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探究摘要为中国文化史上造成巨大影响的是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潮流,尤其是以翻译小说作为繁荣。

我们说在翻译工作中的多项活动,例如对文本内容的删减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作品的推出等方面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外部特定因素的限制与约束。

本文对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当时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代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外部特定因素描述性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翻译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逐渐突破了过去的美学理念统治地位,将语言学转变为一种文化的反思。

近代文化批评与相关文化研究工作逐渐在西方学术领域中发展并崛起,随后上升为主导位置。

在我国翻译历程中,近代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至今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是在当时提出来的。

在近几年,我国翻译领域对近代文学翻译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对近代文学翻译学者们的翻译目标、翻译主题与策略等方面的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并且也相应提出这些翻译作品中出现的误译、删除等现象。

但是,在近几年人们对文学领域都出现了文化转移趋势,而作为跨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工作也不例外,在我国80年代初期呈现出文化转移的趋势。

本文探讨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我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的规范情形,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翻译存在的让原著本文内容更加适用于译语文化的情况,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的描述性分析研究。

一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背景分析在中国翻译领域中大规模的译介活动分成三次:从公元2世纪中期一直到8世纪的佛经翻译工作,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甚至到清朝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科类文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活动过程,都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引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要是从翻译介质的品种、数量、读者层次、翻译文本质量等方面来说,前两次的翻译工作不能与第三次相比较。

在第三次翻译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近代文学翻译工作,尤其是小说翻译活动的繁荣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_傅__雷____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 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 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 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 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 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 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宁信而不顺” 来源
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 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 “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 得顺不顺。”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 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 顺而不信”〔1〕(p567) 。在这种特殊的 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 〔2〕(p588),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 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 有两个极端的话, 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
____马_建__忠_,__梁_启__超_____二人为中国的近代翻 译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__严__复____则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国
的近代翻译指明了“信、达、雅”的原则和 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 (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 (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译者将其奉为 圭臬,其影响绵延至今。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


引 言
2 0 世纪初是 中西文化交流 的重要时期 , 大量的西方书籍 经翻译被 引进 中国。因此 , 此 时期通常被认 为在 中 国翻译 史上具有举 足轻重 的 地位 。翻译 的重心逐渐 由 自然科学转 向社会科学 , 最后 出现 了文学 翻 译 的繁荣 , 有些翻译作 品保持 至今 。近代 翻译文学虽有“ 不忠实” 倾 向, 但其历史价值却是不可磨灭 的。 “ 假如我们分析晚清翻译时多注意 当时 社会 及文化 层面 的考虑 , 我们会发 现晚清翻译对 翻译活动作 为文化协 商这 方面的研究 , 实在提供 了非常 丰富的材料。 ” 广阔 的文化研究语境 为翻译文学 的研究提供 了必要条 件。本文试图通过 以色列文化学家伊 塔马 ・ 埃 文一佐 哈尔于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提 出的多元 系统 论为参照来 阐明 中国近代翻译文色列 文化学家伊 塔马 ・ 埃文 一佐哈尔 于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提 出 了多元 系统 论 。其 相关著 述最先 收录于 1 9 7 8 年 出版的 P a p e r s i n H i s — t o r i e a l P o e i t c s , 后经进一 步整理 、 完善 , 发表于 P o e t i c s T o d a y 。 多元 系统 论 的理论 根基 是俄 国 的形式 主义 , 特 别是 梯尼 亚诺 夫有关 系统 的论 述 。多元 系统论认 为 : 各 种 由符 号支配 的人类交 际形式 , 应 被视为 系 统, 而不是杂乱无章 的各个 元素的组合 、 排列 。这些符号 系统 不是 单一 的, 固定 的结构 , 而是多元的 , 开放的结构 。因此是 多元 系统 , 即各 个子 系统相互 交叉 , 相互 影响 , 相互 依存 。各 系统的地位并不 平等 , 有 的处 于中心 , 有 的处 于边缘 , 但互相之间永远在争夺 中心位置 。任何 多元系 统, 都是一个较 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 的组成部分 , 因此 必然与整体 文化 以及 整体 内的其 它多元系统共 同组成一个“ 大多元系统 ” ( m e g a 或 I n a c r o — p o l y s y s t e m) 。也就 是说 , 任 何 一个多元系统 里面的转变 , 都 不能 孤立地看 待 , 而 必须与整体 文化 甚至世界 文化这个人类 社会 中最 大的 多元系统 中的转变 因素联 系起来研究 。

