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生产自1824年诞生以来,生产技术历经了多次变革。从间歇作业的土立窑到1885年出现回转窑;从1930年德国伯力鸠斯的立波尔窑到1950年联邦德国洪堡公司的悬浮预热器窑;1971年日本石川岛公司和秩父水泥公司在悬浮预热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成功了预分解法,即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是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利用现代流体力学、燃烧动力学、热工学、粉体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并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化信息技术进行水泥工业生产的综合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具有高效、优质、节能、节约资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水泥工业生产大型化、自动化的特征。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水泥生产技术的格局和发展进程,它采用现代最新的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逐步取代了立窑生产技术、湿法窑生产技术、干法中空窑生产技术以及半干法生产技术,从而把水泥工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水泥工业几乎同步把握了世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脉搏。

1 “四平型”预分解窑的形成

1970年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材研究院)根据石灰石配料和悬浮预热器的实践,提出了“两级煅烧,即窑尾加把火”的设想,这是我国关于水泥预分解技术的最早设想,与当时的日本等国在设想的提出时间上相差无几。1970年6月经原国家建委建材工业组批准立项,首先在建材研究院实验室的0.7m×7m窑系统中进行中间试验,效果良好。1972年在杭州水泥厂的立筒预热器的底部采用喷入少量煤粉补燃的办法,实施了“窑尾加把火”

的生产性探索试验。后因历史原因而搁置,直到1973年建材研究院正式开始对预分解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试验室配备有四级旋风预热器的0.7m×7m窑系统上,完成了烧油和烧煤的试验室试验。1976年在吉林四平石岭水泥厂2.4m×40m窑上完成了烧油预分解的工业试验,即“四平型”预分解窑设计,产量比同规模的中空窑提高一倍以上。这是我国第一台预分解窑的工业规模生产线。该项目1977年通过部级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年我国第一台“四平型”烧油预分解窑在吉林石岭水泥厂投产后,各设计院即着手以煤为燃料,先后开发700t/D、1000t/D级预分解窑。1978年3月,建材研究院设计的本溪水泥厂1200t/D(燃煤)熟料生产线(3.7m×57m窑、KSV炉)建成投产。该项目1979年6月

通过部级鉴定,并获部级二等奖。仅就分解炉烧煤的研究而言,我国起步早于日本,应用生产也早于日本,为我国2000t/D预分解窑生产线的设计提供了生产实例和实践数据,使我国正式把水泥预分解生产技术列入国家水泥工业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

2 江西万年国产化2000t/D生产线的开发设计

1975年,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天津水泥院)围绕我国国产化的2000t/D 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大型化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科研攻关和开发设计工作,并于1978年基本完成了装备设计工作。在我国相继成套引进冀东、宁国4000t/D生产线后,国家建材局加大了水泥大型装备国产化的步伐,决定在江西万年的江西水泥厂建设我国第一条国产化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天津水泥院承担了全部的装备成套和工程设计工作。该生产线于1982年开始工程设计,1986年建成进入试生产,1989年通过国家验收,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设计指标。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第一条2000t/D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之后,天津水泥院在国家建材局领导下,立即组织了2000t/D大型预分解窑的国产化“一条龙”攻关和16项单机技术引进及4000t/D级生产线的攻关工作,为我国国产化2000t/D生产线的全面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国产化700 t/D生产线的推广

1982年经国家计委、经委和科委批准,把“水泥预分解技术及装备”列为第六个国家科技攻关五年计划的三十八个重点项目之一(第二十二项),此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此,国家建材局选择江苏邳县水泥厂和新疆水泥厂700t/D熟料烧煤预分解生产线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经过参加攻关的有关单位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于1984年4月和8月分别在江苏邳县和新疆乌鲁木齐市成功地召开了国家科技攻关验收会议。这项科技成果极大地鼓舞了我国水泥科技工作者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信心。

为便于各地方和各部门在工程建设时有所遵循、有所借鉴,国家建材局水泥司于1984年11月举办了700t/D熟料预分解工艺线示范设计讲座。天津水泥院设计的上海川沙水泥厂(650t/D),建材研究院设计的新疆水泥厂(700t/D),合肥水泥院设计的山东枣庄矿务局水泥厂(650t/D),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 中国水泥发展中心在天津水泥院建立

1980年7月,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眼80演建材基字551号文决定在天津水泥院建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我国的“中国水泥发展中心”。1983年1月10日,“中国水泥发展中心”(英文缩写CCDC)在天津水泥院正式成立,它是亚太地区唯一的国际性水泥机构,主要任务是“原燃料工艺性能试验、资源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人材交流及人材培训,协助中国水泥工业提高产量和质量”。“中国水泥发展中心”作为中国水泥的对外窗口,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中国水泥工业逐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在我国水泥工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我国水泥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从1978年开始,相继从日本石川岛、川崎、丹麦史密斯、罗马尼亚等国家引进了4000t/D和3200t/D大型预分解窑的成套设备,冀东、宁国、柳州、株江、淮海等厂一系列大型预分解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1990后,一些国外独资及中外合资水泥项目也相继进入中国,如烟台三菱、泗水大宇、秦皇岛浅野等大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设计经验。

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还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1984年,在刚刚完成江西水泥厂2000t/D生产线工程设计后,天津水泥院就派出主要开发设计人员加入到中国建材对外公司承揽的伊拉克卡尔巴拉水泥厂生产劳务承包队伍中;1990年和1993年,天津水泥院又先后两次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共40余人到丹麦FLS公司参加联合设计。由此,不但学习

