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4年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范文

《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速,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愈发显著,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冲击愈发明显。
海洋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它不仅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海洋污染的现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二、海洋污染的现状1. 污染种类:海洋污染主要包括陆源污染、船舶污染、海底开采污染等。
其中,陆源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
2. 污染程度: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量的污染物被排入海洋,导致海水质量严重下降,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恶化。
3. 影响范围:海洋污染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到沿海地区,还可能影响到内陆地区甚至全球。
如赤潮、海藻大量繁殖等现象,都是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
三、海洋污染产生的原因1.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海水质量严重下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废水等污染物,通过河流等途径最终流入海洋。
此外,渔业养殖、海底矿产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也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3. 缺乏监管:部分地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导致环境污染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推广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环保法规。
3. 加强污水处理: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其直接排入海洋。
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5. 强化国际合作:海洋污染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共享环保科技成果,共同推动全球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方法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方法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地球的气候调节、物质交换、生态平衡等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污染、沿海开发过度、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海洋生态破坏等。
为了改善我国海洋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应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海洋环境变化的情况,为制定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排放行为。
其次,应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明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权责。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遏制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
第三,要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海洋生态环境评估和修复技术研究,探索适应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方法,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第四,要加强海洋环境协调治理与国际合作。
加强海域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确保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加强与邻近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第五,要加大海洋公众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加强学校、社会团体等机构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海洋环境保护人才队伍。
总之,改善我国海洋环境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加强法律法规、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治理合作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海洋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2024年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范文

《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海洋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海洋污染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渔业资源、沿海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海洋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污染现状1. 海洋污染的种类海洋污染主要包括油污、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塑料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其中,油污和塑料垃圾污染是最为常见的污染类型。
2. 海洋污染的程度和范围目前,全球海洋污染程度严重,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特别是近海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各种污染物在海洋中积累,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海洋污染的危害海洋污染对生态系统、渔业资源、沿海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气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污染物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导致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和物种灭绝。
同时,还会影响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降低渔业产量。
此外,海洋污染还会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三、海洋污染的成因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
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 农业排放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通过河流、雨水等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海上运输、海底开采等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海上油轮泄漏、船舶排放等也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法规制定与执行各国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提高违法成本,严惩污染行为。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污染问题。
2. 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3. 农业污染控制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挑战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海鲜需求的不断增加,渔业捕捞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
大量使用的现代化捕捞工具和技术,如大型拖网渔船、围网捕鱼等,导致了海洋鱼类资源的急剧减少。
许多重要的经济鱼类,如鳕鱼、金枪鱼等,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依赖渔业为生的社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影响。
其次,海洋污染问题触目惊心。
陆地上的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污水排放等途径源源不断地进入海洋。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等都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盐等。
这些污染物在海洋中积累,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影响它们的生长、繁殖和生存。
此外,塑料垃圾也是海洋污染的一大顽疾。
每年,数以百万吨计的塑料垃圾被丢弃到海洋中,形成了巨大的“塑料漩涡”。
塑料垃圾不仅会缠绕海洋生物,导致其受伤甚至死亡,还会在海洋中分解为微小的塑料颗粒,被海洋生物误食,进入食物链,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石油泄漏事故也是海洋生态的噩梦。
海上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意外泄漏,会在海面上形成大面积的油膜。
油膜不仅会阻碍海水中氧气的交换,导致海洋生物缺氧死亡,还会附着在海洋生物的体表,影响它们的呼吸、摄食和繁殖。
例如,著名的“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故,给美国阿拉斯加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多年后该海域的生态系统仍未完全恢复。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湿地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
同时,海水温度的升高还会影响海洋环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例如,珊瑚礁对于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海水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珊瑚礁发生“白化”现象,即珊瑚虫失去共生的藻类,从而死亡。
我国海洋环境执 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海洋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我国海洋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海洋,占据着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海洋环境执法作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海洋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一)执法体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执法涉及多个部门,包括海洋、环保、海事、渔业等。
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权力交叉和执法空白等问题。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不同部门对于同一违法行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和处理方式,从而影响执法的效率和公正性。
(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法律法规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标准,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和执行。
此外,一些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海洋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
