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21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掌握生词词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杨氏之子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2. 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标题,谈论他们对《杨氏之子》的猜想和期待。

3. 教学主体•逐段教授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词义和人物形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态度,展开活跃的互动。

4. 学习小结•老师对学生进行小结和复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延伸•提供课外阅读材料或写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对故事情节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学生们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但也发现在生词词义的掌握和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下一节课需要加强相关的训练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综合素养。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秀公开课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文言文行文简要精当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感受《世说新语》这本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练的语言。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思维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审美创造:尝试阅读《世说新语》,激发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

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课文配有一幅杨梅插图,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相照应。

这是这杨梅引发了主客之间一场风趣的对话。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杨梅,并理解杨梅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分别出自什么故事吗?孩子们真棒,司马光七岁想出砸缸救友的办法,曹冲七岁想出称大象重量的办法,他们的聪明机智让人折服。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另外一个聪明机智的九岁孩子——《杨氏之子》。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同学们,读了课题之后,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师:这么说,我姓韩,我就是韩氏之女,你能试试像我这样介绍自己或者同桌吗?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吗?这篇文章出自哪里?《世说新语》,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注释知道的。

非常棒,通过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学习文言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梁清,在父亲被贬后,如何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有才干、有品德的官员的故事。

通过梁清的形象,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勤奋学习、注重品德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在解读文言文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和品德观念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梁清的形象,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勤奋学习、注重品德的品质。

4.学会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梁清的形象。

3.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翻译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译文。

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氏之子》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梁清的形象,讨论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勤奋学习、注重品德。

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21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父亲的朋友做客时,巧妙地拒绝了客人想要儿子陪酒的要求,表现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尊敬长辈,懂得礼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相关阅读材料: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有关聪明孩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聪明孩子的关注,进而导入课文《21杨氏之子》。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21 杨氏之子》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父亲的朋友孔君平面前,巧妙地避开了孔君平的追问,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一定的把握。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视频或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或图片,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视频或图片,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杨氏之子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

21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个孩子的古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二、一读:读通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重点读好以下句子: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②孔/指以/示儿/曰。

(指、示、曰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表达着连续的动作与问答,因此要停顿)(3)引导学生读准全文停顿。

(4)反复熟读。

三、二读:读懂课文1.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引导学生相互解疑。

以下字词古今差异较大,学生比较陌生,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其父:他的父亲。

其:代词,指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

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这。

(5)未闻:没有听说。

未:没有。

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待人接物要机智、幽默,要有礼貌,但也要有分寸。

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机智、幽默的品质,提高待人接物的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1.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机智、幽默的品质,提高待人接物的素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多媒体课件2. 课文文本3. 生字词卡片4. 课堂表演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入课文《杨氏之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体会文中情感。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杨氏之子的聪明表现。

3.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如何应对孔君平的问题?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小组交流学习。

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引导学生运用。

四、课堂表演(1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注意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师引导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of the stor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mart, humorous, andpolit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机智应对幽默风趣待人接物有分寸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世说新语》内容简介:《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主要思想:《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

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

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艺术特色:《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后世影响:《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梁国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砀两郡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一)《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二、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三、读一读,填一填。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整体感知。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五、补充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3)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课堂上老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姓氏歌》,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姓氏的印象,老师鼓励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准确地记住某个姓氏的。

杨晓同学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大量金钱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钱充满了铜臭。

我记住了‘钱’这个姓氏。

”班里一个叫钱军的同学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接着杨晓同学的话说……假如你也姓钱,你会怎样说?能既风趣幽默,又不伤人感情。

参考答案:一、1.(1) 2.(3) 3.(2) 4.(4) 5.(5)二、1.(1)√ 2.(2)√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九岁四、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五、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 (1)(2)(4)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

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

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六、示例:星期六下午,我看到杨晓同学用十元钱买了一大盘“杨”肉串,吃得津津有味,我当时感到原来“钱”和“杨”肉串一样都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我不但加深了对“钱”姓的感情,也记住了香喷喷的“杨”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