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展示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系,来展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时期,那时人们主要使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衣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服饰开始有了一些规范和区别。
贵族阶层的服饰采用华丽的刺绣和丰富的颜色,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选择简单而实用的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服饰逐渐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元素。
宋朝的服饰注重庄重和雅致,明朝则强调色彩的丰富和对称的设计。
清朝时期,服饰逐渐趋向统一,呈现出更加大气磅礴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服饰往往是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或旗袍,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忆。
在婚礼、丧葬等重要场合,人们也会着传统的礼服,以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此外,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戏曲表演、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剧目中,演员们身着不同朝代的服饰,通过服饰的包容性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三、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
无论是刺绣、织锦还是缎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红色往往是主导色调,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喜庆和幸福。
此外,中国服饰中的喜鹊、蝴蝶等图案,也赋予了服饰更多的生动和灵气。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哪些?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服饰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传统服饰通常被称为汉服,它们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的传统服饰:
1. 资产阶级汉服(华服):这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常穿的正式服饰。
华服采用华丽的丝绸和高贵的色彩,通常用于重要场合或庄重活动。
2. 工农汉服: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常穿的服饰。
工农汉服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常用棉布或麻布制作。
它们的设计简单朴实,适合劳动和日常生活。
3. 士人汉服: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常穿的服饰。
士人汉服注重端庄和文雅,通常采用绸缎和柔软的材料制作。
它们的设计多样,体现了主人的学识和修养。
4. 民族传统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纹饰,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惯。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简单归结于以上几个分类。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人们穿着的服饰会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融合,与现代时尚相互影响。
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尊重。
如今,人们在特殊场合或重要节日中仍然会选择穿着传统服饰,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
中国服饰民俗

6、明清时期
(1)明代服饰
男子:以传统的袍衫类为主,称为道袍、曳撒、褶 子、罩甲等。流行“四方平定巾”(方巾)、网巾、
六角巾、绒巾、瓜皮帽等。 女子:有衫、襦、袄、背子、裙子等,另外还有 “水田衣”及“主腰”等新创品种。比甲是明代最 流行的女子服饰,之下是长裙曳地。以梳髻或包头 为尚。 服饰的款式搭配、长短比例、色彩对比都达到很高 的美学水平:大凡衣短则裙长,衣长则裙阔;
总之,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 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 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日常生活 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 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三、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1、东北及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3、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4、中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பைடு நூலகம்
(4)达斡尔族服饰
服饰以袍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除皮质服装外,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 袍,天冷时外套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 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擅于手工刺绣。
(5)鄂温克族服饰
二、中国服饰民俗的发展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产物,中国服饰民俗在历史上的基本 特点是阔袖长袍、温文尔雅,深受封建礼 教的熏陶与约束,但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 相应的特点。
1、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以树叶、蔓草遮体。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骨针,纺造粗衣麻布,
揭开了我国服饰发展的序幕。 商周时期:多为粗布、毛褐,质料为麻、兽毛、兽 皮。服制为上衣、下裳。首服,男子扎 巾、戴帽;女子插笄,冬用帽、巾。 足衣为舄屦。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形制一改上衣下裳的两段式, 形成一体围裹全身的深衣。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服饰文化PPT精选文档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 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而服 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我们了解了伟 大祖国的服饰进化史,知道了服饰除满 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服饰还同社 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 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密相连。服饰是 体现统的约束,她们不仅可以 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 甚至穿上胡服男装,在街 上策马扬鞭,政府和社会 还允许女性享有选择配偶 和离婚的自由。
❖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 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 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 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 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 几乎及腋下。
36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 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 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 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 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 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 “裹小脚”。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 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 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 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
