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别称、代称、它称(一)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别称、代称、它称(一)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别称、代称、它称(一)
展开全文
第一的雅称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视之为首者、领头者。

夺魁即夺取第一。

【桂冠】:指用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

古希腊人将它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以象征光荣,后来人们用“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其最主要的部分。

独占鳌头意为占据第一。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每人要尝一点牲血,主盟者亲手割牛耳取血。

“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问鼎】:《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篡夺王位。

后来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上署名在最前面。

通常意指最主要的负责者,但并不代表唯一性。

换一种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带头的意思。

【夺标】:表示竞赛优胜的旗帜。

传统文化 古代称谓及古人名字号

传统文化 古代称谓及古人名字号

如称的即 :之延表. 为伸字意 “。意 延这为义 伸种名相 式情字延 ”况意 。可思的
5

如何称呼 名和字
古代特别重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十分讲究。人际交往 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 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平辈间,相互称字,则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 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长辈的名,更是提都不能提, 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 制度。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 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 上所使用的符号 。 在上古,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 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都以干支为名,可能与当时重视 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前进,语言文字发展,意识观 念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要对其所包 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叔梁 (he),孔子的父亲, “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 “孟明”是字;姓为 “百里”。

古代文人的雅号

古代文人的雅号

古代文人的雅号古代文人的雅号一直被视为文人身份与文化修养的象征。

雅号是文人自我取名的一种方式,既能凸显文人的才华与韵味,又能体现其个性与特点。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雅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古代文人雅号的起源、类型以及其在文人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雅号的起源雅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文人对自己的命名传统。

古人认为雅号是人们高雅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代表,通过雅号能够突出文人的才情与气质。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雅号的是战国时期的文人墨家,他们认为雅号可以引起人们对他们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号逐渐成为文人们表达自我个性的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习俗。

二、雅号的类型古代文人雅号的类型繁多,可以分为文人自取雅号和师徒之间传授的雅号。

文人自取雅号是指文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才华选取的名号,这类雅号通常反映了文人的情操、志向以及文学追求。

例如,唐代文人杜甫的雅号“杜子春”就寓意着他春风化雨的才情和对国家的殷切期望。

而师徒之间传授的雅号多半与师傅的名号相联系,以示对师长的尊敬和承袭。

例如,唐代文人白居易得到师长王之涣的赐号“乐府吟仙”,表达了他对乐府文学的强烈爱好和追求。

三、雅号在文人文化中的影响雅号在古代文人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雅号是文人个性的象征,通过雅号可以表达文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也能够体现出文人的才情与品味。

其次,雅号是文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通过雅号文人们可以互相赞叹、互相评价,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古代文人雅号的流传,丰富了古代文人文化的内涵,也形成了一种文学界的人脉关系,促进文人们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雅号还能够影响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

雅号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人自身个性的体现,也是文人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它们通过雅号的选择与沟通,丰富了古代文人的人生体验,传承了文人的文化智慧。

古代文人的雅号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珍视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对不同事物的别称,雅号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要素之一。

古汉语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和" 通称";相对, 人们一般称之为" 别名";, 又叫"雅号";。

它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由于时空的不同, 理解的不同, 描写角度以及造词心理的不同等因素, 而给予的不同命名。

我们对这类别称词加以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可从中窥见若干华夏文化的遗迹, 这些或许是从其他方面难http://LWlm以获取的信息, 或许能和其他形式反映的民族文化互相印证, 对汉民族古文化的发掘可谓不无裨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某一事物别称的数量多寡反映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陈原先生指出:" 语言中所没有或少见的词汇, 就是这个社会生活中所没有或少见的现象反之, 即得到相反的结论。

";[1]这就是说,据语言遗迹出现的多寡、有无,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哪些事物有密切的联系, 与哪些事物联系较少, 哪些事物还未曾出现。