(三)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海洋环境执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但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执法队伍的规模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一方面,执法人员数量不足,难以对广阔的海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部分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对先进执法技术和设备的掌握和运用。
(四)执法手段相对落后在海洋环境执法中,监测、检测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监测站点分布不合理、监测设备老化、监测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导致执法部门难以及时获取准确的环境信息,影响执法的效果。
(五)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是保障执法公正和规范的重要保障。
但目前我国海洋环境执法监督还存在一些漏洞,对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监督不够严格,缺乏对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监督和评估,导致一些执法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一、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1、石油污染石油泄漏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海上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事故,还是陆地上的工业排放和非法倾倒,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后,会在海面上形成油膜,阻碍海水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同时,石油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对其造成毒害。
2、塑料污染塑料垃圾已成为海洋污染的“新宠”。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800 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会长期存在并逐渐破碎成微小的颗粒,被称为“微塑料”。
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可能进入人类的餐桌,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3、化学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排放,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海洋。
这些化学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质。
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会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
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则会引发赤潮等富营养化现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垃圾污染除了塑料垃圾,海洋中还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如玻璃瓶、易拉罐、纸张、衣物等。
这些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缠绕、窒息等伤害。
5、核污染核设施的事故以及放射性废物的排放,给海洋带来了核污染的威胁。
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的扩散和迁移,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1、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例如,石油污染会使海鸟羽毛沾满油污,无法飞行和保暖,导致大量死亡;化学污染会破坏海洋藻类的生长,影响整个食物链的基础。
2、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海洋污染会使渔业资源减少,鱼类品质下降。
浅谈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海洋这片蓝色国土上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局面,各种海事行业随之而来,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一重要理念。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要更好的实现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光靠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海洋环境保护提升到法律的层面。
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以及进一步解决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措施。
标签:海洋环境法律措施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产生背景及现状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海洋资源的开采,海洋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海洋污染加重,为了使海洋环境免受污染,这些已是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仅仅靠个别国家的整治远远不够,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合作,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数十年来,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以国际与区域协定为主,辅以国际惯例与一般法律原则,最终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整合下,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同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都进行相关的环保实践:三个国家都有相对统一的海上环保执法机构,能够统一行使海上行动,都有各自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注重加强在海洋环境的各方面之间的合作。
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海洋环境方面污染十分严重,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中,渤海和东海污染程度较重,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入海口污染程度相对严重,近几年的海洋沉淀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淀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污染较重,我国海洋生态所能承受的范围已经达到极限,因此需要我国进行大力整治,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2.发展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海洋事业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只是为了加强海事行政管理,却没有颁布一些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总的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为以后制订海洋环保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24年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范文

《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及整个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海洋污染的严重性不容忽视,本篇范文将深入探讨海洋污染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对策。
二、海洋污染现状目前,海洋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塑料垃圾污染:海洋中漂浮着大量的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不仅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还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2. 油类污染:船舶运输、海上钻井平台等活动中产生的油类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3. 化学物质污染:工业废水、农药等化学物质大量排入海洋,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等现象频发。
4. 放射性污染:核废料等放射性物质泄露至海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海洋污染成因海洋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活动: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大量排放至海洋。
2. 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导致污染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
3. 监管不力:部分地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4.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海啸、风暴潮等,加剧了海洋污染程度。
四、解决对策为了有效解决海洋污染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污染问题。
通过签订国际协议、共同研究等方式,推动全球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2. 完善法律法规:各国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污染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3. 推广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4. 发展环保科技: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环保科技,推动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海洋这片蓝
色国土上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局面,各种海事行业随之而来,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环境保护这一重要理念。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要更好的实现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光靠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海洋环境保护提升到法律的层面。
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以及进一步解决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措施。
标签:海洋环境法律措施
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产生背景及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海洋资源的开采,海洋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海洋污染加重,为了使海洋环境免受污染,这些已是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仅仅靠个别国家的整治远远不够,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合作,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数十年来,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以国际与区域协定为主,辅以国际惯例与一般法律原则,最终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整合下,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同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都进行相关的环保实践:三个国家都有相对统一的海上环保执法机构,能够统一行使海上行动,都有各自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注重加强在海洋环境的各方面之间的合作。
