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拓展遗传

生物必修二·拓展思维

一、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 a X a)和红眼雄果蝇(X A Y)交配,后代雄果蝇都应该是白眼

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是有一天,Bridges发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

☞解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000~3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 染色体。如果含X a X a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则产生X a X a Y的个体为白眼雄果蝇;如果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 a的精子受精,则产生OX A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的子一代中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 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二、“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

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叫声。从遗传的物质基础和性别控制的角度,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鸡是ZW型性别决定,攻击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母鸡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这只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性别会是怎样的?

☞解性别和其他形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现象的缘故。子代雌雄之比为2:1。

三、生物如果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就会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但在自然界中,

有些动植物的某些个体是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单独发育来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解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整套基因。

四、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DNA

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个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这是为什么?

☞解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因此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

五、形成果蝇红眼的直接原因是红色色素的形成,而红色色素的形成需要经历一系列生化

反应,每一个反应所涉及的酶都与相应的基因有关,因此,红眼的形成实际上是多个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科学家只将其中一个因突变而导致红眼不能形成的基因命名为红眼基因。请你根据上述事实,分析红眼的形成与红眼基因的关系。

☞解红眼基因正常是形成红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红眼基因正常,并且其他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时,果蝇的红眼才能形成;如果红眼基因不正常,即使所有涉及红眼形成的基因都正常,果蝇的红眼也不能形成。

六、具有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子)并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

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并对疟疾有比较强的抵抗力。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请根据这一事实探讨突变基因对当地人生存的影响。

☞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说明在易患疟疾的地区,镰刀型红细胞的突变具有有利于当地人生存的一面。虽然这个突变体的纯合体对生存不利,但其杂合体却有利于生存。

七、人们平常食用的西瓜是二倍体。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

四倍体植株。然后,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会长出三倍体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以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

(2) 获得的四倍体西瓜缘何要和二倍体杂交?

(3) 三倍体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真的一颗都没有吗?

(4) 每年都要制种,很麻烦,有没有别的替代方法?

☞解(1) 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地方,用秋水仙素处理芽尖有利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

(2) 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

(3)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因此不能形成种子。但并不

是绝对一颗种子都没有,其原因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4)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方法一,进行无性繁殖。将三倍体西瓜植株进行组织培

养获取大量的组培苗,再进行移栽。方法二,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的雌蕊,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受粉。

八、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却不能在基本培养

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经过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又能生长了。请你对这一实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解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却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这说明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发生了基因突变,有可能不能合成某种物质,所以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经过X 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又能生长,说明经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不能合成该种维生素。

1、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的,F2中还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吗?

不会。因为孟德尔实验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十分严谨。他为什么还要设计测角实验进行验证呢?

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3、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姐妹染色单体吗?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各是一条长的细丝,呈染色质状态。所以这时候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是怎样的?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为了保证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6、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对吗?

不对。只有同源染色体才能叫几对,而减数分裂后卵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应该叫几条。

7、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请你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计算,一位父亲可能产生多少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精子,一位母亲可能产生多少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卵细胞?

223种精子;223种卵细胞。

8、即使不考虑基因突变,如果要保证子女中有两个所有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子女的数量至少应是多少?

246+1个个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 遗传进化是生物必修二的重点内容,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一)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4.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二)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85个经典考点总结

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85个经典考点总结 85个经典高考生物考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

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 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生物必修二拓展遗传

生物必修二·拓展思维 一、按照遗传规律,白眼雌果蝇(X a X a)和红眼雄果蝇(X A Y)交配,后代雄果蝇都应该是白眼 的,后代雌果蝇都应该是红眼的。可是有一天,Bridges发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出现了一个白眼雌果蝇。大量的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 ☞解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000~3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 染色体。如果含X a X a的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则产生X a X a Y的个体为白眼雄果蝇;如果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 a的精子受精,则产生OX A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的子一代中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 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 二、“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 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叫声。从遗传的物质基础和性别控制的角度,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鸡是ZW型性别决定,攻击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母鸡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这只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性别会是怎样的? ☞解性别和其他形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现象的缘故。子代雌雄之比为2:1。 三、生物如果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就会出现严重疾病甚至死亡。但在自然界中, 有些动植物的某些个体是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单独发育来的,如蜜蜂中的雄蜂等。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解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整套基因。