例如:酒的别名就何其繁多。

《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句子,旧时七大夫熟读四书五经,都知黄流即为杯中物。

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在《望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便可知酒亦被称作"欢伯";。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句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酒被称为"曲生,曲秀才";则来源于《开天传信记》中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尊称(敬称)1 对帝王的尊称:万岁、君主、天子、圣上、圣驾、陛下2 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千岁、3 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称使节:节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5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尊、贤、仁令: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称对方妻子:令阃;称对方兄长:令兄;称对方儿子:令郎;称对方女儿:令爱;称对方的妹妹:令妹尊:用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称对方父母:尊上;称对方父亲: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母亲:尊堂;称对方亲戚:尊亲;称对方:尊驾;称对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对方的意思:尊意;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称对方:贤家称对方儿子:贤郎称对方弟弟:贤弟仁:表示爱意如:仁兄,仁弟等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后,丈人才有专指妻父,敬称泰山,岳父。

妻母称丈母,敬称泰水,岳母。

7 对地位高或年长的死者的敬称:称已死的皇帝:先帝称已死的父亲:先考,先父,先严故有“如丧考妣”之成语称已死的母亲:先妣,先母,先慈称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贤。

8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9 君对臣的敬称为卿,爱卿10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圣君。

11 其他尊称的固有说法,称父母:高堂,双亲;称兄弟:昆仲,手足称夫妻:伉俪,伴侣;称妇女:巾帼称男子:须眉;称老师:恩师,夫子称学生:门生,受业;称同学:同窗(二)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意不能得众)寡(意为少德之人)不谷(意不善)朕(第一人称代词)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臣等。

读书人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意为先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意为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自称的谦词: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为对方效劳)自己一方亲属朋友时的谦词:家——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长的亲属时的谦词;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号及其背后的意义中国古代文人雅号的使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文人个性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雅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自我陶醉和文化自信,每个雅号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意义。

首先,雅号是文人个性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文人常常使用雅号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雅号的选择往往与文人的性格、才情和志向有关。

比如,唐代文人杜甫的雅号是“杜子春”,这个雅号体现了他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个性。

而宋代文人苏轼的雅号是“东坡”,这个雅号则体现了他豪放不羁、自由奔放的个性。

雅号的使用使文人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从而在文学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雅号是文人文化追求的体现。

雅号的选择往往与文人对文化的追求和崇高理想有关。

古代文人崇尚古典文化,追求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他们通过雅号的选择,表达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坚守。

比如,明代文人杨慎的雅号是“无为子”,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崇尚和对无为而治的理念的追求。

而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雅号是“纳兰容若”,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古代文人纳兰性德的崇敬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

雅号的使用使文人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展现自己对文化的追求,从而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此外,雅号也是文人创作风格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雅号的选择来展示自己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雅号往往与文人的作品形式、题材和风格相契合。

比如,宋代文人辛弃疾的雅号是“稼轩”,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田园诗的钟爱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雅号是“关雎”,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古代诗歌的传统形式和题材的执着。

雅号的使用使文人能够在文学创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为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人雅号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文人个性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雅号的选择往往与文人的个性、文化追求和创作风格有关,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六)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六)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六)【文人】:儒冠、骚人。

古代儒生戴冠,故称儒冠。

“骚人”,源于屈原《离骚》。

【诗人】:风人。

《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雍雍穆穆,风人咏之”。

【写作】:命笔。

如“欣然命笔”。

【词】:长短句。

【诗经】:三百篇。

用诗经的篇数代称诗经。

【音乐】:丝竹。

丝,指弦乐器;竹,指竹制管乐器。

后用丝竹代指音乐。

【文学才华】:风骚。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二者合起来代指文学作品,也指文学才华。

【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也泛指绘画艺术。

【隶书】:八分。

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

【信札】:八行书。

旧时信札每页八行,故称。

【自己的作品】:拙作。

【文才渊博】:陆海潘江。

钟嵘《诗品》卷上:“谢混云:‘潘(潘岳)诗烂如舒锦,无处不佳;陆(陆机)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后比喻文才渊博。

【笑料】:包袱。

相声、独角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

一个笑料的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

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变换的局势】:风云。

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才气豪迈或行为壮烈】:风云。

徐陵《与李那书》:“才壮风云,义深渊海”。

【四时景色、浮泛的诗文题材】:风花雪月。

【男女情爱、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放荡行为】:风花雪月。

古代美称雅号大全

古代美称雅号大全

古代美称雅号大全以下是一些古代美称雅号大全,供您参考:1.“拜”字族: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甘露雅称:天酒。

