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合集下载

古诗塞下曲唐卢纶教案

古诗塞下曲唐卢纶教案

古诗塞下曲唐卢纶教案【篇一:古诗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

(老师板书课题)大家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然后看看书后注释,试着自己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学生自由读诗,指名学生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你看“大雪满弓刀”,下大雪当然是在冬天里。

生:我反对。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因为有大雁,诗中不是有大“雁”吗师:两位同学读书学习都非常认真,找出了诗中具有矛盾的景物。

再仔细读读,思考一番,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又一次细细地品读诗歌)生:老师,“月黑雁高飞”这句话有矛盾。

这里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既然夜色很黑,大雁飞得高,能看得见吗?生:大雁边飞边叫,作者听见,当然知道是大雁飞过来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矛盾。

“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

师:你说说理由。

生:“月黑雁飞高”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刚才这位同学说大雁是由于叫声才被发现的。

而“欲将轻骑逐”讲的是将军率领将士骑着跑得快的战马去追赶单于,这时,马蹄声应该就在近前,怎么还会听到大雁的叫声呢?(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回答。

此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其他学生也把眼光一齐投向了老师。

)(过了一会儿。

)师:刚才大家在探讨问题时,把前三句的意思都解释了一番,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

现在,大家来把第四句诗解释一下。

生: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师:(模仿学生提问)在很黑的夜色中,弓箭和刀柄上的雪能看得清吗?(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

但还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生:雪地里有比较淡的光线,还是看得清弓箭和刀柄上的积雪的。

生:我想,是将士们回到帐篷中(师纠正为兵营),作者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有厚厚的积雪。

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得到了启发,就从作者入手提问)作者为什么会看到“大雪满弓刀”呢?生:我想那里的雪一定很大,所以积了厚厚的雪。

四年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人教(部编版)

四年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之《塞下曲(夜黑雁飞高)》人教(部编版)
3.诗意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塞下曲》所描绘的壮美画面,体会作者卢纶表达边塞将士英勇善战的崇高品质。
4.诗歌赏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创作背景:了解作者卢纶及其创作《塞下曲》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收集其他边塞诗人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深入体会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朗读体验,让我看到学生们对古诗的热爱,但也暴露出他们在朗读技巧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他们在诗意理解、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诗,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提高对古诗意境、韵律、修辞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深入理解边塞文化背景,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歌内容,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塞下曲》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它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夜黑”、“雁飞”等,理解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塞下曲》优质课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背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师: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三首。

师板书课题:《塞下曲(其三)》师:谁知道“塞下曲”这个“塞”字怎么读?生:读sài。

师:其实这个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āi,可组词耳塞;另一个是sè,可组词堵塞。

在本课读sài,表示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

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

“塞下曲”就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古诗,自学生字。

师: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学生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师:大家学得很认真!我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遁、逐、单”三字。

)师:这三个字在文中怎么读呢?生:遁(dùn)、逐(zhú)、单(chán)。

师:“遁”和“逐”两字的结构相同,都是半包围。

“单”是多音字,读chán是表示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另外还有两种读音,dān 和shàn。

读dān时可以组词“单一”,读shàn时表示姓氏。

(师示范,生跟读)师:这首诗怎么读呢?我来请位同学读一下。

(师指名读)师:有些地方读得不准确。

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按节奏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师:结合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月黑、单于、欲、将、逐”在诗句中的意思。

塞下曲教研活动记录(3篇)

塞下曲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进一步提高我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推动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音乐教研组于2023年10月26日开展了以“塞下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塞下曲”的音乐内涵,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这首歌曲融入音乐教学中。

二、活动目标1. 深入理解“塞下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塞下曲”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音乐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 主备教师:张丽华- 参与教师:李晓梅、王芳、刘洋、陈婷婷- 备课内容:《塞下曲》在集体备课环节,张丽华老师首先对《塞下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旋律特点等。

随后,各位教师针对如何将这首歌曲融入课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 课堂观摩- 观摩教师:张丽华- 观摩班级:八年级(1)班- 观摩课程:《塞下曲》张丽华老师以《塞下曲》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

她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塞下曲》的旋律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 教学研讨- 研讨主题:《塞下曲》教学策略与方法- 参与教师:全体音乐教研组教师在研讨环节,各位教师针对张丽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大家一致认为,张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塞下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对歌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与《塞下曲》相关的作业,如音乐鉴赏、创作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教师们对《塞下曲》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生词的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我会通过图片和音乐辅助讲解,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塞下曲》中的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集体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能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塞下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如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画面。
-诗人情感的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复杂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变化。
-生词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生词后,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语境中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造句、编写小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生词的用法。
-能分析并比较诗人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生词和诗句,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能掌握课文中生词的含义,运用到日常交流和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理解:《塞下曲》的韵律美和意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精选14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篇1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