了国际先进技术,而且也学习了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为全面掌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创造了条件。

6 水泥工业的“中国第一线”

早在1990年双阳水泥厂2000t/D生产线被国家计委列入“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时,为了推动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计委、国家建材局决定把在“六五”和“七五”期间从国外引进的14项先进技术及国内开发的5项新技术集中应用在双阳水泥厂的设计中。为此,天津水泥院集中力量,开展引进转化、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从原料破碎、原料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熟料烧成、水泥粉磨到水泥包装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装备,全部采用国产化的最新技术成果。在总结前几条2000t/D生产线的基础上,确定了“生产可靠、技术先进、节省投资、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把引进吸收与自行研发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开展创新设计,首次采用一磨(第一台国产4.6m×7.5+3.5m原料磨)一窑(4m×60m)一磨(4.2m×11m水泥磨+辊压机)的工艺流程,并在其它方面也都有新的突破。1993年6月29日双阳水泥厂顺利投产,不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一年内超过了设计指标,真正实现了“建成之日即为达标、达产之日”的目标。这条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转化的水泥装备国产化2000t/D生产线的“一条龙”项目被誉为“中国第一线”。为表彰天津水泥院在推动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1995国务院发展中心认定天津水泥院为“全国首家设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计研究院”,并收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1949~1995)。

7 持续技术创新、优化设计

在1996年前按“双阳型”建设的10余条2000t/D级生产线基本上都达到了产品高质量和运行可靠性的目标,但由于基建投资过高(按年产能力计,一般为800~1000元/吨),加上项目投资体制不完善和贷款利息过高等原因,使企业几乎无经济效益可言,进而使投资者对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缺乏信心。1996年原国家建材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战略的要求,要大力发展以新型预分解技术为主,具有规模经

济的大中型水泥项目。为此而制定的“低投资、国产化、大型化”原则,一直是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旋律。鉴于此,在国家建材局的主持下,天津等设计院投入大量人力开展“优化设计、国产化、低投资”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相继提出了1000t/D、2000t/D、4000t/D水泥熟料生产示范线设计方案。方案的特点主要是:(1)具有先进的技术指标;(2)具有长期安全运转的可靠性;(3)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良好经济效益。1998~2000年,又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优化设计活动,在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装备上,如高效组合式选粉机、高效低压损预热器及分解炉系统、第三代篦式冷却机、高效生料均化库等实现了大的突破,完成了提高型示范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天津水泥院先后在宁国二线、白马山4

号窑、山东水泥厂3号窑、双阳二线2000t/D等,以及葛洲坝3号窑2500t/D等项目的建设上,技术不断创新、设计不断优化,在确保“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前提下,实践“国产化、低投资”技术方案取得了新的突破,达到了项目建设工期短、工程质量好、投资省、达标达产快的目标。基建投资得以大幅度降低(300~400元/吨),这为新型干法生产线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成都建材院)和建材研究院致力于高海拔、高风速地区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的设计研究。1995年,成都建材院设计的云南红塔滇西水泥有限公司1号线1000t/D建成投产,一年后被当时的国家建材局列为达标达产示范线。该生产线的建设成功,为后来在青海、西藏、贵州的高原地区建设新型干法水泥厂提供了经验。天津水泥院在西藏拉萨设计的西藏高天水泥厂2000t/D生产线是国内外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8 资源综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泥工业是用煤大户,为了适应水泥工业发展,采用无烟煤代替烟煤既可以解决无烟煤地区建厂,又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水泥院在太原水泥厂3号窑技改中应用低挥发分(12%以下)煤获得了成功。1997年,以南京水泥院为主体设计的国内首条采用无烟煤作燃料的引进2000t/D熟料生产线在福建三德水

泥公司成功之后,各设计院及时抓住这一技术创新领域,各自开展了无烟煤煅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设计工作,并相继在不同生产规模的熟料生产线上采用。

水泥工业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煤炭,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二次能源——电力。然而,由于受水泥熟料煅烧技术及水泥生产工艺过程的限制,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25%的中、低温(360℃以)废气未能完全充分利用而被排放掉,造成惊人的浪费。如何有效回收这部分余热,使之回用于水泥生产,一直是困扰水泥行业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难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津水泥院通过转化吸收一些国家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完成引进日本川崎公司技术和主机设备的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纯低温余热电站工程设计以后,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利用“八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鲁南水泥厂2×2000t/D 带补燃锅炉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和开发成果(12Kw机组),不仅开发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系统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会同国内的锅炉和汽轮机生产制造厂家,开发出适于700t/D、2000t/D、5000t/D级规模的预分解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的主要设备,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对于纯低温的余热发电系统,主要是利用窑尾预热器360℃的废气余热及窑头熟料冷机200℃左右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按理论分析计算,纯低温余热发电量可达到每吨熟料22~32KwH。

在充分回收利用水泥生产线低温废气余热的同时,采用循环流化锅炉,燃用发热量小于12540KJ/Kg以下的劣质煤(煤矸石)进行发电或热电联供,锅炉所产生的灰渣全部回用于水泥生产。这样的资源综合利用电站,不仅可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人们看到超细矿渣粉掺入混凝土后,可生产出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混凝土的特点,对钢厂废弃物——矿渣进行深加工,使其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近年来,宝钢、武钢、韶钢、唐钢、鞍钢等大钢铁公司已建成多

