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病原菌初报
温室蕃茄的叶霉病的症状与防治

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注意农药使用时的安全间隔期。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制剂
01
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
菌等,可有效抑制叶霉病的发生。
增加有益菌群
02 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
群,拮抗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合理使用生物防治措施
03
结合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综合治理叶霉病,确
02
发病原因
病原菌
01
02
03
灰霉菌
灰霉菌是导致温室蕃茄叶 霉病的主要病原菌,适宜 在20-25℃的环境下生长 繁殖。
交链孢菌
交链孢菌也是叶霉病的病 原菌之一,其适宜在2530℃的环境下生长。
其他菌类
其他可能引发温室蕃茄叶 霉病的病原菌包括链格孢 菌、枝孢菌等。
气候因素
湿度
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原菌 的繁殖,叶霉病的发生率 会相应增加。
合理轮作
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合理浇水施肥,增 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药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每隔7-10天 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应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菌剂,以降低病菌 的抗药性。
保温室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04
防治案例
某温室蕃茄叶霉病防治成功案例
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后期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卵圆形 的灰白色大斑,上面生长出黑色霉层,叶片背面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防治措施
加强温室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菌传播;使用抗病品种;药 剂防治,如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定期喷洒。
番茄叶片发霉是什么原因?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措施.doc

番茄叶片发霉是什么原因?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措施番茄叶霉病是一种由病菌引起的疾病,在发病初期一般由叶片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叶片背面出现霉层,该病会逐渐向番茄全株蔓延,也会影响到番茄的果实,使其失去食用价值,因此对于番茄的产量影响甚大,那么对于该病如何才能有效进行防治呢?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介绍。
(一)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和非茄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
2、种子消毒:无病种子可减轻田间由种子带菌引起的初侵染。
引进种子需要进行种子处理,采用温水浸种。
利用种子与病菌耐热力的差异,选择既能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又不损伤种子生命力的温度进行消毒。
对于温室栽培的番茄种子宜选择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以清除种子内外的病菌,取出后在冷水中冷却,用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取出种子后用清水漂洗几次,最后晒干催芽播种。
3、高温闷棚:选择晴天中午时间,采取两小时左右的30-33℃高温处理,然后及时通风降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4、加强棚室管理:及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采用双垄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方式,除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外,还可以明显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从而抑制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再侵染,并且地膜覆盖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传播。
根据温室外天气情况,通过合理放风,尽可能降低温室内湿度和叶面结露时间,对病害有一定的控制效应。
及时整枝打杈、植株下部的叶片尽可能的摘除,也可增加通风。
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
5、选用抗病品种,严把育苗关;目前推广的品种中高抗叶霉病的有佳粉15、佳粉16、佳粉17、中杂7号、沈粉3号、佳红15等,可因地制宜,选用种植。
(二)药剂防治喷雾施药应在发病初期,以上午用药为宜,先摘除病叶,再喷洒药液,要注意叶背面用药。
轻微发病时,喷施有效成分为甲基硫菌灵、氟硅唑、嘧菌酯、多抗霉素等兑水喷雾,一般每隔5-7天喷施一次。
(三)生物防治使用兑水喷雾,300倍稀释,每隔5-7天喷施一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用药时间间隔,一般喷施2-3次即可见效。
菜农需早防早治番茄叶霉病

CATALOGUE 目录•番茄叶霉病的症状及危害•番茄叶霉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方法•菜农需注意的问题•总结叶片花和果实番茄叶霉病的症状品质降低染病的果实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降低果实的品质和口感,影响销售和收益。
产量下降叶霉病对番茄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植株早衰,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困难叶霉病一旦发生,防治比较困难,即使使用多种药剂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长期使用药剂还会增加成本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番茄叶霉病的危害病原菌菌丝体番茄叶霉病的病原番茄叶霉病的传播途径030201农业防治使用生物农药选用对叶霉病有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
增加生物多样性在田间种植多种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使用硫磺粉、百菌清等烟熏剂进行熏蒸。
合理使用药剂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产生药害和环境污染。
预防为主化学防治VS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叶霉病有抗性的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抗病品种。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及时清除病叶、病果,减少病源,防止病害扩散。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使用农药症状识别对番茄叶霉病的认识病原菌发病规律对防治方法的掌握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对菜农的建议重视预防菜农要提高对番茄叶霉病的认识,加强预防意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及时治疗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方法,控制病情的蔓延。
科学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番茄生长。
配合防治菜农之间要相互配合,共同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
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

