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牲综述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论文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论文

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摘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决策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货币政策在长期表现中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一、引言随着金融危机发生,我国政府为防止危机影响扩大而出台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应政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面对2009 年出现的新经济问题,我国政府又采取了货币政策的调整策略。

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物价过快增长,通货膨胀的压力。

央行在2010年先后分别6 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之后。

2011年伊始,又于1月20,2月24,3月25,4月21日分别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调整后将达20.5%。

我国货币当局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整个宏观经济,而这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是否有效达到了预定目标,一直是宏观经济学者和政策决策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综述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能否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从而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无效。

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从而使得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产出也就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

即使总需求发生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具有弹性,所以也只能改变价格水平,对产出没有任何影响。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

投资数量取决于利息率与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对比关系。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有效需求,进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管制手段之一,它是指用货币工具和手段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价格进行调节,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目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机制是考验一个经济体制的重要标志,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部分。

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利率、银行流动性等方面,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总量、投资、生产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水平是对货币市场的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同时,货币政策还会对市场利率、抵押物信贷权等产生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等经济行为,这些都是货币政策的间接效应。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非是一种理论上的必然性,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传导机制的局限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预期的影响、各种市场机制等。

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导链条的中断,即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能完全传导到受影响的实体经济中;二是传导速度的缓慢,即货币政策调整后,其影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实体经济中得到反映。

要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的感知和反馈机制,加快市场化决策过程的实现;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各项政策之间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合力,以构建更加有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三,强化货币政策框架的效益调节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货币政策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市场的预期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率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市场利率以影响实体经济;二是流动性传导机制,即货币政策通过调节银行间的流动性以影响实体经济;三是预期调整机制,即货币政策预期的调整会影响市场预期,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在当前的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基本建立,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却有时不尽如人意。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通胀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通胀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引言所谓货币政策有效性,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第二:是否有能力利用货币政策的影响引导经济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目标,即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如果央行能利用货币政策的效力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则货币政策有效;反之无效。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可归结于货币是否中性。

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仅仅导致价格等名义变量,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

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供给变动不仅会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也会影响真实产出。

货币中性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论”现阶段,那么如何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是他们认为从以下三面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能否具体影响实际产出;中央银行能否控制货币;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联系。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发生凯恩斯革命以来,货币非中性已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是如何实施局欧比政策操作,各学派则争论不休,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理性预期学派则完全蔑视宏观经济政策;供给学派只考虑供给管理,漠视需求管理;新凯恩斯主义对货币主义政策重要性的重新认识等。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面纱论”是和其所处的自有资本主义阶段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时代背景;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滞涨的时代密切背景相关。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复杂性和认识上的不一致性,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曾有过精辟的描述:“在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所以存在分歧,是因为理论分析通常借助抽象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又不能完全反映复杂的现实,而只能从现实中抽取一些内容来分析,由于模型的假设前提不同,自然就产生了相互对立的学说。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失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经济政策工具。

该政策手段被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汇率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稳定和增长。

然而,随着货币政策使用的不断增多,以及对其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失灵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它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并显著影响经济运行的能力。

有效的货币政策应该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通货膨胀、稳定就业和提高经济增长。

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主要通过监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

当经济处于低迷时,政府通常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实现货币供应量增加和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消费和贷款活动。

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有效的,因为经济增长并稳定。

然而,在经济运行到高波动性时,货币政策往往失灵。

如果央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因此,央行必须收紧货币政策,以平衡经济波动和通胀。

尽管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实现稳定和增长的重要工具,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受到时间滞后、波动性增强、信贷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变动的复杂性影响。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失灵不仅是由它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其他因素,例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趋势都对货币政策造成了影响和挑战。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和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高于货币政策。

此外,技术进步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

例如,数字货币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货币政策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和精准。

此外,全球化趋势也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市场的全球化和自由化,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受到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际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被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所抵消。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全球经济因素。

