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

合集下载

番茄主要病害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番茄主要病害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的应用 ,可以大大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效率 , 缩短 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
收稿 日期 :2 1 - 4 2 0 10— 5
基金项 目:河北省科 技支撑计划项 目( 1 2 1 2 一 ) 1 20 0 D 3 ;河北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2 10 0 6 ) C 0 0 0 8 0 作者简介 :宋建军( 93 ) 16 - ,男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为番茄抗病育种 。E malsnj 3 a o.o c - i o g 6 @yho cn.n : j
11 番 茄黄化 曲叶病毒 病 .. 2
病 初期 下部 叶 片变黄 ,后 期萎 蔫枯 死 。有 时仅 出现 植 株 的一边 萎 蔫 ,而另一 边仍 正 常生长 。病 情 由下 向上 发 展 ,后 期 除顶 端 一 些 叶 片外 ,整 株 叶 片 枯
死 。剖开病茎 ,维管束变褐色 。病菌在土壤 中越 冬 ,笠 年 随雨 水 、灌 溉 水 及 土 壤 传 播 。 土温 2 8c c
die s e itn e i e o h o ti p an n f cie wa s t o to s a e .Molc lrm ak s a e r ssa c s on ft e m s m o ̄ ta d e e t y o c n r l e s s v di e ua rer t c nq e p o ie e e cal u pl e h iu r vd s a b n f i p emena yt ol rt m ao ds a e rssa c whc an r ie b e dn i s t r o o o f t ie s e it n e, ih c as r e ig e ce c i ic n l y ieni ig ds s e it n o u n DNA e e e iel n apdy Th a er i f in y sgnf a t b i y d tyn iea e r ss a tlc s o f lv l prcs y a d r il. e p p rve d h sau f i o ̄ n o ao die s s n t e e e c o e s n e iwe te t ts o mp a tt m t s a e a d h r s arh prgr s o m oe uar lc l ma e r k r rf o die s ss a c e e n t mat Th tia i f h s oe ua a er r e - s itd s lci s a e r it n g n s i o e e o. e u i t l on o e e m lc lrm r s i ma k ra sse ee on z t k n t wa s u f r r . salop t o wa d

园艺及园林观赏植物抗病基因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园艺及园林观赏植物抗病基因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在结 构上具 有一定 的相似性 。这 些共 同的结 构域包 括丝 氨
酸/ 氨酸蛋 白激 酶( r e tro ie kn s, T (、核苷 苏 s i — h e nn iae s I) en 酸结 合位 点(u l t ebn ig s eNB ) n c oi idn i , S ,富含亮 氨酸重 e d t
等人H选取TI 日 R与N S B 保守区域 中间的一段内含子序列 ,做
IL F P,绘制 向 日葵抗霜霉病 基因簇的 图谱 。通过 制作精 细 的遗传 图谱 ,将黄瓜抗黑星病基 因定位于染色体基 因座— 砌 匕。 Mie等人 通过克隆香 蕉中的RGA,开发RF P lr l L 分子标记 , 构建香蕉遗传图谱 ,为进一步研究香蕉抗病基因的进化奠定基
中国园艺文摘 2 年第4 02 1 期
园艺及 园林观 赏植 物抗病基 因类似 物 的研究进展
习瑶琚 ,于丽霞’ ,张亚萍 ,李 斌 ,高 则睿。 ,鄢 波’
(. 1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 0 2 ,2 云南烟 草科学研 究院 ,云南 昆明 6 0 o) 524 . 5 16
第一作 者简介 :习瑶瑁 (98 ) 18 -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
分子生物学方 面的研究 。
在斑 茅根、茎、叶 中组 成型表达 ,且 其表达 受外源 信 号 分
子 水 杨 酸 和 过 氧 化 氢 的上 调 作 用 ,推 测 其 可 能 在 斑 茅
的 抗 病 性 中具 有 一 定 的 作 用 。B d k 人 以 细 弱 翦股 ua 等
分析 ,揭示 出几个紧密相连的NB - RR家族基因簇 。 SL
中有两 种抗霜 霉病 反应 机制 ,其 中CC NB - RR类 抗病 - S L 基 因 可 能 控 制 第 二 种 反 应 机 制 ,即 增 强 染 病 程 度 ,而 TI NB — R R— s L R类抗 病基 因可 能控制第一种 反应机制 ,即 限 制病 原 菌 的 生长 。抗 向 日葵 霜 霉 病 基 因的 表达 受 到 24 ,-D、水杨酸 及创伤的诱导 【。构 建抗霜霉病 N S RR 3 l 1 B -L