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摘要:论述了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病害症状、病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防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冬季蔬菜生产和供应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但是,温室大棚周年生产,轮作倒茬受到限制,致使温室大棚番茄叶霉病危害加重,影响了番茄品质和市场的正常供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了解病害症状、病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才能指导菜农及时做出防治措施。
1病害症状发病番茄植株叶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条件适宜时,病斑正面也长出黑霉,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
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或果柄染病,症状与叶片类似。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番茄叶霉病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
第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3发病条件病菌发育温限9~34℃,最适生长温度20~25℃。
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需15d左右。
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
连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5℃,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防治措施4.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佳粉15号、双抗2号等抗叶霉病的番茄品种,可有效减轻番茄灰霉病的危害。
4.2种子处理播前种子用53℃温水浸种30h,捞出晾干后播种。
4.3合理轮作与茄科类作物实行3a以上轮作。
4.4采用生态防治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度条件。
大棚番茄叶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棚番茄叶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番茄叶霉病是目前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番茄上为害较重。
该病发展迅速,常在短期内暴发成灾。
严重发病的大棚病株率高达100%,病叶率达60%以上,造成严重损失。
1 病害症状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果实等。
叶片染病,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褐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
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现黄褐色干枯。
果实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上相似。
2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中黄枝孢霉(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侵染所致。
病菌通过空气传播,从叶背的气孔侵人。
病害发生主要与温湿度有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其中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22℃的温度条件下,只要叶面持续4h有水膜,即可诱发病害。
若棚内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大于90%,3天内叶霉病可以从无到有,并且严重发生,如不加任何控制,一周内可致毁棚、绝产。
弱光照利于叶霉病的发生。
3 防治技术大棚番茄叶霉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生态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3.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品种中高抗叶霉病的有佳粉15、佳粉16、佳粉17、中杂7号、沈粉3号、佳红15等,可因地制宜,选用种植。
3.2 播前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min,以清除种内外的病原。
处理完后,最好再用清水漂洗几次,以清除初次水中和种表附着的病原体,再阴干播种。
3.3 合理安排棚内作物轮作大棚栽培番茄,最好统一安排与瓜类或其他茄科蔬菜进行三年轮作,可有效排除土壤中残存的菌源。
3.4 温室消毒在难于轮作换茬的棚内,栽苗前按每37m3空间用0.25kg硫磺粉和0.50kg锯末混合,分装几处点燃,密闭熏闷24h杀菌,一天以后再栽苗,或用45%百菌清烟剂按每110m2用0.25kg的剂量熏闷一昼夜的办法进行室内和土表消毒。
番茄叶霉病如何防治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方法

2023-11-11contents •识别番茄叶霉病•农业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方案推荐目录01识别番茄叶霉病症状识别花果叶片病原菌识别传播途径:空气传播。
发病条件:温度20~25℃,湿度80%以上,阴雨天气较多,光照不足,保护地湿度大,通风不良,植株郁蔽等。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02农业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处理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常见的种子消毒方法包括温汤浸种和药剂拌种。
温汤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50℃左右的温水中,并不断搅拌,直到水温降至室温。
这样可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药剂拌种是将种子与药剂混合,以达到杀菌效果。
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合理轮作制度精耕细作03物理防治方法高温闷棚原理01方法02注意事项03原理方法注意事项阻隔病原菌方法在温室大棚内布置紫外线灯具,对棚内空气和表面进行照射消毒。
原理利用紫外线照射病原菌,破坏其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
注意事项紫外线灯具应选择合适波长和功率的灯具,以达到最佳消毒效果;同时,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一定伤害,操作时需注意安全防护。
紫外线消毒04化学防治方法嘧菌酯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
预防用药氟硅唑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
苯醚甲环唑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丙环唑43%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
春雷霉素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
治疗用药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嘧菌酯春雷霉素丙环唑注意事项注意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05生物防治方法1使用生物农药23使用生物农药预防番茄叶霉病的发生,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扩散。
预防为主针对番茄叶霉病,可以选择含有真菌、细菌或病毒等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农药,这些成分可以针对性地防治病害。
选择合适的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药害或污染环境。
植丰宁防治番茄叶霉病试验初报

