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城市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讲 城市化一、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3.衡量指标: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1)带来了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区域______________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特别关注: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填字母)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______________下降,甚至出现______________问题。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______________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___________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灵犀一点:城市化不仅对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双重影响,而且对人文地理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对土地利用方式、居民类型及从事产业、信息和交通通达度、文化观念等都会产生影响。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特别关注: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看现象判进程特点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进行考查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绘制分析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进行考查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表现理解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城市用地状况变化,进行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进行考查主要的城市化问题解释城市热岛、内涝现象聚焦城市建设中的新尝试,进行考查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联系水循环、大气环流等内容一、城市化概述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含义具体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郊区城市化现象明显,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C(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特别提醒]逆城市化也是一种城市化现象,它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城市化表现环境问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第七单元第二讲 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

家城市化水平差异
国家类 发展中国 型 发达国家 家 比较项目 早(英国 最早,从 晚(20世纪 早晚 18世纪 中叶以来) 起步 中叶开始) 时间 国家独立 原因 工业化早 较晚,工 业化晚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快慢
趋缓(甚至停 滞)
快
目前速 度
原因
城市化已推 民族经济发展, 进到相对成 人口增长迅速 熟阶段
学以致用
1 . (2011· 高考浙江文综卷)下表为
2005 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
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
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据此完成
思维升华 3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 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善? 答案: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可以从减少 或分散污染源,增加绿化面积等方面入 手。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加强对 城市的管理;采取建设立交桥,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错开市
民上下班时间等措施,改善城市交通 条件;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和使用清洁 燃料等手段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城市化水平:用
_______________ 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人口占
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它体现
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动力机制
含义 吸引 人 _______ 拉 群来到城 力 市的因素 使得人群 推 ________ 离开 力 乡村的因 素
表现 ______________ 、 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便捷 _________________ 等 人口_______ 增长快 、对土 地压力大、收入低、 短缺 社会服务_________ 、 自然灾害等
而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2 城市化 新人教版

1.逆城市化
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 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 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分 析
(1)分析该城市 0~6 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的变化。图示 1985 年企业总数为 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 60%,则中心城区企 业数量约为 186;2004 年企业总数为 4 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 为 20%,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 947;2013 年企业数量 6045,中心 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 8%,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 484。故 0~6 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在 1985~2004 年增多,在 2004~2013 年减少。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 耕地面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源 积减少 占用大量耕地 短 水资源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 缺 短缺 水量增大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 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 率,治理水污染
(2017·江苏单科)“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 接受。下图为“1986~ 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A.2000 年
B.2005 年
C.2007 年
D.2011 年
(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7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城市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2讲城市化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看现象判进程特点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进行考查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绘制分析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进行考查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表现理解逆城市化现象研究城市用地状况变化,进行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进行考查主要的城市化问题解释城市热岛、内涝现象聚焦城市建设中的新尝试,进行考查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联系水循环、大气环流等内容一、城市化概述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含义具体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郊区城市化现象明显,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特别提醒]逆城市化也是一种城市化现象,它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城市化表现环境问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7章 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
研析高考·明规律 研清教材·固基础 研析考点·破疑难 研透技法·提素养
返回导航
研析高考·明规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命题分析
1.以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
2021·山东,1~2题 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
运用资料,说明不
(D)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C)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由图可 知,Ⅱ阶段都市区人口数量仍在增加,但人口增长速度由变慢到停止增 长,都市边缘区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且由变大再变小(都市边缘区人口数量 仍在增加且人口增长速度由变快再变慢),都市核心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 变为负值,即都市核心区人口数量由增加变为减少,这说明城市发展到 第Ⅱ阶段,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都市区 及都市核心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城市边缘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先 变大再变小,因都市区人口增长率为正值,城市人口数量仍继续增加; 因都市核心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口不会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 聚;因都市区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
返回导航
①时间变化
阶段
特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第二讲 城市化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①郊区
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 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②逆城市化:是
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③再城市化:发达
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 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 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第二讲
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化、城 市化水平、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初期 关键术 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合理的城市 语 化、过快的城市化、生态城市、节能建筑、绿色交 通、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良性循环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分初期缓慢发展阶段、中期 加速阶段和后期成熟阶段。 关键规 (2)世界城市化空间的差异,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与 律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速度、城市化水平及所 处阶段的不同。
很快 ,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城市化推进_______
C: 后期阶段 _________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 缓甚至停滞
3.地区差异 C 填字母)阶段。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 __( 或B 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 A _____(
1.影响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原因 求提高,郊区基础设 人口增长快,农村劳 施完善 动力过剩
1. 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不同。城市化水
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城市化水 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是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如发达国城市化水平高,但目前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相 反。
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文地理 第二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

第十四页,共41页。
第十五页,共41页。
(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 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xiāngguān)知识,回答(1)~(2) 题。
第十六页,共41页。
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chāoguò)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D.“臭氧洞”
(2) 为 避 免 该 问 题 对 城 市 大 气 环 境 带 来 的 污 染 , 应 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kòngzhì)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试解】 (1)________,(2)________。 【解析】 本题结合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 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 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 工业密集,释放(shìfàng)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 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 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 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 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答案】 (1)C (2)A
(2)城市人口增加。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第三页,共41页。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 稍被拉平(lā píng)的“S曲”形 线。 (2)表现:发达国家大都(dàdōu)进入城后市期化成熟(chéngshú)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解析】 交通条件改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可结合城市化的 表现与作用,从城市数量、规模、人口迁移方向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等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 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 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 完善。
【答案】 D
2.(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上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 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 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 断提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 度增大,说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工业、商业向郊区迁移,体现了城 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的“S”形曲线
(1)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3)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 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 D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解析】 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50%以下), 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2016·衡水中学三调)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 人口分布状况。读图,完成3~4题。
对应集训 (2016·河北省质检)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 及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解析】 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据图可知, 2000~2010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2010~2012年和1990~ 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2010~2012 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更慢。2010~ 2012年与2015~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均高于2020~2030 年,因此D项正确。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如右图 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 题,采取各种措施,
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 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右图所示。
感悟经典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 下题。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不 利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 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
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 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等
日照、风速、风向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 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 环。 温馨提示 城市化不仅对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双重影响,而且对人 文地理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土地利用方式、居民类型及从事 产业、信息和交通通达度、文化观念等。
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从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 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2.地区差异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所处 阶段
后期 (饱 和 期)
中期 (发 展 期)
起步 时间
早
晚
目前 速度
缓
快
发展 水平
高
低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
2.驱动力推 拉力 力使 吸得 引人 人群 群离 来开 到乡 城村 市的 的因 因素 素 3.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温馨提示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 中,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小
城市 化与 经济 发展
相适 应
不相 适应
原因
农业向现代 化方向发展,
大批农业劳 动力向城市
迁移 城市经济发 展,人口增长 过快,农村劳
动力过剩
后果
出现 逆城 市化 现象
造成 很多 社会 问题
方法规律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 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如右图所示。
考纲展示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仍将以文字、图表或地理事实为背景,考查城市化 及其带来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可能结合区域背景材料分析区域城市发展方向、趋势及应采取的措 施。
自主学习 一、城市化 1.含义: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阶段,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处于B阶段。(填图中字母)
温馨提示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即国家或地区 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与特征是与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 利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