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清朝的政治体制

清朝的政治体制

清朝的政治体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封建王朝,其政治体制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清朝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皇权、地方官僚、礼仪制度和考试制度等方面。

一、皇权体系清朝的政治体制具有强烈的中央集权特色,皇帝是清朝政治的核心。

首先,清朝的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其地位超乎一切。

整个政治体系都是围绕皇帝展开,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其次,皇权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皇帝、内阁和六部等机构,皇帝和内阁是最核心的机构。

内阁是皇帝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两位宰相和六位侍郎组成,其职责是处理政务、起草法令和劝谏皇帝。

六部是清朝的六个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吏、户、兵、礼、工和刑部,处理各自的行政事务。

皇权体系还包括缙绅制、东厂、锦衣卫、宫廷和封建等机构。

缙绅制是贵族与官僚的组合体,通过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维护皇权秩序。

东厂和锦衣卫是两个特殊的机构,前者是皇帝特设的秘密情报机关,后者是维护皇帝的特殊警卫机构。

宫廷则是宫中的统治机构,皇帝通过宫廷管理清朝的内政和外交。

同时,封建制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支撑了清朝政治制度的运行。

封建制度将土地、农民、官爵和财富互相牵扯在一起,维护了封建主义的统治秩序。

二、地方官僚地方官僚是清朝政治系统的直接执行者,负责管理居民和地方政权。

地方官僚由评官和差役组成,评官是官员,负责地方政府的行政和军事管理,差役则是民间雇佣的地方军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秩序。

地方官僚的级别分为九级,由县令、知府和巡抚组成,县令管理县,知府管理府,巡抚管理道。

地方官僚不仅负责处理民间纠纷和政府事务,还要管理边境、收集税收、维持治安和预防灾难等。

地方政府的治理还包括守门和裁判等机构。

守门是评官的警卫和护卫机构,负责维护秩序、保持稳定和防止暴动。

裁判则是根据国家法令进行司法活动的机构,以履行执法责任、处置犯罪活动和维护社会秩序。

三、礼仪制度清朝是形象的封建皇室社会,礼仪制度在它的政治体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礼仪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旨在表达社会等级、权力和文化价值等重要信息。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清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成立于1644年,终结于1912年。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政治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制度1. 清朝的皇帝制度清朝的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制。

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无上权力。

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政治上实行封建统治,经济上实行封建经济。

皇帝的权力被视为神权,不得侵犯。

在清朝,皇帝的权力不受制约,他可以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皇帝有权任命官员、制定法律、领导军队、征税等。

同时,皇帝还有着权力任命继承者,这是清朝的世袭制度。

2. 官僚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是基于严格等级制度的。

官员的职位是由皇帝任命的。

官员按照等级分为九品,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薪水。

官员需要通过科举制度考试,才有资格成为官员。

清朝的官员职位不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掌握。

因此,清朝的官僚制度是非常统一的。

3. 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是清朝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曾经存在过。

在清朝,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够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成为官员。

这种考试固定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不受政治干扰。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1. 封建统治清朝实行的是封建统治的制度。

社会结构以皇帝为中心,按照等级分为皇帝、官僚、地主和农民四个等级。

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身份都有明确的等级和权力区分。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拥有绝对权力。

2. 地主阶级在清朝社会中地主阶级是社会的主要阶级之一。

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上的老板。

地主阶级居住在城市里,拥有高的社会地位,多数通过科举系统担任地方官员。

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削。

3. 农民阶级清朝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农民占据了社会大多数人口,但地位很低。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也与前朝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下面将从集权政治体制、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三个方面介绍清朝政治制度的独特之处。

一、集权政治体制清朝的政治制度以集权为特征,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朝廷设立了多个制度和机构来实行集权统治。

首先是设置六部,分别是:吏、礼、户、兵、刑、工部。

各部门负责管理国家政务,皆由皇帝任命大臣,对各地行政权进行调度。

这样的集权体制使得皇帝对政务有着绝对的控制力量,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二、六部制度清朝的六部制度是清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兵部是负责军队管理的部门,刑部是执掌刑狱司法的部门,礼部是负责官员选拔和礼仪制度的部门,户部是掌管财政税收的部门,工部是负责国家建筑和工程的部门,吏部则是承担选拔官员和官员管理的部门。

这样的六部制度使得清朝政府的机构设置更加清晰,实现了政务的专门化和分类管理。

三、科举制度清朝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清朝的科举制度更加倚重儒学,将科举考试视作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和诗词才艺,以选拔具备文化知识和才华的官员。

科举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有了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综上所述,清朝的政治制度在集权体制、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等方面都与前朝有所不同。

集权政治体制使得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力,六部制度使得政务管理更加规范和专门化,科举制度则为选拔官员提供了更加公正和公开的评价标准。