三、 结语
植 丰 宁 防 治 番茄 叶霉 病 在 设计 的 2 浓 度 下 有 一 定 防 治 效 种
茄 初 果期 果 实 约 乒 乓 球 大 小 时 喷 第 一 次 药 , 6月 2 1日和 6月 2 8 日分 别 喷 第 二 、 次 药 , 于 上 午 1 左 右 棚 内 的 番 茄 无 露 滴 三 均 0时 时 开 始 施 药 , 药 器 械 为 利 民牌 背 负 式 手 动 喷 雾 器 (兰 州 利 民 施
二、 结果 与分析
㈠ 防治 效 果 对 所 得 数 据 进 行 差 异 显 著性 分 析 ( 表 1 的 见 )
结 果 表 明 ,供 试 药 剂 植 丰 宁 8 0倍 液 及 5 0倍 对 番 茄 叶霉 病 均 0 0 有 防 治 效 果 , 喷 3 次 药 后 相 对 防 治 效 果 分 别 为 5 . 0 和 9 3% 8 . 3 , 与 清 水 对 照 呈 极 显 著 差 异 , 时 植 丰 宁 5 0倍 液 防 治 14 % 均 同 0 效 果 与 植 丰 宁 8 0 液 防 治 效 果 呈 显著 差 异 。 0倍
果, 以植丰宁 5 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但 0 该浓度液 喷施 3次对番
茄 叶霉 病 的 7 制 效 果 达 到 8 . 3 。因 此 , 使 用 植 丰 宁 防 治 d控 14 % 在
番茄 叶霉病 时, 为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建议使用 5 0 液进 行防 0倍 治, 并与其它杀菌剂配合施用, 以加强病害控制和延缓病 菌抗药
室 与棚 内光照不足 、 通风不 良、 湿度过大 时常诱发叶霉病 发生 。
番 茄 叶 霉 病 多 在植 株 结 果 期 进 行 侵 染 为 害 , 以为 害 叶 片 为 主 , 严 重 影 响 番 茄 的产 量 、 量 和 效 益 。对 此 病 农 户 常 选 用 百菌 清 、 质 加
番茄叶霉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