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
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
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
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
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26
❖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 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 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 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衽交领,呈现出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特 点。
9
❖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 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 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 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 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 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 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 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 之服等。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民俗是指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相沿承袭的一种服饰特征。
它既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也反映了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1、服饰及构成类型内容衣着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1)性别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不仅在信仰习俗中认为:男为天,属阳;女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上也有重要差别。
(2)年龄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
如男子二十行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人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一定关系。
(4)地位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地位的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的人穿戴也对应不同的特点。
(5)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
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就有内、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需要出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服、礼服之分;从社会礼仪需要出发,还有冠、婚、寿、丧及各种节日的专用礼服。
中国服饰民俗

红头瑶
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 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 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 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 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走在队伍中间的 人,已经找不到 芭蕉花了,只好 砍一截芭蕉杆顶 在头上,再搭上 头帕,便成了 “平头瑶”或 “蓝靛瑶”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民族、季节、质料 色彩
摩梭人的少女与妇女
因纽特人
藏族人
三、服饰的发展
1.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 与祖灵崇拜原始文化在服 饰上的反映
畲族姑娘凤凰冠 高辛氏的三女儿嫁给畲族祖先 盘瓠王,成亲那天,新娘母亲 送给三公主一顶非常漂亮的凤 凰冠和凤凰衣。婚后,三公主 生下三男一女,当三公主的女 儿出嫁时,真凤凰竟然从山里 飞出来,嘴里衔着一身五彩斑 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性 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最神圣。
彝族男子“天菩萨”“指天刺” 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对 待俘虏,也不许触碰侮辱。
2. 神话、民族历史在服饰上的反映
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 投射。 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 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 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 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 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 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 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 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 (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 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 清水苗数种。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麻布在古代常用于制作平 民服饰和劳动服装,也用 于制作帐篷和船帆等户外 用品。
ABCD
麻布的生产主要使用大麻 和亚麻等植物纤维,工艺 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生 产。
麻布的质地相对粗糙,但 也有一些精细的麻布品种, 如夏布、麻绸等。
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 ,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
艺而著称。
刺绣是通过在纺织品上用针线 进行穿刺和堆砌,形成各种图
02
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类与特 色
汉服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服以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系 带隐扣为主要特点,讲究色彩、 纹饰和工艺,展现出优雅、庄重
的气质。
汉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 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成为汉族
文化的象征之一。
胡服
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具有简洁、实用的 特点。
05
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意义 与文化内涵
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 要标志,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 同颜色、质地、图案的服饰, 以彰显身份地位。
官服是古代官员的专属服饰, 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 质地、图案的官服,以区分官 阶高低。
服饰的质地、颜色、图案等都 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逾越, 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式,颜色较为单一,图案以饕餮纹等神秘纹样 为主。
秦汉时期
