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障碍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1、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现象,这是因肝功能异常导致消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乏力、嗜睡等。
因肝功能异常会出现肝细胞损害,进而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
3、黄疸,这是胆色素代谢异常所引起的。
4、脂肪肝。
肝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可形成脂肪肝。
5、胆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
因糖代谢障碍,血脂含量改变。
6、腹水、胸水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白蛋白合成障碍。
7、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维生素类代谢障碍。
8、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9、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激素代谢异常。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肝功能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异常,多是长期不注意调养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说一些常见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1、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等是最常见的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2、化学药品中毒,如磷、锑、砷剂等,引起代谢障碍,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出现肝功能异常。
3、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肝脏损害,从而出现肝功能异常。
4、感染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等均会对肝脏造成损害,也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的。
5、胆道阻塞,如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会致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造成肝功能异常。
6、血液循环障碍,如慢性心力衰竭时,引起肝淤血和缺氧,是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建议:患者如出现肝功能异常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治疗,千万不要胡乱用药,盲目治疗。
肝功能异常如何调理肝脏对人体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参与着人体各个组织的活动,从能量代谢到胆汁生成、解毒到免疫以及热量的产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肝功能出现异常之后,是需要大家引起重视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肝功能异常如何调理。
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哪些

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哪些引言肝功能不全是指肝脏因各种原因导致功能减退或不能正常发挥肝脏的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对于物质代谢、解毒和合成重要物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肝功能遭受损害时,会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功能不全的症状。
1. 黄疸黄疸是肝功能不全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当肝脏受损时,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使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
黄疸的程度可以从轻度到严重,严重的黄疸可能伴有皮肤瘙痒。
2. 腹水肝功能不全会导致肝内静脉压力增加,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肝脏周围组织液体滞留。
这种现象被称为腹水。
腹水表现为腹部肿胀和腹部积液。
3. 肝掌肝掌是肝功能不全的症状之一,也被称为掌心红皮病。
它表现为掌心出现红斑,有时还带有颗粒状的红色丘疹。
肝掌是肝脏疾病的一个特征性体征。
4. 肝昏迷肝功能不全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肝昏迷。
肝昏迷是一种神经系统紊乱的严重病症,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昏睡甚至昏迷。
5. 出血倾向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之一,当肝功能不全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发生出血现象,包括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6. 消化系统症状肝功能不全还会伴随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7. 其他症状肝功能不全还可能表现为肌肉萎缩、贫血、水肿、性功能减退、皮疹等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结论肝功能不全会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其中黄疸、腹水、肝掌、肝昏迷、出血倾向和消化系统症状是最常见的症状。
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肝功能不全,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如果你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肝功能相关的检查,以便早日得到诊断和治疗。
肝肾功能障碍

肝功能不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排泄、解毒以及免疫多种功能。
特别是来自胃肠吸收的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储存,肝脏是最大的代谢器官。
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可以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和肝功能的异常。
但由于肝脏具有巨大的贮备能力和再生能力,比较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
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一次或长期反复损害),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概述肝功能不全:指某些病因严重损伤肝细胞时,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并使其分泌、合成、代谢、解毒、免疫功能等功能严重障碍,出现黄疸、出血倾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或者临床综合征。
各种致病因素使肝实质细胞和Kupffer细胞发生严重损害,引起明显代谢、分泌、合成、生物转化和免疫功能障碍,机体发生水肿,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称肝功能不全。
症状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
(在代谢和有多项职能发挥着主要作用,包括糖原贮存,分解红血球,血浆蛋白的合成和去毒。
) 当病人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时,说明其肝细胞已有实质性损伤,使用肝毒性较大的药物,有可能加重肝损伤。
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
肝功能不全从狭义上说是指肝病终末期表现出的极为严重的代谢紊乱,病人可出现黄疸、腹水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其实,目前药品说明书上讲的肝功能不全,泛指的是肝功能不正常,即肝病患者出现的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症状。
病因引起肝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可概括为以下几类:1.感染寄生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均可造成肝脏损害;其中尤以病毒最常见(如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障碍》课件