番茄抗叶霉病的生理指标分析

番茄抗叶霉病的生理指标分析

番茄抗叶霉病的生理指标分析作者:刘冠赵婷婷薛东齐杨欢欢姜景彬李景富许向阳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9期摘要:为明确番茄叶霉病过敏性坏死反应中的活性氧代谢、细胞保护酶和激素含量的变化,通过对番茄叶霉病抗病材料HN19(含Cf-19)、HN42(含Cf-11)、Ontrio7516(含Cf-5)和感病材料 Money Maker(含Cf-0)分别接种叶霉菌生理小种1.2.3.4。

结果表明:在接种72 h后,不亲和互作体系(抗病材料)出现坏死斑,番茄叶片活性氧的积累在接种后3、15 d 出现2个峰值,而亲和互作体系(感病材料)只在接种后5 d产生1个峰值。

不亲和互作体系中,第1次活性氧含量的高峰伴随着过敏性坏死反应(HR),表明高浓度的活性氧会导致细胞死亡。

通过对亲和互作及非亲和互作体系中的细胞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激素(乙烯、水杨酸、脱落酸)含量分析发现,含有不同Cf基因的番茄品种在活性氧的积累、细胞保护酶活性及激素含量上存在相对统一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番茄叶霉病;过敏性坏死;ROS;保护酶系;激素中图分类号: S436.412.1+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9-0133-05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主要蔬菜作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2年全球番茄产量1.62亿t,创造了550亿美元的净利润[1]。

番茄叶霉病(Cladosporium fulvum)是番茄保护地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被侵染后既降低番茄的产量,又影响果实的品质,有时甚至使植株死亡[2]。

番茄Cf抗病基因介导对叶霉菌的抗性遵循基因对基因假说,抗病基因Cf与无毒基因Avr的相互作用使得抗病品种对生理小种产生特异性识别。

有研究表明,Avr9/Cf-9和Avr4/Cf-4介导番茄产生的过敏坏死在产生速度、强度和组织特异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摘要:以携带抗叶霉病基因Cf-16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材料Ontario 7816为母本,感病材料07880为父本配置杂交,以亲本及其F2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SSR和AFLP技术筛选与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

结果表明,鉴定到与Cf-16基因连锁的SSR标记1个、AFLP标记5个,并将AFLP 标记E-ACA/M-TCG219转化为AFLP-SCAR标记并应用于种质资源筛选,筛选出3份携带Cf-16基因的番茄材料,为抗叶霉病育种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叶霉病;Cf-16基因;SSR标记;AFLP-SCAR标记叶霉病是由褐孢霉属(Fulvia)褐孢霉[Fulvia fulva (Cooke)Cif.]引起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主要病害之一,既影响番茄产量又影响果实品质,从而造成经济损失[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番茄叶霉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之一。

但是防治番茄叶霉病是十分困难的,主要是由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十分迅速,育成含有新的Cf抗病基因的栽培品种不久后,就会分化出侵染该基因的新致病生理小种。