清朝政治制度的诸多特点奠定了其历史地位,同时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300多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建立到末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发展进行介绍。

一、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清朝的政治制度是在满洲人建立统治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满洲人进入中国后,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汉族一起治理中国。

由于满洲人的武力和军事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清朝政治制度逐渐建立。

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极度封建化。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消失,但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皇帝被视为天子,是政治系统的核心。

整个政治制度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

中央政府的核心是宫廷大臣,以内廷制度、朝廷机构为主。

地方政府以基层官员为骨干,实行等级制度。

二、清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清朝建立初期,其政治制度基本按照满洲政治制度实施,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清朝政治制度也陆续发生了很多变化。

1、官僚制度的改革清初官僚制度还基本沿袭明代的成文制度和无形的考核制度。

到了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的稳定,官僚制度也开始逐渐改革。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以陈廷敬为首的官僚改革派推行了修订制度,推广明清两代最为优秀的诗歌和文章,门槛逐渐提高,高级官员需要通过经试或者乡试参加殿试才有望升迁。

皇乾嘉时期,官僚考试制度被重视。

皇帝开创科举社会的制度,考试成为唯一通往官场门槛。

清代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从小试到大试。

其中会试和殿试均在首都举行,以考察选才之才,如此赋予社会上升的机会。

2、政府体制的变迁清朝早期的政府体制较为简单,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外,没有其他机构。

到了乾隆时期,政府体制逐渐变得复杂,各个机构的职责也更加明确。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朝出现了九卿制,即“戎政衙门”、“都察院”、“太常寺”、“鸿胪寺”等九个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外交、军事、财税、典礼和法律事务等。

九卿制在清朝中后期成为政府的核心机构。

3、地方制度的变化清朝实行县以下的三公五令制度,县长以上的官员称“公”,县以下称“令”,这些官员负责行政、军事和司法事务。

高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高中历史教案: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从清朝建立至灭亡期间,其政治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前期由皇帝集权统治到中期实行辅政理念下的官僚专制,并在晚期进行一些有限的改革。

一、皇帝集权统治(1644年-1796年)在清朝建立初期,首任皇帝顺治采用了“三藩之乱”的策略,即将地方武装力量转化为正规军队并加以统管,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此后,首相兼红丸大臣多尔衮与康熙皇帝实施王位正统宣传,并便利汉人与满洲族通婚以增强清朝的稳定性。

1. 中央集权清朝始终专注于中央集权。

全国划分为十二个直辖省和四个特别省区,并设立了一个严密的检查系统来监督各级地方官员。

所有地方官员均由中央任命和罢免,以确保皇帝对国家事务具有绝对控制权。

2. 封建科举制度清朝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并将福建省设为乡试的唯一考场。

这一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考核择优选拔出来的,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

同时,这也是封建社会维持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3. 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皇帝统治下的清朝在政治方面非常注重人口普查和户籍管理。

通过实施人口调查以及编撰户籍册等方式,清朝可以准确掌握全国各地的人口、土地和资源状况,并且有效实施税收征收、兵役征召等政策。

二、辅政理念下的官僚专制(1796年-1912年)随着康熙皇帝逝世,乾隆皇帝登基后,他在位长达60年之久,为清朝始终遵循辅助统治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辅政理念”的底下,官僚集团逐渐形成,在中期对国家实行了官僚专制体制。

1. 八旗制度八旗是清朝的核心军队和官僚机构。

初期,满洲人组成的八旗担任了统治阶层的角色,并享有特权地位。

然而,在中期,满汉关系逐渐平衡,不少汉族官员进入了八旗系统。

这一制度表明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开始形成。

2. 内阁制度在乾隆皇帝时期,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内阁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由首辅与侍郎组成。

首辅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大事,侍郎则主要负责具体部门的工作。

清朝政治知识点

清朝政治知识点

清朝政治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清朝的建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立者是努尔哈赤。

2. 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 清朝的官僚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包括文官和武官,文官主要由科举考试选拔,武官则通过武举选拔。

4. 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的军事制度包括八旗和绿营,八旗是清朝的军事主力,绿营则是清朝中后期的常备军。

5. 清朝的司法制度:清朝的司法制度包括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三个机构共同负责司法审判。

6. 清朝的经济制度:清朝的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货币制度和贸易制度。

7. 清朝的文化教育:清朝的文化教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忠君爱国、孝顺父母等价值观。

8. 清朝的外交关系:清朝的外交关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但也与其他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交往。

9. 清朝的社会问题:清朝的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土地兼并、贫困化和社会动荡等。

10. 清朝的历史地位: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并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关于清朝政治知识点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清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的政治和文化变化也是相当复杂的。

本文就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时期。

一、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清朝正式成立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封建贵族制度,即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导,地主阶级是其统治基础。

