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和刘白羽散文的比较
1949_1976散文三大家

1949_1976散文三大家
1949到1976散文三大家是杨朔、秦牧、刘白羽。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山东篷莱人。
其散文特点是:结构精巧,富有诗意。
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
然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秦牧,广东澄海人,出版过《秦牧杂文》。
50年代,除中篇小说外,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等近十部。
其散文特点:知识性文学性结合,“熔知识性于文学性之中”。
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
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
刘白羽,北京人。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报告文学和散文集。
《红玛瑙集》收入了作者60年代初最具特色的那些散文作品,如《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
其散文总的特点是:豪放激越。
因为他参加了40年代的内战,这是他感受和想像的“资源”,也是评价生活的标尺。
这决定了他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
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散文中记叙事件,描绘场面,但最主要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十七年散文 创作 可 分 为两 个 阶段 :99—15 14 9 6年是 第一阶段 ,97—16 15 9 6年 是第 二 阶段。但 这两 个 阶段 的 散文创作 总体上选材方面逃不 出以下内容 :. 1 反映 国家建 设和抗美援 朝战争 ;. 2 对祖 国建设和美好风光 以及英雄人
模仿, 而诗意化和 “ 散神不 散 ” 形 的创 作 理论则 被人们 绝 对化 , 忽视了创作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再看 看十七年 散文 的写作 风格 , 总 体上 是延 安散 文 审美 风范 的延续 。即 其 “ 个性意识的淡化 , 群体意识 的强化 , 散文从 自我 内心 的观 照转向 ‘ 身外大事 ’ 的观照 ; 审美 观念的削 弱, 功利观念 的 强调 ,工具 ’ ‘ 论取 代 了 ‘ 自娱 ’ ; 论 主观抒 情成 分减弱 , 客 观记叙 成分增强 , 抒情 小品体制 让位 给通讯特 写体制 ; 以 文化 ‘ 现代化 ’ 为核心 的‘ 方热 ’ 西 消退 , 民族化 、 大众 化运 动勃兴 , 文 由 多 元 的 横 向 借 鉴 转 向 单 一 的 纵 向 继 散 承 。 ( , 白羽的作 品《 ” 如刘 J 青春 的闪光 》 《 、珍珠 》 金 和《 达莱》 无疑 都贯 穿 了 ‘ ’ 但 大都 是只有 共性 的 ‘ 中“ 我 , 大 我 ’ 而缺少 独具个 性的 ‘ , 自我 ’ 。因此 , 他常 常来不 及对 客观事物进行细致 深入 的观察 与体验 , 出 自己真 实、 写 深 切 、 特 的 内 心 感 受 , 急 于 以 共 同 的政 治 理 念 来 替 独 而
杨朔、刘白羽散文的比较分析

杨朔、刘白羽散文的比较分析
陈昭明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杨朔、刘白羽是当代两位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散文大家,本文从动情的细侧面与战斗的广视角(取材)、诗意的优美与壮美、感情的暗流与激浪、结构的精巧与宏阔、语言的精炼流丽与铺张华丽等方面剖析了两位作家独特的创作范式,杨朔的散文是一种灵秀清逸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散文是一种雄浑壮丽的政论式散文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陈昭明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杨朔与刘白羽散文比较 [J], 杜发海
2.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J], 蔡秋培
3.杨朔、刘白羽和秦牧散文风格之比较 [J], 段凌燕
4.姹紫嫣红总是春——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特色比较谈 [J], 赵秀芬;金玉霞
5.秀美与壮美──杨朔、刘白羽散文的诗意美 [J], 陈秋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6三大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6三大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一、延安散文传统的当代承传:建国以后的散文继承了“延安散文”的传统:个体意识的淡化和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和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的减弱与客观记叙成分的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于通讯特写体制;以文化“现代化”为中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加之改天换地的政治氛围,就决定了建国后“颂歌散文”和“政治散文”的流行。
(参阅洪子诚文学史P135)二、建国后散文创作概说:1、通讯特写:建国初期出现了第一次散文高潮,以通讯、特写为主的通讯型散文体式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如抗美援朝战地通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通讯和报告、歌颂“社会主义新人”的通讯和特写等。