霜也叫:青女。

古琴又名:鹤轸。

雪的雅称:琼芳、琼花、玉蝶、玉鸾、寒酥、凝雨。

12.牵牛花雅称:朝颜。

太阳的别称:丹灵、皦日、乾曜、宝镜。

夕阳的别称:落晖、西景、夕晖、夕暾。

13.蟋蟀又叫:促织。

14.茶的雅称:不夜侯。

收信又可以叫:青鸟飞来。

15.夫妻的别称:嘉耦、伉俪、鸾凤、妃耦、淑俪、贤耦、燕侣、鸳侣。

16.虎的别称:於菟(wūtú)。

砚台又叫:寒泓。

萤火虫别名:照夜清。

才女雅称:柳絮才媛。

17.钱的别称:上清童子。

酒的雅称:般若汤、碧蚁、天禄、玉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摘要:语言,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

世界上的不同民族在认识世间万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认识和理解就反映了各民族感知世界的不同方法,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对事物的命名,作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各民族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特征,也即各民族的文化。

因此,从古代汉语中不同事物的别名,雅号可以看若干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也或可以当做古人对今人的某种文化暗示和传递。

本文即是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古代汉语中保留的别名和雅号,探求传统文化。

关键词:别名; 文化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对不同事物的别称,雅号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要素之一。

古汉语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和“通称”相对, 人们一般称之为“别名”, 又叫“雅号”。

它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由于时空的不同, 理解的不同, 描写角度以及造词心理的不同等因素, 而给予的不同命名。

我们对这类别称词加以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可从中窥见若干华夏文化的遗迹, 这些或许是从其他方面难以获取的信息, 或许能和其他形式反映的民族文化互相印证, 对汉民族古文化的发掘可谓不无裨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某一事物别称的数量多寡反映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陈原先生指出:“语言中所没有或少见的词汇, 就是这个社会生活中所没有或少见的现象……反之, 即得到相反的结论。

”[1]这就是说,据语言遗迹出现的多寡、有无,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哪些事物有密切的联系, 与哪些事物联系较少, 哪些事物还未曾出现。

例如:酒的别名就何其繁多。

《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句子,旧时七大夫熟读四书五经,都知黄流即为杯中物。

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在《望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便可知酒亦被称作“欢伯”。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句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酒被称为“曲生,曲秀才”则来源于《开天传信记》中的神话故事。

唐代一道士叶法善与一群官员相聚,大家正想喝酒时,突进一年轻少年,自称曲秀才,高声谈论,许久站起,如风一般不见人影,法善以为是妖魅,等曲生又来时,用小剑刺他,此生却化为酒瓶,美酒盈瓶,其味甚佳,坐客皆醉。

后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名称。

特别有意思的是,青州从事,平原督邮也可用来指做酒。

这出自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好酒称“青州从事”,劣酒称“平原督邮”。

因为青州境内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脐部的,从事又是美职;而劣酒则不下肚,至横膈膜为止,平原有鬲县,与膈同音,督邮又是贱职,故以此为喻。

除此以外,酒有玉液,流霞,红友,绿醪,金波等美丽的别名。

由此可知,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中,酒名也乃一大特色。

由于不同酒品在品质、成分、功能、品牌等各方面各有特征,决定了酒品名称的星光灿烂,繁花似锦。

再如在古汉语词汇中, “天”的别称也相当多。

如“上苍”、“上弯”、“圆精”、“圆苍”、“碧落”、“碧霄”、“皇天”、“皇弯”、“圆灵”、“圆宰”、“苍弯”、“苍昊”等等。

这些用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给“天”的别称, 恰恰反映了“天”这个概念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紧密地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联系着。

从原始蒙昧时代, 到文明程度相当深的封建社会, 人们几乎每时每刻与“天”打交道。

风霜雨雪, 电闪雷鸣, 先民难以解释, 因而对“天”产生了敬畏的心理, 直至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更把“天”神化, 成了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尊者。

《说文解字·一上·大部》“天”字下释曰:“颠也。

至高无上。

”正是明确的记载。

正由于“天”在人的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它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人们就有意无意地经常使用这个概念。