这种社会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薄弱、地方分权。

但在清朝成立后,东北满洲人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通过一系列重大制度变革,逐渐形成了君主集权、行省制和府县制等。

其中君主集权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清朝得以统一全国,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紫禁城内的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统一各个省份,并通过强大的军队控制局面。

在清朝的初期,皇帝还并未完全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因此许多政治制度的改革都必须依靠内阁大臣之间的协商,才能得以实现。

但在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执政期间,他们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得自己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巩固。

其中,康熙皇帝实现了“三藩之乱”的平定和与俄罗斯边疆的开发,而雍正皇帝则进一步加强了皇室对朝廷和民众的控制,同时也加大了对湖广暴动的打压力度。

除了皇帝的权力巩固之外,清朝还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行省制和府县制。

行省是由皇帝任命的大臣所领导的地方管理机构,是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府县制是指将原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分开,形成了县级和府级等不同的行政区域,可以更好地掌控当地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这一制度通过改革达成后,也有效地加强了清朝的统治力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清朝的文化传承除了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之外,清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代文化贫困而且广阔,其间内卷、奢侈的倾向更是突出。

他们在文化上有自己的特色,包括祖先崇拜、经典学术、书画艺术等各个方面。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清朝的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君主专制:清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和威望。

皇帝通过各级官员实施统治,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命和管理的。

2. 满汉合一: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融合和整合,形成了满汉合一的政治体制。

满汉融合是清朝政权长期得以维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八旗制度:清朝实行了八旗制度,将全国人口分为蒙古、满洲、汉族等八个旗,每个旗下分为正白字、正黄字、正红字、镶红旗等不同等级,旗人享有特权和优待。

4. 官员选拔制度:清朝实行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同时也通过世袭和官员入仕的方式任命官员。

官员地位明确,仪式庄重,但大多数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5. 地方自治:清朝鼓励地方自治,设立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各地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通过地方官员掌握事务并向上汇报。

但同时,也存在着中央集权的特点。

以上是清朝政治制度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清朝政权的运作和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道一级:道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唐太宗就曾在全国设立十道,是地方的监 察机构,不是一级行政区划。 设道员,正四品实官。 “守道”、有固定辖区,主管钱谷政务。 “巡道”之分,分巡某一区域,主管刑狱 案件。 专门事务而特设:如督粮道、河道、盐法 道、海关道等。
C、府一级:府设知府,从四品。 “厅”,是清朝新创的政区。 同知、通判等驻扎在军事冲要之所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D、县一级:县设知县,正七品,管理全县的 政务、户籍、赋役、缉捕、诉讼、文教等, “亲民之官”。
清朝政治制度
1、清朝中央政权中枢机构的演变
议政王大臣会议 八旗贝勒共议国政 内阁 南书房 军机处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
1615年,努尔哈赤设立了议政五大臣与八旗 旗主共同商议军国大政,每五日集朝一次, 协议国政,处理军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的成员皆由满 洲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汉人不得参预 。其权势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是清代军 机处建立之前的实际决策机构,它体现了满 族贵族在政权中的特权地位。 它分散了皇帝的权力,不适应满族入主中原 建立全国统治对广大汉族地区统治权力集中 的需要。
③ 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和一部分对外交涉事 务,设立尚书、左右侍郎,皆由满族或蒙古 人担任。 ④宗人府、内务府: 宗人府掌管皇族的籍属、纂修玉牒,议处或 议叙皇族官员,审理皇族中的诉讼案件等。 设置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宗人府排在政府机关的首位,位于内阁、六 部之上,以显示皇族的重要。
黄带子和红带子
E、里社和保甲:非正式的行政系统 里社制的作用偏重于征税,其具体职能是调 查田粮丁数,编制赋役册,作为课税的依据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选丁多者十人为里长 ,其余百户分为十甲。 保甲制的作用着重于维持社会治安,清楚人 口流动情况,防止人民的反抗。十户为一牌 ,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牌设牌头,甲 设甲长,保设保正。
5、军事

(1)八旗常备兵制:满洲八旗、蒙古八旗、 汉军八旗。 禁旅八旗:“郎卫” 侍卫 “兵卫” 驻防八旗:
(2)绿营兵:
绿营兵:招募汉人和收编来的汉族地主武 装,绿营兵是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 单位。驻防全国各地方。 各省由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 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全 国有提督23人,总兵83人。 绿营兵无论是装备、政治待遇、兵饷还是 训练都不如八旗兵,重要官职要由满族人 担任。绿营兵要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 。

(3)团练和勇营:
清代中期以后出现。为了镇压人民起义,政 府让汉族地主阶级自己招募、训练地方武装 ,称为团练。 特点:并不是正式的军队,没有一定的营制, 人数也不固定,战争结束就解散。 曾国藩:湖南团练,改非正式的团练为练勇, 定出一定的营哨之制,优给饷银,称为勇营 。 陆军: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编练的新 军。