打破传统的枷锁——论近代翻译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打破传统的枷锁——论近代翻译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Br a i g t e S a k e fTr d t n: e k n h h c l so a i o i
o n Fe a e I a e n o e n a l td Lie a ur m l m g s i M d r Tr nsa e tr t e
R N Qa A in
21 0 0年 9月
田一办法学玩学招 ( 哲社 版)
Ju n l f ih a nen t n l tde ies y o r a c u n Itrai a u isUnvri oS o S t
S p 2 1 e ., 0 0 V0 . 6 No 3 12 .
第2 6卷
Ke r s f ma e i g s r n ltd l e a u e e d r y wo d :e l ma e ;t s e i r t r ;g n e a a t
1 9世 纪 末 2 0世 纪 初 的 中 国 , 西 方 列 强 的 坚 在 船 利炮 下 , 渐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国社 逐 中 会 和 文化 陷人 了前 所 未有 的危 机之 中 , 国知 识 分 中 子 精 英 的文 化 优 越 感 逐 渐 被 击 破 , 们 弱 的 忧 愤 中 , 性 被 看 作 是 一 种 象 女 征 性 符 号 而 被 有 话 语 权 的 男 性 言 说 , 子 既 被 说 成 女 是 国家 衰 弱 的 根 源 , 被 看 作 是 民族 落 后 的象 征 。 又 翻 译 文 学 作 为 当 时 输 入 西 方 文 化 和 思 想 的 一 个 重 要介 质 , 进 了 许 多 栩 栩 如 生 的异 国人 物 形 象 , 引 其 中西 方 女 性 形 象 在 这 一 时 期 的 翻 译 文 学 中 占据 了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的 民 间 性 质 , 集 中 了 一 切 非 官 方 的 东 西 ,它 属 于 民 间老
迹 ,考 察 了 狂 欢 化 文 化 现 象 对 诗 学 演 变 的 影 响 。 从 欧 洲
式来 扫荡权威 ,撕 剥伪装 ,所 以 “ 示了存在 的一种 曾 揭
经有过 的 自由的生活 方式 ”, “ 它扩 大了文化 史研究 的 范 围, 提供 了一 种方 法 ,建 立 了文 学与文 化之 间的牢 并 固联 系。 ”有人视 “ 狂欢 ”为反对 官方文化和 精英文化 的 “一 股 离 心 力 ” , 是 平 民 大 众 对 神 学 中 “再 生 ” 和 “ 造 ”概 念 的比拟 。他们认 为 , “ 创 狂欢化 ”这一概念 更 重 要 的 意 义 在 于 “对 社 会 转 型 期 文 化 特 征 的概 括 上 。”这一 阐释 不仅使狂 欢成 了文 学与文 化珠联壁合 的 兄弟 ,而且将 意义 阐释 带到影 响探讨 的领 域,尤其是 丰 富 了有 关中 国转型 期文化特 征 的解说话语 。 在理论 家看来 ,文化 狂欢 出现在 一个 民族 的文化 成 型期 或一种 文化发 生重 大转折 时期 ,因此 它具有最 明显
拉 伯 雷 的 创 作 , 探 讨 了 人 类 的笑 文 化 和 民 间 狂 欢 文 化 现


狂 欢 化 理 论
压抑 民族 的话语 写作进 入文 学的殿 堂 ,铺平 了道路 。 狂 欢 化 理 论 以各 种 逆 向、反 向、 甚至 是 颠倒 的方
象 与文 学创 作 之 间 的 关系 。他 沿 着 欧 洲 文 学发 展 的足
等 对待 一 切文 学体 裁 、 语 言 和风 格 等 ,否 定 一 切权 威
性 ,反对传统 诗学理 论 的美 学立场 。三 、消 除诗 学研究 的封 闭性 ,加 大文 学 内容和 形式 的开放 性 ,寻求 各种纷 繁 复杂 的文学 因素 的融 合 。 四、打破逻 各斯 中心主义 , 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 覆理性化思维结构 。五、发掘 人类 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 人们 的思想从显示 的压抑 中解放 出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_以五四时期为例_秦弓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_以五四时期为例_秦弓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秦 弓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乃至历史进程。

