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使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荷塘月色的美,以及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朗读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的。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荷塘月色的美。

4. 分享成果: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荷塘月色》,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可以是描绘、议论或抒情。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4. 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反思。

4.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寂”、“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荷塘月色》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查字典理解。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作者为什么喜欢荷塘月色?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7. 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静寂、朦胧、美丽、和谐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后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短文。

2.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课程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春》等,或者介绍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如《江南春》、《钱塘湖春行》等。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生词解释: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朗读和背诵作业,以及对短文的写作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邀请一位诗人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荷塘月色》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散文的意象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荷塘月色》原文阅读与解析。

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讨论。

2.2 相关知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介绍及其文学地位。

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3 教学资源与《荷塘月色》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文学作品选读:《荷塘月色》其他版本或相关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美景。

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荷塘月色》原文,感受语言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解读文章内涵。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散文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思考和朗读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程度。

4.3 文学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散文意象和意境、品味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5.2 文学鉴赏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荷塘或进行户外写作活动,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5.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扩大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描写手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静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文本。

(2)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课文,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生词和短语造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请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

《荷塘月色》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静谧”、“朦胧”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5.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生词短语测试:进行生词短语的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荷塘月色》的文本。

2. 图片资料:荷塘月色的图片。

3. 写作纸张:供学生写作使用的纸张。

4.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的课件。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荷塘月色》全文,教师逐段解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景象、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2.2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2.3 关键词汇与句式分析教师指出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学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和要点。

3.4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背诵课文学生回家后背诵《荷塘月色》全文,加强记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评价与反馈5.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等方面。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

5.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经验,促进共同进步。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等,以辅助教学。

6.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6.3 课文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资源,对课文进行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6.4 课堂互动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性。

6.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公开课
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 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二.感知文本
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渴求宁静、自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时获得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中失落)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心中怅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不再宁静)
3、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4、结构:文章内外结构之美——行踪与情感
第二课时
三、重点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
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一)诵读、鉴赏第4 段
1. 学生朗读
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田田”极荷言叶之广。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时如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 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运用通感手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 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
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

简单的说,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二)诵读鉴赏第5 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 学生朗读
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
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
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
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月光下荷花、
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
的月影之真、之美。

4. 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
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三)诵读、鉴赏第6 段
1. 齐声朗读
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
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写得更又意境。

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
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 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四)自主品读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排遣忧愁)“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解脱,就想靠来解脱,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来反衬自己的忧愁。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

如果要究其深味,就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表现了作者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思想感情。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3、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明确:引用《采莲赋》,意在写出古时采莲的欢乐情景,表达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
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没有。

“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6、“——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
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
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二.拓展延伸
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三、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和《高效作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