条矿渣超细粉磨生产线,总生产能力已达近700万t/A。大量的矿渣利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节约了资源和能源,意义深远。

9 技术、装备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泥工业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700t/D、1000t/D、2000t/D、2500t/D、3000t/D及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已走出国门,以其价廉物美、生产可靠,深受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老挝、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青睐。

10 新型干法的新突破、新纪元

人类跨入新世纪以来,水泥工业随着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大型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天津水泥院等在积累了丰富的烧成系统开发设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大型水泥生产企业的精诚合作,研制开发的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2002年在安徽池州海螺、铜陵海螺、宁国海螺投产成功,其主要技术指标与当代国际先进指标相接近。这是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提高水泥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十五”计划期间,安排开展了“十五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研制项目——10000t/D生产线成套设备研制项目”,由天津水泥院做为项目主持单位,依托安徽海螺集团工程项目,开展了10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开发设计工作。此项工作已于2005年通过国家验收,这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技术的创新历程,推动着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以平均每年约50%的速度持续增长。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建成投产的700t/D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622条,其生产能力已达4.3亿吨,约占我国水泥总产量10.64亿吨的40%。与其同时,

国外市场也捷报频传,不但传统的周边国家和非洲市场份额急剧增加,而且中东、东欧、拉美市场也频频得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与装备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不仅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的科技进步,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水平。

各种回转窑用途及技术参数

参数介绍如下: 回转窑 回转窑是指旋转煅烧窑(俗称旋窑),属于建材设备类。回转窑按处理物料不同可分为水泥窑、冶金化工窑和石灰窑。回转窑按处理物料不同可分为水泥窑、冶金化工窑和石灰窑。水泥窑主要用于煅烧水泥熟料,分干法生产水泥窑和湿法生产水泥窑两大类。冶金化工窑则主要用于冶金行业钢铁厂贫铁矿磁化焙烧;铬、镍铁矿氧化焙烧;耐火材料厂焙烧高铝钒土矿和铝厂焙烧熟料、氢氧化铝;化工厂焙烧铬矿砂和铬矿粉等类矿物。石灰窑(即活性石灰窑)用于焙烧钢铁厂、铁合金厂用的活性石灰和轻烧白云石。 回转窑基本信息 在建材、冶金、化工、环保等许多生产行业中,广泛地使用回转圆备对固体物料进行机械、物理或化学处理,这类设备被称为回转窑。 回砖窑设备 回转窑的应用起源于水泥生产,1824年英国水泥工J阿斯普发明了间歇操作的土立窑;1883年德国狄茨世发明了连续操作的多层立窑;1885英国人兰萨姆(ERansome)发明了回转窑,在英、美取得专利后将它投入生产,很快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回转窑的发明,使得水泥工业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回转窑应用的研究,很快回转窑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工业领域,并在这些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成为相应企业生产的核心设备。它的技术性能和运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成本。“只要大窑转,就有千千万”这句民谣就是对生产中回转窑重要程度的生动描述。在回转窑的应用领域,水泥工业中的数量最多。 水泥的整个生产工艺概括为“两磨一烧”,其中“一烧”就是把经过粉磨配制好的生料,在回转窑的高温作用下烧成为熟料的工艺过程。因此,回转窑是水泥生产中的主机,俗称水泥工厂的“心脏”。建材行业中,回转窑除锻烧水泥熟料外,还用来锻烧粘土、石灰石和进行矿渣烘干等;耐火材料生产中,采用回转窑锻烧原料,使其尺寸稳定、强度增加,再加工成型。有色和黑色冶金中,铁、铝、铜、锌、锡、镍、钨、铬、锉等金属以回转窑为冶炼设备,对矿石、精矿、中间物等进行烧结、焙烧。如:铝生产

法社会学发展历程

法社会学 摘要: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社会学,在其近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与新自然法学派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成为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法社会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必要性,在其兴起的过程中,商业的发展,社会学的风靡,特别是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主张把法律看作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以期实现用法律来平衡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功能与目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它的目的是认识社会问题,摒弃对一个社会作出是好或坏、善或恶、进步或退步这种独断的论述,旨在论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改善。法社会学的出现不仅为法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而且也带来了一种对法律认识的新的法律哲学。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它经历了先驱、经典、学派三个阶段,最终跃为与新自然法学派、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的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 引言 18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识到应在法与社会的关系中或在法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和法律组织,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写到,法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社会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强调并致力于探讨地理和气候条件通过社会环境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德国萨维尼和英国梅因等历史法学家强调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试图从塑造着“民族精神”或法的“观念”的社会历史、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找到法的“真谛”。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孔德(1798- 1857年)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更是启发了一批学者在社会中研究法和通过法研究社会。耶林、斯宾塞、沃德、龚普洛维奇等社会学家和法学家运用孔德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及方法论,解释法的社会根源、社会特征和社会目的,确立了法社会学的某些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为法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严格说来,这些研究只能算是法社会学的孕育过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法社会学的诞生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主题 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法律哲学与社会学》。1892年,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i,1869- 1950年)在其所著的《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社会学”这一概念。若以此为标志,学科意义上的法社会学至今只有110余年的历史。

