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中的物理学问

鸡蛋中的物理学问鸡蛋是餐桌上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深受人们喜爱。
你知道小小鸡蛋中藏有多少物理学问吗?一、扩散现象把新鲜的鸡蛋外壳打开时,可以看到蛋黄完整饱满,蛋清粘稠透明。
把放久了的鸡蛋外壳打开时,却是蛋黄松散,蛋清混浊,俗称“散黄”。
鸡蛋“散黄”是蛋清与蛋黄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
众所周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蛋清和蛋黄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时彼此进入了对方。
鸡蛋存放时间越长“散黄”越严重。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夏天的鸡蛋比冬天的鸡蛋易发生“散黄”。
若“散黄”不严重,无异味,高温煎煮后仍可食用。
若细菌滋生,蛋白质已变性就不能吃了。
新鲜的鸡蛋泡在盐水中,几周后蛋清和蛋黄都变咸了;将鸡蛋浸在卤汁中慢火煮炖,调料的香气会逐渐渗入鸡蛋中。
这些都是分子的扩散现象。
二、蒸发吸热刚煮熟的鸡蛋从水中捞出时,蛋壳上湿漉漉的,握在手里有点烫,但还可以忍受。
可是过一会,当蛋壳上的水变干后,握在手里却感觉更烫了。
鸡蛋刚从热水中捞出时,蛋内不断向蛋壳传递热量,由于蛋壳上附着一层水,水在蒸发时吸收热量,使蛋壳的温度不升。
当水蒸发殆尽,蛋壳的温度就会快速升高,这时握在手里就会感觉更烫了。
饮食店做大饼的师傅,在把生大饼贴到炉膛内壁之前,总是把手往冷水里浸一下,然后再托着大饼伸进炉里。
正是手上的水蒸发吸热,保护了他的皮肤不被烫伤。
从刚出锅的笼屉中捡馒头时,手上沾点凉水就不会感觉烫,也是手上的水蒸发吸热延缓了热量从馒头到手的传递时间。
三、液化放热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鸡蛋原本是干燥的,但是过一会蛋壳上就会有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生成。
这是由于刚拿出的鸡蛋温度低于室温,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蛋壳上遇冷放热液化,液化后的小水珠依附在蛋壳上,就好像鸡蛋出汗似的。
鸡蛋从冰箱中取出后就不要再放回去,因为水蒸气在蛋壳上液化成小水珠后细菌也会借此繁生。
如果再放回冰箱,细菌不仅会侵入鸡蛋,还会蔓延到冰箱里其它食物上。
打鸡蛋的原理

打鸡蛋的原理打鸡蛋的原理其实是一个涉及物理学和化学的复杂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物理学上的原理。
当我们把鸡蛋打在平面上的时候,鸡蛋壳会碎裂开来,液体和固体的部分分离出来。
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因为鸡蛋壳的结构和鸡蛋内部的物质特性导致的。
首先,鸡蛋壳是主要由钙质构成的,钙质的硬度很高,所以鸡蛋壳比较坚硬。
当我们用力打击鸡蛋壳时,外力会传导到鸡蛋壳上,当外力超过了鸡蛋壳的承受能力时,鸡蛋壳就会破碎。
这就是物理学上的原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被打破,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才能成功打破鸡蛋。
而在化学层面上,鸡蛋内部的物质是液态和固态的混合物。
鸡蛋清和蛋黄都是由蛋白质和水组成的。
当我们把鸡蛋打碎时,液体和固体的部分会迅速分离出来,这是因为鸡蛋内部的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蛋白质会与水形成凝胶状物质,这样就会将鸡蛋壳内的物质分成两部分。
这就是化学上的原理。
总的来说,打鸡蛋的原理是一个涉及到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复杂过程。
而要成功打开一个鸡蛋,我们需要在物理上和化学上都要充分了解鸡蛋的结构和性质,这样才能快速打开鸡蛋。
除此之外,鸡蛋壳的形状和结构也会影响我们能否成功打开鸡蛋。
通常来说,鸡蛋壳是一个长椭圆形,这种形状使得它比较容易破碎。
如果鸡蛋壳是圆形的,那么它就比较难破碎了。
而且,鸡蛋壳表面的粗糙程度也会影响我们能否成功打开鸡蛋。
表面越光滑的鸡蛋壳越难破碎,表面越粗糙的鸡蛋壳就越容易破碎。
另外,打开鸡蛋也是一个涉及到动能和势能转换的过程。
当我们用力打击鸡蛋壳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给鸡蛋壳加了一定的动能,当动能超过了鸡蛋壳的承受能力时,鸡蛋壳就会破碎。
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变成了鸡蛋壳内部物质的动能,所以鸡蛋壳破碎后内部的物质就会迅速分离出来。
在化学方面,鸡蛋内部的物质结构也是影响我们能否成功打开鸡蛋的重要因素。
鸡蛋内部的物质包括蛋清和蛋黄,它们都是由蛋白质和水组成的。
当我们打开鸡蛋的时候,蛋白质和水会形成凝胶状物质,这样就会将鸡蛋内部的物质分成两部分。
生熟鸡蛋的旋转实验原理

生熟鸡蛋的旋转实验原理
生熟鸡蛋的旋转实验是一个有名的物理实验,即当给一个悬挂的鸡蛋
旋转,它会从晃动中变得固定。
这个实验的原理在于鸡蛋的外壳的密
度分布对于外界力的作用而言是不均匀的。
一般来说,鸡蛋的重心位
于上部,所以外壳最薄的地方也是在鸡蛋的上部,而外壳最厚的地方
则是在下部。
通过旋转,外部的摩擦力将会不断性的在外壳定点施加
压力,把鸡蛋外壳不支抗力,使其变得固定。
鸡蛋旋转实验中,鸡蛋变得固定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旋转、晃动
以及固定。
当一个悬挂的鸡蛋旋转,就会产生晃动效应,尤其是当它
变得稳定的以前。
通过旋转,它会产生一种类似涡流的效应,使得空
气周围的空气受到空气的压力而发生微小的晃动,这时鸡蛋的外壳就
会受到一种偏向力的作用而不受摩擦力的影响,从而使得鸡蛋固定。
