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做出的贡献述评摘要:张之洞是清末政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不仅支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统治,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中日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去其影响力,张之洞成为清末政局的中流砥柱。
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力向西方学习, 兴办洋务, 创建近代工业, 建立自强军和新式陆军, 促成废止科举, 兴学育才, 重视教育。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外交三个层面来论述张之洞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正文一.在经济方面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经济的工业化就是近代化的基础,没有近代工业,国家的近代化就无从谈起,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军人物,对于经济的工业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其中包括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重工业, 以及以纺织、金融、电讯等为代表的轻工业, 从洋务运动后期到清末新政时期, 近二十年的时间, 张之洞始终在为经济工业化而努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 有四位实业家我们应当牢记, 他们对于本行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其中就包括张之洞对于重工业的贡献。
张之洞曾被誉为“近代重工业之父”, 可见他对于重工业的巨大贡献。
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他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
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创设的汉阳铁厂, 1894年正式投产, 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开始。
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钢铁的质量和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极为重要的标志,以我国现在的钢铁水平为例,正是因为我们国家钢铁产量第一,钢铁质量上乘,我们才能够在很多方面做相应的工业产品,我们国家才是一个完整的近代工业化从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的高瞻远瞩,并且汉阳铁厂在当时的环境下,钢铁的冶炼水平和产量也是相当高的,铁厂于1893年基本建成, 1894年6月正式投产, 共计有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等10个厂,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钢铁厂, 比1901年才开始投产的日本八幡制铁所早了7年。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1、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的贡献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对传统书院和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和改造,不断适应变化中的时代潮流。经张之洞督率调整后的传统书院教学 内容已经变异,西学课程内容不断增加,不断冲破旧式书 院传统呆板闭塞的 教学内容,迈出了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步伐。 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会订了《奏定学堂章程》,称为“ 癸卯学制”。它是第一个颁行全国并付诸实施了的近代教育制度。“癸卯学 制”是中国参酌日本和欧美学制而制订的第一个完整系统的近代学制。它的 颁布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转折。作为当时“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 之洞,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
从张之洞看中国教育近代化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 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 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张之 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创办新式学校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规定其办学 宗旨是“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 上备国家任使”。 张之洞办学形成的新教学宗旨重点是学习近代科学知识, 掌握西方先进的各种技能,西学得到了突出的提倡,旧教 育的意识越来越淡漠,新的教学宗旨转折性的步入了近代 化的轨道。
形成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力图调整中西文化, “中体西用”思想完全成型。
•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 张之洞的教育实践活动 • 张之洞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创新

改革 : 出以自强为 目标的人才观, 提 创办新式学堂 、 改革教学理念 、 导留学教育 、 除科 举制度 、 倡 废 厘定新学制 等 , 不仅为 中
国培 养 了一 批 具 有 近 代 知 识 的 人才 , 而且 促 使 中国 近 代 教 育 体 制 的 转 型 , 力 的推 动 了 中 国教 育 近 代 化 进 程 。 有
兴学育才作为强 国安邦 的重大举措 , 以及在废科 举和建立 新
式近代教育体系方面 的贡献 , 他在 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 独居 使
一
席 。他 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 , 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中 , 在
洗贴括词章之 习, 以选 其才 济时 为用 ” 惟 的改造 方针 。二是
创 办 新 式 学 堂 。如 学 习外 国 语 言 文 字 的 湖 北 自强 学 堂 , 学 研 军 事 武 备 的广 州 水 陆 师 学 堂 , 习工 程 技 术 的 湖北 工 艺 学 堂 , 学 农 务 学 堂 , 有 培 养 师 资 力 量 的湖 北 师 范学 堂 , 江 师 范 学 堂 还 三