软件工程发展史

软件工程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一:软件工程定义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 随着人类的发展,计算机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代表产品,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软件作为现代计算机的重要支撑部分,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断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关软件的编程语言就已经出现,但是关于软件工程这个概念却要远远晚于软件发展。据资料显示,软件工程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软件工程发展的半个多世纪内,软件工程所使用的程序语言不断发展,而且有关于软件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工程的模型不断发展,从最早的瀑布模型到现在光为人所知的云计算,软件工程几乎每隔5-10年就会获得一次突破性发展,而且有关软件语言从最早的面向程序结构转向为面向对象,极大的提升了软件编程的效率。目前,软件工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现代社会生活,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开发过程 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是在程序和程序设计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步商品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软件开发经历了程序设计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和软件工程阶段的演变过程。 程序设计阶段 程序设计阶段出现在1946年~1955年。此阶段的特点是:尚无软件的概念,程序设计主要围绕硬件进行开发,规模很小,工具简单,无明确分工(开发者和用户),程序设计追求节省空间和编程技巧,无文档资料(除程序清单外),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软件设计阶段 软件设计阶段出现在1956年~1970年。此阶段的特点是:硬件环境相对稳定,出现了“软件作坊”的开发组织形式。开始广泛使用产品软件(可购买),从而建立了软件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高级编程语言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开发者和用户有了明确的分工,社会对软件的需求量剧增。但软件开发技术没有重大突破,软件产品的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了“软件危机”的产生。 软件工程阶段 自1970年起,软件开发进入了软件工程阶段。由于“软件危机”的产生,迫使人们不得不研究、改变软件开发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从此软件产生进入了软件工程时代。此阶段的特定是:硬件已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个方向发展,数据库技术已成熟并广泛应用,第三代、第四代语言出现;第一代软件技术:结构化程序设计在数值计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第二代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原理用于软件生产过程;第三代软件技术:处理需求定义技术用于软件需求分析和描述。 2.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

之水泥回转窑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说明

(括号里填学校名称)本科毕业论文 ¢3.5/3×60m水泥回转窑电气控制系统 设计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0000000 院(系): ******学院 年级专业: ****级**** 指导教师: **** 助理指导教师: 二〇一一年六月

摘要 在建材、冶金、化工、矿物加工和环保等许多行业中,广泛地使用回转圆筒型设备对散装或浆状物料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这种回转圆筒设备被称为回转窑。 水泥生产是由原料预处理(均化、破碎、烘干等)、生料制备(配料、粉磨、均化)、熟料锻烧(分解预热、锻烧、煤磨)、水泥制成(水泥配料、粉磨、包装)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水泥熟料的煅烧是水泥生产中最重要的过程,所用的设备水泥回转窑,常被称为水泥厂的心脏。水泥回转窑由机械、电气、液压等部分组成。通过研究设计主要用PLC为核心控制水泥回转窑系统,主要包括有: ①回转窑辅助电机的正常运转控制。②主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③燃烧器移动小车的正反转运行控制。④主减速机润滑站的控制应按TE525润滑站的压力、温度、液位等控制。⑤挡轮液压站TE326的控制。 结论控制方案包括: ①主电机为变频调速电机,故采用变频器控制其调速运行。②辅助电机、燃烧小车的控制比较简单,直接用继电接触器控制其运行。③挡轮液压站、主减速机润滑站因控制容多,工艺复杂,两者均采用由PLC控制的方式,利用PLC的硬件电路与软件结合,实现挡轮液压站、主减速机润滑站的正常运转与故障报警等控制功能。 关键词水泥,回转窑,PLC,控制系统

ABSTRACT In building materials,metallurgy,chemical,mineral processing,envir onmental pr-otection,and many other industries,people widespread use o f rotating cylindrical device on the bulk or slurry material to do phy sical or chemical treatment,which-h is known as rotary kiln that with rotating cylinder device. Cement production is composed by the raw material pretreatment (ho mog-e-nizing,crushing,drying,etc.),raw material preparationing redient s,grinding,homogeniz-ation),clinker calcination(decomposition and preh eating,calcination,coal mill),ceme-nt products (Cement batching,grindi ng,packaging).And calcining cement clinker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so its equipment–cement rotary kiln,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heart of cement.Cement kiln consist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hydraulic and other components.By studying and the design o f cement rotary kiln system we will use PLC as the main core of the co ntrol.Tha-t including: Firstly, rotary control of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auxiliary motors.S-condly, the main motor of the variable frequenc y control.Thirdly, move the car reversing the burner operation control. The fourth is the main reducer lubrication station control stations s hall TE525 lubrication pressure,temperature,liquid level control. The fifth is gear wheel hydraulic TE326 control. Conclusions control program include: First of all, main motor for frequency conversion motor,which inverter control its speed operation. Secondly,auxiliary m-otors,combustion car’s control is relatively simp le,which direct contacts with the relay control its operation. Last bu t not least,because of gear wheel hydraulic s-tation,the main gearbox lubrication station’s control contents and more complex process,both a dopted by the PLC control method,the use of PLC combination of hardwar e and software to achieve gear wheel hydraulic station,the main gearbo x lubrication Stop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fault alarm control functi ons.