此外,鸡蛋旋转实验不仅有着一定的玩闹性,也能增进人们对相关科
学知识的认知,例如质量分布、旋转、晃动、摩擦力以及重力等概念。
另外,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这种实验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动力学和
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有助于探究空气对于物体运动的影响。
总之,生熟鸡蛋的旋转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它可以让我们体会动
力学的精髓,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空气流动的特性。
同时,它
还可以丰富一下我们平时的物理学知识,让我们深入了解世界的本质。
鸡蛋沉浮的原理

鸡蛋沉浮的原理
鸡蛋沉浮的原理是基于物理学中的密度原理。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轻重程度。
当水温一定时,鸡蛋的密度决定了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鸡蛋的外壳主要由钙质组成,而蛋黄和蛋白则是水、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混合物。
蛋白质相对较轻,而蛋黄中的油脂和其他营养成分密度较高。
当一个鸡蛋完整地放置在水中时,它会处于水中的平衡状态。
如果鸡蛋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它会下沉;如果鸡蛋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它会浮在水的表面。
当密度相等时,鸡蛋会悬浮在水中。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在水中观察鸡蛋的沉浮状态来判断其新鲜程度。
新鲜的鸡蛋内部水分较少,蛋黄和蛋白的密度相对较高,所以新鲜的鸡蛋会沉在水中。
而不新鲜的鸡蛋由于在蛋壳上存在微小的孔洞,水会渗入蛋内使其内部水分增加,导致密度降低,因此不新鲜的鸡蛋会浮在水中或者倾斜浮起。
需要注意的是,鸡蛋沉浮的原理可以用作初步判断鸡蛋的新鲜程度,但并非绝对可靠的方法。
最准确的判断鸡蛋新鲜程度的方法是通过打开蛋壳,观察蛋黄和蛋白的形态和气味。
物理中鸡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理学中力学、光学、热学等基本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力学原理:通过实验观察鸡蛋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形情况,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形变规律。
2. 光学原理:通过观察鸡蛋的折射现象,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3. 热学原理:通过实验观察鸡蛋在温度变化下的变化,了解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热学现象。
三、实验器材1. 鸡蛋1个2. 玻璃杯1个3. 水若干4. 热水壶1个5. 冰块若干6. 尺子1把7. 记号笔1支8. 记录本1本四、实验步骤1. 鸡蛋弹性实验(1)将鸡蛋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用手指轻轻按压鸡蛋,观察鸡蛋的变形情况。
(2)记录鸡蛋变形的程度,分析鸡蛋的弹性。
(3)重复实验,比较不同压力下鸡蛋的变形情况。
2. 鸡蛋折射实验(1)将鸡蛋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鸡蛋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2)调整玻璃杯的角度,观察不同角度下的折射现象。
(3)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光的折射规律。
3. 鸡蛋温度变化实验(1)将鸡蛋放入热水中,观察鸡蛋的温度变化。
(2)将鸡蛋取出,放入装有冰块的容器中,观察鸡蛋的温度变化。
(3)记录鸡蛋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分析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热学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鸡蛋弹性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鸡蛋在受到不同压力时,其变形程度不同。
当压力较小时,鸡蛋变形较小;当压力较大时,鸡蛋变形较大。
这说明物体在受力时,其形变程度与受力大小有关。
2. 鸡蛋折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鸡蛋在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当调整玻璃杯的角度时,鸡蛋的折射现象也会发生变化。
这说明光的传播路径会因介质的不同而改变。
3. 鸡蛋温度变化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鸡蛋在热水中温度逐渐升高,在冰块中温度逐渐降低。
这说明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热学现象在鸡蛋温度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实验结论1. 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热学等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鸡蛋中的物理学问

