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合集下载

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众所周知 ,唐诗是在对六朝诗的扬弃中适应唐代社 会现实风貌而产生的 。作为对六朝诗歌的反拨 ,唐代诗 人反对六朝尚形似 、贵人工 、浮艳绮靡诗风 ,提倡自然天 真 。尤其至盛唐 ,反对雕章琢句 ,追求真朴自然 ,已是时 代的审美趣味 。殷璠云 :“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 矣 。实由主上恶华好朴 ,去伪从真 ,使海内词场 ,翕然尊 古 。”〔7〕(序 )上有提倡 ,下有呼应 ,诗界文人“翕然 ”从之 。 李白明确反对作诗过分雕琢 ,提倡“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 雕 饰 ” , 〔17〕(卷 11《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裴 迪 说 “自 然 成 高 致 ”〔18〕(卷 17《( 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 》) 。中唐之后 ,这种思潮仍然流 行 。皎然总结说 :“真于性情 ,尚于作用 ,不顾词采 ,而风 流自然 。”〔4〕《( 诗式 ·文章宗旨 》)至于自然率真之作 ,蔚为大观 , 不胜枚举 。方东树特举盛唐四诗人的作品说 :“诗道性 情 ,只贵说本分语 。如右丞 、东川 、嘉州 、常侍 ,何必深于 义理 ,动关忠孝 ,然其言自足自有味 ,说自己话也 ;不似放 翁 、山谷矜持虚矫也 ,四大家绝无此病 。”〔8〕(卷 12) 所谓“本 分语 ”指的就是与“矜持虚矫 ”相对举的自然胸臆之语 。 写景状物 ,清词丽句 ,风韵天然 ,自不必说 ;叙事抒情之作 也“语多真素 ”〔7〕(卷下 ) ,“多胸臆语 ”〔7〕(卷上 ) 。高适《燕歌 行 》,李白的乐府歌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 ,杜甫反映社会 生活的“诗史 ”作品 ,无不如此 。与语言自然真朴相辅相 成的是篇章的浑融 。六朝“俪采百字之奇 ,争价一句之 偶 ”〔19〕(卷 2《明诗 》) ,有句无篇 ,景物叠累 ,神气不完的现象得 到有效克服 。虽然唐诗中清新隽永的名句俯拾皆是 ,但 大都与整篇融为一气 ,难于句摘 。可以说 ,唐诗之妙 ,妙 在篇法而不止字句 。通篇一气 ,浑成自然 ,无迹可求 ,乃 是唐诗要眇所在 。方东树评王维《出塞作 》说 :“浑颢流 转 ,一气喷薄 ,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 ,其气若江海之浮 天 。”〔18〕(卷 15) 可为例证 。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唐宋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是深入人心的。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文化氛围、艺术表现等方面。

首先,唐代的审美思想非常重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对于自然界的景色、声音、气味都非常关注,并且把人的感官与自然的美相结合。

而宋代则更强调人的内在情感体验,比如诗歌中常表现为“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这种审美思想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唐代大力开发自然,重视物质世界,而宋代则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其次,在文化氛围方面,唐代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时代,各种流派、风格都有广泛的表现和发展。

而宋代则更多地强调文化的规范性和正统性,尤其是在绘画、诗歌等方面,注重技巧和技法的传承和积累,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格局。

最后,在艺术表现方面,唐代的壁画、佛像、器物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以唐三彩和洛阳铜器最有代表性;而宋代的绘画、陶瓷、文学等则更强调精致、优雅的特点。

宋代江南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清新淡雅、秀丽绝伦”,江南画派以写意、意境为主导,以水墨技法为特色,画家们多用树木、花鸟等清新素材,构建出幽静如梦的江南景象和含蓄婉约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唐宋审美差异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唐宋两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发展变化,唐代强调自然、宋代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唐代文化开放、宋代文化规范,唐代艺术丰满、宋代艺术精致。

这种差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阶段。

在审美方面,唐宋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宋审美情趣差异的精选内容。

一、观察角度
唐朝以风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丽;而宋朝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文和社会生活,注重描绘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审美取向
唐朝审美注重的是形式美和情感美,塑造的是英雄式美感;而宋朝则注重生活美和社交美,更多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三、审美手法
唐朝审美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描写自然景色的真实感和壮美感;宋朝则强调抒情和诗情画意,注重文字和图像的情感表达。

四、主题和内容
唐朝绘画和诗歌以山水、人物和事物为主要的主题,重视表现自然和人物的壮丽与美感;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注重表现生活情趣,以描绘日常生活和城市风貌为主要主题。