目前,国内番茄抗叶霉病育种中普遍应用的Cf-4抗病基因已被侵染,侵染Cf-9抗病基因的生理小种在华北地区也被检测出来[2]。

已报道至少有24个抗叶霉病基因被发现,它们能够克服不同的叶霉病生理小种[3],因而利用新的、具有较高抗性的Cf抗病基因将是我国叶霉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番茄与叶霉病病原菌的互作遵循“gene-for-gene”学说[4],开展番茄抗叶霉病育种工作要根据当地叶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利用抗病基因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进行鉴定。

传统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多抗性新材料及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而且还易受环境条件、接种技术等影响,从而导致鉴定结果不稳定。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摘要:以携带抗叶霉病基因Cf-16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材料Ontario 7816为母本,感病材料07880为父本配置杂交,以亲本及其F2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SSR和AFLP技术筛选与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

结果表明,鉴定到与Cf-16基因连锁的SSR标记1个、AFLP标记5个,并将AFLP 标记E-ACA/M-TCG219转化为AFLP-SCAR标记并应用于种质资源筛选,筛选出3份携带Cf-16基因的番茄材料,为抗叶霉病育种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叶霉病;Cf-16基因;SSR标记;AFLP-SCAR标记叶霉病是由褐孢霉属(Fulvia)褐孢霉[Fulvia fulva (Cooke)Cif.]引起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主要病害之一,既影响番茄产量又影响果实品质,从而造成经济损失[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番茄叶霉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之一。

但是防治番茄叶霉病是十分困难的,主要是由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十分迅速,育成含有新的Cf抗病基因的栽培品种不久后,就会分化出侵染该基因的新致病生理小种。

目前,国内番茄抗叶霉病育种中普遍应用的Cf-4抗病基因已被侵染,侵染Cf-9抗病基因的生理小种在华北地区也被检测出来[2]。

已报道至少有24个抗叶霉病基因被发现,它们能够克服不同的叶霉病生理小种[3],因而利用新的、具有较高抗性的Cf抗病基因将是我国叶霉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番茄与叶霉病病原菌的互作遵循“gene-for-gene”学说[4],开展番茄抗叶霉病育种工作要根据当地叶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利用抗病基因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进行鉴定。

传统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多抗性新材料及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而且还易受环境条件、接种技术等影响,从而导致鉴定结果不稳定。

番茄育种1

番茄育种1

抗TMV基因
TMV-2:比TMV-1抗性强,但与黄化基因nv连锁。
TMV-22:与TMV-2属等位基因,但对TMV病毒 株系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别。
TMV-2/TMV-22的杂合系具有更广泛的抗病性
(2)青枯病:比较复杂,有人认为是隐性遗传,也有人认为 抗对感为不完全显性。
(3)叶霉病:抗病为显性,大多表现为质量性状的遗传。发
5、其他分类方法
按照果实大小分类: 可分为大番茄、串番茄和樱桃形番茄。 Ø 大番茄是指目前生产中一般性的果实在130~250 克或以上的品种。 Ø 串番茄是指类似于葡萄的一串番茄,一般为5~7 只,其中4~6只基本上一起成熟。串番茄的果形 较小,一般为100~130克,目前该类型的番茄品 种还须依靠进口。 Ø 樱桃形番茄的果实较小,一般单果重10~20克, 也有50~60克的。
耐贮性: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
2、产量性状 (1)果重:优势不显著,F1中间偏小。 (2)结果数: F1中间偏多果。 3、早熟性 早熟对晚熟为显性或部分显性。至少涉及4对基因。
第三节 主要育种成就与研究进展
1、我国番茄育种的育种进程 2、番茄育种取得的主要成就及进展 3、我国番茄育种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途径
1.1起源
1.2种质资源
2、开花授粉与性状遗传 2.1开花、授粉与受精 2.2 性状遗传
简介:番茄(tomato)
• 番茄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用作物。 • 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 三元。 • 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 • 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 • 主产国:美国、苏联、意大利和中国。 • 种植方式:温室、塑料大棚及其他保护地 设施栽培。
一、我国番茄育种的育种进程