软件开发过程规范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1.前言............................................................................................................................................... 1.1目的.......................................................................................................................................... 1.2对象.......................................................................................................................................... 1.3要求.......................................................................................................................................... 1.4适用范围.................................................................................................................................. 1.5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1.6开发过程划分 ......................................................................................................................... 2.技术过程规范部分...................................................................................................................... 2.1概述.......................................................................................................................................... 2.2业务建模阶段 ......................................................................................................................... 2.3需求阶段.................................................................................................................................. 2.4分析设计阶段 ......................................................................................................................... 2.5实现阶段.................................................................................................................................. 3.管理过程规范部分...................................................................................................................... 3.1概述.......................................................................................................................................... 3.2接受项目.................................................................................................................................. 3.3重新评估项目范围和风险(对于较大项目) ................................................................... 3.4制定开发计划 ......................................................................................................................... 3.5迭代开发管理 ......................................................................................................................... 3.6监控项目的实施 ..................................................................................................................... 3.7结束项目..................................................................................................................................

法社会学

法社会学课程报告 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学与社会学关系、法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学科。从这个定义来看,法学与社会学应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一方为另一方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论之类。然而在中国,出于更加实用的目的,法社会学往往被阐释为借鉴、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法律问题。 不可否认,用一种学科作为方法去研究另一学科的思路在研究的实操层面是更便捷和有效率的。尤其是对作为主学科(目的学科)的法学来说,无疑获得了极大的补充与滋养,从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无疑削弱了法律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学现象的洞察。一味强调将社会学作为研究法学的一种方法而忽视社会学相较法学 的并列地位从长远来看不仅会使社会学的研究受到抑制也会扭曲法 学本来的涵义。 应该注意到的是,法社会学不是简单的“法学+社会学”,而是更像一种系统工程,即法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1+1>2” 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法社会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下法律与社会学双向互动的几个例子,以便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法学与社 会学的这种“羁绊”。 1.乱轮禁忌起源的简单探究 在我看来,作为西方伦理道德起源的核心命题之一——乱伦 禁忌,不仅体现着人类学家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关怀,还是作为最崇高

的自然法(道德)的起点。从弗洛伊德著名的“弑父娶母”的俄狄 浦斯情结到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乱轮禁忌及其起源》,都有对于人 类最原始之禁忌——乱伦的阐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认为:正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部分,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也完全可以归结为道德的起点;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法则。 所谓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 与现在家庭建立于血亲关系之上有些不同,氏族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图腾、自认为彼此是亲戚的个体,换言之,氏族的亲属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图腾共同体上的。但是,我们仍会感受到外婚制与现代法律禁止近亲结婚与乱伦的规定何其相似,以至于完全有理由相信,前者是后者的源头。 因此,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反过来探究外婚制产生于氏族(图腾制)的原因一样可以掌握乱伦禁忌的社会起源。这种法与社会双向互动从而互相印证的思路显得极为有趣和有用。 2.罗伊堕胎案的简单分析 法律源自社会生活,每套法律规则都有着与之对应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感性的,他就是日常生活的故事;法律也重塑着社会生活,这种塑造,是通过法官案例分析和推理而形成法律规则来完成的。 罗伊堕胎案表面上是关于女子堕胎的法律,但是,女子堕胎问题内部所蕴含的生命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和个人身体的完整性之间的

浅谈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设备的精细管理

浅谈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设备的精细管理 近年来,随着水泥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在水泥装备上已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同时在新型水泥干法窑的数量上也已突破了一千一百条,然而就其管理却以粗放型占多数,在整个管理与运作水平,特别是管理理念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管理好一条生产线,如何在管理上真正做到“精”“细”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一位水泥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问题。其中对于居水泥企业“心脏”的回转窑其设备管理更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针对此本文就回转窑设备的精细管理从多方面作说明,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重视生产前期管理控制 回转窑其设备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首先是在项目建设前项目建设者必充分认识到此类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对今后生产运行的作用,从而搞好设备的前期调研和方案论证,然后严格按照国际或国家招投标管理办法要求,秉着“公平、公正、严谨”的原则对设备进行招标,对于一般水泥企业建议成立专门的招标委员会,评委最好产生于各自的专业领域、生产一线上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精英代表,在招标办评委库里随机抽选。组织他们从各方面以质量为先、价格合理来综合评价投标设备。最后公正的、不带偏见的进行评标,决定最后订购设备。设备进厂后,作为水泥企业应对关键资料实行认真细致的查验。具体包括制造厂家的出厂检验证明文件,关键配件:托轮、托轮轴、轮带、大齿圈、筒体段节等的材料化学成份检验,材料性能试验资料,部件的超声波或X──射线探伤资料等等,对这些资料一一备份保存于公司专门的技术资料室。 然后应选定技术雄厚、管理到位、具一定业绩的安装公司严格按各行业标准进行施工安装。而至于主体筒体,随着水泥窑型的直径的增大一般均由安装公司带设备现场卷制,但其卷制质量作为使用单位也一定要按设计图纸标准、按材质、技术精度进行校核、确认,一定不能疏于管理。 对于设备在正式安装期间,企业更应安排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监管。担任此任务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和技术把握能力,并且要求了解掌握当前水泥行业先进技术标准、精度要求,特别强调的是安装过程中重要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如下表1认真填写其内容。据笔者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国内许多安装公司对成本的过分控制,其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一般较少,且安装队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甚至就由一般的安装工人替代。加之我国现在技术监理这一块操作还是不很规范,故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此类关键设备的认真监管尤为重要。这也是许多企业没有引起重视而蒙受了损失。从经验看许多水泥企业生产前期的问题大多出在安装质量上,一般设计上的问题现在相对比较少了,安装后出现相关问题其处理就很被动了。 最后强调的是回转窑安装后,对于其调试工作也是整个水泥系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与其它设备一样总体包括单机、联动、负荷试车,试车必参照设备说明书,结合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家的专家意见,并经过各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认真讨论修改制定合理的方案,然后组织实施。但须注意单机试车必在窑内工艺砌筑前进行,联动试车只试主机之外的控制部分,窑内砌筑后窑体不得高速连续转动,高速连续转动必在窑内烘烤后投料负荷试车时进行。

