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_尹恒
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食 品与药 品
F o n r g o da dD u
2 1 年 第 1 卷 第 0 期 02 4 1
植物 多糖 降血糖 作用机制研究
刘 月冉 ,耿 越
(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抗性省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2 0 1 ) 50 4 摘 要 :许多植物 多糖 具有 良好 的降血糖功效 ,通过促进胰 岛素分 泌、改善胰 岛素抵抗 ,调节相关酶 的活性 ,改善糖、蛋 白质及脂肪 代谢紊 乱,促进肝糖 元合成 、抑制糖异 生,增进免 疫系统功 能和抗氧化 作用等 多种 途径发挥 降血糖 功能 。现 将植物 多糖降血糖作用机制 的研 究进展 做一综述 。 关键 词:植物多糖 ;血糖 ;作用机 制 中图分类号 :R 8 . 5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7 X ( 0 2 10 6 .4 6 29 9 2 1 )0 .0 40
收 稿 日期 :2),女 ,山东济 南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细胞 增殖与调控 。 18 .
通 讯 作 者 :耿 越 , 男 , 博 士 ,研 究 方 向为 天 然 产 物 Emalg ny sn . uc . i eg @ d ue . : d a
Jn n2 0 1,hn ) i 5 0 4C ia a
Absr t M a y p a tp l s c hai e a ea g o fe t n r d c n l d s a. erh p g y e i e h n s s tac : n ln o y a c rd sh v o d e c e u i g boo ug r Th i y o l c m cm c a im o ivo v n r m o i g i s ln s c ei n, m p o ng i s ln r ssa e r g ai g t ci iy ofe z m e o i n l e i p o tn n u i e r to i r vi n u i e itnc , e ultn hea tv t n y st mpr v oe t e s g r p o en a a ea l m , r m o i l o e y t e i,ihiii g g u o o e ss m p o n m m u e h u a , r ti nd f tm tboi s po t ng gyc g n s n h ss n b tn l c ne g ne i,i r vig i n s t m u to n n i x d to . nt spa e ,h ee n t d e r e iwe . yse f nci na d a to i ai n I p r ter lva tsu i sa er ve d hi Ke o d :p a t l a c a i e blo ug ; e ha im yW r s ln ys c h rd ; o d s  ̄ m c n s po
植物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司丽珍等: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植物中蔗糖酶的研究进展司丽珍①储成才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 蔗糖是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向库运输的主要形式。
在库中, 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中对碳源和能源的需求。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蔗糖酶的一些研究进展, 包括蔗糖酶的分类、基本性质、基因结构、酶活性的调节以及功能等。
关键词植物, 蔗糖酶, 活性调节, 功能称为胞外蔗糖酶。
不同的蔗糖酶进行反应所需的最0 引言植物在叶片中(源组织) 通过光合作用将C O 2固定成碳水化合物, 然后运向非光合组织(库组织) 。
植物大多以非还原性二糖如蔗糖的形式完成碳水同化产物由源到库的运输。
在库组织中, 蔗糖被分解为己糖, 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碳源和能源。
蔗糖分解主要由蔗糖合成酶(EC2. 4. 1. 13) 或蔗糖酶(E C3. 2. 1. 26) 来完成。
蔗糖合成酶是一糖基转移酶, 在尿苷二磷酸(UDP ) 存在下把蔗糖转化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
蔗糖酶是一水解酶, 把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蔗糖酶有多种同工酶, 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细胞位置, 生化特性也不尽相同[1, 2]。
虽然对它们的功能特异性还不太清楚, 但已确知蔗糖酶在植物中主要参与对蔗糖不同利用途径的调节。
由于糖在植物中不仅是作为能源, 而且也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物质之一, 因此蔗糖酶也间接参与细胞分化和植物发育的调控。
鉴于此, 蔗糖酶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备受重视。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适pH 值也有所不同, 由此蔗糖酶又可分为酸性蔗糖酶和中性/碱性蔗糖酶。
液胞型蔗糖酶和细胞壁型蔗糖酶在pH 4. 5至5. 0时催化效率最高, 因此也称为酸性蔗糖酶。
细胞质型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最适pH 值为中性或略微偏碱性, 因此称为中性/碱性蔗糖酶。
5-羟甲基糠醛的生物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5-羟甲基糠醛的生物催化氧化研究进展吴树丽;刘启顺;谭海东;张付云;尹恒【摘要】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is an important bio-based platform chemical. Oxidation of HMF to furan chemicals is a crucial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biomass conversion.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electivity,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the bi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MF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s. 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discovery of biotransformation process,microbial metabolism,whole-cell biotransformation and the enzymatic catalytic oxidation of HMF. Finally,we provid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bio-catalytic oxidation of HMF in the future,aiming at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een and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HMF to furan bulk chemicals.%5-羟甲基糠醛 HMF 是重要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将 HMF 氧化成呋喃类化合物是生物质转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同品种和年限人参中糖类含量比较研究