08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相关基因剖析

08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相关基因剖析

Ottawa 770B LLnn
感(病)





Bombay llNN
免(疫)





观察菌系比
78:27:23:5
理论比例(9:3:3:1)
75:25:25:8
符号说明:L和N为两个不同的抗病基因;aL为对L的隐性毒性基因,AL为其显性无 毒性基因;aN为对N的隐性毒性基因,AN为其显性无毒性基因
• 只有当具有相应抗病基因的植物与具有 无毒基因的病原物相遇时,才会激发植 物的抗病反应,其他情况下二者表现亲 和,即寄主感病
寄主植物与病原菌之间“基因对基因”关系的简要模型 A. 通用模式 B. 一种特殊模式
小麦—小麦锈菌系统“基因对基因”关系的简要模型 “-”表示不亲和反应(抗病);“+”表示亲和反应(感病) (1)抗病基因Hx和非毒性基因Px为显性基因,这是最普通的模式 (2)病菌显性逆转,Hx表示抗病基因,Px表示毒性基因 (3)寄主显性逆转,Hx表示感病基因,Px表示非毒性基因 (4)病菌和寄主双方发生显性逆转,Hx表示感病基因,Px表示毒性基因
R基因编码R蛋白的结构特点
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 • 抗病蛋白的NBS区有3个特征保守区,
– 第1区域为磷酸结合环(P-loop),又称激酶la(Kinase la),其共有序列为GM(GPP)GNGKTT(aPT)
– 第2区域为激酶2,共有序列为X(XPR)XaaaaDDV(WPD) – 第3区域为激酶3a,其保守区为SraaaT(TPS)R • R基因编码产物中NBS的存在,表明R基因的功能之一 是磷酸化,通过磷酸化识别配体,导致一系列抗性反 应的发生

番茄抗病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抗病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番茄抗病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樊佩知;王志敏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年(卷),期】2024(36)2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番茄抗病基因的最新进展,探讨番茄抗病基因的分子育种应用,为番茄抗病育种提供有效策略。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选取番茄叶霉病、晚疫病、枯萎病、黄化曲叶病毒病这4种常见病害,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提出了我国番茄抗病基因的分子育种建议。

【结果】研究发现,番茄抗病基因的分子育种应用可有效提高番茄的抗病能力,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番茄抗病育种是当前番茄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结论】番茄抗病基因在番茄抗病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应继续关注番茄抗病基因的育种研究。

【总页数】7页(P3-9)
【作者】樊佩知;王志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
【相关文献】
1.番茄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2.番茄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3.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4.主要抗病候选基因在猪抗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5.主要抗病候选基因在牛抗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摘要:以携带抗叶霉病基因cf-16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材料ontario 7816为母本,感病材料07880为父本配置杂交,以亲本及其f2代分离群体为研究材料,采用ssr和aflp 技术筛选与抗叶霉病基因cf-16连锁的分子标记。

结果表明,鉴定到与cf-16基因连锁的ssr标记1个、aflp标记5个,并将aflp 标记e-aca/m-tcg219转化为aflp-scar标记并应用于种质资源筛选,筛选出3份携带cf-16基因的番茄材料,为抗叶霉病育种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叶霉病;cf-16基因;ssr标记;aflp-scar标记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9-2066-04叶霉病是由褐孢霉属(fulvia)褐孢霉[fulvia fulva (cooke)cif.]引起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主要病害之一,既影响番茄产量又影响果实品质,从而造成经济损失[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解决番茄叶霉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途径之一。

但是防治番茄叶霉病是十分困难的,主要是由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十分迅速,育成含有新的cf抗病基因的栽培品种不久后,就会分化出侵染该基因的新致病生理小种。