饮食保健: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肝功能障碍的并发 症和预后
肝功能障碍的并发症
肝肺综合征:肝脏功能受损 导致肺部功能受损
肝肾综合征:肝脏功能受损 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功能受 损,导致大脑功能障碍
添加副标题
肝功能障碍
汇报人:
目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肝功能障碍的定义
PART Three
肝功能障碍的病理 生理机制
PART Five
肝功能障碍的预防 和保健
PART Four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方法
PART Six
肝功能障碍的并发 症和预后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肝功能障碍的定义
肝功能障碍的症状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
01
血液检查:检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 GGT等
03
肝活检:通过穿刺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是诊断肝功能障碍的金标准
05
病毒学检查:如乙肝、丙肝等病毒检测,了 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02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观察肝 脏形态、大小、质地等
04
肝细胞损伤: 病毒、酒精、 药物等导致肝
细胞损伤
肝细胞再生障 碍:肝细胞损 伤后,再生能
力下降
肝细胞凋亡: 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纤维化: 肝细胞损伤后, 肝细胞损伤后, 肝细胞损伤后, 细胞凋亡增加 细胞坏死增加 纤维化增加
肝细胞功能障 碍:肝细胞损 伤后,功能下 降,导致肝功
能障碍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方法
肝功能障碍的复发预防
肝功能不全

肝内酶系统 鸟氨酸循环
(2)氨的产生过多
75%的氨来源于肠道 氧化酶
蛋白质
尿素
氨基酸
尿素酶
氨
氨
①肠道产氨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
血液蛋白质分解
氨产生增加
肠粘膜淤血、水肿
食物消化、吸收和排空
氨的生成增多
②肾脏产氨增多
肝肾综合征 氮质血症
产氨增多
胃肠道的尿素
③肌肉产氨增多
肌肉收缩加剧
腺苷酸分解
产氨增多
一、病因和分类
(Et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内源性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外源性 肝性脑病
内源性肝性脑病
由急性严重肝细胞坏死 引起,毒性物质在通过肝脏 时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
外源性肝性脑病
多由慢性肝脏疾患引起, 毒性物质通过分流绕过肝脏,
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
二、发病机制 (Mechanism)
(pathogenesis of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
血浆胰高 血糖素 肝功能障碍
血浆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增强组织蛋 白分解代谢
芳香族氨基酸 释放入血
血浆胰岛素增高
组织摄取和利用 支链氨基酸
3. 血浆氨基酸失衡与肝性脑病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③ Glutamate Glutamine ①Reduction of pyruvate oxygenating ②Deminished NADH ③Increase of ATP consuming
(2) 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肝功能不正常的症状

肝功能不正常的症状一、如果消化道功能不正常,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呕吐、厌油、腹泻、恶心等乙肝症状,这也是肝功能异常的症状之一。
二、一般情况下,肝功能异常的症状会表现为乏力、困倦、低热等症状。
三、如果身体出现糖代谢异常,女性则为脸色黝黑、月经失调,甚至肝掌、蜘蛛痣等症状,男性就会出现乳房发育、性欲减退。
四、因为肝脏是合成分解脂肪的主要场所,当脂肪代谢受到障碍,可能会导致脂肪肝,甚至是腹水等严重症状,这些也是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五、糖代谢障碍,可致血脂含量改变,胆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
所以肝功能损害要视情况限制糖和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免形成营养过剩,促使体内脂类物质增多而易发生高血脂或脂肪肝,加重病情。
六、白蛋白合成异常,白蛋白低,血液的胶体浓度下降,血液中的水分透过血管进入组织中,严重时导致腹水、胸水等肝功能不正常的症状。
七、维生素类代谢异常,各种维生素的缺乏可致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八、凝血因子合成异常,可致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肝功能不正常怎么办肝功能异常是临床中常见的检查结果,肝功能异常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此时患者应该引起重视,积极治疗。
由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所以,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该找准病因,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1、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乙肝是导致肝功能异常最常见的病因,乙肝病毒病毒不断复制,机体免疫系统对其攻击,结果就会导致肝脏受损,从而引起肝功能异常。
根据这种情况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要注意把握时间,最好是在早期或者初期积极的给与治疗,才能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2、酒精肝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症状):酒精肝也是引起肝功能异常常见的原因,此时患者也应该提高警惕,积极治疗。
在针对酒精肝进行治疗时,不只要针对酒精肝治疗,也要注意预防其它酒精性肝病的出现。
光氧自体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克服了传统治疗的各种缺陷,在治疗酒精肝取得很好的疗效。
肝功能不全判定标准

