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体道三境界
庄子自由论

庄子是先秦明确主张自由、强调个性解放的哲学家,具体来说他的自由观主要体现为下面三重境界:超越世俗利害而得自由,虚静以体道即遵照自然规律而得之自由,最后通达绝对精神之自由-- "逍遥游"
老子和庄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自由形态,老子的自由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无为自然”,即“自治”,而庄子的自由则主要是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体验
让我总结一下,庄子的“游”和“逍遥”,旨在克服各种“异化”,摆脱各种“限制”。对庄子来说,“游”就是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的家园,使自我“诗意”的“栖居”、自由的存在。庄子的“游”创造了一个“精神天堂”或“精神乐园”,在此,人获得超越、永恒和宁静。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决不能把庄子的“自由”精神之游,等同于精神胜利,因为庄子还以“拒仕”这种行动“亲证”他对精神之游和逍遥的追求。庄子以“游”和“逍遥”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乐园”和“精神故乡”,极具诱惑力,不仅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营养,而且也塑造了其“自由”性格。这再次使我们想到儒道两家对中国知识分子所发生的不同影响。如果孔子儒家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功名的、人事的、严肃的和在乎的需要,那么,庄子道家则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浪漫的、从容不迫的和悠闲适意的要求。孔子儒家把中国知识分子带进秩序之中,使他们满腔热情经世致用、立功立名;但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庄子道家就把他们从秩序中接过来,消除他们的郁闷和创伤,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不能“只是”消极地把庄子道家看成是失意知识分子心灵的麻醉剂,更应该说他是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一副清心剂和“自我”的兴奋剂。孔子儒家的社会秩序取向和功名价值,时刻约束和抑制着知识分子们的性情,使他们处于不断的紧张之中;庄子道家的个人自由取向和自我价值,时刻使知识分子舒展自己的性情,率性称情而行。
我们把庄子所奠基的精神之“游”、“逍遥”以及继承者所扩展的“仙游”、“山水游”、“酒游”等各种“漫游”,看成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和体验,不管这种体验是侧重于“内向性的神秘体验”,还是侧重于“外向性的神秘体验”。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士人阶层类型,从根本上怀疑儒家的正统价值和秩序,他们更不能忍受非合理的社会政治现实。但是,他们又不愿或无法改变“社会现实”,于是他们以不合作、以洁身自好的方式,一方面对“尘实”表示抗议和不满;一方面又抛弃尘实,寻求“个人”的乐趣和诗意性,他们在“尘实”之中建立了一个不受束约的“自由”游翔的“精神世界”,他们漫游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中,梦游神仙,沉醉于酒的海洋,通过对象物摆脱世俗的一切诱惑和束缚,达到超越和解放。我们相信,这种“漫游”,的确体现了一种“自由性”它是“精神”和“意志”的自由,是不受秩序和世俗约束的“性情”自由,是自得其乐的“自适性”自由。不管是在传统社会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自由”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价值。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北冥之鱼《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它变化为鸟,名为“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鹏振翅高飞的时候,双翼就像垂悬天际的云朵。
北冥之鱼,大而无边,变幻莫测,远超世人想象。
庄子怕世人不信,还引用《齐谐》,证明这条鱼确实存在。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生有涯,所知无涯。
我们习惯眼前光景,往往忽视世间之大。
苏轼见王安石写菊花“吹落黄花满地金”,便嘲笑他没文化。
在他的知识范围里,菊花在枝头就枯萎,不可能落到地上。
被贬到黄州后,九九重阳日,菊花落在地上,遍地金黄。
苏轼呆住了: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如苏轼,在浩瀚无边的世间,尚且是井底之蛙。
平凡如你我,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仅仅是一颗微尘。
纵然见识非凡,但仍要怀着羞涩。
造化之奇幻,世事之多变,岂是一介凡人可以测度?保持谦虚、好奇,才能接纳世间的新鲜事物。
濠梁之鱼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展开一场对话:庄子说:“鱼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自在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反驳:“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自然也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和鱼的想法,互不相知。
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各不相同。
你以为在感同身受,别人只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个节目《穷富翁大作战》,邀请富人体验七天底层生活。
一位富人言之凿凿:“这些苦不算什么,只要够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之后,他跟底层穷人一样干活,干了一天,累得筋疲力尽。
第二天,他放弃了体验。
他说:“底层生活太可怕了,累得没办法思考改变命运。
”隔岸观花易,切身体会难。
别轻易劝人大度,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痛苦;别随便劝人放下,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负担。
站在上帝视角,指指点点,只会惹人讨厌。
不轻易评价他人,才是将心比心的善良。
江湖之鱼《庄子·大宗师》记载,泉水干涸,有两条小鱼,靠对方口里的泡沫活命。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三重境界

