
溶洞发育程度,可采用岩溶率或岩溶能见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可用作图法编制矿区范围内岩溶率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或用反映溶洞发育与各种因索关系的溶洞投影图。
从图上确定出岩溶率高、能见率也高的岩段为强含水带,次高岩段为弱含水带。
(3)进行过钻孔简易分段注(压)水试验的矿区,可用下列指标划分含水带:单位吸水率q>0.001L/s.m为含水带;q<0.001L/s.m时可认为是相对隔水层。
(4)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研究矿区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破碎带、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可以划分出比较可靠的含水层厚度。
对于各钻孔含水带厚度变化很大,又难于形成统一含水层的情况,可很据各钻孔强弱含水带所控制的面积,取其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定出强、弱含水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