肝功能不全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清酶学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升高,这些酶在肝脏中含量较高,当肝脏受损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酶含量升高。
2. 胆红素代谢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指标的异常,这些指标的升高提示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出现障碍。
3. 蛋白质代谢指标:包括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等指标的降低,这些指标的异常提示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
4. 肝脏合成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的异常,这些指标的升高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
5. 肝脏储备功能指标:包括Child-Pugh分级等指标,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分级方法,用于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的异常并不能一定说明肝功能不全,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不同病因引起的肝功能不全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XXXX肝功能障碍患者合理用药

XXXX肝功能障碍患者合理用药肝功能障碍是指肝脏的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包括肝内合成代谢功能、解毒功能、排泄功能和免疫功能等方面。
肝功能障碍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药物,以减轻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
一、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1.乙醇类药物:乙醇是肝脏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长期大量饮酒容易导致脂肪肝、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
肝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饮酒,尤其是重度饮酒。
2.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长期大量使用这类药物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并对肝脏造成一定损害。
肝功能障碍患者应慎重使用这类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抗生素:一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可能对肝脏产生损害,肝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滥用这类药物。
4.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一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四环素、异烟肼等对肝脏有明显毒性,肝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二、合理用药原则1.根据肝功能情况选择药物:肝功能障碍程度不同,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不同,应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对肝脏产生进一步损害。
2.严格控制用药剂量:肝功能障碍患者应遵医嘱控制药物用量,特别是容易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等。
3.避免多药合用:肝功能障碍患者应尽量避免多药合用,以免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4.定期监测肝功能:肝功能障碍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及时了解肝功能状况,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避免自行选用药物:肝功能障碍患者应避免自行选用药物,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合理用药,避免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
三、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1.肝保护药物:对于肝功能障碍患者,有些肝保护药物如氨基酸、磷脂酰胆碱和甘草酸等可以帮助恢复肝脏功能,减轻肝脏负担。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遵医嘱,不能滥用。
2.调节血脂药物:肝功能障碍患者同时合并高脂血症,需要控制血脂水平。
常用的调节血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和瓜子类药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胆汁入肠道的酯型胆红素在肠内细菌的 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被还原成为 无色的胆素原。
肝细胞内胆红素代谢示意图
三、黄疸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 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并超过肝细胞的处理 能力时,发生肝前性黄疸;
• 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结合 及排泄障碍,发生肝性黄疸;
2.非胶原糖蛋白 (non-collagen glycoprotein)
包括纤维连结蛋白、层粘蛋白、副纤维连 结蛋白、粗调节素、细胞粘合素、副层粘蛋 白等,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纤维连结蛋白 (fibronectin,Fn)和层粘蛋白(laminin,LN)。
纤维连结蛋白作用
可作用于肝细胞,使之分泌胶原;使成纤 维细胞、窦内皮细胞在高浓度的纤维连结 蛋白部位增生,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具有 较强的粘附作用,使肝星状细胞分泌的胶 原与窦内皮细胞粘附。层粘蛋白主要存在 于大血管、小胆管的基底膜及Disse间隙内, 为基底膜的特有成分, 具有连接细胞外基质 中的大分子的作用,从而参与基底膜的形 成及肝窦的毛细血管化。
Ⅲ、Ⅳ型胶原、纤维连接素及层粘蛋白
窦内皮细胞 肝窦壁内 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刺激肝细胞再
生、激活肝星状细胞合成ECM
Kupffer细胞 肝窦周围 分泌许多细胞因子,促进肝星状细胞增
殖合成大量ECM
pit细胞 肝窦周围 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其机制不详
肝细胞
肝板上 可能合成Ⅰ、Ⅲ、Ⅳ、Ⅴ型胶原
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