不同品种和年限人参中糖类含量比较研究白雪媛;赵雨;刘海龙;朱林林;孙敏英【摘要】[目的]检测不同品种和年限人参糖类成分的含量,并分析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高丽参、西洋参、林下参和园参的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多糖含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品种人参总糖含量以林下参最低;还原糖含量以林下参最低,高丽参和园参含量最高;可溶性多糖含量以林下参和高丽参最高.不同年限园参的检测发现,7年生园参的总糖含量明显降低,还原糖含量明显升高.[结论]不同品种人参糖类含量存在差异,且差异与生长环境和加工程序有一定关系;不同年限园参中糖类的含量与其生长年限有关.%[ Objective ] To detect sugar content 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ginseng grown for different years and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sugar content. [ Method]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content of total sugar, reducing sugar and soluble polysaccha-ride in Korea ginseng, American ginseng, ginseng cultivated under forest and planted ginseng. [ Result] Of the four ginseng varieties, the ginseng cultivated under forest had the lowest content of total sugar and reducing sugar, the highest reducing sugar content was found in Korea ginseng and planted ginseng, the ginseng cultivated under forest and Korea ginseng had the highest content of soluble polysaccharide. Of the planted ginseng grown for different years, the total sugar content in planted ginseng reduc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improved obviously. [ Conclusion ] The sugar content in ginseng varied from varieties to varieties, and was related to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rocessingprocedures; while the sugar content in planted ginseng was influenced by its growth year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1【总页数】2页(P152-153)【关键词】人参;品种;年限;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多糖【作者】白雪媛;赵雨;刘海龙;朱林林;孙敏英【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具有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和安神益智的功效[1]。
中药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有关资料显示,提取仍是国内中药制药工业现代化的瓶颈。
在传统的提取方法中,普遍存在有效成分提取率低、杂质清除率不高、生产周期过长、能耗高、溶剂用量大等缺点。
因此改进提取工艺、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对中药的发展尤为重要。
中药多糖的提取效率已成为多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对中药多糖提取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中药多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植物多糖;提取方法;应用前景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且数量最多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含量丰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体中.其分子量一般为数万甚至数百万,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我国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多糖及其复合物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多糖与维持生命活性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1].多糖除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生物学效应外,还有抗衰老、降血糖、抗凝血等作用,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多糖的深入研究将为探讨发展多糖类药物治疗奠定基础,有些可作为或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和保健食品,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植物多糖的研究中,如何建立最佳的提取工艺是多糖研究的基础.目前多糖提取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水提取法、酸提法、碱提法、酶解法、超声法、微波法等.近些年多采用混合或辅助手段提高提取效率,降低溶剂用量.1 溶剂萃取法1.1 水提法多数植物材料选用热水浸提法.此方法方便、简单、可操作性强,是一种国内外常用的提取植物多糖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游离态多糖的提取,成本低,且干扰物质少或易除去(可直接或离心除去不溶物,也可根据多糖不溶于高浓度乙醇的性质,用醇沉法对多糖分离),但时间长,效率低.[2]李光[3]等用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4-6]优化铁皮石斛的最佳提取工艺,得到温度100℃,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17.2,提取率达到51.08%.付学鹏[7]等优化了蒲公英多糖的提取条件,确立了料水比1∶30,80℃保温3 h,提取2次为最佳条件.孙元琳[8]研究了水提当归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 h,浸提2次,料水比1∶10.赵永红[9]等通过正交试验在保证枸杞色素、枸杞低聚糖得率的同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枸杞粗多糖,其最佳提取方案,即浸提温度为90℃,溶媒量为50倍,浸提次数为1次,浸提时间为2h,测得其得率为0.94%。
红枣多糖的结构、生物学活性及产品开发进展

红枣多糖的结构、生物学活性及产品开发进展
魏炳琦;高小雨;刘延鑫;王义翠
【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
【年(卷),期】2024(45)12
【摘要】红枣是我国常用的药食同源植物。
红枣多糖是红枣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经药理学研究证实具有多种活性。
目前红枣多糖的结构研究多集中一级结构的修饰方式、单糖组成成分、分子量及糖苷键连接方式。
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红枣多糖具有抗氧化、保肝护肝、降糖、降脂、调节菌群丰度、免疫调节、抗癌、抗凝等生物活性,可应用于抗氧化膜,抗衰老、降糖、代糖、降脂产品,抑菌剂,免疫调节剂,抗癌营养食品等产品中。
本文基于此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对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究红枣多糖的结构,规范红枣多糖的制备提取流程,明确红枣多糖生物活性作用机制机理,增加红枣多糖产品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魏炳琦;高小雨;刘延鑫;王义翠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55.1