秦汉服饰开始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变化,出现了直裾、曲裾等多种款式,图案也更加丰 富多样。
唐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华丽和装饰性,刺绣、镶边等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不 同民族和地区的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古代传统服装

古装戏中的旗头
女子服饰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 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 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 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
女 式 大 袖 衫
半袖 纱 衣 长 裙
宋代
宋朝服饰属于汉服,其特点是 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 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 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 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朝服饰不等于汉服,汉服为汉族传 统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 的是「留仙裙」。
留仙裙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 褶裙与它类似。 西汉的皇后赵飞燕爱穿裙装,一 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 池边,在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 突然间狂风大作,她像风筝一样 飘起来,宫女慌忙追赶去抓她的 裙角,赵飞燕的裙子被出褶皱, 赵飞燕穿上皱纹的裙子更漂亮了, 从此,宫女们盛行穿折叠出褶皱 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
胡服与汉服并存
隋唐时期
唐代男子服饰
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
缺袍即开衩的长袍。 幞头则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 唐代的革带上起初装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条,故此种带名带。 革带成为区别官阶的标志。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商周时期的服饰与民俗
商 周时代的服 饰 ,主要是上 身穿 「 衣」,衣领 开向右边;下 身穿 「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 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 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 所以又叫做「蔽膝」。 东周男子服饰矩领窄袖 长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季节因素
• 季节气候单一,服装种类相对单一,品种不丰 富。
• 季节气候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服装 品种丰富,服饰文化发达。
不同职业群体的外在符号标志。
3.职业因素 职业服装:
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断变革。
军人服饰的特点:
4.实用因素 不同的生活实用需要,形成便服、常服、工 作服、礼服、吉服、凶服等众多不同类别 的服装。
2、服饰是伴随人类性别羞耻观念产生而 出现的“遮羞布”
《圣经》故事: 亚当、夏娃的遮羞行为。
• 人体各部分服装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下体前 下体后 腰上部 头衣 足衣
《白虎通义》卷3:“太古之时,衣皮韦, 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孔颖达疏:“在前为形体之亵,宜所先蔽也。”
(清)《永昌府志》:“其地之人,以树皮毛布掩 其脐下,后体毕露。”
男女服装禁忌被打破: A.不分男女的“中性”款式服装不断出现
B.不少男式服装被女性接受,女着男装现 象
2. 款式禁忌: ① 禁奇装异服
《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 以
疑众者,杀。”
《周礼·天官》:“正其服,禁其奇邪。”
《左传》:“服之不中,身之灾也。”
② 禁男女款式不分
女为阴,男为阳,阴阳不分乱伦常。
第三讲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
主讲教师:黄修明
第三讲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 一、服饰的概念
• 服饰: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是人类物质 有形文化在人体外部装饰上的反映。
• 服与饰的差别 • 服: 指衣、裤、袍、裙、帽、头巾、鞋、袜、
等从头到脚的人体各种外包装物件。
一、服饰的概念
人体饰:纹身、纹面、裹足、染指甲、 抹口红、割眼皮、画眉毛等。
3、服饰起源于人类装饰自我、美化自我 的审美需要
中国学者吕思勉对服饰起源的论述:
“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蔽之,亦非 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冬则穴居 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 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 加装饰以相挑诱。”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二、服饰的起源
《旧唐书·舆服志》:“昔者黄帝作服,百姓 始 去皮服布”。
嫘祖: 蚕神,丝绸文化发明者。
服饰起源原因诸说
实用需要说 性别遮羞说
审美装饰说
1、 服饰起源于人类保暖御寒,使皮肤身体 免遭外部环境侵害损伤的实用需要
《尔雅·释衣》: “衣,依也,人所依之以蔽 寒暑也。”
《墨子·辞过》:“衣者,适身体,和肌肤 也。”
② 贱色禁绿忌色,碧色,赤褐色等。 民间自发性禁忌,非官方政令规
“农可衣绸纱绢布,商贾只衣绢布。农家有一 人为商贾者,也不得衣绸纱。”
小结:对商人服饰的限制,是封建国家抑商政策 在服饰制度上的反映,服装问题体现的是 一种政策导向,被打上了鲜明的政治意识 形态烙印。
2.对平民服饰的限制 刘熙《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 庶人巾。”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 髻,并宜禁断。”
饰
物件饰:发夹、发结、手镯、戒指、
耳环、项链、领带、胸花等。
佩饰:佩刀、佩巾、挎包、手提包、扇 子、雨伞等
• 服饰民俗:是指人类在服饰构成以及服饰穿 戴、服饰审美等日常生活中所形 成的行为习俗与行为规范。
• 服饰文化:是人类在衣着、装饰、佩戴等日 常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制 度、礼仪、习俗等一切与服饰相 关的物质行为与精神行为现象。
《明史》卷67:“庶人冠服,杂色盘领衣, 不许用黄……其靴,不得裁制花样,不得金 线装饰。”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小结: 中国古代的种种服禁限制,否定了 社会民众对自身衣着服饰的自由选 择,扼杀了社会成员服饰生活个性 化、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其结果, 传统中国服饰文化丧失生机与活力, 长期停滞在单一僵化模式中,不能 丰富发展。
五、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
1.袒露禁忌
《论语·乡党》:“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
《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基本习俗: “男不露脐,女不露皮。” 寿衣习俗: “寿衣露口,儿孙讨口。”
性文化封闭
原因: 血统纯化——妇女守贞——男女大防
《孟子·离娄上》: “男女授受不亲。” “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清稗类钞》:“国初,皇太子朝衣服饰皆 用香色,例禁臣民服。”
(明)何孟春《馀冬序录》:“庶民妻女, 袍衫用黑、紫、桃红色及诸浅淡颜色。其 大红、青色、黄色,悉禁勿用。”
古代欧洲: 黄色多为仆从、佣人或一般士 兵所用颜色。
贵色禁忌特点: 自上而下,用专制行政手段 强制推行。其所体现的,是 古代社会成员在服饰颜色享 用方面的极端不平等。
新郎官(新官人)的民俗称谓
5.生产方式因素 狩猎生产方式——兽皮服装 畜牧业生产方式——牲畜皮毛服装 渔业生产方式——渔皮服装 种植生产方式——植物原料服饰
四、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
1.对商人服饰的限制
《汉书·高帝纪》:“贾人毋得衣锦、绣、 绮、縠、絺、苎、罽。”
《明史》卷67:“商贩,仆役,倡优,下贱, 不许服用貂裘。”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也。” • 鲁迅《男人的进化》:“后来不知怎的,女人
就倒了霉;头上,颈上,脚上,手上全都锁上 了链条,扣上了圈儿,环儿——虽然过了几千 年,圈儿、环儿大多变成了金的银的,镶上了 珍珠宝石,然而,这些项圈,镯子,戒指等等, 到现在还是女奴的象征。”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