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7页PPT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优质课件31张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7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 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 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 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 的一个丰收期。
1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9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0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13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 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 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 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 《百合花》、《澄河边上》、 《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 院》、《春暖时节》、《里程》、 《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 “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 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 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11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 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 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 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 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 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 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 性化的抒情风格。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本背景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 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 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 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 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 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 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 兼程翻越老山界。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小组汇报
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 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 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 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 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 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 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 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 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 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 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 点多钟”。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
“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 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
这显示了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 红军对人民的关怀,红军是人民的 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支持,这也 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 原因,突出了文章主旨。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惊惶(huáng)
攀(pān)谈B.缴(jiǎo)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3张PPT)

细读品味 细读22段
片段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全段用了哪些 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先触觉、视觉、后听觉
细读品味
品味细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交代说战 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 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
天上,景象壮观、浪漫; 【直接写景,对景的赞美】
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了红军丝毫没有
被这样的艰险吓倒。
【侧面写山陡峭,对人物形象的赞美】
“奇观”不仅是指眼前之景,更指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一词,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 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寄托象征意义、抒赞美之情:赞事业、赞精神】
老山界
新课导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 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 北。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后,成 功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同学们,你们知道 是哪一座山吗?对,就是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 这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长征的经典名 篇---《老山界》,共同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 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 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 军战士的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细读品味
细读12-18段
片段一:【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
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1)“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27张ppt)2024

介绍老山界地区的气候条件,分析其对红军长征和战役的影响,帮 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在战争中的作用。
地理位置评价
评价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位置 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
文学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合
文学作品欣赏
选取与老山界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引导学生进行 欣赏和分析,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
学习要求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表现手法 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的方法;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 英雄主义气概。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及段落大意
01
02
03
文章开篇
简要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 置和背景,为后文铺垫。
主体部分
按照游览的顺序,详细描 绘老山界的自然风光和人 文景观。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表达对老山界 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关键语句理解与赏析
“老山界,位于广西北部,是一座美丽的山脉”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老山界的赞美之情。
“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运用生动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老山界山峰的壮丽和云雾的缥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作者陆定一简介
陆定一(1906年-1996年),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 人。
课文主题与思想内涵
课文主题
《老山界》是一篇以翻越老山界为题材的叙事散文,通过描 绘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展 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 命精神。
革命历史小说

第二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述1: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特征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
它有如下特征: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作品的体裁、作者。
革命历史题材主要取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建国前几年),除此外,还包括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居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主流的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
比较突出的体裁是长篇小说。
有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等。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3: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1):首先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
大多数作家们自觉追求记录、刻划过往几十年的中共历史,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进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2):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把中国近现代历史纳入文学创作表现的视野。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史诗建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全方位、多侧面地再现了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小说中对于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传奇性描写。
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代表了另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
3:革命历史的具体化:(1):个人化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在五十年代展开了历史化的主导任务,那就是建构一个党领导人民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大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b.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 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 给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 远的消极影响。(↓)
△社论的要点有——
武训传》狂热地宣扬封建文化,歌颂了不应歌 颂的行为;
b.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反衬投降办学的 胜利,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 史、污蔑了了中国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史
绪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当代部分,有 的被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当代部分。
一般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
定义一:首先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 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它 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畴中,台湾、香港、澳 门地区的文学不包括其间。(北大,洪子诚)
背景: 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 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 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 反省行为。之交,
例如最早索隐派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
培写了《石头记索隐》,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 它是扶汉排满的。“红”字影射“朱”字,即朱元璋,
朱者明也、汉也,《红楼梦》中女子都是指汉人,男子
都是指满人,并把贾宝玉影射康熙原太子胤 ,林黛玉 影射当时著名诗人朱彝尊,把《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物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二节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 述
一、 孙犁的小说
• 1. 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 • ⑴、选取“重大题材”。 • 孙犁的当代创作选取了“重大题材”,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农村生活题材。 • 孙犁小说大都以滹沱河畔、白洋淀中、冀中平原、冀 西山地的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为描写对 象。表现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 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条线索贯穿了他 从抗战时期《芦花荡》(1944年)、《荷花淀》到建国初 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铁木 前传》等作品。
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发展历程
• 1. 建国初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端良好。 • 2. 反右后,革命历史小说长篇创作获得丰收。 • 3.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小说创 • 作因极左政治的影响陷入低谷。
五、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 创作特点
•
• • • • • 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 说也较为多样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形态的 演变过程。 1. 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⑴、故事体成就更为显著。 ⑵、纪实体成绩可喜。 2. 追求“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更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 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 “史诗风范”。
• •
• •
⑵、个性化的抒情风格:“重大题材”的浪漫主义表现。 孙犁小说创作的题材是重大的,但他对题材所作的艺 术处理却是独特和别致的,这就是他在描写现实生活时经 常揉进的浪漫主义情调。 在孙犁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 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 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 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 歌的交响曲,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①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对战争进行诗化处理,凸 显人性美、人情美。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 要表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中,由通讯和故事衍 生而来的小说一直看重对于事件和故事的质朴叙述;但孙 犁的创作不同,真正形成他个人风格的,则是在延安创作 的《芦花荡》、《荷花淀》等,正是这类作品开了将革命 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先声。
师范大学现代文学3 革命历史题材红旗谱.ppt

作者的这个努力,从整个《红旗谱》创作的过程中也 能很清楚地看出来。据作者自己说,《红旗谱》的构思 最早在他青年时代(1935)年就开始萌发了。结果写出 了一个短篇小说《夜之交流》。这个小说主要是写保定 二师学潮的。
1941年,他遇见了一个姓宋的老人,三个儿子都在对 敌斗争中牺牲了。这个老人就是朱老忠的原型。
3、“保定二师学潮”。
“九·一八”事变以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要 求抗日。学校不仅不答应,而且要开除两名被捕学生的 学籍,于是酿成学潮。当局下令提前放假,并宣布50名 学生为政治犯。这个时候一部分学生就占领了学校与包 围他们的军队对峙。粮食吃完了,保定学联就组织人向 校内扔大饼。最后,国民党军队冲进学校,有的学生牺 牲,有的被抓起来。
《红旗谱》是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包括《红旗 谱》、《播火记》和《烽烟图》。1953年开始写作, 1953-1954年先完成了《烽烟图》初稿,1955年至 1956年完成《红旗谱》、《播火记》 初稿。经过长期 努力,第一部《红旗谱》于1958年出版,第二部《播 火记》于1963年出版, 第三部《烽烟图》于1983年 出版。
1942年,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 爸爸》,同年,他把这个小说改编成五幕话剧《千里 堤》。后来又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抗日人家》。以上这 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写实的 成分非常重,总体上缺乏一种高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 阶级斗争的学说理解生活,把有关的材料写成一部阶级 斗争史。
“生禄!你小子不知道俺的童养媳妇,和闺女一样 亲吗?你小子知道一个梁字掰不烂,你小子为啥把互 助组长,掀到俺生宝头上哩?把你头上的虱子捉到俺 头上,你还有脸说俺。”
1、《创业史》的主旨是歌颂、赞美合作化,当合 作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历史否定了以后,《创 业史》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是否受到影响?受到什么样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