比如1951《谁是最可爱的人》,1952——1953《志愿军英雄传》、1956《志愿军一日》、1953《祖国在前进》、1954——1955《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等。
2、艺术散文:建国后第二次散文高潮是50年代中期,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作家主体创作精神有所恢复,抒情散文有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杨朔《香山红叶》、老舍《养花》、秦牧《社稷坛抒情》、丰子恺《庐山面目》、周立波《灯》、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但接下来的“反右”“大跃进”使这种体式的散文创作又遭到重创。
建国后第三次散文高潮是60年代初的抒情散文创作。
直到60年代初期,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加强艺术民主,作家的创作个性得到一定程度解放,继承古代散文优美意境和现代“美文”优美笔调的一批讲究情景交融、注重意境营造、构思精巧、语言精致、风格多彩的散文才得以出现。
杨朔“诗化散文”,刘白羽阳刚雄放的风格,秦牧融知识、思想、艺术于一体,说理、叙事、抒情并重的基调,吴伯萧、冰心、曹靖华等均自成一体。
3、报告文学:50年代末60年代初,报告文学创作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艺术上也大多突破了新闻通讯的文体局限,比较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以及精心的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因而文学性大为加强。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雪浪花》(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1961)、秦牧《花城》(1962.2)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作家们将发现诗意、创造意境当作散文构思的灵魂,评论家将诗意与意境当作散文审美的重要标准,一个作家散文风格的成熟与否也往往以诗化的成就为依据,在那一时期,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散文大多是以诗意取胜的作品,标志着50年代以寻求意境为内核的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的完成。
当代散文,尤其是1957年反右以后,散文创作几乎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维模式: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暴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更不能触及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作家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表现真实的生活,也就不能真实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新鲜的发现,只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思想表现模式去反映与表现生活。
基于这一种一统的、定向的思维模式,散文在情感的活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豪言壮语”式的抒情定势,说大话、空话、假话被认为是昂扬的格调,时代的抒情;表达作家个人真实的忧乐之情,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感情或小资产阶级情调。
这样以左的共性消融作家的个性,以时代的豪言壮语代替个人情感抒发的具体性、真实性和特殊性,作家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大为减弱。
这种诗化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
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有其历史的渊源,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叙事文学不发达。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文学追求的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最擅长的表达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追求与思维方式。
古代散文的这种构思模式与审美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演,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借景抒情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最基本的构思与表现模式。
20世纪80年代关于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的反思性批评略论

三 江 高 教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o f S a n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g j g y
V o l . 1 2, N o . 3 , S e 0 1 6 p.2
· 综合研究 ·
