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与孙季逑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洪亮吉《与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洪亮吉《与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洪亮吉《与子书》原文及译文赏析与子书洪亮吉余以年迫迟暮,不复能佣力于外,又念汝曹渐以成长;回忆毕生之事,冀弛日暮之肩。

郭外有薄田二顷,城东老屋三十间,使四子一嗣孙分守之。

汝曹能勤苦自持,当衣食粗足耳。

又余本中材,不敢以大贤上哲祈汝。

惟早承先训,门有素风。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叠遭家难,粗识世情。

“忍饿读书”,先大夫之遗语也:“禄不歆非义,福不歆非分,处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太宜人晨夕之面命也。

慎之哉!惟俭可以立身,惟恕可以持己。

俭则无求于人,恕则无忤于物,况以单门而处侈俗,凉德而承世业乎?无昵宴朋,无染薄俗,无是古而非今,无陟前而忘后,无爱尺璧而不爱修名,莫畏雷霆而不畏清议,穷达本之于命,丰啬任其所遭,如是而已。

饴孙年过三十,处世尚不克平心,是汝之短也。

惟编校故书,尚知条理,他日或当传吾记诵之学耳。

今符孙弱冠已过,涉笔便伪,难成一技;学之不修,亦已焉哉!其余幼子弱孙,则尚争梨栗,无辨粟麦。

他日兄率其弟,父课其子,庶几寒宗,无坠先绪。

夫功名之士,以身徇时;勤学之士,以身徇古;各有所好,强之不能,在立志何如耳。

形质不能与天地争久,姓名则克与嵩华竞高。

植足急流,学金石之止;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

汝曹慎之哉!又况承恩返里,已属更生。

忧患备尝,庶谋行乐。

每当朝晖入座,夕月洒窗,春树欲花,秋林未落,何尝不携阮孚之屐,泛渔父之舟,挈伴以出,行歌以归?但使过言子①之庐,诵声不辍。

斯愿足矣!今春草已绿,鬓丝不玄。

素心之友,藉鬼燐而见招;同气之亲,出柏根而相望。

鬼者归也,归其真宅,庶有时矣。

自念生虽无似,然不见屏于里闾,不见讥于长者。

踪迹遍于九州,姓氏镌于五岳。

官不达而齿胄以为之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

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

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

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从亲地下。

以此贻汝,不以多乎?(选自《洪北江诗文集》,有删改)【注】①言子: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冀弛日暮之肩弛:减轻B.无爱尺璧而不爱修名修:美好C.鉴影巨壑,师江海之宽鉴:镜子D.然不见屏于里闾屏:摒弃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评价自己为中等学识之人,不敢期盼孩子成为圣哲贤人,希望儿子能以先人的教诲为戒。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洪亮吉《与孙季逑书》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洪亮吉《与孙季逑书》原文及翻译

洪亮吉《与孙季逑书》原文及翻译洪亮吉原文: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

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

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

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

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

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4)烛就跋:蜡烛将尽。

译文: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

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有自己的专长啊!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

年轻时不跟随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的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比不上您。

2016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社科类古文汇总(含答案)

2016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社科类古文汇总(含答案)

黄浦区:题尔遐园居序张鼐①缁衣化于京尘,非尘能化人也。

地不择其偏,交不绝其靡;精神五脏,皆为劳薪。

能于此.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②尔遐以治行入官柱下,卜居西城之隅。

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

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

亭延西爽,山气日佳。

户对层城,云物不变。

钩帘缓步,开卷放歌。

花影近人,琴声相悦。

灌畦汲井,锄地栽兰,场圃之间,别有余适。

或野寺梵钟,清声入座;或西邻砧杵,哀响彻云。

图书润泽,琴尊潇洒,陶然丘壑,亦复冠簪觞咏之娱,素交是叶。

尔遐尝言:“高林受日,宽庭受月。

短墙受山,花夜受酒。

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

”余谓非尔遐清适,不能受此六种。

③然余尝笑人眼目不天,辄浪谈泉石,桎梏簪裾,彼实无所自树乃尔。

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

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马头尘宁复能溷我?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然尔遐临民,卓然清静,中州人比之为刘襄城、卓太傅,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A.矣B.乎C.欤D.耶22.第①段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2 分)23.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得简远需放开眼界,不甘束缚。