达 到 学 以致 用 的 目 的 。
”2 主张 中 国人 应 以 日本 的 自强 为楷 模 , 立 “自强 新 _他 树
政, 报仇 雪 耻 的 发 奋 之 心 ” 。他 强 调 把 兴 学 育 才 放 在 自强
求 富的首位 , 图强必须 培养新式人才 , 将教育 、 人才 、 自强 三者 的关系紧密地结合起来 。基 于此种认识 , 张之洞不畏时艰 , 多
国竟惨败 于一 向所轻 视 的东 瀛小邦 , 张之洞 深受耻辱 。痛定 思痛 , 张之 洞冷 静 分析 原 因 : “日本 小 国耳 !何 兴 暴也 ?伊 藤、 山县……诸人 , 皆二十年 前 出洋 之学生 , 愤其 国为西 洋所
关于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的述评

高等教育理论“述评”一词何意?“述”,从辵,术声。
《说文》:“述,循也”。
“述”字今天多为述说、叙述的意思。
“评”,字从言,从平。
《广雅》:“评,议也”,《广韵》:“评,评量”,从中可见“评”的意思为评价议论。
“述评”一词意思为叙述并评价。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
从张之洞的生年与卒年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伴随着晚晴政府走向没落的一生。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颇丰。
在传统教育方面,他主张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和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科举制在当时已经演变为八股取士,走向僵化,无法选拔出经世致用的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方面,从1884年担任两广总督开始到1906年,张之洞在不同地方创办了不同的新式学堂;在厘定近代学制体系方面,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勾勒了一幅初步的蓝图。
从小学到大学,不同阶段所授课的内容不一样,培养人才的模式也不一样;在教育行政机构方面,张之洞认为要有中央跟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来专门管理学员,以便更好培养人才。
张之洞怀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
面对救亡图存的困境,教育救国曾做为一种方法。
在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观念就已经盛行:“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
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
在张之洞之后,教育救国的观念又被许多人接受。
爱国华侨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1971年,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中写道:“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认为张之洞使得“中国教育开始走向近代化”。
可以看出,两人都肯定了张之洞在促成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体现出他的开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浅析摘要:作为晚清名臣重儒,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安邦强国的一大举措,并创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在此意义上,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尤其突出。
本文拟就其师范教育思想加以阐述。
关键词:张之洞师范教育师范学堂近代教育新体制引言关于张之洞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其中,很多专题研究性的论文多集中在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
本文试图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创新改革着手,考察其究竟如何从一个封建官员逐步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师范教育的教学实践管理等的贡献作一下阐述。
一清末,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列强的欺凌,内忧外患使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可谓是忧国忧民。
在中法战争时,由于人才的匮乏,不得不起用七十有余的冯子材为国效力,而中国不败而败的遭遇对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刺激之大可想而知。
作为封建官僚的张之洞已感到必须要改良当时的社会,并与他的幕僚们一致认为:中国缺少西方的“坚船利炮”,更缺乏懂西方、明西政、会洋务的人才。
他认识到:强国之道在于得人才,“中国欲图自强,舍培植人才更无下手之处”。
①培养人才就要广兴学校,但是“学堂必有师”的条件又难以兑现。
于是,张之洞便从最根本的入手,把眼光转到了师范教育的领域。
由此,张之洞即把兴教育作为作为立邦强国的重大举措,设立学校以造就人才,其一生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背景下,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即开始在湖北大规模的举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
1902年,张之洞将在湖北教育的情况向朝廷写了《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界造端之地,关系至重。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创办师范学堂成为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师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其他新式的学堂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他说“设定初级师范学堂,今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入焉,”“设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员为宗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摘要:“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之洞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劝学篇》。