水泥回转窑烘窑曲线

烧成系统耐火衬料烘干制度烧成系统在回转窑点火投料前应对回转窑、预热器、分解炉等热工设备内衬砌的耐火材料进行烘干。 回转窑升温烘烤制度以及配合窑速可参考下表,并根据现场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回转窑升温速率 回转窑升温转窑制度 注:降雨时,时间减半:现场用慢驱动转窑。

窑尾预热器及分解炉系统使用的耐火衬料有:抗剥落高铝砖,高强耐碱砖,耐碱浇注料,硅酸钙板,耐火纤维及各种耐火粘结剂。衬里砌筑使用导热系数很不相同的复合衬里,面积和总厚度很大,预热器衬料烘干随窑烘烤进行,回转窑升温制度的操作应兼顾预热器。C1出口温度150~200℃时,恒温12h, C5出口450~500℃时,恒温12h。

烧成系统烘窑预案 一、砌砖完毕,验收合格无问题后系统清障。确认供油系统、油枪 处于正常位置。 二、标定头煤燃烧器位置:燃烧器中心线与窑中心线平行;径向位 置处于第四象限(50mm,50mm);轴向位置处于+200mm;油枪头部与燃烧器头部断面平齐。 三、系统联动试车,确保无问题后,吊起预热器翻版,做好点火准 备。 四、在距窑口5--9米处铺木柴约1500公斤,接到点火指令后立即 点火,之后关闭窑门。 五、启动油泵(最小量)并点火,启动一次风机逐步增加风量,视 窑内情况逐步增加油量、一次风量、烟冒开度。 六、按烘窑制度执行,严格执行升温不回头原则,严格确保设备连 续运行,一旦出现停车必须严格执行保温制度。 七、回转窑升温速率、窑速可参考附表,并根据现场情况加以适当调整。

附表一:回转窑升温速率 附表二:回转窑升温转窑制度 注:降雨时,时间减半:现场用慢驱动转窑 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部

社会法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法学在20世纪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种社会矛盾趋向激化,战争、经济危机等灾难频繁来临;旧的利益结构急剧变动,新的利益结构正在形成,新旧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民主和法治理想之间的空距( IVI GAP )越来越大;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公害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关注以往与国家不相干的劳动、福利、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予以调节。于是,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公共交通法、经济法等社会立法不断制定出来,“法律的社会化”[1]成为时代的潮流。法律社会化以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联结、保障消费者和社会弱者为特征。这些社会问题和法律实践要求对法学理论做出调整。如果法学的对象依然与现实生活脱节,局限于现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结构分析,而且只是象分析法学家那样机械地注释成文法和判例法,不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见,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法律实践的需要。社会法学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和积极的社会推动下,并借助于社会学家提供的新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的 富勒的法治八原则 第一一般性第二公布第三非溯及既往第四明确第五不矛盾 第六可为人遵守,第七稳定性第八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 哈耶克法与自由 具体而言,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哈耶克的自由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在这里,“‘自由’仅指涉人与他人间的 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仅来自人的强制”。显而易见,哈耶克对自由概念的界定,乃是通过指出外在强制(extemal CoerCion)而将自由定义为“独立于他人专断意志之外”的状态的。自由 表示能根据自己的决定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行事,不自由则表示必须受制于他人专断的意志之下;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不受外在强制是指不受他人专断的意志之强制,而不是否定一切的外在强制。显而易见,对于哈耶克来讲,这里的关键在于强制在何时是正当的,亦即我们应当如何界定不正当的强制和正当的强制。正是在这里,“确获保障的领域”这个概念凸显出了它所具有的至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哈耶克看来,社会实是通过界分个人行动的“确获保障的领域”的过程而在正当强制与不正当强制之间划定边界的:“只有在一个已经试图以确定予以保障的私域的方式来阻止强制的社会中,诸如…专断的干涉?这样的概念才会具有明确的意义”。 其次,根据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不确定性和正确预测的不可能性乃是社会进程的主要特征,所以他强调自由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助益性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工具