五、文艺特点
唐朝文艺重视艺术的向内探索,追求心灵的飞扬和超越;而宋朝则强调细节和形式的丰富,以及人性的深刻剖析。

总的来说,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取向、审美手法、主题和内容等方面,反映出了两个时期文化的不同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唐朝真的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以胖为美”吗?唐朝的胖是什么程度才会称得上是美呢?唐朝的杨贵妃是那样的体态丰盈,被称得上四大美女之一,还深得皇帝的万千宠爱,这样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唐朝的男人都喜欢胖胖的女子,那种瘦瘦的,像汉朝的赵飞燕那样的皮包骨的女子好像不受待见。

其实不然,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不是对女子的身材有严格要求的,唐朝也是以“瘦”为美的,除了杨贵妃所处的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们吃的好了,女子也就胖了起来,他们对待女子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就算是“以胖为美”,唐朝也不是那种胖的很多、越胖越好的审美标准。

杨贵妃的“胖”是微胖,体态丰盈,圆润的美,而且贵妃能歌善舞,一舞一姿都能展现曲线的美。

所以,如果你认为唐朝一直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那就是一叶障目了。

唐朝的审美史只能说,胖过,才是准确的描述。

为什么说“胖过”呢?是因为唐朝的审美史经历了大致“以瘦为美”——“以胖为美”——“以瘦为美”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阶段审美标准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不同时期唐人审美观念的特点初唐时期的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骨感审美。

在描绘唐朝初期的《步辇图》中,九个身形纤细的宫女簇拥着李世民行走,有举扇子的、打着伞盖的、还有抬辇子的......她们的腰走路的时候犹如柳条扭来扭去,身姿就像细柳拂风一样飘飘荡荡。

像这样的女子,几个人抬着一个李世民想想都吃力,她们自己都不一定吃的饱饭呢,还要抬车子。

有记载说唐朝初期的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吃饭很少,纤瘦的连一只鸡都拎不起来。

所以唐诗里多是“细腰”、“窈窕”的词语出现,可见,像《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那样纤瘦的女子在初唐普遍可见。

中唐时期的圆润、壮硕审美。

唐朝的王室血统是混有胡人鲜卑族的汉族人,朱熹就曾到:“唐源流出于夷狄”,认为统治集团自身带有胡人的生活习性,胡化程度也很大。

因此,胡风的生活习惯便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进而通过政治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习性。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摘要:本文围绕唐宋诗歌,美术,服饰的特点以及例子三个切入点谈论唐宋审美趣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唐宋的审美区别与各自的特殊审美情趣。

This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Qi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s different between poem ,art and clothes. In order to kown their’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关键词:唐代,宋代,审美,差异,诗歌,美术,服饰。

引言:唐宋时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得社会面貌,拥有各自独特得特点,造就了两个独具特色得中国古典社会。

唐宋是中国典型的社会,具有代表意义,研究唐宋审美趣味差异更能理解中国个阶段历史的微妙差异,更能理解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唐宋历史背景: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

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

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

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

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唐宋文化的比较

唐宋文化的比较

在唐宋诗词中对比唐宋文化审美的方式两条审美的脉络:一、以肥硕、端庄、雍容为美:杨贵妃——北方型的大家闺秀式的美、二、以苗条、清瘦为美:梅妃——南方型的小家碧玉式的美唐宋文化的比较:唐: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宋:清瘦、典雅、略带病态造型艺术:唐:唐三彩:色彩绚丽,富丽堂皇。

宋:瓷器:宋代典雅文人淡泊宁志的情怀,纯净的心田。

绘画:唐:李思训、李道昭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衣带当风”;韩干画马雄健肥硕—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水墨写意山水画含蓄缥缈、空淡朦胧;马远(一角)《寒江独钓图》,夏圭(半边)《松溪泛月图》—有无相生的哲学辩证法;一角山河的安逸,残山剩水的凄凉;—国破家亡的痛苦书法: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张旭狂草舞蹈音乐:唐人:舞剑,公孙大娘《剑器舞》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宋人吹箫,姜夔。

“剑气”(阳刚)与“箫心”(阴柔)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风格趋向生活方式:唐人:喝酒—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感性世界茶:宋人:茗茶——理性的享受、人生的感悟-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喜爱花卉:唐人:喜欢牡丹花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杨贵妃——牡丹花,雍容华贵、宋人:喜爱梅花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唐宋文化差异原因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唐宋词的艺术特质表达心绪的文学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具体比较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粉红色的回忆,淡淡的怅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初次人生展望时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始终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