“中体西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武器登上历史舞台,没能拯救濒危的封建王朝,却间接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劝学篇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中体西用”自“师夷”之风渐露端倪。
先进地主阶级发展这一风气,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促进了学西历史潮流的形成。
19 世纪60 年代以后,西学日盛,中学之根本无法撼及,两者间结合提上议程。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学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这种思想。
1895 年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至此,“中体西用”渐已成形。
1898年4 月,张之洞作《劝学篇》,系统地论述“中体西用”思想。
二、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其《劝学篇》得到系统论述,为践行这一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面对当时新旧冲突、西学渐盛、顽固势力抵制西学的局面,他作《劝学篇》“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
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
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张之洞将“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归结为“其表在政,其裹在学”,他特别重视教育,在此表现特别突出。
他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强调“中学”是主体,是学“西学”的先决条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
“中学”内容有“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治、地图”。
“四书”、“五经”是“中学”的核心。
学习“中学”的要求“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1903年11月26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革方面重要的贡献。
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对于废除1300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
(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
这个章程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
师范分为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
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的一个改革措施。
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
张之洞与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张之洞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培育立国强国的新式人才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的近代学校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学校教育形式。
他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标签:张之洞;近代;学校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张之洞无疑是近代教育的先驱。
他从创建书院、改造书院,到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积极策动留学生出国留学,以后发展到制订新教育制度,直到最后倡议废除科举制,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在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教育目的:以立国强国为人才培养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政腐败,外侮日盛。
清政府中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张之洞继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扛起“洋务运动”的大旗。
他历任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积。
他在创办我国一系列新式工业的同时,非常注意人才的培育。
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即捐资创办湖北经心学院。
1882年—1884年期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
为培育人才,他设令得堂,“选通省高材生肆业其中,专治经史古学”,为山西培养了大批“通省人才”。
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他深感国弱民贫,仅靠八股文科举取士,不足致国家于富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
次年,他创办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于1891年3月开学,学生名额200人,另因汉口茶商捐款兴学,商籍40人。
学科分经、史、文、理四科,偏重经史。
以梁鼎芬为监督,老师亦多一时精英,如杨锐、汪康年等人。
学生食宿衣着,全由官费供给。
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4年后改为方言学堂,这是湖北设立的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学堂,是今天武汉大学的前身,较之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还早5年。
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有专课英、法、俄、德四国语言。
1898年,他设开办将武备学堂—弁学堂,考选文武生员,對下级军官进行轮训。
1901年,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张之洞办了农务学堂,设有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物、国文、日文、养蚕等课;还创办了工艺学堂,分汽车、车床、绘图、翻砂、打铁等门类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张之洞指 出,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文胜而实衰 ,法久而弊起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 因陋 以侥幸” 3 他 认为科 举取仕的方法 ,禁锢 人的智 慧,败坏人 的心术 ,使人游手好闲,不求学 。【 j ( 业 。科举 唯文取仕 ,甄拔难尽其才 。至于武 科,则更为落后 。武生、武童学 习骑射刀枪 ,较之新式火炮机