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病理过 程,主要与肝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多和异常沉 积及对其降解减少有关。肝实质细胞和间质细 胞可能均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其中肝星状细 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参与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细胞及作用
细胞名称 存在部位
作用
肝星状细胞 Disse间隙 激活后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Ⅰ、
溶血性
黄疸
正常或 变深
(-) 变深
肝细胞
性黄疸
变深
(+) 变浅
肝后性
黄 疸 正常或
变深 或 或 (+) 变浅或 或 或
消失 消失
陶土色 消失 消失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一)非酯型胆红素进入新生儿脑内引起胆红素性脑病 (二)黄疸使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受到到影响 (三)肝后性黄疸病人常发生心率缓慢和低血压 (四)肝后性黄疸病人常发生皮肤瘙痒
肝功能障碍的晚期——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障碍的分类
类型
急性肝功能障碍
慢性肝功能障碍
病程
起病急骤、进展快 病程较长,进展缓慢
常见病因 病毒、药物及中毒等 各种类型肝硬化的失代
所致的急性重症肝炎 偿期和部分肝癌的晚期
死亡率
病死率高
合理及时治疗可获得缓解
二、肝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酒精及其衍生物均能导致肝脏损伤 •遗传代谢障碍导致的肝功能障碍 •许多化学毒物可引起肝脏损伤
第三节 肝纤维化
一、概念 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三、肝纤维化的防治原则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的概念
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发生炎症及坏 死等变化, 进而刺激肝脏中胶原蛋白等 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导 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 程。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区别
肝纤维化时,纤维结缔组织主要在汇管区 和肝小叶内广泛增生和大量沉积,但尚未 形成小叶内间隔。若肝纤维化持续发展, 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 则称为肝硬化。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 阶段。
1.胶原(collagen)
正常人肝脏中胶原以Ⅰ、Ⅲ型胶原含量最 多,占肝脏胶原总量的70%以上,两者比 例为1:1。肝纤维化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细 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在肝脏内的过度增 生和沉积。肝内胶原增加可达5~7倍,以 Ⅰ、Ⅲ型胶原增加为主,而Ⅰ型胶原在肝 纤维化及肝硬化发生发展中最为显著,Ⅰ、 Ⅲ型的比值可大于2。
• 由于肝外胆道系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使胆 道内压增高,胆汁淤积,致使酯型胆红素 反流入血引起肝后性黄疸。
三种黄疸血、尿、便中胆红素 的变化特点
血清胆红素(mol/L) 尿 液
粪便
黄疸 总胆 非酯型 酯 型 颜色 尿胆原 尿胆素 胆红素 颜色 尿胆原 尿胆素
类型 红素 胆红素 胆红素
正常人<17.1 <10.2 <6.8 淡黄 正常 正常 (-) 黄色 正常 正常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卫生部规划教材
《病理生理学》 第2版
第十九章 肝功能障碍
第十九章 肝脏功能障碍 (hepatic dysfunction )
目录
• 概述 • 黄疸 • 肝纤维化 • 肝性脑病 • 肝肾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
概念
各种导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发生严 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与 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机体出现黄疸、 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肝性脑 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正常情况下,肝内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肝纤维化时,平衡 失调,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多,或降解减 少都是造成细胞外基质沉积的重要原因。
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非胶原糖蛋白、 蛋白多糖三种成分构成的,均为不溶性蛋白, 分布在肝脏间质、肝细胞及血管的基底膜上。 肝损害时,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各组分比 例与分布也发生变化。
概念: 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
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 肤、巩膜、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被 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血清总胆红素含量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在1mg/dl以下, 当超过 2mg/d1时,临床上出现黄疸。若 血胆红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2mg/d1时, 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三、肝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
• 物质代谢障碍 • 激素灭活功能障碍 • 胆汁代谢障碍 • 凝血功能异常 • 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 免疫功能低下 •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 器官功能障碍
第二节 黄疸
一、黄疸的概念及分类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三、黄疸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一、黄疸的概念及分类
分类
• 根据胆红素的来源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 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 根据胆红素性质分为非酯型增高为主的黄 疸和酯型增高为主的黄疸;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 体内含卟啉的化合物在吞噬细胞中被分解 并生成胆红素,生成的胆红素透过细胞膜 进入血液与血浆白蛋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