【相关文献】
1.抗肿瘤活性的蘑菇多糖研究开发进展
2.红枣多糖及红枣硒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3.红枣多糖超声波提取、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4.硫酸化修饰对红枣多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碱提红枣多糖与水提红枣多糖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肖瑞希,陈华国,周 欣*(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药物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工程实验室,天然药物质量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1)摘 要:糖尿病是高血糖的临床表现之一,长期罹患糖尿病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目前尚未发现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西药具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有效降血糖、低毒、副作用小的天然物质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植物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功效,是一类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低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其已成为医药界及保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主要概括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降血糖植物多糖的种类及其降血糖机制。
关键词:植物多糖;糖尿病;降血糖作用;作用机制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of Hypoglycemic Effect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XIAO Ruixi, CHEN Huaguo, ZHOU Xin *(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 of Mountainous Areas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uizhou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Quality Control & Evaluation Technology of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for Quality Control of Natural Medicin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Abstract: Diabetes is one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yperglycemia, and various complications may be caused by long-term diabetes. At present, no therapy has been found to cure diabetes and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using western medicine is prevalent. However, western medicine has serious side effects. For this reason, natural substances with high potential to lower blood glucose, low toxicity and few side effects have gained much attention. Plant polysaccharid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ir good hypoglycemic effect. As natural bioactive substances,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toxicity and small side effects making them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s of medicinal and health foods. The types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 with hypoglycemic effects that have been researched worldwid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plant polysaccharides; diabetes; hypoglycemic effect; mechanism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429-385中图分类号:R285.1;TS2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9)11-0254-07引文格式:肖瑞希, 陈华国, 周欣. 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9, 40(11): 254-260.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429-385. XIAO Ruixi, CHEN Huaguo, ZHOU Xin.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of hypoglycemic effect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J]. Food Science, 2019, 40(11): 254-26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0429-385. 收稿日期:2018-04-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0358);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黔科合人才(2015)4033号);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黔科合人才[2017]5625);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黔教合KY 字[2017]123);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8]2826)第一作者简介:肖瑞希(1992—)(ORCID: 0000-0003-0788-663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
植物β-半乳糖苷酶研究进展

植物β-半乳糖苷酶研究进展作者:李军玲闫双勇张融雪王晓静孙玥苏京平孙林静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01期摘要;植物β-半乳糖苷酶是一类糖苷水解酶,能够从β-D-半乳聚糖或寡聚糖支链非还原末端切除β-D-半乳糖残基。
β-半乳糖苷酶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通过对细胞壁的重塑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总结了植物β-半乳糖苷酶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其结构域及催化机制、生化特性、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生理功能等方面展开详述。