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 在必修二的生物课本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物知识,遗传进化就是一个重点知识点,可是你对这个知识点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常考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必修二生物遗传进化知识 1、豌豆的特点(作遗传学材料的优点):闭花传粉自花授粉,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性状易于区分。(1.揭开闭花受精的奥秘、2.豌豆邹粒的原因、3.解读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孟德尔定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初级)、5.杂合子连续自交有个“大绝招”你用过没?) 2、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基因分离定律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P:AA×aa ↓杂交↓杂交 F1:高茎豌豆F1:Aa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AA Aa aa 3 :1 1 :2 :1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分离定律的内容: 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P:黄圆×绿皱P:AABB×aabb ↓杂交↓杂交 F1:黄圆F1:AaBb ↓自交↓自交 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完全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1/16 半纯合半合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AaBb 共1种×4/16 1.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 ,表现为黄色圆粒。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整理

1.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叫作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 2.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一 4.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5.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 稳定,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6.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7.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 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9.决定他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 做伴性遗传。 10.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2.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13.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 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 14.遗传信息蕴藏在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 了DNA的多样性,而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5.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之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之遗传与进化 遗传一般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1:遗传因子的发现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

十分重要的。 1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1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1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XX)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3:基因的本质 1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20.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

高一必修二生物基础知识之生物的遗传

高一必修二生物基础知识之生物的遗传 1.细胞的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 色体只复制1次,结果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细胞分裂过程。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过程的区别是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有性生殖细胞,而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减数分裂 细胞连续分裂2次,而染色体复制1次,有联会、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现象;有丝 分裂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均为1次,无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 拓展: ①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存在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导致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量 减半,所以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②同源染色体一般能够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即配对现象,形状大小一般相同。 ③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 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⑤遗传规律的发生是在细胞减数分裂减I 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2.配子的形成过程 2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减数分 裂后不经过细胞变形过程,而精子的形成细胞质均等分配、减数分裂后形成精子时有细胞 变形过程。 3.受精过程 3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核与卵细 胞核的融合。 4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方,一半来自母方,但是如果不强调是核中的遗传 物质,就不能说各占一半,因为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保证了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 半来自母方,并且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

绎推理——实验验证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 F1:高豌豆F1: Aa 自交自交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AABB×aabb F1:黄圆 F1: AaBb 自交自交 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 9 :3: 3 : 1 9 :3 : 3: 1 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杂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 AaBb。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 (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遗传是生命存在的基础,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物种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群体遗传学等多方面的问题。生物必修二的遗传学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四章遗传的细胞基础、第五章基因工程等内容。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在豌豆实验中总结出三个定律: 1) 总配对定律:每个个体有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其 在生殖细胞中只出现一个。 2) 分离定律:随机分离的两个基因决定了一个性状,每 个配对的基因在分裂时独立分离,接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3) 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的基因之间相互独立,其组合顺 序随机。 孟德尔定律成为了遗传学的基础,也是生物学的一个里程碑。 2. 基因的遗传模式:

遗传模式指不同基因在遗传中的表现方式,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显性遗传是指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出相同的表型,实际上却有不同的基因型。显性基因的表现呈现为显性表型,杂合子的基因型为Aa时,表现为基因AA或Aa的表型。 隐性遗传是指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实际上却有相同的基因型。隐性基因的表现只有在纯合子中表现,杂合子中不表现。杂合子的基因型为Aa时,仅表现为基因aa的表型。 3. 基因交换: 基因交换指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对应位点之间的DNA交换,是基因重组的一种方式。常见形式有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交换、非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不相邻基因交换、非同源染色体基因交换等。 基因交换可以增加个体遗传变异,也可以影响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4. 基因联锁: 基因联锁指两个或多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单元共同传递给下一代,呈现亲代遗传模式的特征。由于联锁的存在,不同染色体间的遗传独立性被破坏,使得不同的基因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 DNA和RNA: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必修二遗传的知识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如何深刻理解重点知识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