“ ) 诗意 ” 的 创 造 上。 文 学 评 论 家 洁 泯 ( 即许觉 ( 民) 在《 谈 杨 朔 的 几 篇 散 文》 载《 文 学 评 论》 一 文 中, 较早论及杨朔散文的 1 9 6 2 年第 2 期 ) 诗的意境 , 认为这种诗 的 意 境 , 不 是 别 的, 是生 也是生活与诗的结合。黄政 活与想象的结合 , ( 枢在 《 杨朔的散文艺术 》 载《 上海文学 》 1 9 6 3年 第 1 期) 一文中 , 也细 致 地 分 析 、 解读了杨朔散 文着力 于 诗 的 意 境 创 造 这 一 显 著 特 征 。 他 以 诗与散文创作相类比 , 从杨 朔 散 文 创 造 的 “ 眼” 入手 , 分析其散文的“ 形 散 神 不 散” 的 特 征; 从 “ “ 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 ” 的 表 现 手 法, 挖掘杨朔 散文的思 想 意 境 和 艺 术 效 果 ; 又 从 开 头、 结尾 的设计 , 来分析杨朔 散 文 的 结 构 工 巧 。 评 论 者 紧密结合杨朔的散文作 品 , 进行了较为详尽的 赏析 、 解读 , 并充分肯定了杨朔散文在意境营 构上的 特 点 。 吴 调 公 则 在 《 散文的范围和风 ( 格》 载《 雨花 》 一文中 , 强调指 1 9 6 2 年第 1 0 期) 出杨朔 散 文 诗 意 与 哲 理 的 结 合 与 统 一 。 因 为
刘白羽 、 2 0 世纪 8 0 年代关于杨朔 、 秦牧散文的反思性批评略论
第五章-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抒情散文

2.散文结构、形式上的诗意特征。以古典诗词的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法创造意境,结构上布局精巧、 “曲径通幽”、“疏密有致” 。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作家简介:诗人型的散文家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主要有散文集《亚洲日出》、《海 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九部,其中《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海市》写于 1956-1962年,正是“复兴美文” 时期的“诗化散文” 。
二、“拿散文当诗写”是杨朔散文的一 个重要特征,其诗意主要表现为:
二、《社稷坛抒情》赏析
《社稷坛抒情》是一篇极为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将 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 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 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
本文充分显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特点。由于社 稷坛是祭地的,所以作者首先扣住土地联想,想到古 代帝王祭地的仪式,想到劳动者,想到土壤的形成等 等。又由于社稷坛中央是五色土,进而想到五行,想 到中国的思想文化。而后从五色土的紧紧拼合,想到 了国土的统一。本文的趣味性正是源于知识与知识的 自然衔接。当然,本文真正灵魂是在思想而不在趣味。 遥接万代的联想说到底是为了“穿过历史的隧洞,回 到阳光灿烂的现实”。
将抒情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是秦 牧散文的重要特点。其散文是杂文与随笔的 调合,重知识性,兼以趣味性,思想性,以 知识性去生发趣味性,以思想性统领知识性, 往往围绕的事物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中外 杂谈,从中贯穿着知识、趣味,但落脚点在 现实,即对社会主义生活的感受、理解,所 以他的散文有明显的观念框架和逻辑线索, 名篇有《社稷坛抒情》、《花城》、《土 地》、《古战场春晓》等,其散文结构是博 而能一,滚雪球式的。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有那些不同特点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有那些不同特点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有那些不同特点篇1杨朔、秦牧与刘白羽一道被人们称为当代文坛上鼎立对峙、竞相争辉的三颗散文明星。
他们以各自的姿态展现在时代的面前,秦牧以“知识的花城”,杨朔以诗的意境的创造,刘白羽则是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政治抒情文”。
一、⑴杨朔散文着力于一种严峻的思考、哲理的诗化、深挚的爱恋的诗的意境创造。
严峻的思考,显示其深沉;哲理的诗化,显示其淳净;深挚的爱恋,显示其缠绵。
⑵秦牧散文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是追求丰富的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
⑶刘白羽的作品雄浑、豪放。
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烂。
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抒情气氛、词藻华丽的语言,构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二、⑴杨朔在构成上讲究严谨有致,层次清晰,要求首尾呼应,布局疏密有间,虚实相生,达到小中见大,曲以致深的艺术效果。
⑵秦牧在处理题材和突出主题上迂回曲折,把许多新鲜的事物、知识穿织在一起,自然地表达出来。
⑶刘白羽的散文结构讲究潇洒跳脱和严谨简练的结合。
善于在“现实——历史——现实”中运用对照、反复、疏与密、虚与实等手法来构成散文的波澜。
三、⑴杨朔善于将口语和古典诗词熔于一炉。
在写作时惜墨如金,这就使他的文字常有“精钢百炼,渣滓尽去”之精炼,又有古文字的斑斓和口语之活泼相融合的韵味。
⑵秦牧重视语言修辞,在酣畅淋漓、亲切恳挚中引入大胆的想象,在丰富华丽的词藻中倾入热烈的事情。
⑶刘白羽笔墨热烈,粗犷而又华美。
他的文字总是含有绚丽的色彩,火热的情感。
他描绘的自然背景常常像油画一样鲜明、绚丽而又富有层次感。
总结:杨朔的散文,捕捉生活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
一花一叶,由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具有新颖隽永的特色,比较诗化;秦牧的散文,谈古论今,海阔天空,如林中漫步,灯下谈心,趣味性与幽默性相辅相成;刘白羽的散文,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激情洋溢,意境深远,文字优美,集诗情、政论熔于一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桥流水VS大江东去