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海洋环境方面污染十分严重,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中,渤海和东海污染程度较重,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入海口污染程度相对严重,近几年的海洋沉淀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淀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污染较重,我国海洋生态所能承受的范围已经达到极限,因此需要我国进行大力整治,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2.发展过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海洋事业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只是为了加强海事行政管理,却没有颁布一些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总的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为以后制订海洋环保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十年代,我国为防止沿海岸海水受石油污染,197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暂行规定》,在对沿海水域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成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史上的重要转折。
八十年代,我国国家议事,议程层面已经将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正式提到议面上来,自
1982年4月国务院颁布《海水水质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有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也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更加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加推动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
目前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关海洋保护的规定为依据,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以专门的法律法规为主体,以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为补充,同时与国际公约相协调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
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立法滞后
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其原因在于海洋环境本身具有不可逆性,隐显性和灾害放大性,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须在立法上要有提前预知性,超前性,同时这种立法也告诉我们不能只等到发生了污染环境的时候才想到进行立法,可能在立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事情又接连发生,这样只能使海洋环境受到更大的损失,希望立法部门能及时发现,相关政府部门提高警惕。
2.立法空白
我国早在1979年提出要对海岸带进行管理立法,在实施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开端之时就被提出反对意见,结果导致海洋环境保护仍未制定,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是随着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在初步建立阶段总会有很多不足和立法空白,相比发达国家,如美國、法国等均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对海洋环境进行治理。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没有确立,如海洋生态健康标准,生物多样化的标准等等,这些也需要我们进行重视,同时还有法律与法律之间还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3.执法不严
海洋环境保护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光仅仅靠一个部门进行处理是不够的,但是问题就来了,尽管我国规定了各海事部门的职权范围,明确分工职责,但仍然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交叉问题。
“五龙治海”的局面就形成了,环保部门,海洋部门,海事部门,渔政部门和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环境治理,这样一来,产生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整体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自从《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对解决海洋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可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规定模棱两可,不符合国际要求。
当然我国的法律应根据本国国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是,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中,有很多技术规范的内容,我们如果没能及时发现,甚至不管不问,必然会影响到法
律的执行,例如《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冲突,《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还有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缴纳排污费,就可以超标排污,而2008年修订后颁布实施的新《水污染防治法》中第九条就规定:“企业应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提出的禁止性要求,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同时,《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修订,那么就不能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发生相关的事故,就容易发生纠纷。
三、针对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强立法、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存在的不足
针对立法空白的现象,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立法的完善和填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与《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使之能真正反映出中国现阶段海洋环境保护状况。
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对待,总结过去一些法律经验,进行整合完善,切实加强对我国海洋环境的治理。
除此之外,针对某些条目存在立法空白进行适当补充修改,真正做到依法治海,有法治海,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发挥地方制订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制订和颁布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同时将地方法律法规同宪法的法律相结合,进一步实现发生纠纷矛盾,通过法律进行制约,减少法律法规的立法不足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从而提高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治理和监管工作。
2.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及时查漏补缺避免法律之间冲突
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还有不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要向国际法律看齐,取长补短,建立本国健全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体系的法律法规,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同时要防止出现个别法律法规之间步调不一致的现象,以避免出现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国的法律质量还达不到国际公约的认可,很多国家也同样不认可中国的在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立法质量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上关于海洋环境方面治理监管。
同时要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努力在维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活动中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还应学习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在海洋环境方面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真正实现海洋强国的道路。
3.进一步明确职责,执法必严,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序执法,针对出现“多龙治海”的现象,各海事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确定海域管理,确保规范化管理,有序执法,强大执法队伍,加强监督任用专业海事人才,引进专业海事装备,组建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做到执法必严,执法及时,提高我国海事执法能力,壮大执法队伍。
我国目前在海洋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及时改进,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多关于海洋法律法规将不会强有力地执行下去。
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到分工明确,细致合理,执法严格有序,处理海洋问题合理,从而得到人民认可。
不断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实现我国发展海洋强国的目标。
四、海洋环境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海運业的繁荣,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环境事业方面的纠纷法律案件日益见多,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属于国家海洋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海洋,管理海洋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国必然会建立一套完整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来维护国家海洋环境,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也会针对现在海洋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去改进,多方面入手,更好地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法律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海运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呈现出一片洁净、健康、生机勃勃的蔚蓝海洋。
参考文献
[l]《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杨紫煊.《经济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谭永烈.《浅议海事立法与执法》《中国水运》.2002年4期。
[4]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
[5] 实建刚.《海洋环境保护概论》
[6]《海事法规汇编》.(上下卷)人民交通出版社.
[7]张海光.《试述我国立法中的部门倾向及其克服》.摘自中国法院网.
[8]贝少军,赵远哲.《法律更完善执法更规范》
作者简介:孝建伟,男,(1981.3-),硕士,讲师,天津市(籍贯),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