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是对《爱莲说》的简要赏析:首先,整篇文章以写荷花为主线,通过描绘荷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和品质美感,展现了作者对荷花的深深喜爱之情。
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氛围。
其次,文章在描述荷花的过程中,通过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思考。
荷花虽然生长在污泥浊水之中,却能保持洁白无瑕的外观,这象征着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仍能保持纯净和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让人感叹,并启发了人们追求内心的清净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以荷花开放的过程为引子,展开了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荷花渐渐绽放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短暂性的感慨。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活在当下,不要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总的来说,《爱莲说》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道德修养、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索,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2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白云山下白云,是云即是云也;金钟山前金钟,是钟即是钟也。
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也。
我大之爱如是者焉。
赏析1:周敦颐的《爱莲说》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
他从几个层面揭示了莲花的美丽和崇高。
首先,他通过对莲花的形容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莲花的美丽。
白云山下的白云,金钟山前的金钟,都说明了莲花自身的纯洁和尊贵。
这些简洁的话语却能给人以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莲花的美丽和清新。
其次,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莲花背后的深远意义。
他说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表明了莲花不仅在外在美丽上与众不同,更在内在的品质上具有崇高和独特的品格。
莲花以其高洁无瑕的姿态,给人们以启示,使人们思考仁爱、正义、宽容和坚强的力量。
周敦颐以莲花为比喻,意在点明人们应当以莲花为榜样,追求高尚的品格和道德境界。
总之,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美丽高尚的意境。
莲花不仅是诗人爱慕的对象,更是诗人思考人生以及道德价值的线索。
通过这篇诗文,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莲花背后的美和哲理。
赏析2: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诗意和哲理并重的风格,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作者运用简洁的用词,通过“白云山下白云,金钟山前金钟”的对仗结构,形象地表达了莲花的高雅和纯洁。
这种简练的描述方法不仅让人们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诗中作者提到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不仅表现了莲花的崇高品质,也传递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莲花具有高洁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宽容。
作者借莲花的品质来呼吁人们应当追求仁爱、正义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感悟。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描摹,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了对人类道德品质的思考和追求。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译文及注释【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邓韶玉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

古诗爱莲说翻译赏析《爱莲说》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爱莲说》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爱莲说》原文及赏析.doc
《爱莲说》原文及赏析《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爱莲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爱莲说衬托手法赏析
爱莲说衬托手法赏析篇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诗。
在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衬托手法,使莲花的美丽和纯洁更加突出。
首先,诗人通过莲花与水的对比,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诗中写道:“良夜美月净琉璃,天接云涛无棱碧。
登舟望秋月空忧君,交易罢还相逢未。
”这里的“水”象征着污浊的尘世,而莲花则在这污浊中脱颖而出,显得更加纯洁高尚。
其次,诗人通过莲花与莲叶的对比,突显了莲花的高雅和高贵。
诗中写道:“莲开时节动光摇,白雪红霞映晚霞。
舟行触处触处多,莲叶莲花何草花。
”莲叶虽然也美丽,但与莲花相比,显得普通平凡。
而莲花则在夕阳的余辉中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彩,使人们感受到一种高雅和高贵的气质。
此外,诗人还通过莲花与近景景物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莲花的美丽和清丽。
诗中写道:“可堪回首佛堂中,不问姓名不问君。
白居易的《爱莲说》一诗以其高尚纯洁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衬托手法,诗人将莲花的美丽和纯洁与尘世的污浊和平凡进行对比,让人们感受到莲花的高雅和高贵。
同时,莲花也成为了人们追求美好和纯洁的象征。
篇二: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曹雪芹以“爱莲”为主题,通过衬托手法来展现出莲花的高雅美丽和主人林黛玉的纯洁高贵。
首先,作者通过把爱莲的情感与黛玉的形象进行对比来衬托莲花的美丽。
在文中,黛玉用她细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直觉描写了自己对莲花的深情。
她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对莲花的描绘中,使得莲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赞美。
黛玉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她被描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的女子,使得她与莲花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其次,通过与其他花卉的对比,莲花的美丽也得到了突出。
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黛玉的口吻,将莲花与其他花卉进行了比较。
她说,“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以此来衬托莲花的清雅和高洁。
相比之下,其他花卉的美丽被淡化了,莲花成为了无可比拟的存在。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1.盛:特别,十分。
2.甚:很,十分。
3.之:的。
4.可:值得。
5.者:花。
6.蕃:通“繁”多7.独:只,唯独。
8.自:自从。
9.予(yú):我。
10.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1.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2.染:沾染。
13.濯(zhuó):洗涤。
14.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5.妖:妖艳。
16.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17.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8.通:空。
19.直:挺立。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2.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23.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25.远:遥远,空间距离大,26.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27.益:更,更加。
28.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29.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30.可:只能。
31.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32.玩:玩弄。
33.谓:认为。
34.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35.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6.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37.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38.鲜(xiǎn):少。
39.闻:听说。
4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1.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赏析祖铨一、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
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
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
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
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二、作品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作品梳理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多。
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宜:应当7、独:只,仅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二)、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理解性内容:(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0)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四):问答题: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4、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5、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答: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四、作品赏析1、“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2、《爱莲说》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古代散文,这是世人所公认的。
特别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象征了—种崇高的品德,因而令人反复吟哦,并成为了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它很像一首以“物”为题材,托物寄意、抒发情思的咏物诗,精致玲珑,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所喜爱。
用极短的篇幅,极少的文字,努力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境界,是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全文只有—百一十九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只是对菊、牡丹和莲这三种花进行品评,但变化错综,波澜顿挫,措辞含蓄,尤其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精心提炼,表现出作者志向高洁,品行廉正,爱憎分明,字字句句都闪射出熠熠耀眼的光彩,读后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3、从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这事实上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第二部分为议论的一段,先以三个排比句对应上文,指出三种花的品行:隐逸、富贵、君子,使文章井然有序;紧接着最后三句慨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