新中国的散文创作与其他文类创作一样,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位居文学主流,也代表了时代风尚;作为新中国著名散文作家的杨朔、刘白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们在我国代文学史上并驾齐驱,他俩创作风格迥然不同,各自表现出饶有特殊情致的风味和格调。
像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一样,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清逸灵秀的诗化散文,似在花前月下编织着锦绣美景,具有“小桥流水”的特色;刘白羽的散文则是一种雄浑壮丽的散文,犹如站在时代的巅峰,向人们演说着人生的大课题,具有“大江东去”的气魄。
以前,人们会比较豪放派跟婉约派;今天,小桥流水也对上了大江东去,让我们细细比比他们两家的区别吧。
一、从他们创作的思想特色,创作角度两说:杨朔满腔热情地表现和歌颂劳动人
民的劳动和智慧,思想和品质,这是他散文创作中十分突出的思想特色.他是个
性格内向,感情蕴藉的人,因而在作品的感情抒发上,常常采用隐而不宣的
手法,将感情潜藏在艺术形象之中。
如《香山红叶》,文章通篇都是写到香
山欣赏红叶,直到结尾,我们才领悟到,作者前前后后都在写热爱社会、热
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
而刘白羽则是个截然相反的人,他常为新时代留影,
给创业者立传,是他散文的思想特色.人们称他为军旅的号手,他的散文就是进
军的号角,嘹亮的战歌.他曾说过:"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
着时代的脉搏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去.(长江三日&;里,他借三峡雄浑,险
峻的山势水势,山影云影.日光水光来歌颂我们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祖国,歌颂
我们千万代与险滩恶水战斗而前进的人民。
二、从他们的创作手法来看:.杨,刘许多散文尽管都在追求一种精神旨趣,追求一
种观念的表达,都采用托物抒情.借物喻志的手法。
但是刘文多客观的景观渲
染,言山水则忘却自我.如《长江三日》里的第一日中"器塘峡中.激流澎拜.涛如
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又如《日出》的中"这时间.那条
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
照明了".初看这些客观的景观描写似乎与人的精神不相关联,其实写景是为了
写情.托物是为言志.正是借描写自然风光来歌颂与险滩恶水战斗的人们一定
能战胜黑暗,漩涡,险滩,走向光明的未来.杨文直叙一物后.便坦率地生发出许
多感慨.将自己观念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娓娓诉来,少隐微而具晓畅.字里行间均
是作者言情标志之语.如《雪浪花》里,"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一浪高似一浪,
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
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又如《荔枝蜜》中,"这些可爱的小生灵
啊!--.蜜蜂在酿蜜.蜜蜂更是在酿造生活".无论是"浪花还是"蜜蜂",都是为表达
作者的一个观念:人民群众是新生活的创造者和保卫者,从而尽情讴歌劳动人
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从他们的风格来说:杨朔散文的.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静态刻
画.如(茶花赋)里对各类梅花,茶花的描写.其次是语言的亲切淡远.如(拇市)中"
我正看得出神,眼前刺溜一声.水里飞出另一条鱼,展开翅膀.贴着水波飞出老
远.又落下去"第三.是情感细腻.意境含蓄.如(雪浪花)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副美
的图景,作者把对于中国劳动人民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美融注
在雪浪花击礁石的壮美景象之,给景色以新的生命,凝成一种令人陶醉的诗的
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刘白羽散文的"阳刚之美"则表现在:首先是作品
的动态气势.如&;长江三日&;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汇入
东海,气势雄伟,姿态壮美,加上各种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织成动态雄奇的画.其
次为语言的痛快洒脱,刚劲有力.如(长江三1)里描写船过青滩:"江面陡然下降.
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巨浪向船头劈开.一下又激荡开去."作者写景状物运用刚
健有力的语言表现出这种雄浑,奔放的景象.第三,是情感表达的高亢,激扬.如
(长江三1)第一写"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
和江流搏斗而前。
四、从他们各自创作的主张来说: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
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
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
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点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他的散文结构
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语言绚丽,声音铿锵,气势雄浑是他散文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