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

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张纸、一盘墨、一支笔的结合,成就了书法艺术。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人视为珍宝,统治者也对其爱不释手。

《兰亭集序》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而记录王羲之一行人兰亭聚会的这篇兰亭序文也因为《兰亭集序》世世代代被人记住,而石崇的《金谷雅集》等其他聚会文集的命运留在历史中,与世人渐行渐远。

《兰亭集序》中出現了好几处•之”字,却无一处相同,书法作品在创作者下笔的瞬间,布局、长短、力道等各方面的不可复制性就决定了它自身不可复制的历史性特点,无论后来模拟得多么逼真都不可能回到它最初的样子。

这也是现存的像苏轼《寒食帖》等名作难以用价值衡量的原因。

书法的历史性体现在单个作品、单个创作者身上,同时也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期总会形成独特的审美风尚,这种观念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在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各个方面。

-、中国书法的历史性特点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

从隶书、楷书、行书再到草书,字的不同形体的演变也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大大小小的尖系。

刘熙载《艺概•书概》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古代文人集诗人、画家、书法家、学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尽管王羲之等人扬名后世、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但他们当时并没有书法家这一职业,只是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创作才有了这样的成果。

他们最初只是为表达胸中之意,这才是他们书法作品存在的根本原因。

所谓胸中之意,当然是不固定的,并且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风尚、作者的生活以及作者的个性和经历息息相尖。

扬雄《法言》对书法的描述是「书,心画也。

”书法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达、抒发、书写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书法创作者因时间、环境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

现如今价值连城的古人的书法作品,经过岁月的冲刷已经泛黄,随着岁月的积淀,它们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是历史的过程。

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

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

试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摘要: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唐宋山水诗虽然主题一样,但具体内容与创作方法上还是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三方面来比较着两个朝代的山水诗。

关键字:唐宋山水诗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东晋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自此之后,山水诗不断演变发展。

到了唐代王维和孟浩然时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艺术造诣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从他的这个评论可以看出宋人对王维的肯定,对山水诗也已有了探究。

那么唐宋山水诗之间又有怎样不同的审美意趣呢?下文将从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三方面来比较二者。

在取材方面,唐代诗人是在寻幽探奇和隐逸闲适中吟唱大自然的;宋代诗人则更多地在平凡的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捕捉山水诗意。

我们举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虽是一首投赠之作,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相比唐代山水诗,宋代山水诗已从超尘出世的原始山林回到了亲切有味的世俗人间。

它们同诗人坎壈的仕宦经历、艰辛的贬滴旅途、潇洒的郊游行吟,以及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苏轼山水诗创作的三个高峰,恰恰在他通判杭州、贬滴黄州、远徙惠州儋耳这三个时期。

黄庭坚自述“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①(《登快阁》),他的山水诗不仅描绘案牍劳形之后登阁所见的清朗高爽景色,更多的是唱叹贬谪途中跋涉过的险山恶水。

陈与义正是在飘泊流亡的五年时间里,目睹山河破碎,写下了不少充满激越爱国感情的山水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摘要:
本文围绕唐宋诗歌,美术,服饰的特点以及例子三个切入点谈论唐宋审美趣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唐宋的审美区别与各自的特殊审美情趣。

This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Qi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s different between poem ,art and clothes. In order to kown their’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唐代,宋代,审美,差异,诗歌,美术,服饰。

引言:
唐宋时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得社会面貌,拥有各自独特得特点,造就了两个独具特色得中国古典社会。

唐宋是中国典型的社会,具有代表意义,研究唐宋审美趣味差异更能理解中国个阶段历史的微妙差异,更能理解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唐宋历史背景:
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

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

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

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

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

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正是唐宋丰厚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奠定了其不同独特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唐宋诗歌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诗歌审美: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代自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不但有李白杜甫两位诗坛巨人,而且还出现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自代宗大力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为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主流转向了现实,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

自文宗开成元年至召宗天佑四年为晚唐时期,这个
时期诗人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他们的诗作体现了大唐末世的衰凉,如回光返照发出凄美的惊艳。

唐代诗歌多讲究对仗整齐,诗歌多华丽浪漫。

以唐代杰出诗人李白杜甫为例。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飘逸著称,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没理,其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烈的主观色彩。

第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拟人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形式章法变化无常。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作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社会人们的共鸣,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

2.宋代诗歌审美:
宋代诗歌是以词的形式为主,宋词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其题材除了爱情,还包括咏物咏史田园风光送别赠答等等方面,后来出现了“豪放”和“婉约”两大类。

