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电图心功能的影响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右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右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1 一 般 资料 : 择 2 0 . 选 0 1年 6月 ~2 1 0 1年 2月 在 我 院心 内科植 人起搏 器患者 4 4例 , 临床 、 经 阿托 品 实 验 、 2 h动态 心 电图检查 确 诊 为病 态 窦 房结 综 合 征 或 Ⅲ度 4
房 室传 导 阻滞 或 高 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 符 合 20 均 0 2年
( 丽江市人 民医院 , 云南 丽江 6 4 0 ) 7 10
【 摘要 】 目的
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 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 4 例 需植 4
入 起 搏 器 的 患者 按 照 起 搏 部 位 的不 同分 为右 心 室 心 尖 部 起 搏 组 ( V 组 ) 右 心 室 间 隔部 起 搏 组 ( V R A 和 R S组 ) 对 比观 察 。 两 组 惠 者安 装起 搏 器前 后 的舒 张早 期 、 期 峰 值 速 度 E 晚 a与 A , aA 值 ,V F值 。结 果 术 前 , V a E/ a L E R A组 患 者和 R S组 V 患 者 的 心 功 能指 标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R S组 患 者 术 后 , x V , h能逐 渐 改善 ,  ̄ - 术后 E a及 E / a高 于术 前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aA 差
排 列不 整齐 和 左 室不 对 称 肥 厚 等 , 终 导 致 心 脏 扩 大 最 而影 响 , 能 … 。最 近研 究 表 明 , 室 间隔 部 ( V ) 1功 5 、 心 R S 可获 得 正常 生理 的心室激 动顺 序 , 持双 心 室 同步性 , 保 大 大避 免 了 R A起 搏 对 血 液 动 力学 和 心功 能 的不 良 V 影 响 - 。而主 动螺 旋 固定 电极 导线 的 问世 也使 其临 床 2 J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影响论文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影响论文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估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tsp)、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s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起搏参数、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接受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为分组(每组10例):1组患者行rvitsp,1组行ravp,另1组行rvotsp;分析对比术前及术后心电图的qrs波宽度,术后即时及1、6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临床的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

结果:3组患者成功植入心室电极;术后心电图v1导联qrs宽度:rvap组0.18±0.04秒、rvitsp 0.13±0.02秒(p0.05),但均明显窄于rvap(p0.05),两组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或接近;与窦性心律比较时的额面平均心电轴,rvis起搏时接近正常(p>0.05),其中rvot起搏时电轴呈右偏趋势(p0.05)。

术后随访6个月,rvitsp组、rvotsp组患者lvdd、lvef及nyha 分级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而rvap组患者的lvef、lvdd、nyha分级均有恶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和表3。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rvis、rvot、rva起搏状态下,植入后即时及6个月时各组起搏参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edi等报道的92例进行rvotsp的患者所测结果相似[6]。

本研究显示3种起搏状态下qrs波以rvap时最宽明显宽rvisp、rvosp及窦性心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rvisp时与窦性心律时最接近,表明在rvisp状态下心室电活动更接近于生理状态,更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与有关研究显示[7],rvot起搏较rva起搏qrs波时限缩短,电轴基本在正常范围,但倾向于右偏,以及与蒲晓群等研究结果显示rvis搏较rvot和rva起搏qrs 波时限更缩短,额面平均心电轴基本接近正常基本吻合,说明rvis 起搏更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影响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影响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近期心功能影响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

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室电同步性近期心功能指标当今心脏起搏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心动过缓,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这与植入起搏器后的心功能受影响状况密切相关。

对于同时合并慢性房颤的病人,因为房颤患者已经丧失了20%-30%的心房辅助泵功能,这时射血分数的维持显得更加重要。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正常激动顺序,导致了左右心室激动失同步,使得血流动力学受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

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靠近希氏束,可以直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3]。

本研究采用对比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实施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相关指标,探讨两个不同部位的心脏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我院2007年01月至2011年06月收治的40例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6—84(77.32±6.30)岁。

所有患者均为房颤合并长R-R间歇或者为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50次/分,同时符合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心脏病协会(ACC/AHA)起搏器植入的Ⅰ或者Ⅱa类适应证标准。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合适的起搏位置及起搏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右室起搏中,起搏位置包括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两种,但是这两种起搏位置对于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仍然不清楚,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不同起搏位置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取需要右室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一组为右室流出道起搏组,各30例。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差异来评价不同起搏位置的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1.患者选择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被纳入本研究:①心室率≤50次/分,起搏器为唯一的治疗方案。

②窦性心律时期间的心室传导阻滞,且无法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改善。

③心室晚期收缩性扑动/颤动患者,需右室起搏治疗的。

2.研究步骤:(1)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另一组为右室流出道起搏组。

(2)测量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

(3)对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操作,对右室流出道起搏组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操作,过程中记录起搏操作时间和相关参数。

(4)术后7天、30天和180天分别进行心电图和心功能指标的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