鸡蛋中的物理学问作者:孙玉生潘英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6期鸡蛋是餐桌上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深受人们喜爱。
你知道小小鸡蛋中藏有多少物理学问吗?一、扩散现象把新鲜的鸡蛋外壳打开时,可以看到蛋黄完整饱满,蛋清粘稠透明。
把放久了的鸡蛋外壳打开时,却是蛋黄松散,蛋清混浊,俗称“散黄”。
鸡蛋“散黄”是蛋清与蛋黄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
众所周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蛋清和蛋黄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时彼此进入了对方。
鸡蛋存放时间越长“散黄”越严重。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夏天的鸡蛋比冬天的鸡蛋易发生“散黄”。
若“散黄”不严重,无异味,高温煎煮后仍可食用。
若细菌滋生,蛋白质已变性就不能吃了。
新鲜的鸡蛋泡在盐水中,几周后蛋清和蛋黄都变咸了;将鸡蛋浸在卤汁中慢火煮炖,调料的香气会逐渐渗入鸡蛋中。
这些都是分子的扩散现象。
二、蒸发吸热刚煮熟的鸡蛋从水中捞出时,蛋壳上湿漉漉的,握在手里有点烫,但还可以忍受。
可是过一会,当蛋壳上的水变干后,握在手里却感觉更烫了。
鸡蛋刚从热水中捞出时,蛋内不断向蛋壳传递热量,由于蛋壳上附着一层水,水在蒸发时吸收热量,使蛋壳的温度不升。
当水蒸发殆尽,蛋壳的温度就会快速升高,这时握在手里就会感觉更烫了。
饮食店做大饼的师傅,在把生大饼贴到炉膛内壁之前,总是把手往冷水里浸一下,然后再托着大饼伸进炉里。
正是手上的水蒸发吸热,保护了他的皮肤不被烫伤。
从刚出锅的笼屉中捡馒头时,手上沾点凉水就不会感觉烫,也是手上的水蒸发吸热延缓了热量从馒头到手的传递时间。
三、液化放热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鸡蛋原本是干燥的,但是过一会蛋壳上就会有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生成。
这是由于刚拿出的鸡蛋温度低于室温,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蛋壳上遇冷放热液化,液化后的小水珠依附在蛋壳上,就好像鸡蛋出汗似的。
鸡蛋从冰箱中取出后就不要再放回去,因为水蒸气在蛋壳上液化成小水珠后细菌也会借此繁生。
如果再放回冰箱,细菌不仅会侵入鸡蛋,还会蔓延到冰箱里其它食物上。
研究性学习报告——鸡蛋中的物理学

鸡蛋中的物理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爱因斯坦说:“喜爱比责任是更好的教师。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会。
在这里说说鸡蛋中的物理知识:1、液体蒸发吸热实验:把刚煮熟的鸡蛋从锅内捞出,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
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
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
由鸡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鸡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
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
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
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
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
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
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
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
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
鸡蛋凝固的原理

鸡蛋凝固的原理1. 引言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之一,而鸡蛋的凝固过程是食品加工和烹饪中常见的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鸡蛋凝固的原理,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介绍几种不同的鸡蛋凝固方式。
2. 鸡蛋的组成在了解鸡蛋凝固的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鸡蛋的组成。
鸡蛋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组成。
2.1 蛋白质鸡蛋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其中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蛋白质可以在加热过程中发生变性和凝固。
2.2 脂肪鸡蛋中的脂肪主要存在于蛋黄中,它是蛋黄的主要成分之一。
脂肪在加热过程中会融化,但不会发生凝固。
2.3 碳水化合物鸡蛋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的一部分,包括少量的糖类和淀粉。
碳水化合物在加热过程中不会凝固,但可能会发生糊化作用。
3. 鸡蛋凝固的物理原理鸡蛋的凝固是由于蛋白质分子的变性和聚集所致。