配方施 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 ,增施腐熟有机肥 和钾 肥,减少氮肥施用量 ,以改善土壤 结构 ,促进 番茄健 壮生长 ,提高 抗病性 。6 。生态 防治 。加 强棚 内温湿 度 管理 ,适时通风 ,适 当控制浇水 ,水后及时排湿 , 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 的温湿条件 ,做到苗期浇轻 、 定植时浇透、开花 前不灌、开花 时轻灌 、结果后重灌 。 前期作好保温 ,后期加 强通 风 ,以降低湿度 ,防止 叶
. ,治
番茄 叶霉病 的症状识别 与防治
番茄 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 的病害 ,1 9 3 1 年在 我国 台湾 即有报道 。在上世 纪 5 0年代开 始在我 国大 陆地 区开 始有零 星发生 ,至 8 0年代 以后随着 保护地 栽培 面积 的扩大 ,番茄 叶霉病在 棚室番茄 内的危害 日趋严 重 ,成 了影响制约保护地栽培番茄高产 的重要 因子 。 症状识别 。番茄 叶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 时也 危害茎、花和 果,但 田间组织很难见到 。番茄感 染叶 霉病 后,病叶 出现不规则或椭 圆形褪绿斑 ,叶背病斑 上长出初为灰 白,逐渐变为棕褐色或 黑褐 色的皱 状霉 层 ,严重时病斑正面也长 出霉层 ,病 叶干 枯卷 曲。果 实感病 后,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 圆形 或不规 则形 斑块,硬化凹陷 ,不能食用 。保护地栽培 的番茄,叶 霉病与煤霉病症状相似 , 但煤霉病的霉层会更深~些 , 有条件 的可通过镜检来加 以鉴别 , 准确识别不 同病害 。 作 ,效果更好 ,改单一种植番茄为 多种 作物 并存 ,减 少病 原菌积累和繁殖量 。保护地 番茄实行高垄栽培 , 做好 排灌 ,减 少水淹 ,可有 效减少 该病危 害。4 。苗 床消毒 。番茄 育苗 时尽量 去掉苗床老土地 ,全部 改用 新 土育 苗 ,播 种 前对 苗床 土地 进行 一 次严格 消 毒 处 理 。采用 5 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 0 0倍液喷洒土壤 消 毒 ,或用 5 0 %腐 霉利 可湿性 粉剂 喷雾处 理苗床 。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叶霉病病原菌初报
早在1932年我国广东就有发生茄子绒菌斑病(叶霉病)的报道,此后在山西、河南等地相继有该病的发生由于茄子绒菌斑和番茄叶霉无论在病症和病原菌形态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文献报道茄子叶霉病病菌为黄褐孢霉菌[Fulvia fulva]。
在我国即有茄子叶霉病记载中,四川(1941年)、山西(1943年)、内蒙古(1944年)、河南(1950年)、台湾(1959年)相继见有报道,但是一般发病较轻。
近年来通辽市开鲁县茄子保护地内发现茄子叶霉病,该病害是茄科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在茄子保护地内流行,蔓延,病情发展严重,且在较潮湿条件下发病较为严重。
茄子发病后使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合成,降低茄子产量和品质。
此研究就在发病植株上所分离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黄褐孢霉菌【Fulvia fvlva(Cooke)Cif.】,属无性菌类褐孢霉属,异名:黄枝孢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
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
其上产生分生孢子。
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延伸。
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
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为淡褐色,有的中间可长出1~2个隔膜,形成多胞。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9~34℃,最适温度20~25℃。
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孢子形成,也不利侵染及病斑的扩展;
尽管在国内外有对由褐孢霉侵染引起番茄叶霉病,茄子叶霉病的报道,但茄子叶霉病在茄子病害中属于一种重要病害, 对由褐孢霉侵染引起茄子叶霉病的报道缺乏,难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中病害的防止与控制。
本试验对褐孢霉的适宜温度、pH条件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认识茄子叶霉病的病原也为科学的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对茄子叶斑病病原菌叶点霉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都为25℃,在25℃时菌落发育最好,且产孢量也大。
所不同的是,在温度高于35℃时,可能有少量的菌丝生长但无孢子萌发。
此结果符合刘志恒,刘薇薇等在《茄子叶霉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效果研究》中所提到的病菌菌丝生长发育温度10~40℃,在20~35℃生长良好,最适温度30℃,
属喜高温的病菌。
该菌菌丝pH为3~9时均能生长。
最适生长的pH为7,且产孢量最大,此病菌更偏好酸性环境。
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硫酸铵。
且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在pH5~9时生长迅速。
由一系列试验结果可看出此病原菌是喜高温,高湿且偏酸性的病原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病原菌产孢量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当病菌生长速度快,营养生长旺盛时产孢量会减少;而当生长缓慢。
营养生长变弱时,产孢量却大大增加,因此控制生长速度是控制病原菌产孢的关键措施之一。
近几年,随着我过蔬菜栽培设施化,产业化的发展,茄子保护地栽培面积不断增加,而保护地内温度高,湿度大等条件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该病近几年猖獗发生的重要原因。
另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上越冬,越冬能力强,作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
故对于此类病害最主要的防治方法即为加强栽培管理,对保护地进行降低温,湿度,适时通风透光,控制浇水。
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对病株及时进行处理。
在选种时要选用抗病品种,且对种子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