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2.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3.谁能只用短短期20个字,把它复述下来呢?(卢纶可以)二、品读古诗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先处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

(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3.小组展示(达到目标:通顺无错误)4.划节奏读----小组再试读----再次展示(达到目标:有清晰度、表现力。

适当的停顿)停顿是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使得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关键词语重读----加着重号-----再次重读展示(能说明重读它的理由,渲染环境,读出意境)6.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配乐朗读)7.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试背《塞下曲》三、全诗整合。

1、诗中的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好不好?师生合作。

四、拓展延伸。

李广作为我国历的一代名将,赞颂他的可不止卢纶一个,其中唐代的王昌龄也写了一首诗———《出塞》。

五、作业办一期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古诗三首《塞下曲》

古诗三首《塞下曲》

听课笔记课题:《古诗三首《塞下曲》》一、课题导入教师行为:1.播放一段激昂的边塞音乐,创造一种边塞的氛围,提问:“同学们,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哪些场景?有哪些感受?”2.引出课题:“这首音乐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边塞,那里有英勇的将士,有辽阔的天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塞下曲》就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豪情壮志吧。

”学生活动:1.聆听音乐,感受其激昂的氛围,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对课题产生好奇心,期待学习古诗内容。

过程评价:教师利用边塞音乐作为导入,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边塞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导学释题教师行为: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2.提问:“在《塞下曲》中,你们看到了哪些边塞的景物?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3.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古诗,理解其中的意象、用词和修辞手法,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中的环境描写与战争氛围。

4.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讲解古诗的主旨和情感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1.认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美。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理解。

3.听讲并记笔记,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过程评价:教师在导学释题环节,通过朗读、提问、分析和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通过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提纲式板书设计如下:复制代码古诗三首《塞下曲》一、边塞景物1. 月黑雁飞高2. 大漠、雪山二、战争气氛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三、诗人情感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对英勇精神的颂扬四、修辞手法1. 借景抒情:通过边塞景物描绘战争气氛2. 象征:用“雁”、“轻骑”等象征英勇将士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板书,梳理古诗中的边塞景物、战争气氛、诗人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形成清晰的思路。

过程评价:提纲式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

(老师板书课题)大家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然后看看书后注释,试着自己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学生自由读诗,指名
学生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你看“大雪满弓刀”,下大雪当然是在冬天里。

生:我反对。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因为有大雁,诗中不是有大“雁”吗师:两位同学读书学习都非常认真,找出了诗中具有矛盾的景物。

再仔细读读,思考一番,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又一次细细地品读诗歌)
生:老师,“月黑雁高飞”这句话有矛盾。

这里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既然夜色很黑,大雁飞得高,能看得见吗?
生:大雁边飞边叫,作者听见,当然知道是大雁飞过来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一个矛盾。

“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

师:你说说理由。

生:“月黑雁飞高”讲的是月亮被厚厚的云遮住了,夜色很黑,大雁飞得很高。

刚才这位同学说大雁是由于叫声才被发现的。

而“欲将轻骑逐”讲的是将军率领将士骑着跑得快的战马去追赶单于,这时,马蹄声应该就在近前,怎么还会听到大雁的叫声呢?
(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有些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回答。

此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其他学生也把眼光一齐投向了老师。


(过了一会儿。


师:刚才大家在探讨问题时,把前三句的意思都解释了一番,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

现在,大家来把第四句诗解释一下。

生: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师:(模仿学生提问)在很黑的夜色中,弓箭和刀柄上的雪能看得清吗?
(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

但还是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生:雪地里有比较淡的光线,还是看得清弓箭和刀柄上的积雪的。

生:我想,是将士们回到帐篷中(师纠正为兵营),作者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有厚厚的积雪。

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得到了启发,就从作者入手提问)作者为什么会看到“大雪满弓刀”呢?
生:我想那里的雪一定很大,所以积了厚厚的雪。

生:这些将士们追赶了很长的路,所以积了厚厚的雪。

生:作者被马蹄声惊醒,于是起身来到营帐中,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都急了厚厚的雪。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

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诗,感受那里的景色。

(这时候,刚才说“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的同学站了起来。


生:老师我现在有新的想法了。

在黑夜里,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士兵们骑着快马去追赶,作者被马蹄声惊醒,听着马蹄声渐渐远去,这时候,他听到了半空中传来的轻轻的大雁的叫声。

他等了很久,看到回来的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所以,我推翻刚才说的“月黑雁飞高”与“欲将轻骑逐”这两句话相矛盾的观点。

(听到这里,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全班同学一起鼓了掌表扬。


生:老师,也可能是在黑夜里,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着士兵骑着快马去追赶。

回来的时候,作者被马蹄声惊醒,于是起身来到营帐中,看到了将士们的弓箭和刀柄上都积了厚厚的雪。

此时,也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大雁的叫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