罗宗强在为涂光社的庄子范畴心解作序时,也从文本系统性角度把庄子一书评价为一部不易解读的书,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注家普遍认为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有的甚至认为是全书的纲"张涅梳理了庄子内篇与其他篇目的关系,指出逍遥游在整篇庄子文本中有统领庄子全文的重要作用:结构关系看,-内篇.的其他六篇是对逍遥游的思想展开,-外杂篇.又是对-内篇.的解说构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和前述庄学研究者注重从文本结构出发研究庄子体系不同,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指出庄子所追求的人性特点是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书的总论"。
可见,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庄子思想的微言大义以总括的形式体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一旦掌握他的这个视角,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就好理解了,故准确地理解逍遥游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必经之路"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把逍遥游看作是一种不局限于个人心灵认识偏见的感物方式并把达到逍遥游的方式归纳为无待: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也就是说,欲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消弭物和己!事和功及实和名之间的对立关系,即无待"这种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徐复观在其中国人性论史中高度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至人无己.三句话,乃庄子的全目的!全功夫之所在"庄子全书,可以说都是这几句话多方面的发挥"台湾学者陈天启声言逍遥游篇为一种精神自由论,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便是无己!无功和无名:
《庄子?秋水》篇大、小界定的三重境界

文史《庄子•秋水》篇大、小界定的三重境界文/杨金月摘要:从河伯的自以为大而引出对大、小概念的七次问答,人们何为“大”何为“小”的界定往往都是从自我理解出发,从而也就对比出了三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大、小界定的第一重境界指受到主观成见限制,人们是从“以我观物”的角度看待大小;第二重境界指人们受制于人世间的“约定”的条条框框,从这种“约定”的规则去界定大小;第三重境界指混沌无分的大道境界,消除了任何物我分别的界限,绝对同一,以此观之,无有大小。
超越前两重境界,才有可能达到第三重物我同一的境界。
关键词:人世之囿;井蛙之囿;混沌一、井蛙之囿与跳脱塪井之蛙处在于小小的地方之中,自得其乐,以为自己“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塪井之乐,此亦至矣”。
在听到东海之鳖描述大海的情状时,方才觉得自惭形秽。
后来人们把井蛙比喻那些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以己为大,而小天下,因为所知有限,“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秋水篇开篇便描述了河伯因“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而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天下无人再比自己更为广阔了。
这就如同井底之蛙,因为它生活的环境只在于小小的塪井之中,它的认识也必是受限于所处的环境。
井蛙不可语海者,如果没有见识过大海的浩渺而听到对大海的描述,会以为是天方夜谭。
认知空间的局限,人成为这种视阈下最大者,从而以我观物。
人们从自己所知的去理解,从自己所有的词汇去描述,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去辨别。
于是天地间自然事物都带有“我”的特点,每个人是在自己所处的时空和经验的基础上谈论事物,河伯没有见过比自己更壮阔的河流,所以以为自己是天下的大美。
这就是井底之囿,受到自己成见的限制。
事物的自然本性是否和我们所想的一致,这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没有第三方可以实实在在断定是非的“神”存在,事物的大与小也就由人们如何判断了。
井底之蛙,虽然自得其乐,但也只是不能自察而选择自欺欺人。
在彼此交际往来,破除自我的局限是必然的,自以为是在人们看来犹如那个不可语之冰的夏虫、顽固不化的偏执者,不能深语。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作者:洞见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09期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庄子将生活的智慧写进三条鱼的故事里,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能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了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据说有个名叫列子的人就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
但是没有风,他也是要发愁的。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的一杯菊花酒。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鱼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濠梁之鱼庄子说到的第二条鱼是《庄子·秋水》中叫“儵”的鱼,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
在桥上,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呢?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为迎合别人而改變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是没有光的。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
与其绞尽脑汁地去想怎么才能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本根、境界、在宥:《庄子》之道的三个层面

本根、境界、在宥:《庄子》之道的三个层面孙燕青;张文渊【摘要】《庄子》之道分为三个层面:本根、境界与在宥.本根之道惛然若亡却又玄功潜被,自足、自本、自根而无为自然;境界之道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超拔逍遥,以貌似的无情凸显冷眼大爱与精神不死;在宥之道则是欲以不攖人心的缮性无为实现其"捄世"之意.《庄子》并非对政治纯然冷漠,只是现实环境的限制,使《庄子》将在宥之道以"寓言"式表达,而将笔墨重点放在人的精神世界,重精神桎梏的化解,寄逍遥之望于精神境界的超拔,为黑暗时代的自由追求开启了心灵的路径.%The Tao of Chuang-tzu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Bengeng,Realm and Freedom.The Tao of Bengeng is mentally confused but potentially possesses Xuangong,is self-sufficiency,self-rooted and inaction;the Tao of Realm is free and unfettered above life boundary with seemingly heartless,which shows great love with cold eye and immortal spirit;the Tao of Freedom is to realize his"ideal of salvation"with not-heart-touching cultivation of doing nothing.Chuang-tzu is not purely indifferent to the politics,the limitation of reality makes Chuang-tzu using the the form of the Fable to express his Freedom.It' s focus is on the human's spirit world to break away spiritual shackles so as to overtake the spirit state,all of that open the spiritual path for going after freedom in the darkness time.【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庄子》;本根自足;精神不死;冷眼大爱;游心缮性;捄世之意【作者】孙燕青;张文渊【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作为《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本根、境界与在宥。
庄子三鱼,生命的三重境界

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
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
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戴月荷锄归。
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
吴宫深处埋荒草,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其他人問他这是为什么。
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濠梁之鱼庄子在《庄子·秋水》说的第二条鱼,叫作儵,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没有光。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
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是: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