水泥回转窑的工作原理

水泥回转窑的工作原理 水泥回转窑的工作原理: 带竖式预热器和竖式冷却器的回转窑的工作原理与其他类型的回转窑相同:为负压生产。所谓压力,是指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被称之为压强,简称为压力。正压是指高于大气压力的静压。负压是指小于大气压力的静压。 从化学角度讲,负压生产,更有利于石灰石的煅烧分解,因为CaCO3的分解是产生气体(CO2)的反应。它的操作原理为逆流操作。物料与气流以逆向形式对流运动。 根据回转窑的工作原理和操作原理,保证回转窑内气体流速的稳定和在理论概念上的适当增加,有利于窑内对流换热。 回转窑内气体流速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对流传热系数,进而影响传热速度,产量及热量消耗。另一方面,则影响窑内的飞灰生成量,进而影响原料的消耗量。当气体流速过大时,虽然传热速度提高了,但气体在窑内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地减少了,其总体传热量被相应地减少了,也由此而造成了出窑气体温度的升高,增加了热耗。并且,过大的气体流速,必然又会造成窑内的飞灰量增多,因此,流速过大并不相宜。反之,气体流速过小时,窑内的产量会因传热效果不好而下降,热耗也会相应增大,因此也不合适。 在回转窑系统内,预热、煅烧、冷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物料在预热器内被预热的同时,要求具有一定比例的分解率,这是活性石灰产品在回转窑内完成煅烧的需要。分解率能表示物料被预热的质量。它对窑内的煅烧质量影响很大,有效的分解率,有利于提高和稳定预热温度。 具有良好分解率的石灰石进入回转窑后,很容易在高温作用下,完成分解而生成石灰。有助于提高助燃空气温度。 高质量的石灰与助燃空气(二次风)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使燃料在燃烧时,能够得到高热空气(二次风)的助燃帮助,从而提高了燃料的燃烧质量。有效地保证了回转窑煅烧系统内温度的稳定,达到了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根据活性石灰的煅烧机理和回转窑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活性石灰一般在回转窑内即可完成煅烧。因为,回转窑内的温度较其它窑炉易于掌握、调整和控制,受到煅烧的CaCO3能够得到较为均匀的热量。 石灰石在回转窑内呈翻动滚落运动,能够均匀地吸收火焰产生的辐射热而进行分解,同时,还具有吸硫、含硫量低,杂质少,活性度高,并能煅烧颗粒较小的石灰等优点。 回转窑除锻烧水泥熟料外,还用来锻烧粘土、石灰石和进行矿渣烘干等;耐火材料生产中,采用回转窑锻烧原料,使其尺寸稳定、强度增加,再加工成型。有色和黑色冶金中,铁、铝、铜、锌、锡、镍、钨、铬、锉等金属以回转窑为冶炼设备,对矿石、精矿、中间物等进行烧结、焙烧。如:铝生产中用它将氢氧化铝焙烧成氧化铝;炼铁中用它生产供高炉炼铁的球团矿;国外的“SL/RN法”、“Krupp法”用它对铁矿石进行直接还原;氯化挥发焙烧法采用它提取锡和铅等。选矿过程中,用回转窑对贫铁矿进行磁化焙烧,使矿石原来的弱磁性改变为强磁性,以利于磁选。化学工业中,用回转窑生产苏打,锻烧磷肥、硫化钡等。该法具有能耗低、用电少、不用硫酸和可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优点,很快得到推广。 此外,在环保方面,利用水泥窑焚烧危险废物、垃圾,这不仅使废物减量化、无害化,

齐海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 中法评 独家首发

齐海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中法评  · 独家首发 圆桌讨论· 主持人按 程金华 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关联,实际上是法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尽管我们讲的是首届年会,但实际上中国的同仁们,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好多年,已经有很多的成果,我们认为至少当代中国的法社会学也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层面和维度。今天参会的诸多嘉宾中,无论是前辈嘉宾还是后起之秀,都是在相应维度之中做了非常出色研究的。 第一个维度我们称之为时间的维度,非常荣幸请到华东师范大学齐海滨老师,他也是当代中国法社会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们请他从历史的角度讲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 第二个维度我们称之为是一个方法的维度,葛洪义老师和侯猛老师他们刚好在这个领域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年纪更大一些,一个是年纪更晚一些,其实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时间维度的对话。 第三个我们请的是王亚新老师和左卫民老师,尽管他们标签上不属于法社会学,但是在各自领域,无论是民事法还是刑事法,确切的说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领域,是最早的用法社会学方法去从事研究的学者。法社会学方法在各自领域

展现出了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我们可能把焦点变成空间的维度,请了我们郑永流老师和刘思达教授。其实是一个本土化以及一个全球化的视角观察中国法社会学。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 齐海滨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非常感谢会议邀请,有幸参加这样一个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的学术事件。很抱歉未能准备论文,我提交给会议的是这样一堆文献资料(指面前)。这些资料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2009 年9月我应邀参加刚才季卫东教授提到的那次会议,带来了1980年代我们北大法律系法律社会学课题组编印的《法律 社会学研究交流计划通讯》的合订本。与会者看到我保存的这些文献资料,都觉得非常珍贵,在场的北大法学院的强世功教授和上海交大法社会研究中心的朱芒教授,都要求我把这个合订本留下,强说应该交给北大,朱说希望留给会议东道主。我说因为只保存了这样一本,所以容我先带回去复制一下。 在当年年底,我把当时我们编印的十余册、数百万字的各种资料,请打字社输入电子文档,用最小号的字体印了这样三卷本的《法社会学在中国(1986—1989)》。另外还从每一卷中挑选出一些原始内容做了复印件,这次一并带过来。 我的发言题目是季卫东教授建议的,实际上不是谈学术,而是谈学术史。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员 第一个写软件的人是Ada(Augusta Ada Lovelace),在1860年代她尝试为Babbage(Charles Babbage)的机械式计算机写软件。尽管他们的努力失败了,但他们的名字永远载入了计算机发展的史册。她的父亲就是那个狂热的,不趋炎附势的激进诗人和冒险家拜伦。她本身也是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数学尖子和某种程度上的赌徒。她最重要的贡献来自于与发明家Charles Babbage的合作,从而设计出世界上首批大型计算机—Difference Engine和Analytical Engine。她甚至认为如果有正确的指令,Babbage的机器可以用来作曲,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想法,因为当时大多数人只把它看成是一个机械化算盘,而她却有渲染力和感召力来传播她的思想。 2.现代计算机软件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软件伴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诞生了。以写软件为职业的人也开始出现,他们多是经过训练的数学家和电子工程师。1960年代美国大学里开始出现授予计算机专业的学位,教人们写软件。 在计算机系统发展的初期,硬件通常用来执行一个单一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又是为一个特定的目的而编制的。早期当通用硬件成为平常事情的时候,软件的通用性却是很有限的。大多数软件是由使用该软件的个人或机构研制的,软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早期的软件开发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可以遵循,软件设计是在某个人的头脑中完成的一个隐藏的过程。而且,除了源代码往往没有软件说明书等文档。 3.软件危机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系统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软件开始作为一种产品被广泛使用,出现了“软件作坊”专职应别人的需求写软件。这一软件开发的方法基本上仍然沿用早期的个体化软件开发方式,但软件的数量急剧膨胀,软件需求日趋复杂,维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令人吃惊地高,而失败的软件开发项目却屡见不鲜。“软件危机”就这样开始了! “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软件及其特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们改变了早期对软件的不正确看法。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程序常常很难被别人看懂,通篇充满了程序技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确,性能优良之外,还应该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扩充。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这个名词。概括来说,软件危机包含两方面问题:一、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需求;二、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软件产品。 4.软件工程的提出

