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一)
浅析如何在汉语公示语的翻译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

浅析如何在汉语公示语的翻译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作者:栗宏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9期【摘要】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对于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人来说,不仅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帮助他们快速了解中国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对外宣传中国及中国文化,增进相互文化之间理解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媒介和手段。
故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兼顾读者理解力的基础上,做好汉语公示语的翻译,更多地保留中国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汉语公示语;翻译;中国文化特征Brief Talk about How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ublic Signs into EnglishLI 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China)【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not only facilitates foreigners from abroad, in terms of clothing, shelter and other, but also is a window to help them quickly learn about China and its culture. Meanwhile it 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media and means to publicize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cult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end to preserve China’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ublic signs on the base of taking the interests of readers’ comprehension.【Key words】Chinese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0 引言随着国际往来日益增多以及经济合作的日益扩大,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方便更多来中国求学、旅游及经商等的外国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的语言环境,中国的许多公共设施、旅游设施及指示牌上等都标注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摘要:许多现代和当代中国小说翻译成英语,对其翻译中国小说的风格进行的调查。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格莱迪斯的译本被作为一个可比的语料库。
结果表明,语料库工具提供的统计数据,如标准化类型标记比、平均句子长度、报告动词的频率和选择性使用报告等,对区分不同的跨语言者的风格没有显著意义。
提出将译者的文体分为两类:s型(源文本型)和T型(目标文本型)。
前者是指译者在处理所有翻译中特定的源语现象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所表现出的规律性,后者则侧重于个体译者的习惯性语言行为。
另外,根据目前的语料统计,T型译者的风格似乎属于翻译风格或翻译共性,即翻译语言的共性;而s型译者在翻译研究中更具显著性。
在翻译之中,“他”在语料中可起到照应功能,出现和语法变异的特征,因此人称代词语法的显化成为汉语翻译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汉语文学;人称代词;变异;显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译者的词汇变化似乎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然而从整体上看,Goldblatt的译文中所使用的句子的词汇多样性和难度是一致的。
由于译者的风格应该是“将译者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的“翻译方式”(Saldanha 2011b:31),因此我们使用了Gladys Yang的翻译作品作为可比语料库。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宪益也与丈夫杨宪益一起翻译了许多中国当代小说,还有许多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
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可按照词和名词性成分关系进行分析,按照现行调和代调的位置关系分为前向照应、后相照应。
1.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译者的风格有三个特点:(1)独特性——译者的风格是特定译者的独特的翻译方式,这可能会使他或她与其他译者有所区别;(2)考虑了ST和TT的译者导向性,只要被研究的具体翻译方式是译者选择的结果;和(3)一致性,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不管它是源于潜意识习惯性的语言行为,还是有目的地根据ST构建的,在同一个翻译人员的所有翻译中保持一致性。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摘要:语言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中含义丰富的一类词语。
本文对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浅析,分析了其象征意义,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展示了汉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沉淀。