目前,国内番茄抗叶霉病育种中普遍应用的cf-4抗病基因已被侵染,侵染cf-9抗病基因的生理小种在华北地区也被检测出来[2]。

已报道至少有24个抗叶霉病基因被发现,它们能够克服不同的叶霉病生理小种[3],因而利用新的、具有较高抗性的cf抗病基因将是我国叶霉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番茄与叶霉病病原菌的互作遵循“gene-for-gene”学说[4],开展番茄抗叶霉病育种工作要根据当地叶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利用抗病基因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进行鉴定。

传统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直接影响多抗性新材料及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而且还易受环境条件、接种技术等影响,从而导致鉴定结果不稳定。

抗病育种是一个长期策略,合理利用抗病种质资源保持持久抗性十分重要。

分子标记技术为快速筛选鉴定抗病基因提供了有力手段,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番茄叶霉病抗病基因的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cf-4和cf-9基因紧密连锁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milky way位点;cf-2和cf-5基因紧密连锁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cf-6基因同样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cf-11、cf-12和cf-19基因也分别被定位于染色体上[5-10]。

本研究应用ssr和aflp标记方法对cf-16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并将获得的与cf-16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从而为开展cf-16基因的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番茄抗叶霉病材料ontario 7816(含cf-16基因,不含其他抗叶霉病基因)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提供;番茄感病亲本材料07880(不含任何抗叶霉病基因),亲本杂交(ontario 7816为母本,07880为父本)的f1代,f1代自交获得的f2代分离群体,番茄感叶霉病通用对照品种money maker(含cf-0基因),番茄叶霉病优势生理小种1.2.3.4[11]以及64份番茄自交系种质均由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收集、分离和鉴定。

1.2 方法1.2.1 接种方法及病情分级标准接种采用喷雾接种法[10]。

接种苗龄为4片真叶期,浓度为107个孢子/ml。

接种后3 d内保持相对湿度100%,温度22~25 ℃,使叶霉菌进行繁殖,3 d后相对湿度降至80%保持11 d,接种14 d后调查发病情况。

单株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接种叶有直径1 mm的白斑或坏死斑;3级——接种叶有直径2~3 mm的黄化斑,叶背面有少量白色霉状物;5级——接种叶有直径5~8 mm的黄化斑,叶背面有许多白色霉状物;7级——接种叶有直径5~8 mm的黄化斑,叶背面有黑色霉状物,同时上部叶片也有黑色霉状物;9级——接种叶病斑上有大量孢子,上部叶片也有孢子形成。

1.2.2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抗、感池的建立叶片基因组dna 的提取采用ctab法[12],以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完整性,分光光度计测定dna的浓度,调整各样品dna浓度为50 ng/μl。

从f2代分离群体中随机选取10株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参照michelmore等[13]的混合分组分析法,建立抗病池和感病池,各取等量的dna混合,对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1.2.5 aflp-scar标记的转化用灭菌的手术刀片切割目标差异条带,溶解于30 μl ddh2o中,37 ℃过夜,12 000 r/min离心10 s,以上清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体系同选择性扩增体系。

对扩增产物的目标片段进行回收,克隆于peasy-t1载体,转化后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及ecorⅰ和mseⅰ核心引物序列设计scar引物,并对两亲本、混合基因池及f2代单株进行pcr扩增。

2 结果与分析2.1 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及遗传分析2.2 ssr分析2.3 aflp分析2.4 aflp-scar标记的转化2.5 种质资源鉴定对64份番茄自交系种质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共筛选出16份抗叶霉病材料,应用获得的aflp-scar引物进行分子鉴定(表1),共鉴定出3份含有cf-16基因的抗叶霉病番茄材料分子标记检测和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完全吻合,说明获得的分子标记是可靠的,不仅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分子标记的实用性与准确性,而且完全可以在番茄抗叶霉病育种中应用。

3 小结与讨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加拿大和美国就开始番茄叶霉病抗病育种研究,并从栽培番茄及野生番茄中筛选出多个抗源应用于番茄抗病育种。