3.观察指标和数据分析所测量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参数。

数据将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三、预期结果与评价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将能够发现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对于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起搏位置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心血管事件率的影响。

四、研究的限制和不足1. 样本数量较小,存在随机误差和偏差。

2. 科研资金、研究时间和人力等方面限制研究范围和深度。

不同起搏百分比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不同起搏百分比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Atte p ito erg tv n r u a p x p cn w t h ce sn n C r% VP,te i c e s g d tr r t n o a d a u cin a d h o n ft h e t e l ra e a ig, i t e i r a ig i u h i i h n e h n r a i ee o ai f r i cf n t n n i o c o v n r u a e y c r n ct r r b iu . e t c l d s n h o ii a e moe o vo s i r y
AbtatO jcie T vlaevn cl ycrn n ad cfnt ncags n e tedf rn cm lt epret eo e— src: bet oea t et ua snhoyadcri co hne dr h ieet u ua v ecn g f n v u r i r a u i u f i a y tclr aig Meh d Att f 0pt n ci dpr n n cri ae ae r tvnr ua l k A l k r iks u r ua cn. to s a o a etr e e e i p ol 6 i se v maet ada pcm kro r e tc l bo ( Vbo )o c ns c f a i i r c c s i sn rm ( S ) T od f et ada aig o e o V In=1 )n D n= 4 w r e o d A crigt te n l u l i ydo e S S . w ie n c i pc ds f V ( f r r c nm 6 adD D( 4 ) ee r r . codn a cmu t e p f me oh f i av pret eo etcl aig C m V ) t ujc w r d ie t tr ru sgopA:u % V 6 % ( ecna f n iu pc ( u % P , esbet e i ddi o he gop : u C m g v r a r n h e v n e r P< 0 n=2 ) gopB: 0 ;ru C m% V /6 % ~ <10 ( 2 )gopC:u % V u P 0 > 0 % n= 0 ; u C m r P:10 ( 2 ) A e 2m nhis l et f h ae aes w vs — 0 % n= 0 . f r 一 ot t l n o ep cm kr, ei et t 1 n am t n i gt a et b i a ,N ,h h ne f R ua o. i u o pe i ai a sdt ea a et et pa s l a dp t n y6m nw l B P tecag Sd rt nTs eD p l gn w s e vl t t m eki s t i e i s k oQ i s rm g u o u eh i o n y oc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

搏时, 由于室 问隔部 相对 游离 壁更倾 向于左后 部位 ,
I 导联 多 呈正 向 , 见图1 。
起搏 由于其稳定 、 可靠、 电极脱位率低等特点一直被
d o i :1 0 . 1 3 3 0 8 / j . i s s n . 1 0 0 8—0 7 4 0 . 2 0 1 4 . 0 4 . 0 1 4
R波 与 s波相 近 的 图形 , 其 产 生 的机 制 可 能是 由 于
心室 除极 向量 以 向后 为 主 。在 临床 上 , 以上 两 种类 型均 可见 到 , 但 后者 更为 常见 。并 且 , 右 室心 尖部起
内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支持。
1 右室心尖部起搏
自1 9 5 8年静 脉起 搏系 统应用 以来 , 右 室心 尖部
图作 为一种 操作 简便 又 安 全 经 济 的检 查 手 段 , 可 作
下, 呈Q s型 ; 左侧 胸前 导 联 ( V ~ V ) 的图形 主 要有
为对心 室 电极植 入位 置 进 行 系 统判 断 的工 具 , 为 心
两种类型。其中, 一种为典型的左束支阻滞 图形 , 即 在V ~ V 导联 呈 宽 阔 向上 的 R波 或 R s 波; 另一 种 呈 不典 型左束 支 阻滞 的图 形类 型 , 即 以 S波 为 主或
( L A D, 一3 0 。 ~一 9 0 。 ) , 且 p 表 现为 “ C L B B B+ L A D ” 。 右 室心尖 部起 搏 时 , 心 电 图各 导 联存 在典 型 的 表现 , 右侧 胸 前 导 联 ( V ~V ) 表现为 Q R S主波 向
起 搏 时心 电图 的 Q R S波 群 具 体 形 态 及 电轴 也 存 在 差 异 。受患 者心 脏大小 、 心 脏转位 情况 的影 响 , 术 中 通过 x线来 判定 电极部 位 存在 一定 的限制 , 而心 电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作者:刘燕马娜罗朝军叶玉春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治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58例,术后随访6个月。

根据心室起搏部位分为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0例,间隔部起搏组(RVS组)28例。

结果:RVS组术后6个月的QRS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NT-proBNP水平低于RV八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RVA组(P<0.05)。

结论:长期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更小。

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功能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心室激动顺序发生变化,引起左右室电一机械活动不协调,室壁运动异常,造成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增加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1]。

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模拟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可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2]。

本研究比较分析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选择起搏部位。

资料与方法2012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植入起搏器(DDD)患者58例,术后随访6个月。