关键词:象征词语文化内涵引言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更为敏感,受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突出。
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民族文化,接受一个民族的观念。
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生追求、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的特征。
象征能够含蓄地表达思想、概念和情感,能将抽象的思想意念,心理状态形象化,以此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汉语词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一部分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地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语言研究、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热爱群体、向往美好幸福等传统观念,所以总是祈求“富、禄、祯、祥”,并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
具体说就是向往幸福美满、和睦团结、富裕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长寿,这些反映了汉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念。
在道德方面,则推崇坚毅、勇敢、高雅、正直、纯洁的高尚情操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赞扬忠厚善良、谦虚诚恳、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憎恶和鞭挞那些危害群体的凶恶、狠毒、残暴、狡猾、奸诈等恶劣品性,鄙薄那些贪婪、狂妄、自私、怯懦、虚伪、谄媚、苟且偷生、势利小人。
以上这些汉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心理,无不渗透在象征词语的象征含义之中,突出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心态[1]。
例如: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被视为神仙的坐骑之鸟,又称“仙鹤”,由于神仙皆长生不老其坐骑之鹤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所以“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汉字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形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寓意着充满光明与温暖;“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寓意着柔美与神秘。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含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汉语词汇高度概括,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入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重”这个词语,其中“敬”代表着尊敬、敬礼、敬重,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而“重”则代表着重视、看重、珍视,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个汉字的结合,寓意着尊重、重视、珍惜和爱护他人,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
三、汉语词汇的象征意义汉语词汇中往往会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睡莲”这个词语,其中莲花寓意着高贵、纯洁、干净和完美,而睡莲则代表着淡淡的清香和甜美,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睡莲”更是被吟颂为一种高尚而优美的形象,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是源自古代文化的,例如,“风雅”这个词汇就是源自古代诗词、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一种优雅、高尚、艺术的风范。
而“四书五经”、《史记》等古代经典的词汇,则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中,自然也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黄土高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中国北方的荒漠、草原、山丘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特色之一。
汉语中还有很多涉及山水、民俗、饮食等领域的专有词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亲属称谓语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浅析

上 ,即双音节 词丰富。汉语词汇结构上最大 的特 点之一 就是 双音节词丰 富。 汉语词汇 曾经经历 了单音节词复音化 的发展 过程 , 我们 认为汉 民族追求和谐美 的审美心理特征起 到了巨 大 的作用 , 而汉语亲属称谓语 中别称词大部分 都是双音节 形 式 ,如 :“ 严亲 ” 、“ 太君 ” 、“ 内亲 ” 、“ 家公 ” 、“ 家爷 ” 、“ 泰 水” 、“ 外姑 ”等 。此外 ,还有许多别 的偶数结构 的词语 ( 偶 数结构 的词 语主要指复合词 中语 素两两相对 的双音词 ) 。而 这种结构形式并 非巧合 , 可 以说主要源于汉 民族长期 以来所