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的分子会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形成凝胶状物质,从而使鸡蛋凝固。
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变性。
变性是指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氢键和其他非共价键的断裂,以及新的化学键的形成。
这种结构的变化使蛋白质分子失去原有的形状和功能。
3.2 凝聚变性后的蛋白质分子会相互吸引并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胶状物质。
这种聚集是由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等引起的。
聚集后的蛋白质分子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使液体变为固体。
4. 鸡蛋凝固的化学原理除了物理变化,鸡蛋凝固还涉及到化学反应。
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不仅发生变性和凝聚,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4.1 伯氨基磷酰胆碱的水解鸡蛋中含有一种称为伯氨基磷酰胆碱的化合物。
在加热过程中,伯氨基磷酰胆碱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物。
这也是为什么加热过度的鸡蛋会变黑的原因。
4.2 糖类的糊化鸡蛋中的糖类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糊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课题鸡蛋上的物理学
鸡蛋上的物理学
摘要:以下将从鸡蛋的构造入手,从内到外,一一“解剖”鸡蛋,仔细研究鸡蛋外壳的薄壳结构,以及鸡蛋内部物质影响其竖立等关于物理方面的问题,揭开鸡蛋身上“鲜为人知”的秘密!关键词:鸡蛋物理实验中学物理的课程目标是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应掌握物理知识、实验技能,了解物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而且还应具有物理学习甚至研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学过科学以后,你周围的世界仿佛变了样子。
”这才是科学学习的真谛。
新课程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物理兴趣的权宜之策,而是对物理本真的追求。
我们从鸡蛋的构造入手,同时进行了几个与鸡蛋有关的实验,增强了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一、鸡蛋的构造
鸡蛋主要可分为三部分:蛋壳、蛋白及蛋黄。
(一)蛋壳:完整的蛋壳呈椭圆形,约占全蛋体积的11%~11.5%。
蛋壳又可分为壳上膜、壳下皮、气室。
(二)蛋白: 蛋白是壳下皮内半流动的胶状物质,体积约占全蛋的57%~-58.5%。
蛋白中约含蛋白质12%,主要是卵白蛋白。
蛋白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和钙、磷、铁等物质。
(三)蛋黄: 蛋黄多居于蛋白的中央,由系带悬于两极。
蛋黄体积约全蛋的30%~32%,主要组成物质为卵黄磷蛋
白,另外脂肪含量为28.2%,脂肪多属于磷脂类中一的卵磷脂。
对人类的营养方面,蛋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 和维生素D,且含有较高的铁、磷、硫和钙等矿物质。
蛋黄内有胚珠。
二、几项神奇的实验
(一)捏不碎的鸡蛋在多次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都进行了捏鸡蛋的实验,但结果却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把鸡蛋捏破。
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捏不破捏?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这是由于鸡蛋的特殊结构——薄壳结构——所决定的。
正因为是它,鸡蛋就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薄壳结构就是曲面的薄壁结构,按曲面生成的形式分为筒壳、圆顶薄壳、双曲扁壳和双曲抛物面壳等。
壳体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同时又能将承重与围护两种功能融合为一。
这在建筑工程中很常见,实际工程中还可利用对空间曲面的切削与组合,形成造型奇特新颖且能适应各种平面的建筑,但较为费工和费模板。
鸡蛋的外形就是集中中的圆顶薄壳。
圆顶薄壳是正高斯曲率的旋转曲面壳,由壳面与支座环组成,壳面厚度做得很薄,一般为曲率半径的1/600,跨度可以很大。
支座环对圆顶壳起箍的作用,并通过它将整个薄壳搁置在支承构件上。
因薄壳结构容易制作,稳定性好,容易适应建筑功能和造型需要,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世界上也有许多建筑都是应用薄壳结构建造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我国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都是运用了薄壳结构。
悉尼歌剧院
佛罗伦萨主教堂
(二)竖鸡蛋在日常生活中,鸡蛋总是不能竖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鸡蛋是可以竖起来的。
任何物体都是有重心的,把一个物体安放在地面上,它跟地面接触的面叫做底面。