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Why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物知识点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前人的观点: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 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二.孟德尔:19 世纪中期,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 三.自交与杂交: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花 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 (♂),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四.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的原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 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 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五.孟德尔的实验:先除去未成熟化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雄蕊成熟 时,采取另一植株的花粉,散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他发现,无论用 高茎豌豆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之后他 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子二代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孟德尔又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与隐形纯合子矮茎豌豆杂 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它的假说。六.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七.显隐性状:孟德尔把子一代显示出来的形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隐形性状。 八.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九.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 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

高一生物必修二遗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二遗传知识点 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后代与父母或祖先 之间特征传递的过程。而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它是储存在染 色体上的一段DNA序列,携带着个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在遗传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本文将会介绍几 个高一生物必修二的遗传知识点。 1. 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进行大量的杂交实验,总结出了三条重要的遗传定律。第一定律是同等位基因分离定律,指的是一个个体在生殖过程中,每个性状的两个基因按照等概率 分离至两个性细胞中。第二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不同性状 基因的组合在生殖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第三定律是优势显性定律,指的是在纯合子群体中,显性性状会完全表现出来。 2. 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是指个体某一基因座上所存在的基因的种类和组合方式,而表型则是基因型在环境作用下呈现出来的个体形态特征。基因 型通过遗传确定,而表型则由基因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值

得注意的是,同一基因座上的不同基因可能对表型产生不同的影响。 3. 突变 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中发生的改变,它可以导致基因型和表 型的变异。突变可以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基因 突变是指发生在基因上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 变等。染色体突变则是指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或易位等。 4. 遗传交叉 遗传交叉是指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之间非姐 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互换。交叉是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它打 乱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增加了遗传变异的可能性。 5.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是指染色体在数量或结构上发生的异常变化。常见 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如三体综合征、性染色体异 常等)和结构异常(如染色单体缺失、重复等)。染色体异常会 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引起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变异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变异知识点 一、基因突变 1. 概念: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丢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分子数不变) 分子水平 2. 分类: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3. 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4. 特点: 普遍性(所有生物都会发生,包括病毒) 随机性(随时,随地) 不定向性(可逆的) 低频性 多害少利性 5. 发生时期:主要是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 太空育种时,为什么选择萌发的种子.因为萌发的种子分裂旺盛,DNA复制过程能够中容易受各种射线影响而发生突变. 6. 结果:产生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7.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是生物进化的初始原材料。

8. 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影响生物的性状,(不一定) ①基因突变新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字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②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Aa ③突变部位位于非编码区(内含字) 9. 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传递给后代(不一定) ①体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给后代 ②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二、基因重组 1. 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形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狭义) 2. 分类(广义)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为基因自由组合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交叉互换而重新组合 ③基因工程(分子水平):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变生物的形状,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 ④植物体细胞融合 3. 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 4. 基因重组的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 生物学习对知识点整理是很有必要的,高二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学习已经结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1. 细胞的减数分裂 ( 1 )什么叫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考点细化 ① 为什么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 如何判断两条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 【来源于上,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上一般相同(一对性染色体除外);行为上能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分离】 ③ 什么是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 之间的数量关系? 【联会配对后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一结构叫四分体。 1 个四分体 =1 对同源染色体 =4 条染色单体 =4 个 DNA 之间的数量关系】 ④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能形成四分体吗?【有丝分裂过程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无四分体形成】 ⑤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发生是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 配子的形成过程 ( 2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① 细胞质的分裂:精子形成时在减Ⅰ 后期、减Ⅱ 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时在减Ⅰ 后期、减Ⅱ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② 生殖细胞数目: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4 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考点细化 ① 生殖原细胞的来源特点有哪些? 【精原细胞、卵原细胞来自雄雌生殖腺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 3. 受精过程 ( 3 )什么叫做受精作用?受精作用的实质?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细胞核与卵子细胞核形成合子(受精卵)的过程。】 ( 4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方,一半来自母方吗? 【受精卵的核遗传物质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质遗传物质绝大多数来自母方的卵细胞质】 ( 5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有何重要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进化知识点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4.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 6 )简述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① 将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 将 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③ 将杀死后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 将无毒性的 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 7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一种使无毒的 R 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 S 型细菌的“ 转化因子” 】