关键词;β-半乳糖苷酶;基因家族;生理功能;亚细胞定位中图分类号;Q;9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0)01-0015-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1.0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Plant β;GalactosidaseLI Jun;ling,YAN Shuang;yong,ZHANG Rong;xue et al(Tianjin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Tianjin 300384)Abstract;Plant β;galactosidase is a kind of glycoside hydrolase, which can remove terminal β;D;galactose residues from the non;reducing end of β;D;galactan or the branched side chain of oligosaccharide.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various plants and participates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remodeling cell walls.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and mo lecular biology of plant β;galactosidase were summarized. The structure domain, catalytic mechanism,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s,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so on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Key word s;β;galactosidase;Gene family;Physiological function;Subcellular localization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s,BGALs)(EC3.2.1.23)是一類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s,GHs),能够从β-D-半乳聚糖或寡聚糖支链非还原末端切除β-D-半乳糖残基,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5): 521–529,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1——————————————————收稿日期: 2010-01-18; 接受日期: 2010-03-23基金项目: 863计划(No.2006AA10A213, No.2007AA0916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 KSCX2-YW-G-041) * 通讯作者。
E-mail: zxm@; dyguang@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省碳水化合物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摘要 自1988年糖生物学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外科学家在动物、微生物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植物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慢, 目前少见系统的专著或综述。
该文围绕植物正常生长时糖信号、逆境时糖信号、糖蛋白及其糖链、重要糖基转移酶及植物凝集素等植物糖生物学的主要问题, 全面阐述植物糖生物学的各个研究分支, 并介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提出了植物糖生物学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植物与糖类互作机制及植物体内糖(糖链与糖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科学。
关键词 糖蛋白, 糖基转移酶, 凝集素, 植物糖生物学, 糖信号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2010).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45, 521–529.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含量丰富。
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 糖类仍被视为是缺乏生物特异性的一类惰性化合物, 只是作为代谢能量来源或充当结构保护材料(如植物细胞壁和昆虫的外壳), 在生物体内功能较少。
由于糖类物质结构复杂、糖链分析技术缺乏, 科学家们对其研究关注不多, 使得糖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另2种生物大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糖链解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尤其是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围绕糖类物质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 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
最初, 这些围绕糖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糖化学的一个分支, 但很快其中大量的生物学工作远远超出了糖化学的范畴,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糖生物化学的概念, 而随着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糖生物化学也不能完全涵盖糖在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1988年, 生化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化学年评》发表了英国牛津大学Rademacher 等人题为“糖生物学(Glycobiology)”的一篇综述文章(Rademacher et al., 1988), 标志着糖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
此后,围绕着糖链结构及糖的生物学功能, 科学家们在糖链与疾病的关系、天然产物中糖的分离提纯以及功能糖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进展。
2001年, Science 杂志汇编了Hurtley 等人的7篇综述和6篇简介, 以《灰姑娘的马车来了》为题编辑了一期“糖和糖生物学”专辑, 对糖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从而将糖生物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urtley et al., 2001)。
2006年, Nature 杂志也推出了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专辑, 全面介绍了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国糖生物学的开展与国际接轨较快, 1995年金城等人将糖生物学概念引入中国(金城和张树政, 1995), 此后, 我国科学家在糖生物合成和糖链功能解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广义糖生物学的含义是: 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糖链或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意义。
但有关糖类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也是已有学科糖化学和糖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所以糖生物学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更多地聚焦在一些重要的功能糖、生物体内糖缀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上。