将经历 了几千年积累所形成 的审美观、 伦理道德观 以及血亲 宗族 观都包容在一起 , 构建的一个和谐对称等级分 明的多层 次且条理清晰 的亲属称谓体系 。具体来说 , 这些别称词体系 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面: 审美心理特征 的集 中反别称词 的构 成方式来看 , 其文化特征主要 体现 在他所蕴涵 的汉 民族 固有 的追 求对 称、平衡 、 和谐 的审 美心理特征 。自古 以来 ,汉 民族就有追求和谐 、对称 、平衡 的审美心理倾 向, 从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到今天 中国传统 艺术 来看,人们都在不断完善和追 求这 种和 谐对称的审美享受 , 并且这种观念 日渐渗透 到我们 生活的各个领域 , 形成 了一种 美学思想理论 ,成为汉 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 审美追求在亲属称谓语 中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点 : 1 .这种审美心理特 征首先反映在这些词语 的构成 形式
浅谈汉语词汇文化

浅谈汉语词汇文化发布者:芒妮萨罕·麦合木提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例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团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二、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想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观念便是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和谐思想,也称为中庸之道。
汉语同义词中的文化特征

幽默,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外来词,由英文Humor音译 而来的。
地域性
01
汉文化具有 强包容性,文化碰 撞的过程中汉语也兼容 了许多外来词汇,因不 同时期翻译差异产生 许多等义词,带
有独特的地 域文化。
盘尼西林—青霉素
盘尼西林是青霉素的一个别称,来源于英文单词 benzylpenicillin,此外青霉素还能被称为青霉素钠、苄青 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不同于英语中的月亮只有“moon”一个词,汉语中表示月亮的词有玉钩、玉 盘、蟾宫、望舒、阴、桂月、桂宫等等,有时人们也会用“广寒宫”代指月亮。例 如“望舒”会与“月亮”成为同义词,是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因人们 觉得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才会有“玉轮、银盘、玉盘、玉镜”等同义词。这些 词比“月亮”更具有艺术效果,但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审美性
美酒——佳酿、琼浆、杜康
因为酒是粮食酿造而成,为了显示 出其的美味醇香,会称其为佳酿。 元伊世珍《琅记》卷中记载道: “杜康造酒,因称酒为杜康”。同学 们熟知的三国曹操在《短歌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 就是美酒的意思。
战争——烽火
由于战略需要,古代人设 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来 传递军情信号,广为人知 的“烽火戏诸侯”就是利 用了这一点。因此,烽火 可以指代战争。
同义词语的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 “上下有义”、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角色意识,或者也是等级意识。
角色性
例如,《红楼梦》中有同义词“生日”和“千秋”体现的人物身份。 袭人笑道: “这是她(平儿)来给你(宝玉) 拜寿。今儿也是她的生日,你也该给她 拜寿。”…… 柳家婆子的笑道: “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道。”说着, 便 向 平儿磕下头去 …… 还有古人把生下男孩叫“弄璋”,生下女孩叫“弄瓦”,可见男女一生下来,就 烙上了等级的标志。 特别是 《史记·本纪》里的同义词更是体现这种观念: “玺、印、章”;“微、卑、贱”
汉语别称词语的美学特征试探

汉语别称词语的美学特征试探作者:许华周光超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20期摘要:汉语别称词蕴含着极为丰富独特的美学特征,这种美感既体现在词语的外在形式方面,同时也折射了汉民族的内在文化心理和底蕴,显现出汉语词汇独有的美感和魅力。
本文在比较全面梳理、归纳汉语别称词内外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还总结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汉语;别称;美学;特征汉语别称词蕴含着丰富而又独特的美学特征,除了外在的形式以外,其内在蕴含的汉民族深层文化心理和底蕴也极为浓郁,十分耐人寻味,也值得深入探析。
一、汉语别称词美学特征的体现汉语别称词的美学特征既有表层的,也有内在的,异常丰赡博厚,谐和醇美。
(一)汉语别称词外在形式方面的美学特征汉语别称词的外在形式方面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语别称词凸显着汉语言各构成主体要素的叠彩美汉语别称异名构词的语言基因十分发达,汉语言构成的各主体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都显得异常丰富和发达,以这四种手段构成的别称词语均多得不可胜数,且它们所呈显的美学特点又各有侧重,汇聚在一起显现出一种叠彩复杂的美感。
首先,通过特殊语音手段构成的别称词包括以拟声手段直接构词、谐音变读构词以及以反切方式构词等三种情况。
通过拟声手段直接构成别称词多为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燕子的别称“乙(音yà)鸟”系模仿燕子的叫声而称之。
谐音变读是指利用汉语词音同或音近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一个,体现了汉民族求吉避凶、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
例如“詹诸”是蟾蜍的别称。
詹与蟾、诸与蜍均系叠韵关系谐音变读构成的别称。
反切是依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原则用两个汉字表示另一个汉字的注音方法。
例如“突郎”是螳螂的别称,“突”、“郎”是“螳”字的反切。
以语音手段创造别称词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使这些词语的发音更为豁朗敞亮,富于声音美感。