目前,国内育成的抗叶霉病番茄品种应用的是cf-4和cf-9基因。

从国内各地区关于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监测结果来看,能够侵染cf-4基因的生理小种1.2.3.4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cf-4基因已经丧失抗性,并发现侵染cf-9基因的生理小种1.2.3.4.9[2]。

利用具有较高抗性的基因是我国叶霉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目标。

抗病育种是一个长期工作,因而提前对较高抗性、且尚未应用的叶霉病抗病基因cf-16进行研究,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在时间上获得主动权,为应对新分化的致病性更强的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做好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快速地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应用ssr标记方法,根据与cf-16基因连锁的ssr 标记tom144-145,将cf-16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与kanwar等[17]通过经典遗传定位的结果相同。

aflp标记技术同样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本研究中共获得5个与cf-16基因连锁的标记,其中标记e-aca/m-tcg219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为4.7 cm,小于5.0 cm,能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但是,aflp标记方法的操作比较复杂,并且需要经过酶切、连接等步骤,操作昂贵,不适于大规模及大群体的选择使用,因此,本研究试图将aflp标记转化为以pcr为基础的scar标记。

根据测序后获得的序列信息,将e-aca/m-tcg219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经f2分离群体人工接种鉴定验证,吻合率为90%以上,表明筛选出的aflp-scar标记能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参考文献:[1] higgins v j, hollands j. prevalent races of cladosporium fulvum in southern ontario and their benomyl sensitivity[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87,9(1):32-35.[2] 柴敏,于拴仓,丁云花,等.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致病性分化新动态[j].华北农学报,2005,20(2):97-100.[3] kerr e a, bailey d l. resistance to cladosporium fulvum cke obtained from wild species of tomato[j]. canadian journal botany,1964,42(11):1541-1554.[4] joosten m, de w p. the tomato-cladosporium fulvum interaction: a versatile experimental system to study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1999,37(1):335-367.[5] dickinson m j, jones d a, jones j d. close linkage between the cf-2/cf-5 and mi resistance loci in tomato[j]. 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1993,6(3):341-347. [6] grushetskaya z e,lemesh v a, poliksenova v d,et al. mapping of the cf-6 tomato leaf mould resistance locus using ssr markers[j]. 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s,2007(82):7-11.[7] haanstra j p w, laug?魪 r, meijer-dekens f,et al.the cf-ecp2 gene is linked to, but not part of, the cf-4/cf-9 cluster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 in tomato[j].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1999,262(4):839-845. [8] 赵婷婷,宋宁宁,姜景彬,等.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2的分子标记筛选及种质资源鉴定[j]. 园艺学报,2012,39(5):985-991.[9] 许向阳.番茄叶霉病抗病基因cf-11、cf-19的分子标记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7.[10] wang a, meng f, xu x, et al.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cladosporium fulvum resistant gene cf-6 in tomato by rapd and ssr methods[j]. hortscience,2007, 42(1):11-15.[11] 李春霞,许向阳,康立功.2006-2007年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监测[j]. 中国蔬菜,2009(2):42-45. [12] murray m g, thompson f w. rapid isol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lant dna[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80,8(19):4321-4326.[13] michelmore r w, paran i, kesseli r v. 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resistance genes by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a rapid method to detect markers in specific genomic regions by using segregating popul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1,88(21):9828-9832.[14] vos p,hogers r,bleeker m,et al. aflp: a new technique for dna fingerprinting[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5,23(21):4407-4414.[15] lincoln s, daly m, lander e. constructing genetic maps with mapmaker/exp 3.0[m]. 3rd ed. massachusetts:whitehead institute technical report,1992.[16] suliman-pollatschek s, kashkush k, shats h, et al. generation and mapping of aflp, ssrs and snps in lycopersicon esculentum[j]. 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2002,7(2a):583-598.[17] kanwar j s, kerr e a, hamey p m. linkage of cf-12 to cf-24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tomato leaf mold,cladosporium fulvum cke[j]. tomato genetics cooperative report,1980(30):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