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3篇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3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3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1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五首诗词曲,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这首词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和名句。
②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的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并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诵读法、想象联想体味法、讨论法四、说教学过程本首词我将用一课时教学。
这一过程我将分成四步来进行:第一步:情景导入,走进作者;第二步:诵读诗词,整体感知;第三步:合作探究,感悟品味;第四步: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第一步、情趣导入,走进作者课一开始,我准备用几幅中秋月色图配古筝曲目《古曲》创设情境导入。
这样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时老师深情的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初三学生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说 课 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 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 ,让学生 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 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文学 知识, 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 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 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 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 人接触, 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 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 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 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 歌 。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 本词又是五首诗词1/8中的第四首, 通过学习 《赤壁》 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 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 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 词一贯的豪放风格, 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 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 了解苏轼的词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
”作为教学重点。
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6篇)

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6篇)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11、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下第五单元二十五课的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虽然本地区划分为农村学校,但是如今的网络资源丰富,我结合大学的知识和上班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在七年和八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过持续的诗词训练。
因此学生对本文的解读并不是很难。
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实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利用写作背景分析诗歌主旨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旷达的胸襟和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重点:实词的理解和依托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难点: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并树立旷达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3、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说教法3、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小组探讨法、个人思考法,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3篇)水调歌头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分析: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闻名的作品。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冲突,而最终以乐观旷达心情作结。
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尝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别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善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受,品尝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惊的冲突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构思: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同学学习名家名篇,体会剧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育同学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设计了分层推动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支配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四、说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同学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同学主动参加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育语感。
2、沟通争论法深化体会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同学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同学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动,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170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41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赏析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全面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设疑、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豁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2、诵读品味法 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3、设疑导思法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法:1、 诵读法 运用各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感情。
2、 讨论法 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 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走进作者;2、诵读诗词,整体感知;3、合作探究,感悟品味;4、歌曲欣赏,体会感情;5、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五、巩固训练1、练习:理解默写2、作业:a 、背诵全词b 、请以“月亮”为内容,写一段景物描写。
不少于50字。
六、板书设计水 调 歌 头苏 轼上阕:问 天自 喻 清 高 借下阕:问 月 衬 托 离 别人——,月——,此——。
(旷达) 实际:问自己――人生哲理但——,千——。
(博大) 洁 圆水调歌头说课稿闫晓梅洮河中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水调歌头》说课稿一、说教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浙教版四册课本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重点是“诗歌的凝练语言”。
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
这是教材设置本单元,编入此篇词的目的所在,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
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
然而,要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把握诗词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二、说学生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
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
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四、说学法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操作步骤为:(一)情境激趣,整体的初步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学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学情分析:
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语言难度不大,教学时不必在字词释义上花费太多时间。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学习积累,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感知能力较弱。
所以要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使常规的古诗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背诵本词,读出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优美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理出欣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重点、难点:
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是我们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创设法、诵读品味法、设疑导思法、
提问点拨法。
学生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知觉器官,听说读写结合,通过诵读品味、讨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推荐网址:/sicijianshang/songdai/sushishici/苏轼诗词鉴赏
/jibu/chihua/content/rjch.htm人间词话
/国学网
/content/090720/16/160678_4358167.html中华诗词网
/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70唱诗词、品诗韵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水
调
歌
头
.
明
月
几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