多尔衮摄政时期:罢免了诸王兼理六部事务 的权力。后来又规定诸王及大臣不准干预各 衙门政务,指摘内外汉官,……不论其言之 是非,即行治罪。 康熙:政治斗争中削弱各王旗主贝勒权力, 规定八旗王公府邸官员名额,都统、副都统 直接听命于皇帝,王公无权干预旗务。 乾隆五十六年(1791),宣布取消。
“宗室”: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所生的直系 ,腰系黄带子。 “觉罗”: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旁支, 腰系红带子。 宗室、觉罗多居要职,世代有国家发给的养 赡的银两,遇到婚丧嫁娶还有皇帝额外赐给 恩赏银两,有罪能减轻处理,杀人也不会被 判死罪。


内务府:掌管宫廷事务、照顾皇帝生活的机 构,设内务府总管大臣。下设七个司三个院 ,还有“造办处”, “敬事房”等,职官人 数众多,还有大批匠役、军丁、太监。

审理诉讼案件、判刑的机关:县、府、道、 省四级,流刑以下。 三法司会审: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九卿会审: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 政使、大理寺卿 宗室——宗人府 八旗——王公大臣 少数民,其处 理事务有两种方式: 明发:谕旨由军机处起草,经内阁、各部院、 地方,层层下发。 廷寄: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封缄严密,直接由 驿马快递给地方督抚。 军机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 产物。

2、中央各部院衙门的设置
① 内阁 六部,尚书、侍郎。 ② 都察院:监察和弹劾,左右都御史 全国设立十五道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六部 合称“科道”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皇帝命左都御史 为议政大臣,参与议政,以牵制议政王、大 臣的权力。
D、盟旗制度:

在内外蒙古地区,设置盟、旗进行管理。旗 设总管或扎萨克,属国家行政官员,由国家 委派,管理一旗事务,旗上设盟,盟长由理 藩院任命本盟王公贵族担任,他们不能直接 对本盟事务发号施令,但要监视本盟的军政 事务,全国的蒙古族共划分为19盟136旗 外蒙(漠北):4盟26旗 内蒙(漠南):6盟49旗 青海准噶尔:(漠西)9盟61旗
4、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边疆地区设置特别行政区进行管理。 A、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 犁、乌里雅苏台五个将军辖区。 B、办事大臣:在青海、西藏设立两个办 事大臣辖区。 C、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云 贵、两广、四川,废除西南地区原有的 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进 行管理。

②八旗贝勒共议国政和三院八衙门:
努尔哈赤遗命八旗旗主共议国政,实行四大 贝勒按月轮流执政,分掌政事。 皇太极取得汗位,仿明制建立三院八衙门。 三院:内弘文院 内秘书院 内国史院

③内阁:
1658年,顺治皇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班居 六部之上,设立内阁大学士代皇帝起草诏书, 批答奏章、参预军国大事。 成为清王朝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3、地方政权机关
①清代地方实行省、道、府(直隶厅、州)、 县(小厅、州)四级制。 A、省一级:内地设十八行省,实行督抚制。 总督: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职权最 重,统辖地方文武,综理军民政务,考核地方 官吏等,总管一省或几省军务。 “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饰封 疆。”
巡抚:从二品,总管一省行政事务,比总督权力 略小。 “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 核群吏。” 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亦多兼提督衔。 督抚下设: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藩台),管理行政、财政 。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臬台) ,负责司法,刑狱 ,纠察。 提督学政:主管教育和科举考试。

④南书房:
南书房在故宫乾清门内东侧南屋,是清代皇 子的读书之处。 康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调一些翰林等官 到南书房值班,人数不固定,他们陪皇帝作 诗写字之外,也秉承皇帝的意旨拟写谕旨、 发布命令,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真正的决策 机构。 作为一种重用、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的手段。

⑤军机处:
雍正年间,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设 军需房于隆宗门内”,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 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以后改称军机房,又 改为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没有丝毫的 独立性,官员皆兼职,无专官、无官署、无 属僚,也不是一个正式的衙门,它直接听命 于皇帝,帮助皇帝出谋划策。它是雍正以后 中央政权的直接中枢所在。

6、法律
入关前,军政命令。 1647年,颁布了大清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大清律》,实际上就是《明律》的翻版。 例:大诰 雍正五年(1727年)正式公布修订的《大清 律》,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较完整的《大清律 例》:律436条,附例1409条

《大清律例》特点
“十恶”列为最严重的犯罪,“十恶”:谋反 、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 孝、不睦、不义、内乱。 量刑:在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的基 础上创设了迁徙、充军、发遣、凌迟。 “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 、议贵、议勤、议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