按照右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位置分为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0例,间隔部起搏组(RVS组)28例。

本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合并有扩张型心肌病、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起搏器植入术前QRS波群时限>120ms。

植入方法:RVA组采用翼状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S组采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器植入:①电极:在局麻下行右(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循静脉鞘在X线指引下将心房电极送入右心耳,心室电极送人右心室特定位置。

②发生器植入:将脉冲发生器埋入患者右(左)胸前皮下囊袋内。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室不同起搏频率对心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室不同起搏频率对心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心房颤动患者右心室不同起搏频率对心功能与生活质量的
影响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电复律来控制心房颤动。

但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些治疗方式可
能并不完全有效,或者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起搏器也被应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不同的起搏器参数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需要
进一步探究。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100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将接受起搏器治疗。

其中,50例患者将使用右心室起搏器,另外50例患者将使用双心室起搏器。

对患者的心功
能进行评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等
指标。

同时,还将使用Minnesota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3. 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使用双心室起搏器相较于使用右心室起搏器能够更好地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将是对目前心房颤动治疗的一种新
的选择,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以为相关学
科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电图心功能的影响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针对右心室不同位置起搏对心电图功能的影响。

方法90例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试验一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各30例。

试验一组患者起搏器安置在右心室心尖,试验二组患者安置在右心室流出道,试验三组患者安置在右心室流入道。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恢复指标。

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三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高于试验一组的83.3%、试验二组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安置在右心室流入道的起搏器在临床治疗心脏起搏疾病上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

关键词右心室;心电图;起搏部位;临床价值
心脏起搏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由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电极容易安置且电极脱落率较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

但是如果采取不当的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健康。

本研究针对目前临床安置右心室起搏器部位的现状,比较和分析三种安置部位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一组、试验二组、试验三组,各30例。

试验一组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6±7.9)岁;体重51.8~73.9 kg,平均体重(56.1±6.0)kg。

试验二组患者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7±7.8)岁;体重50.8~81.4 kg,平均体重(57.5±8.1)kg。

试验三组患者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3.8±10.4)岁;体重5
2.6~79.1 kg,平均体重(56.4±7.6)kg。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参与研究的试验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分会编排的《循环系统的诊治标准》;②患者均>18岁,且患者均已知情;③全部经过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确诊为需要进行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反应;②有心脏疾病;③神经系统病变;④肝肾功能损害;⑤肺部疾病;⑥患有精神疾病;⑦脑部疾病;⑧全身系统病变。

1. 3 研究方法三组安置起搏器的患者均给予以下治疗:①维持氧气吸入。

②解除痉挛。

③祛除痰液。

④激素抗炎治疗。

⑤纠正电解质。

⑥维持酸碱平衡。

1. 3. 1 参数设定具体步骤如下:①仪器选择。

a.生产企业:Medmonic公司。

b.产品型号:SIGMATMSSI 型。

②心电图检查。

a.生产企业:日本光电工业。

b.产品型号:ECC-9230。

c.测量指标:QRS波群。

③血清水平测定。

a.生产企业:
Roche公司。

b.型号:E602。

c.用法:静脉取血。

④心脏多普勒。

a.生产企业:美国医药公司。

b.型号:Vivid7。

c.方法:设置频率为2.5 MHz,取患者心尖五腔进行操作。

1. 3. 2 电极植入详细如下:①静脉全身麻醉。

②于患者左锁骨下静脉进行操作,在影像设备的协助下将心房电极缓慢送入右心耳,心室电极安置到右心室制定区域。

③参数:a.心房电极感知
2.5 mV。

b.心室感知5 mV。

c.阻抗500 ohms。

d.电压阈值1 V。

1. 3. 3 脉冲发生器全部设定好起搏参数,将脉冲发生器用导线串接好后,安置在胸前皮下组织的特定区域内。

跟踪访问三组患者6个月,记录和统计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1. 4 观察指标观察三组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差错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指标治疗后三组患者QRS、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收缩内径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治疗结果试验三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高于试验一组的8
3.3%、试验二组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右心室起搏器可能会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2],由于该技术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身心俱疲。

如果在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不当的治疗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研究显示,不同安置部位在针对患者的治疗上都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

但是起搏器安置在右心室心尖会导致二尖瓣逆流,转变正常的心肌灌注状况,增加了组织儿茶酚胺浓度,导致左心室心肌的组织学异常和心室重塑,引发心力衰竭[3]。

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经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的患者各方面临床指标相对较好。

其优势如下:①改善生活质量。

②降低心力衰竭。

③对于心电图改变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4]。

综上所述,右心室流入道在临床治疗心脏起搏疾病上有着较好的作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晓宇,李玲玲.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8(3):456-458.
[2] 贺桂彬,杨玉雯,汪祥海. VVI模式下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750-752.
[3] 刘鹏,蒲晓群,欧阳泽伟.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功能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8):251-253.
[4] 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等.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河南医学,2011,22(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