实际上, 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是糖类和其它分子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 蛋白质和糖类的相互作用是糖生物学的基础(王克夷, 2009)。
目前糖生物学的工作多围绕动物、·特邀综述·522 植物学报 45(5) 2010微生物展开, 从1988年到2009年12月底, 在Web of Science上可查阅到与糖生物学相关的文献968篇, 而其中与植物相关的文献仅有80篇(第1篇文章发表于1993年, 图1), 目前关于植物糖生物学(Plant Glycobiology)尚无系统的专著或综述文章问世。
本实验室从1996年以来, 持续开展植物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文依据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基础, 结合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报道, 以研究方向为纲, 对植物糖生物学进行简要的介绍,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吸引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军植物糖生物学, 共同开拓“生物化学中最后一个重大前沿领域”(1993年首届“糖工程”会议上, 著名糖生物学家、会议主持人Hart语)(张树政, 1999)。
1植物正常发育过程中的单糖信号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并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单糖, 单糖在此过程中作为呼吸底物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和代谢中间产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葡萄糖等单糖在植物体内除了提供能量外, 还可作为信号分子, 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酶的活性, 在植物生命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王玉华等, 2004; Hanson and Smeekens, 2009)。
如在种子萌发时, 己糖信号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加快胚发育速度(Riou-Khamlichi et al., 2000); 在种苗发育早期, 葡萄糖信号通过己糖激酶1与生长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协同作用(Rolland et al., 2006), 从而抑制植物下胚轴伸长、子叶绿化、子叶伸展和枝条发育。
在成年植物的生长期, 糖信号可调控植物的器官形成和叶片形态(Hanson et al., 2001)。
糖信号也涉及植物的生殖, 研究发现提高拟南芥地上部分的蔗糖含量可以加快其在黑暗条件下的开花, 这种控制是通过调控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Ohto et al., 2001)。
2植物在逆境时的糖信号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具有一层细胞壁, 细胞壁成分的90%左右为多糖, 这些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 构成这些多糖的单糖单元主要有β-D-葡萄糖、半乳糖醛酸、甘露糖和阿拉伯糖等。
细胞壁作为植物的第1道防御层, 在植物应对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糖类是实现其功能的主要因子。
在病原菌与植物的互作过程中, 一系列糖基水解酶活力被激发, 将病原菌与植物细胞壁上的多糖降解为寡糖片段, 而极微量的寡糖就可以激发植物产生强烈的抗病反应(图2)。
针对寡糖的这些功效, Albersheim在1985年首次提出了寡糖素(oligosaccharins)概念, 认为某些有生物活性的寡糖能够刺激植物的系统反应, 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等方面的功能(Albersheim and Darvill, 1985)。
研究发现寡糖素对数十种作物上的百余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最新研究表明其主要是通过激活植物自身免疫从而实现抗性, 本实验室提出了寡糖植物疫苗的概念(赵小明和杜昱光, 2008)。
寡糖植物疫苗在植物中的作用机制大致如下: 糖信号通过膜上的识别受体转入胞内, 经过质膜蛋白的可逆磷酸化、离图1基于Web of Science的糖生物学文献统计Figure 1 Statistics of glycobiology literatur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尹恒等: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523图2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产生的寡糖素信号(http://www.gak. co.jp/FCCA/glycoword/SA-A01/SA-A01_E.html)Figure 2 Oligosaccharide signaling in plant-pathogen inter- actions (http://www.gak.co.jp/FCCA/glycoword/SA-A01/SA- A01_E.html)子通道变化、质膜去极化、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爆发、植物激素(水杨酸、茉莉酸、乙烯等)产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激活等一系列信号转导和放大过程, 调控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 促进抗性次生代谢产物积累, 诱导抗性反应产生, 从而最终有效地抵抗病原物侵染(Garcia-Brugger et al., 2006)。
在此基础上, 科学家们还发现, 许多糖类物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品品质和抵御自然灾害(如冷冻、干旱)的功效。
如来源于海带中的海藻酸及其寡糖在白菜、烟草等多种作物上有良好的促进生长作用。
最新的研究发现, 来源于海洋虾蟹壳的壳寡糖用于苹果、梨、芒果和葡萄等水果时, 具有良好的抗冻、保花护果及改善品质的效果。
这些寡糖类物质因为其绿色天然、安全高效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农用制剂, 在我国的绿色农业生产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互作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糖类信号——结瘤因子(nod factor)。
结瘤因子是根瘤菌在宿主植物根系分泌的类黄酮的作用下合成并分泌的脂几丁寡糖(lipochito-oligosaccharide)信号分子, 一般由一个3–5个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糖骨架及其非还原端C 2上的一条脂肪酸链构成, 在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固氮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结瘤因子被植物中的特定受体“结瘤因子结合蛋白”识别(Geurts and Bisseling, 2002), 再激活Ca 2+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最终诱导宿主植物根毛变形、皮层细胞分裂及结瘤素基因表达等一系列反应从而实现功能(Geurts et al., 2005)。
结瘤因子上几丁寡糖骨架的长度、脂肪酸的结构以及还原端和非还原端的化学修饰都会影响结瘤因子的活性(D'Haeze and Holsters, 2002), 这也说明了糖信号的复杂性和特异性。
3 植物糖蛋白生物体内有1/3以上的蛋白质是糖蛋白, 糖蛋白功能是目前动物糖生物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糖蛋白被定义为由糖链与蛋白质分子共价相连构成的一类复合物, 这些糖链被称为寡糖链(oligosaccharide chain)或聚糖(glycan), 由少则1个、多则数百个糖基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