北宋词延续了南唐词的风流余韵,从内容与形式都延续南唐词的创作倾向,以晏殊与欧阳修为代表。

经过长期发展,题材不断扩宽,技巧日益成熟,地位也得到提高,南宋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以苏轼这位宋词杰出诗人为例。

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文为诗”,即诗中多为散文句式,以气贯串;他又以议论为诗,即对事物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抒发感悟。

苏轼开拓了新的诗境,在平淡的诗风中透露对人生深沉的感叹,发人深思,其次,在表现方式上,苏诗有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描绘出不平凡的一面,意境开阔壮大。

再次,苏诗风格多样,有清新明快的七绝七律;有雄浑豪迈的古体诗;也有潇洒清单的抒怀小诗。

因此苏轼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

这也体现了宋人追求理趣,崇道尚文,作诗好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

三.唐宋美术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美术审美:
绘画在唐代以独立的姿态展现,并在技法上日益成熟,由于寺观和石窟盛极一时,宗教在唐代美术仍起重要作用。

唐代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的传统,山水画到初唐已从人物绘画在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

继而花鸟画也发展起来。

绘画论著发展到唐代时期题材更为丰富,数量也大大增加,体现出唐朝绘画发展的繁盛。

唐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更为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雕塑以豪迈雄壮蓬勃向上的时代气魄和成熟完美的艺术风格著称。

宗教雕塑随着石窟的大量开掘和寺庙的大批量修建,变得内容更加丰富,技巧也更加高超。

以唐代雕塑为例。

龙门石窟其主要成就在于能够按照雕像的格式要求,塑造出他们各自的体态,这种成就是将外表形象与内在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之后才可以达到的。

山西天龙山的雕塑具有细致的面容,轻薄的衣物,玲珑的身躯和逼真的自然形态,被称作为唐代雕塑的精品。

莫高窟中宗教雕塑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多样,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唐代雕塑师们高超的技艺。

2.宋代绘画审美:
宋代绘画有以下的表现:首先是宫廷绘画的兴起,其次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兴起。

并且产生了一批职业画家。

宋代的宗教也没有唐代的狂。

山水画则由北宋的雄壮转为空灵秀雅,还出现了富有诗意情趣的米氏云山和小景山水。

宋代城市经济大大发展,以反映城乡生
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卷开始大量涌现。

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

张泽瑞通过描绘明清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生活。

全卷构图宏大,内容及其丰富,细致的描绘了各个场景中的人物和情节。

画卷中充满了动态叙事和细节描写,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名作。

四.唐宋服饰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服装审美:
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上最为浓烈的一笔,使一直受到封建束缚的的古代女性服饰有了新的突破,呈现出独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竟呈的局面。

唐代女士服饰多姿多彩,总的风格是开放创新及注重装饰效果。

在色彩上唐代女性追求明丽醒目的效果。

在服饰的开放程度上也会是现代人惊叹不已,望尘莫及。

最能体现的就是袒领,胸部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

当时更以着男装为美。

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男人开放包容的审美。

以曾有美服之称的“石榴裙”“间色裙”为例,都是以鲜艳的石榴红伴随蓝黄绿等极具对比效果的色彩风靡全国。

更别有心裁的在裙子上作画装玉镂金。

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以百鸟的羽毛为原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体现当时唐代服装华丽变幻莫测的奇妙的特点。

2.宋代服装审美:
宋代女性服装趋于保守,变化不多,色彩也没有唐代鲜艳,质朴洁净为主流。

时兴服饰特点是瘦细长。

流行的女装主要是窄袖衣,衣长至膝,窄袖,交领,对襟,袖口,腰身清秀苗条。

也体现了宋代男人隐秘的审美要求。

以宋代流行的褶裙为例。

即“八福大裙”,裙长拖地,掩饰足形,其特点也是以窄为美,腰身细长,下摆宽大,袅袅婷婷。

宋代张子野《菩萨蛮》:“簞纹衫色娇黄浅,钗头秋叶玲珑剪,轻怯瘦腰身,纱窗病起人。

”庞元英《老妇吟》:“紫襦叶叶绣重重,金雀银凤各一丛。

汗湿时装行渐困,横瑭水影同春送。

”宋代服饰特点在此可见一斑。

结论:
唐宋发展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之处,对现代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唐宋珍贵的诗歌美术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服饰特点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尽管唐宋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是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欣赏。

唐宋不同审美趋势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供借鉴的资源,更多研究的对象,对现代生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唐勇霞《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
张维青高毅请《中外艺术史要略》
姓名:李雯
班级:服设1102
学号:1101031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