总之,货币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旨在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然而,它的有效性和失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 币政 策所 涉及 的 内容 实 质 上 是一 个 包 括 货 币政 策 目标 、货 币
政 策工 具 、货 币政 策 作用 过 程 及 其 效 果 在 内 的 完整 货 币宏 观 调
控体 系 。
二 、 方关 于 货 币政 策 有 效 性 的争 论 西 ( ) 于 货 币政 策 理论 有效 性观 点 一 关 1 恩斯 认 为 , 正 常 条件 下 , 币政 策 是有 效 的 , 以通 过 . 凯 在 货 可
4 新 凯 恩 斯 主义 的信 贷 理论 对 货 币 政策 向实 体 经济 传 导 渠 .
反 之 , 表 示 货 币是 中性 的 , 也 表 明货 币政 策 缺 乏 有 效 性 , 则 这 或
道 进行 扩 展 ,认 为 货 币 政策 通 过 影 响 资 金 需 求 者 的财 务 状 况 和
授 信能 力 以及 资 金 提供 者 的借 款 意 愿 和 借 款 能力 而 影 响 市 场上
理 论 。货 币 政策 有 效 性 包 括 三 个 层 次 : 实 体经 济有 没 有 影 响 ; 对 如 何 影 响 真 实经 济 的 , 即货 币政 策 的传 导 机 制 问题 ; 如何 选 择 和
实 施 货 币政 策 , 即货 币政 策实 践
问题 。
生 活 中总 供 给 与 总需 求 平 衡 等 问题 ,货 币政 策 在 调 节 与控 制 现 代 经 济 活 动 中有 着 较 强 的影 响 力 和极 其 广 泛 的作 用 范 围 。因此 ,
根 据 西 方 货 币 经 济学 理 论 ,货 币 政 策 有效 性 有 以下 三 种 含
义:
改变 利 率 来 刺激 投 资 和 有效 需 求 , 而 影 响产 出和 就业 。 进 2 新 古 典综 合 学 派从 货 币需 求 和货 币供 给 两方 面 发 展 了凯 .
恩 斯 的 货 币通 论 , 言货 币 政 策具 有 重 要性 。 断
动。 在更 加 广 泛 的意 义 上 . 币 政策 有 效性 存 在 程 度 上 的 区别 . 货 它 取 决 于 货 币 政 策 对产 出和 通 货 膨 胀 所 造成 影 响 的大 小 。 汪红 驹 (0 3也 认 为 , 币政 策 的有 效 性 问 题 从 属 于短 期 宏 观 经 济 波动 20 ) 货
者 说货 币 政 策无 效 。 ( ) 定 量 的 角度 来考 察 货 币政 策 有 效性 。在 承认 货 币政 二 从 策有 效 性 即 货 币非 中性 的 基 础 上 ,讨 论 货 币政 策 在 定 量方 面效 果 的 大 小 问题 , 即货 币 政策 实 施 的效 果 问题 。从 I— L 曲线 的 S M
济 变 量 , 表示 货币 是 非 中性 的 , 也 表 明 货 币 政 策 是 有 效 的 ; 则 这
3 币主 义 的代 表 人 物弗 里 德 曼认 为 “ . 货 通货 膨 胀 无论 何 时 何 地 都 是一 种 货 币现 象 ”将 货 币政 策 的 影 响力 推 到 了一个 高 峰 。 ,
角 度 考察 , 币政 策 是 否有 效 与 I— M 曲 线 的斜 率 有 关 , 般 认 货 SL 一 为 反 映商 品市 场 均衡 的 I S曲线 斜 率 越 小 ,即 I S曲线 越 平缓 , 且 反 映 货 币 市 场 均 衡 的 L 曲线 斜 率 越 大 , L 曲 线 越 陡 , 币 M 即 M 货 政 策越 有 效 ; 之 , 反 I S曲线 的斜 率越 大 , I 即 S曲线越 陡 , L 曲 且 M 线 的斜 率 越小 ,M 曲线 越平 缓 , 币 政策 效 果越 小 。 L 货
的借 贷 数 量 和 投资 、 费数 量 , 而 对 总需 求 和总 产 出产 生 重要 消 进
而持 续 的影 响 , 而进 一 步 肯定 了货 币政 策 有 效 论 。 从
( ) 于货 币政 策理 论 无 效性 观 点 二 关
理性 预期 学 派 认 为 , 济 当 事 人都 遵 循 最 大 化 原 则 , 人 追 经 工
货 币政 策 是 一 个 国 家宏 观 经 济 政 策 的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中央 银 行代 表 国 家履 行 制 定 和执 行 货 币政 策 的 职 能 。货 币政 策 通 常
被 认为 是 中央 银 行 为 实行 特 定 的 宏 观经 济 目标 而 采 用 的 各种 控 制 和调 节 货 币 、 用及 利 率 等 变量 的方 针 和措 施 的 总 和 。 币政 信 货 策 的抉 择 和 实施 必然 涉 及 怎 样 运 作 和如 何 有 效 地 影 响 社 会经 济
研 究进 行 介 绍 。 最后 总 结研 究 现 状 并提 出选 一 步研 究展 望 。
关 键 词 : 币政 策 有 效 性 ; 本 内 涵 ; 响 因 素 货 基 影


货 币 政 策 有 效 性 的 基 本 内 涵
定 的 调 控 目标 。 春 琦(0 3认 为货 币政 策 有效 性 的 一种 意 义 是 李 20 ) 指 货 币 供应 量 的变 动 是 否 有 能力 引起 总 需 求 和 总 收入 水 平 的 变


2 一 效牲 综述
口 刘 倩 中 南财 经 政 法 大学 金 融 学 院
摘 要 : 文从 货 币政 策有 效 性 定 义 的不 同观 点 着手 , 国外 和 国 内 已有 的研 究成 果进 行 了梳 理 。 该 对 然后 对 我 国的货 币政 策有 效性
( ) 定 性 的 角度 考 察 货 币政 策 有 效性 。货 币 政 策有 效 性 一 从
与货 币 中性有 着 密 切联 系 , 至 可 以说 是 一个 概 念 。 币 中性 是 甚 货 指 货 币 政策 能 否 系 统 地 影 响 真 实产 出 、价 格 及 就业 等真 实 经 济 变 量 , 货 币政 策能 系统 地 影 响 真 实产 出 、 格及 就 业 等 真 实 经 若 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