洞当之无愧地是中 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路先锋 。
一
、
封建科举制的废除者
通观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 莫过于他促使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构建 中国近 代化 的教育制度 ,
使延续 了 1 0 0多年的陈腐教育制度走到了尽头 ,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教育的近 代化 。 3
从 隋唐到清朝 ,历代的封建王朝都用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文武官吏和后备人员 。明清各种考试 的主要内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No2.o 8 . 2 o
第 2 4卷
(0 1 8期
0I RN AL r 0F CH0NG0I NG THREE G0RGES UNI VERS TY I
V l 4 No 8 o 2 _ Q
论张之洞对 中国近代教育 的贡献
刘凝 凡
文“ 纤巧苛琐浮滥 ,不 能阐发圣贤之义理 小楷则有艺而无文 ,其损志气 ,耗 目力 ,废学问较之八股诗 ,“ 赋殆有甚焉。 4 ”【 他认为科举制度 弊端很 多,科举士人 “ 尤鄙夷排挤之 ,以 自护其短 ,故人才益乏,无能为
国家扶危御侮者 ” 3 7 。【卯 ) ,“ 】 因此 ( 救时必 自变法始 ,变法必 自变科举始 ” ,其办法 是 “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
这一学制的建立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民初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是以此为依同时该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全面转变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初步进入了制度化系统化的时期从此确立了中国近期 0
改之 。科举制度不变,而改变科举考试 的内容,制定科举新章 ,开设经济特科 ,由原来仅设四书忘五经,
统一弃取,改为加试实政实学和分场 弃取 。这种以讲求 “ 实学 实政 ”为主的观 点后被清政府采纳 。同时, 他主张不论乡试还是会试 ,首场考试 中国史事 ,本朝政治论文 五道 ;次场考试各 国政治、专门艺学五道。
( 西南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重庆 4 0 1) 075
摘
要 :张之洞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 的贡献主要体 现在废 除科举制度 ,建 立新 的
教 育体制 ,以及大办新式教育 。这都极大地推 动 了中国教育的近代 化历程 。本文试就他 的时代先 锋 作用作一系统的阐述 ,来揭示这 一名人 的生活轨迹。 关键词:张之洞;科举制度 ;近代教育; 师范教育
器相差很远 。所 以他积极主张废除科举,极力要求仿效德 日,广 设学校 ,统一学制章程 ,使学者道艺相通 ,
文武 兼备 ,内外兼通 ,造就 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为稳定朝廷竖立坚定 的后盾 。
张之洞首先提倡改革科举 内容,主张增加实用科 目。张之 洞提 出改革考 试诗赋及小楷之法,指 出八股
他 意 识 到 : 各属 开 办 学 堂 ,全赖 师 范得 人 , 程 方 “ 课
将科举 中额减尽,完全废止。光绪二十七年 五月, 张之洞会 同刘坤一上奏 ,向清朝廷建议 “ 按科递减 科举取 士之额 , 为学堂取士之额 ” I 。 4 光绪二十 九年 ,
当时办教育的虽 不止张之洞一人,但他办教育 的数量之 多、门类之全 、制度之系统,是其他 人无 法企及 的。张之洞一生劳心尽力,甚至 自己出钱 出 资,共建立 了六十余所学校 ,遍及国内各省 ,甚至 扩展到了 日本 。 8 1 19 年他设立 了湖北方言商务学堂 和湖北算术学堂。19 年 ,在武昌开办 了湖北 自强 83 学堂,要求学习英语 、法语、德语、俄语 四国语言 和我国国内方言, 比京师大学堂还早五年 。 8 6 , 19 年 张之洞在金陵 ( 今南京 ) 设立 了江南储才学堂 。 8 7 19 年又创办了湖北武备 学堂,同时还在洋务局创办了 工艺学堂。更为可贵的是 ,张之洞重视 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0 0 2 4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15( 0 8 2 04 — 4 0 98 2 0 )0— 1 7 0 3
张之洞生活在清朝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 民地 的社会 ,备受列强欺凌 ,作为朝廷重臣和 洋务运动后期领袖 的张之 洞,一直把兴学育才作为振 兴国威 的重要方针 ,他办教育比办洋务运动还早,直 到生命终止。他在 改造 旧式书院,创设新的学堂教育 体制和派遣学生到国外 留学等方面开了先河 ,因此 , 被后人赞誉为晚清忠臣名 儒。张之洞在办学堂以及废 除科举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等方面所做 的贡献,在近现 代史上很少有人能够 比肩 。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称赞他为 “ 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 1 。【四川总督赵尔巽 曾 j 评价他:“ 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 ,储养人才 ,以备 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 2 ”【 张之
收稿 日期 :2 0 — 卜O 071 5
作者简介 :刘凝凡 ( 7一 ,男,湖南双峰人 ,西 南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硕士研究生 。 1 9) 9
维普资讯
刘 凝 凡 :论 张 之 洞 对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的 贡 献
政治考试声、光、化 、电等类 ;第三场考试 四书五 经三篇 。并且采取逐步淘汰的方法 ,被录取 的才可 以考下一场,三场均通过才正式发榜 。 啊 【 】 ( 并与 湖南巡抚陈宝箴将这种设想会奏朝廷,不久便颁昭 执行 。这无疑是给 了科举 制度敲响 了丧命 的钟声 。 同时,张之洞还采取了裁减科举中额 ,分科减 完,最后完全废止 。10 年 ,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 91 坤一会奏的 “ 江楚三褶 ”中就着重指出科举不费学 校不兴,费之太促又恐怕不行 ,故采取逐步废除 的 办法。10 年 ,张之洞又与袁世凯一同上奏 ,提 出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