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的分别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一.课本知识点:(名词看法等) 分类说明说明 交配类杂交:不一样的生物体间互订交配的过程 自交:相同的生物体间互订交配,植物体中是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取纯系的有效方法 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种类订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正交、反交:正交和反交自由定义。若甲为母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则以甲为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称为反交。可用正交和反交确立某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性状类性状: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特色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一样表现种类 性状分别:在杂种后辈中显现不一样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别。 基因类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地址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Dd) 等同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地址上的,控制着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等同基因。(DD或dd) 复等位基因:同一基因座出现的多个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两个以上形 式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如人的血型决定基因。复等位基因的产生原由:复等位基因是由基因 突变形成的。一个基因能够向不一样的方向突变,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 个体类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构成。 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自交后辈不发生性状分别。 杂合子:由含有不一样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子自交后辈要发生性状分别。 孟德尔之所以采纳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资料是因为:(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 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拥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1.常有遗传学符号 符号PF1F2×♀♂ 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 2.孟德尔的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一样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两大规律 基因的分别定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跟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跟着配子遗传给后辈,这就是基因分别规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其余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二.课本知识点总结增补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总结 柏玲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选用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相对性状明显作为实验材料。 ②先用一对相对性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③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杂交—自交—测交)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3.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相同性状的亲代相交后,子代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性状,如:Dd×Dd,子代出了D__及dd的 两种性状。红花相交后代有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藏起来)。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能稳定遗传(能做种子)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4)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非等位基因:染色体上不同位置控制没性状的基因。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如:高茎的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5)完全显性:基因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使显性遗传性状完全显现出来。即DD和Dd为相同性状(如DD和Dd均为红花) 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即DD和Dd为不同的性状(如DD为红花而Dd为粉花dd为白花) 4.常见遗传学符号

高一生物必修2_遗传与进化_拓展资料:魏斯曼简介

魏斯曼 魏斯曼(1834~1914) 德国动物学家。1834 年1月17日生于法兰克福,1914年11月5日卒于弗赖堡。1856年入格丁根大学学医。先后在巴登和奥地利当过军医和私人开业医生。1861年在吉森大学从师于德国动物学家K·G·洛伊卡尔特,学习动物发生学及形态学,1863年完成了关于双翅目昆虫变态的论文。1866年担任弗赖堡大学医学系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副教授,1868年在该校创办动物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871年升任教授。60年代中期以后因眼疾不得不终止显微镜下的研究而转向遗传、发生和进化问题的理论探讨。他讲授达尔文进化论多年,直至1912年退休。 魏斯曼于1883 年提出有名的“种质论”。种质论主张生物体由质上根本相异的两部分——种质和体质组成。认为生物体在一生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器官的用与不用所造成的变化只表现于体质上,而与种质无关,所以后天获得性状不能遗传。认为种质只存在于核内染色质中。魏斯曼认为染色质是由存在于细胞核中的许多遗子集合而成的遗子团。遗子中又含有许多的粒状物质,称之为定子,定子还可再分为更小的单位——生源子,后者是生命的最小单位。随着个体发育,

各个定子渐次分散到适当的细胞中,最后至于一个细胞含一个定子。生源子能穿过核膜进入细胞质,使定子成为活跃状态,从而确定该细胞的分化。而种质(性细胞)则储积着该生物特有的全部定子,遗传给后代。 魏斯曼的种质理论得到德国动物学家Th·博韦里的关于马副蛔虫受精卵研究结果的支持。魏斯曼的种质论启迪了人们去深入研究遗传物质,从而相继发现了染色体、基因和DNA 。因此他是有一定功绩的。 对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魏斯曼只接受和强调生存斗争的原理,而根本改变了达尔文有关变异及其遗传的见解。魏斯曼坚决否定获得性状遗传,坚决反对拉马克主义与新拉马克主义。魏斯曼称自己的学说为新达尔文主义。魏斯曼曾同H.斯宾塞,病理学者R.C.菲尔肖和动物学者E.海克尔、R.西蒙、赫特维希兄弟等新拉马克主义者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魏斯曼还是以色列第一任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