B.“自树”是得简远的关键所在。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

D.尔遐得简远,于园居中积蓄力量。

24.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

(3 分)25.评价本文所提倡的“简远”思想的意义。

(4 分)答案:21、B22、官场的喧嚣劳顿23、C24、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尓暇园中清雅与人之轻适,只要内心清虚简远,即使于农藩之官,也能化繁为简,卓然亲近利益百姓的道理,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与上文相照应。

25、本文的简远是指为官之人在险恶污浊的环境中,不与世俗为伍,能“自树”,人在官场,心在远方。

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方法什么叫“断句”?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拯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

第一,通读全文断句。

要理解文章完整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断句打好基础。

读到一篇文言文,先不要急于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篇文章,大体上弄淸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结构,它属于什么文体等。

说到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侧重不同的表达方式,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使用不同结构的句式。

弄淸这些,对我们断句协助很大。

1•先易后难。

具体到真正的断句,应该从文章段落开始,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力量分析难断的句子。

2. 从结构下手。

文言文中,往往有总分、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我们能够据此实行断句。

例1.故知胜有五:知能够战与不能够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谋攻》)这是先总后分结构。

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湾池,鱼螫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这是先分后总结构。

例3•其下平旷,有泉侧岀,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游褒禅山记》)这是并列结构。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看淸了文中的结构关系,断句就不困难了。

利用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ET'云“等作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

例4.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輙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尽可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与孙季逑书(清)洪亮吉[2页]

与孙季逑书(清)洪亮吉[2页]

与孙季逑书(清)洪亮吉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2]?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3],手未握管[4],心县此人[5]。

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6]!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之客[7],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8]、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惟吾年差长[9],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10]。

然犬马之齿[11],三十有四,距强仁之日[12],尚复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13],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14],传姓名以无惭生我[15]。

每览子桓之论[16]:“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17]。

”及长沙所述[18]:“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19]。

”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20]。

又傭力之暇[21],余晷尚富[22],疏野之质[23],本乏知交[24],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25],烛就跋则携素册以到枕[26]。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寇,日以积寸。

非门外入刺[27],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智力有限,今世之士,或县心于贵势[28],或役志于高名[29],在人者款来,在已者已失[30]。

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31],毕命于花鸟之研[32],劳瘁既同[33],岁月共尽。

若此,皆巧者之失也。

间常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34],未必胜汉廷诸人[35],而坐废深沉之思。

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36],而并忘渐渍之效[37]。

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释:[1]孙季逑:孙星衍,字季逑,江苏阳湖人,与洪亮吉同乡,清代著名学者,著有《芳茂山人文集》。

[2]用力:用功。

何似:怎么样。

[3]造述:著述。

[4]握管:拿笔。

[5]县:同“悬”,挂念。

此人:指孙季逑。

[6]“虽才分”二句:虽然你我才能天分不同,然而意志投合互相羡慕超过了一般人。

[7]搔首弄姿:装模作样卖弄姿态。

字吉甫文言文翻译

字吉甫文言文翻译

吉甫之文,首推《大雅》之篇。

其中《文王》一篇,赞颂文王之德,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译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嘉言懿行,显于万邦。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御于前。