简述回转窑的发展和变化

简述回转窑的发展和变化 河南郑矿机器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回转窑的生产制造是历时悠久,行家里手。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回转窑的发展与变化。 自1885年回转窑作为水泥高温煅烧反应设备以来,其规格经历了由细变粗、变长,再由长变短的发展过程。煅烧水泥熟料的回转窑,是伴随着干法工艺出现的,但是由于当时水泥生产煅烧工艺还不成熟,有许多问题没法解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料的均匀性很差。由于这一问题,使得当时的干法工艺生产出来的水泥熟料质量极差,稳定性不好。为此采用了加水制浆法(即湿法),再经烘干、预热、煅烧的工艺过程,使得水泥熟料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随后水泥生产设备厂商大力推出水泥熟料的湿法生产工艺,并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直至窑筒体直径达7.6,长度达230m,回转窑的支墩多达6个,这就给回转窑筒体的支撑装置的设计、变形后的受力分布及窑内耐火材料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大型化水泥的运转率明显降低。1950年前后随着预热器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加上生料干法预均化技术的改善和应用,使得以干法生产为特征的回转窑,又重新回到了他原有的发展轨道上来。 预热器完成了大量的热交换和部分物料的分解任务,大大的缩短了回转窑的长度,同时热耗也较湿法窑低,极大地改善了回转窑的热负荷和操作状况,为水泥工业实现大型化提供了可靠地技术支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窑外分解技术,再加上近20年来对预热器及分解炉结构及操作参数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新型高效篦冷机的不断出现,设计合理和控制灵活的多通道燃烧器的推出和应用,使水泥回转窑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水泥工业技术的飞跃。 郑矿回转窑不仅在水泥行业的成熟运用,而且在金属镁、石灰、陶粒砂、轻骨料陶粒等行业已经广泛推广和运用,欢迎联系。

法律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复习 一、简答题 1、法律社会学的研究生对象是什么?(1讲) (1)以社会学所探索的现象状况为依据,研究范围分为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两个方面,前者研究社会生活中各种单位和制度构成,后者研究社会结构的活动和变动。 (2)以社会学所探索的现象的规模为依据,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前者研究规模较大的社会现象,后者研究小群体具体的社会关系。 (3)以社会学研究的层次为依据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与部门社会学,前者研究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后者研究某一方面的现象与理论如法律社会学。 2、法律社会学有何突出特点?(1讲) 法律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其社会学指向,即以社会学理论研究法律现象的特点。法律社会学强调对社会中的法律运行过程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把对法律现象的研究建立在通过观察、试验和统计等方法所获得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关于这个特点,美国学者艾尔文、英国法学家科特威尔和劳埃德等都有论述。美国著名学者布莱克在其《司法社会学》一书中,则把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法律现象的区别归为两个模式,即法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并作出六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从中看出法律社会学的社会学指向。 3、简述法律社会学理论渊源的主要内容(1讲) 1、来自法学的理论渊源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被奉为法律社会学的思想先驱。 法国法学家萨维尼斯利是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观点为法律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 梅因是英国历史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具有某种法律社会学的倾向。他的研究对后来的法律社会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德国法学家耶林对法律社会学有较大影响。 2、来自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纲领等,对后来法律社会学的创立奠定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是对法律进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代表物。他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创立了一种有关社会和法律进化的理论。他认为社会是“有机体”。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过程也是按照生物学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而逐渐实现的。因此,国家和法律的任务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保持资本主义秩序的现状。 4、法律社会学对法律概念的解释有什么特点?(2讲) 1、什么是法。是法律社会学长期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直到现在,法律社会学家仍然致力于对法律概念的探索。 2、法律社会学家讨论法律概念问题既不是超经验的哲学思辨,也不是纯粹的逻辑分析。 法律概念所描述的一类现象是由经验的方法最终证明的,法律概念是一个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一特点是法律社会学的法律概念区别于以哲学思辨或逻辑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