其次,利用汉语语义丰富复杂、联系性强等特征在理解、新造和辨殊上做文章创造别称词,包括同义别解和词义引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一)论文关键词]汉语别称词显性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情况。
其中显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等,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集中而突出地反映在它们往往具有政治文化色彩、人性意味和民俗特征这三个方面。
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之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
显性文化的存在形式既不像隐性文化那样深蕴隐蔽也不像表层物质文化那样清晰显露。
因此说,所谓的“显性”其实是相对于隐性文化的存在形式而言的。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指由其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
从其表现形式看,它还包括由汉语别称词能指成分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和结构形态等间接表现出来它们所凝聚的显性文化特征及其由汉语别称词的能指成分直接反映出其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
这种显性文化特征往往是直观外在的、可以感受得到触摸得着的,汉语别称词所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十分丰富,下面撮其要讨论之。
一、别称词的政治文化色彩所谓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包括社会成员所特有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政治技能等诸多方面。
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的物质与精神大环境中,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政治文化表现。
其中体现于别称词中的政治文化色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君主意识和等级观念强烈。
中国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时代,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宗法制、国家集权和世袭的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政体和传统等级制之特征,都在别称文化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前所述,皇帝大臣及其家室嫔妃均有大量的别称,且全是尊称、敬称,就连死了以后,也依旧等级森严,秩序井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生世世,永无改变。
所以在别称词中,这种表示尊卑贵贱的词语,也显得格外地多。
同时,在其他别称中,也无不渗透着封建正统观念和嫡庶分别。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上。
如在夫妻称谓中,称呼丈夫的词多含尊崇、赞美之意,而称呼妻子的词却往往是贬抑和卑贱的;在妻妾称谓中,妻子的地位又显然高于妾,尊卑内外更是分得无比明细。
再如,国人自古重农轻商,在别称中对农业、农民的称谓也甚高,曰“本业”、“本务”、“上农”;反之,对商业、商人的称谓则多带轻蔑之意,日“末业”、“末生”、“奸商”等等。
二是工具气息浓重。
语言与其他交际工具和技艺手段一样,在阶级社会中都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是政治的附庸。
只要是政治需要,不仅可以讳饰、掩盖,而且还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不少有利于统治阶级一方的别称,其工具的气息极为浓重。
如旧时行贿为了显得高雅一些,不那么露骨,要用“别敬”、“别仪”等词语,而且名目繁多,夏天送礼叫“冰敬”,冬天称“炭敬”,送给女人的是“妆敬”,给门房或仆人的叫“门敬”、“跟敬”,送给学子的叫“文仪”,喜庆为“喜敬”,年节为“年敬”、“节敬”,此外还有“陪敬”、“菲敬”、“加敬”等等。
在这里,“敬”字含有特别的孝敬或格外的敬意之意;“仪”即礼物。
贿赂还有一个别称叫“书帕”,源自于明代官场送礼为掩人耳目每每用一书一帕作为陪衬。
诚如吴晗先生在《灯下集·唐顺之论明代刻书》中所言:“行贿用书陪衬,显得雅一些,有了专门词组叫书帕。
”卖官鬻爵是过去贪污腐败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可见诸文字者,汉朝已经开始,至东汉末已达到明码标价的地步。
当时汉灵帝在都城洛阳开鸿都门张榜卖官,上至公卿下至无名小官皆可买卖。
由此后世便常称以财货买取官爵为“鸿都之事”,作为不便直言其事的一块遮羞布。
三是惩恶扬善观念非常鲜明。
惩恶扬善观念历来都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态度,具有鲜明的是非价值判断理念。
如用红色表示忠诚所形成的“丹心”、“丹寸”、“丹抱”、“丹诚”等一系列褒称;用黑色寓示黑暗、奸邪、罪恶,产生“黑心”、“黑手”、“黑帮”、“黑干将”、“黑爪牙”等贬称。
同时,对于才德过人的忠贞贤良之士,有“美人”、“香草”、“俊艾”、“俊杰”、“俊彦”等誉称;而对于身居高位却鱼肉百姓的害民之徒,却只能被骂作“民蠹”、“民贼”、“宵小”、“千夫指”等等,其善恶是非的价值观念清晰确切,泾谓分明。
二、别称词的人性意味在书面和人际交往的使用过程中,别称词还有着自已特定的话语形式。
从伦理学角度来考察,其流布、繁衍、推广和再造无不与使用者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没有了谦、敬、尊、贬、美、戏、婉、讳诸方面的称谓,别称词就会失去其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内涵,变成一堆枯燥乏味、索然寡趣的“死”词,其地位与文化作用也必将变得微不足道。
故此,在考察别称词的时候,万万不可忽略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性意味。
别称词的人性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谦有敬,待人以礼。
华夏文化是一种重和谐讲情感、提倡“温良恭俭让”的文化,这必然使语言交流的情感传递与情感调控形成独特的方式。
汉民族自古把“礼”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标准。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者,卑己而尊人。