从物体的重心向地面引一条垂线,如果穿过底面,它就不会倒。
萨斜塔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倒,就是这个缘故。
从物体的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其实就是表示地心引力的那条想像的绳子。
那条想像的绳子一股劲儿地把物体往下拉,可是有底面支撑着,物体就能够稳住不动。
要是那条想像的绳子越出了底面的范围,物体就被它给拉倒了,也可以这样解释,因为它的底面不能支撑它的重心所受到的地心引力,它不得不转动一下,另外找一个底面来支撑。
有的物体一碰就倒,因为一碰,它的重心就稍稍偏过一点儿,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就越出了底面的范围,它就让地心引力给拉倒了。
一块砖直立着很容易被推倒,平放着,它就十分稳定了。
因为砖在平放着的时候,底面最大,重心最低,由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很不容易越出底面的范围。
所以竖鸡蛋只要三个条件:底面大、重心低、重心向地面所引的垂线指向地心。
但是鸡蛋的结构很特殊,它里面有蛋白有蛋黄,蛋黄的密度小于蛋白的密度,所以任凭你把鸡蛋颠来倒去,蛋黄总是稍稍偏在上方,鸡蛋的重心因而稍向下移动。
我们
把鸡蛋在桌面上扶直了,要是它那两个顶端的连结线恰好跟桌面垂直,它的重心又恰好静止在这条连结线上,我们尽管放手,鸡蛋一定竖直不倒。
这样的巧合,
当然更难办到了。
最终在小组成员长达近一小时的时间,终于把鸡蛋竖起来了。
(三)瓦碎蛋全杂技表演过程中,进场会有肚上砸石、头顶开砖等绝活亮相,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是不是只有练过硬气功的人才能完成这些表演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理。
在桌子上摊一块海绵,在海绵上放4 个鸡蛋,在鸡蛋上再放一块海绵,海绵上放一块木板,在木板上摞三四块砖,再在砖上放一块瓦片。
用锤子猛地敲击瓦片,瓦片被击碎,而下面的鸡蛋却安然无恙。
这个实验与杂技中的肚上砸石、头顶开砖等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于锤子与瓦片的接触时间较短、面积较小,破坏力主要集中在瓦片上,而向下传递后鸡蛋受力时间较长、面积较大,所以失去破坏性。
(四)惯性实验如图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把鸡蛋放在塑料片上。
用塑料尺猛弹塑料片,塑料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力飞走,而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受力,保持惯性而静止,在重力作用下而落入杯中。
在此实验中,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并不是不受力,而是所受的力相对很小,可忽略不记。
(五)浮力实验如图所示,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沉入水底;若放入事先配好的盐水中,鸡蛋会浮在水面;如果配制合适的盐水,鸡蛋会悬浮在水中。
也可以用鸡蛋制作浮沉子。
把鸡蛋放入清水中,用长颈漏斗将少量浓度较高的盐酸注入容器底部,蛋壳中的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附着在蛋壳上,鸡蛋所受的浮力增大,鸡蛋上浮;上浮后气体放出,浮力减小,鸡蛋下沉,如此反复。
这类实验是利用鸡蛋的密度与水接近的特性。
经测量新鲜鸡蛋的密度在1108 ×103 kgPm3 ~1109 ×103 kgPm3 之间,因此用鸡蛋较容易做这类实验。
(六)瓶吞蛋实验瓶吞蛋是一个说明大气压存在的生动实验。
如图所示,找一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点燃蘸了酒精的棉花,投入瓶中,把剥了壳的熟鸡蛋封在瓶口,瓶内的火熄
灭,温度降低,气压减小,由于瓶内外的压强差把鸡蛋压入瓶中。
如果使瓶倒置,并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可以使吞入瓶内的蛋再吐出来。
开始看到这一描述,我们感觉不可思议,鸡蛋硬硬的,怎么会钻进口比鸡蛋小的瓶子呢?事实确实如此。
不做不知道,一做真奇妙!
(七)鸡蛋砸墙鸡蛋那么脆弱,平时需要细心保护才不破。
用鸡蛋去砸用布做的墙能行吗? 演示时让两名成员拉住布的四角,让其他的学生拿鸡蛋用力向墙上砸。
由于鸡蛋的特殊结构,布与鸡蛋的接触面积较大,又加上布是悬着的,蛋与布的接触时间被拉长,根据冲量的知识,鸡蛋不会破。
在实验时,我们开始不敢用力,怕鸡蛋被扔烂。
当我们发现用全力扔而鸡蛋仍不破时,都感到不可思议。
在演示时,布的下面两个角要向上提起,形成一个皱折,防止鸡蛋从布上落到地上而摔碎。
通过实验,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操作更谨慎。
三、结论:结论:
鸡蛋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生活中的许多其他物质都可以作为实验材料。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就可以开发出很多有趣的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领略了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物理学习起了促进作用。
此外,进
行此次研究就本身而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育雏温度见表2
表2 育雏温度
日龄(天)温度(℃)
1~233~34
3~431~32
5~730~31
8~1428~29
15~2126~27
22~2823~25
29~3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