细致的观察, 丰富的联想, 加之尊崇的心理, 促使人们从其不同角度—性质、外貌、色彩等方面去描写它, 称呼它。

故成就了如此繁富的别称。

而同样的概念, 在另外一些民族的语言里就没有如此众多的名称。

由这些形形色色的别称词里我们看到“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又如“银河”作为先民们熟知的自然现象,自然也产生了不少别称“星汉”、“长河”、“天河”、“银汉”、“长汉”、“星河”等,虽然这里多是一个词素的差别, 但每一对词素的新组合,都是先民对这一事物的新视角, 新体验,都记载着汉民族对这一天体的偏爱与遐思[2]。

总之,名称如果可以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段,那么,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在相当程度上就反映(二)古汉语中的别称反应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汉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法度森严的等级观念。

这种观念在古汉语别称词中也有着明确的反映。

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死”的别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父母死后。

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

“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森严的等级一目了然。

又如“妻”与“妾”的身份的不同也在别称里表现出来。

前者又叫“内舍”、“内助”,表现的是家庭中主人的身份。

而后者又叫“偏房”、“侧室”、“小妻”等,表现的却是家庭中仆从的地位。

如果说“死”的别称反映的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 那么,“妻”、“妾”的别称反映的则是封建伦理中人的身份的不同。

如从文化比较方面来看,更显示出汉民族与西方民族之别,西方社会语言学家划分语言的社会层次其主要依据是人们的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及文化水平, 而汉民族则往往重视人的身份,主要包括辈份和社会地位、等级和新派老派等。

而对体现这些方面的别称词的研究, 分析, 能使我们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汉民族史上的等级观念, 等级制度。

甚至可以说, 这种从词汇角度的了解, 可能有机会提供历史文献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材料[3]。

(三)古汉语别名中反映出我国古代人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从不同的造词心理上可以看到不同语言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生活习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情趣。

这在古汉语别称词里也存在着大量的佐证。

例如“寒食节”又称“禁烟”,这告诉我们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民间有禁止烟火的习俗。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 又使我们知道古代有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时尚。

“桑梓”、“梓里”是“家乡”的别名, 又使我们想到古代桑、梓是宅园内外常植的树木。

而“棺材”又叫“梓宫”、“梓器” , 又使我们想到梓木定是抗腐的良材。

至于用“古稀”别称“七十岁” , 则使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人的寿命远比现代人要短。

据资料, 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达68岁, “古稀”别称“七十”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客观了。

而“松”别称“木公”,“梅”别称“木母”, 则令我们知道古代早已有“拆字”的游戏了。

据此可以说, 古汉语别称词象一座容量甚丰的历史博物馆, 给后人展现出形形色色的古代社会生活图画。

并且, 如果对每一个别称词的命名由来作深入的研究, 则其背后隐匿着大量有关的信息, 它具有中国文化隐形资料的价值。

(四)古汉语别称词中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语言不但反映了一个民族现时的心理, 文化状态, 而且往往记载了民族的历史, 是研究该民族过去状况的宝贵依据。

”古汉语别称词作为古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状况。

追求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多子多福的心理使人们把“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 把“桧树”又叫“子孙柏”, 把“慈竹”称作“子母竹”。

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心理, 又诱发人们称“子午花”为“夜落金钱”,“忍冬”别称“金银花”,“凤尾草”别作“金星草”,“萎葬”别名“玉花”。

这些命名皆与金银钱财联系在一起。

“牡丹”又叫“富贵花” , “杏花”又叫“及第花” , 这与功名联系在一块。

汉民族自古就把“寿比南山”作为最高的理想之一, 于是把“落花生”又叫做“长生果”, 把“树”别称为“万岁木”。

这些都是与别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传统民族心理是一脉相承的【4】。

结语总之,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应用学科,要求我们必须从语言实际出发, 重视语言跟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首先必须对语言诸要素进行大量、确凿的调查, 然后作出描写和解释, 以认清“社会的变化影响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变化”的规律。

古汉语别称词是古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从广义上看, 它钧然应属于同义词的范畴, 但它却基本上是名物词, 并且大多是汉民族的基本词汇, 这就决定了它在词汇研究中的特殊的和重要的地位。

自然, 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词的角度看, 它理所当然的是主要对象之一。

因此, 对古汉语别称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就可以推动社会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掘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1]陈原学林出版社,1983[2]吕永进古汉语别称词与中国文化[j]1993, (2):59-87[3]吕永进古汉语别称词与中国文化[j]1993, (2):59-87[4]吕永进古汉语别称词与中国文化[j]1993, (2):5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