”就是说“礼”的集中表现是把自己看得卑下而尊敬别人。
这种“尊人卑已”的“礼”的观念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古至今,保留在社会交际语汇中的尊词敬语是相当多的,常见的有“尊”、“贵”、“令”、“仁”、“圣”、“贤”、“英”、“哲”、“高”、“雅”、“台”、“老”、“大”、“上”、“先”、“阁”、“钧”、“君”、“龙”、“凤”、“玉”、“兰”、“惠”、“芳”、“琼”、“宝”、“金”、“银”等等,如“尊姓”、“贵庚”、“令名”、“仁兄”、“圣君”、“贤弟”、“高寿”、“雅号”、“台甫”、“老夫人”、“大作”、“上姓”、“先达”、“阁下”、“钧意”、“玉体”、“惠示”、“芳笺”、“墨宝”、“华章”、“瑶函”、“光临”、“海涵”、“金枝玉叶”等。
而谦称则多用“家”、“舍”、“寒”、“陋”、“拙”、“小”、“愚”、“贱”、“卑”、“鄙”、“敝”等等,如“家父”、“舍兄”、“寒舍”、“陋室”、“拙文”、“小女”、“愚见”、“贱内”、“卑职”、“鄙意”、“敝人”等。
二是委婉文雅,言之得体。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和谐有致、文雅得体,这是汉民族崇尚中庸之道处世哲学的必然反映。
中庸之道的观念反映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要求对人要有雍容恭顺的态度、和平温良的风度和谦和忍让的性格,反对待人处事走极端和感情冲动,反对刺激和伤害他人,强调事事注重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通过自身完善和心灵净化而消弥各种矛盾。
中庸思想把人的七情六欲看作是破坏人的自然之性的祸根,认为人们如果对情欲随意放纵发泄,就会产生邪念和灾难。
这种克己忍耐的思想造就了汉民族内向、委婉、含蓄的特定民族心态。
在说话时,为了符合这种中庸和谐的要求,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和避讳方式。
每当遇有某些不洁不雅或不便直说的词语时,总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回避或干脆用其他词语替代。
这~特征在死亡、性、排泄、疾病、残疾等几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如称大小便为“如厕”、“更衣”、“净手”、“解手”、“水火”、“出恭”、“前后溲”,称便器为“净桶”、“夜壶”,称性行为为“云雨”、“做爱”“同房”、“房事”,称男性生殖器官为“身根”、“玉茎”“阳具”.称眼病为“丘明之疾”,称吐血病为“亚夫之疾”,称月经来潮为“程姬之疾”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避讳情况。
例如,古代一些文人十分喜欢喝酒,但喝得酩酊大醉又是一件有失体统且极为不雅的事,故而在古诗文中常以“中圣人”一词代指醉酒,这样一改,便变得十分雅致和诗意化了。
再如,说某人怕老婆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故有人便借宋代陈季常惧内之典故称为“季常之惧”。
三是褒贬得当,恰如其分。
汉语别称词的褒贬色彩是非常突出的,这是别称词人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对人对事,绝大多数别称词都含有褒义,敬称尊称婉称等自不待言,即便对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人们也常常赋予其美好的称谓。
如称雪为“玉蛾”,称露为“灵液”,称酒为“橄榄仙”、“瑞草魁”,称蜜为“卉醴”,称松为“大夫树”,称菊花为“九里香”,称兰花为“王者香”、“千金草”,称水仙花为“凌波仙子”,称鹤为“仙禽”,称蝙蝠为“仙鼠”,称大雁为“信禽”等等。
当然,一些贬称也颇有针对性,如女子别称中的“泼妇”、“荡妇”、“冶叶倡条”等。
某些别称的褒贬意味比较复杂,有的是明褒暗贬如称有机谋的女人为“哲妇”;有的是明贬实褒,如称情人为“冤家”、“可憎才”;有的亦褒亦贬,如对酒的称谓自古以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显然,在这些称谓之中更多地渗透着造词者的主观情感因素。
四是君亲名讳,避忌触犯。
古代汉民族所特有的避忌触犯君亲名讳的现象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尊君孝亲思想发展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由于我国封建历史特别漫长,所以各式各样的避讳方法和避讳现象也层出不穷,多如牛毛。
崇尚避讳在形成诸多语言文字障碍的同时,也创造和产生了大量新的别称词例如,为避秦始皇赢政名讳而将正月改为“端月”、“初月”,为避汉高后吕雉名讳而将雉鸡改叫“野鸡”,为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将秀才改称“茂才”,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将妲娥改作“嫦娥”,为避五代吴越王钱缪名讳而将石榴改成“金樱”,为避五代吴王杨行密名讳而将蜂蜜称为“蜂糖”,为避唐代宗李豫和宋英宗赵曙的名讳而将薯蓣改为“山药”等等。
三、别称词的民俗特征民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风俗习惯既是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表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包含着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种的繁衍。
人类的一系列民间风俗习惯正是在这两种生产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出来的。
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俗相当清晰、典型而又系统。
其民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别称词中的饮食文化习俗“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美食王国”之誉,长期以来形成了十分丰富灿烂的饮食文化。
据统计,在英语和法语中,有关“吃”的词语各有2O余例,而汉语中的这类词却多达12O余例。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表现力特别地强。
比如“酒囊饭袋”、“吃不开”等表示人无能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劳保”等表示人的生活手段;“软硬不吃”表示人的处事方法;“吃闭门羹”表示遭遇;“吃惊”、“吃醋则表示心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