此篇以文王为喻,言其德行昭著,如同日月之光,照耀于天。

其嘉言懿行,传遍万邦,昭示天下。

文王事奉上帝,心怀多福,其德行坚定不移,用以治理国家。

又《大雅》之《生民》一篇,叙周人始祖后稷之事迹,描绘其勤劳耕作,赐福于民。

译曰:后稷肇祀,诞育嘉苗。

耕种有功,民以康阜。

农事有成,庆云自昭。

此篇赞颂后稷始祖,言其祭祀天地,孕育嘉苗。

勤劳耕作,使民康乐富足。

农事有成,祥云瑞气自现。

吉甫之文,亦多论及治国之道。

《诗经》中《大雅·文王》篇有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维此文王,克昌厥后。

”译曰:文王位居上位,光明照耀于天。

此乃文王,能昌盛其后代。

此句强调文王之德,言其能够使后代昌盛,永保国家安宁。

《大雅》之《皇矣》篇,赞颂武王伐纣,推翻暴政,建立周朝。

译曰:武王发难,诛灭暴君。

周室兴邦,万邦来朝。

此篇歌颂武王之英勇,言其推翻暴君,建立周朝,使万邦臣服。

吉甫之文,亦涉及道德修养。

《诗经》中《大雅·文王》篇有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维此文王,宅心仁慈。

”译曰:文王位居上位,光明照耀于天。

此乃文王,宅心仁慈。

此句赞颂文王仁慈之心,言其宅心仁慈,关爱百姓。

吉甫之文,以文言文著称,辞藻华丽,寓意深远。

读其文章,犹如沐浴春风,受益匪浅。

今将吉甫文言文译成白话,以飨读者,望众人能领略古人之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曰:古时,我国一位贤明的文学家吉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所著文章,字字如珠玑,流传至今。

其文辞典雅,内涵丰富,备受世人推崇,成为瑰宝。

现将吉甫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供大家欣赏。

吉甫的文章,首推《大雅》这部作品。

其中的《文王》一篇文章,赞美文王的高尚品德,文辞华丽,意境深远。

翻译如下:文王身处高位,光明照耀于天。

他的嘉言懿行,传遍了万邦。

科举榜眼、人口学先驱洪亮吉篆书欣赏,太难得了!

科举榜眼、人口学先驱洪亮吉篆书欣赏,太难得了!

科举榜眼、人口学先驱洪亮吉篆书欣赏,太难得了!
洪亮吉,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

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

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

居家十年而卒。

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

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洪亮吉篆书欣赏
△比肩人可成连璧,握手交皆颂断金。

△海南来第一楼
△近收巳梓盈千尺,小驻蓬莱只比年。

△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

△立行不雕举世大古,役物为戏得年长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梦蕉山房
△披襟仰挹初三月,濯足同寻第二汤。

△如兰
△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

△使君家在青天上,与我交从升极边。

△未忘结习犹酖酒,不薄今人为有君。

△五三六经可颂法,乙十二时皆吉祥。

△月作主人梅作客,诗家眷属酒家仙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诸葛武侯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范文正公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篆书韩愈《马说》
△樽酒送征人,踟蹰在亲宴。

日暮浮云滋同,握手泪如霰。

悠悠清水川,嘉鲂得所荐。

而我在万里,结友不相见。

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左图右记如指掌,前古后今成赏心。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关于《杭世俊喜博》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于《杭世俊喜博》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于《杭世俊喜博》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

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

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

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

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

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

”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

”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

始寻道反。

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

”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

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③视学:职官名称。

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

④舆(yú):轿子。

⑤学使:即“视学”。

译文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

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

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

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

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

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

(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

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

”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人物简介杭世骏(1695—1773)清代文人、画家。

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亮吉《与孙季逑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

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

”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

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

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

韦宏嗣舍
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

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

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求一时之怜怜:爱慕B.惟吾年差长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刺:名片D.间常自思间:有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A: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B: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C: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D: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
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5分)
(2)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5分)
参考答案:
8.B(差:稍)
9.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
高士的行为。


10.C(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11.(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
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

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

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

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

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

”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

”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

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

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

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
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

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

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

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

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