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翻译文学质量及其发展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①;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9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使用较为自由活泼的文言 翻译小说,不自觉地促进了语 言和文体的变革。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3、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 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 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 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 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 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4、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 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 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著译参半”的晚清小说期刊
❖ 《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小说杂志 以“著译参半”相号召。
❖ 《月月小说》把“译著”放在首位,“撰著”放第二位。
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
❖ 英译自序云:用英人体裁,译意 不译词,惟自信于原文无毫厘之 误。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易以 日本格调,然丝毫不失原意,今 吾此译,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 之,然自信不负森田。果尔,则 此编虽令焦士威尔奴复读之,当 不谓其唐突西子耶。
其后主要以翻译小说和卖
京参加会试,屡试不第。
文卖画为生。

180余种翻
译小说
40余种世界 名著
著述繁多
1914年,商务印务馆推出《林译小说丛书》, 涉及英、法、美、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 比利时、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180 多种作品,包括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 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 万提斯、欧文、斯托夫人、柯南道尔、笛福等世 界著名作家。
二、林译小说举要
❖ 《巴黎茶花女遗事》
❖ [法]小仲马著 ❖ 晓斋主人口译 (王寿昌) ❖ 冷红生笔述 (林纾)
❖ 可怜一卷茶花女,
❖ 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 性情……好语穿珠,哀感 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 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 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 一时都活,为之欲叹为观 止。
断尽支那荡子肠。
——《新译黑奴吁天录告白》
■《撤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 [英]司各特著 林纾 魏易 译
❖ 原名Ivanhoe,今译《艾凡赫》
林译小说举要
■《块肉余生述》(1908) [英]迭更司 著 林纾 魏易 译
■ 今译《大卫·科波菲尔》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1、以显赫的翻译实绩和巨大 的社会影响力初步扭转了中国 士人对外国文学的偏见,开了 翻译域外小说的风气,丰富和 健全了中国近代小说的文体与 类型。
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朱自清
冰心
庐隐
苏雪林
钱钟书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邱炜萲《茶花女遗 事》
《黑奴吁天录》(1901)
[美]斯陀夫人著 林纾 魏易

❖ 今当变政之始,而吾书适成,人 人既蠲弃故纸,勤求新学,则吾 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 国保种之一助。
—— 林纾《黑奴吁天录跋》 ❖ 情文凄惋,闻者酸鼻,庶吾支那
人读之,可以悚然知惧,奋然知 所以自强,不会彼人动欲奴隶我 乎!
梁启超译东海散士 《佳人奇遇》
❖ 1898年底·梁启超译 ❖ 东海散士 《佳人奇遇》 ❖ 《清议报》“政治小说”
专栏 ❖ 晚清第一部翻译政治小说 ❖ 民族主义意识 ❖ 拉开遗事》
❖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 事》刊行,一时风靡。
❖ 向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 世界的文学之窗。
❖ 55岁(1906)被京师大学
❖ 21岁 (1872 ) 在村 塾 教书 。 堂聘为经学教员。
❖ 28岁(1879)入县学。
❖ 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 31 岁 ( 1882 ) 参 加 福 建 省
讲授古文辞。
乡试,与与陈衍同榜中举。 ❖ 1913年,辞去北大教职。
❖ 1883-1898年,先后七次进
——法国焦士威尔奴原著,少年中国之少 年重译:《十五小豪杰》第一回“译后语”
林译小说
译才并世数严林 百部虞初救世心
一、生平及著述
❖ 林纾(1852-1924),字琴 ❖ 46岁(1897)开始译书。
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 50岁(1901)移居京师,
福建闽县(福州市)人。
主金台书院讲席。
幼年丧父。嗜书如命。
近代翻译文学
近代翻译文学
❖ 小说翻译一枝独秀 ❖ 林译小说风靡一时
❖ 20世纪初年的文学 翻译,深刻影响了 中国文学的创作面 貌与历史走向,推 动了中国语言文学 的近代化转型。
一、 近代翻译文学的 发展概况
❖ 1873年,蠡勺居士翻译的 英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 在近代中国第一份文艺杂 志《瀛寰琐记》连载,这 一标志性事件,可视为近 代翻译小说之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