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教案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本课所录入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耍弄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感知大意、紧扣语言,,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教益。
2、阅读比较三则寓言故事,了解《伊索寓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智慧。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1、同学们都学过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文学史上有一部很著名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谁知道伊索是什么意思呢?(出示PPT)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寓言家,传说曾经是一个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是儿童心目中的故事大王。
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PPT课件1

没有人会相信。
12、伊索寓言
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 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2、伊索寓言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二、能量的转移 思考:在铁锤敲击铁钉时,铁钉在进入木块的同时,它还会发热,这 发 热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1、在教室中用现有条件做几个能的转化实验,体会能的转移。
如:①摩擦双手发热
②用笔杆子摩擦衣服或头发靠近小纸片
③……………………
2、小组间活动:两个小组举日常生活生产中能转化事例,另两个小组
同学回答能量转化情况。
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与物体之间通过碰撞而转移的能量,说明能量形式
没有改变,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进一步可以复习以前
学习过的热传递现象中内能的转移,让学生对能量有一个比较全面充
分的认识。 【板书】二、能量的转移 1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能量的形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能量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新课教学】 【板书】第一节、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一.自然界中的能量 [问]: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讨论自然界中有哪些能 量形 式?
[答]:太阳,雷电,瀑布,潮汐,火山喷发,地热…… 教师总结:利用教材中的大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来体验自然 界 中能量的现象,认识自然界中的太阳,雷电,瀑布,潮汐,火山喷 发, 地热等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
1.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 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2.你觉得狐狸是怎样的一个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和谐到达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增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肯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课文狐狸和葡萄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力。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牧童和狼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
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们惶恐失措的样子,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狼真的来了。
牧童吓坏了,他急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一向说谎的人即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蝉和狐狸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
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骗局。
他成心站在蝉的对面,称赞道:“您的歌声多么精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知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害中吸取教训。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伊索寓言》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中作者的浏览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知道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讨中心,知道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义思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PPT课件1

12、伊索寓言
12、伊索寓言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 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伊索寓言集》是人 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 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 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 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 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题的倡议书进行 环 保宣传
纳能力。 加深学生
巩固本课 内容 树立节能 观念, 将学生的 视野 由课堂向 课外 拓展。
附件:
表一:
名称 化学式
性
用
质
途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乙烯
苯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常见的有机物
§2.1 身边的有机物(第一课时 )
一、有机物、无机物的区别与联系
有机物 概 含碳的化合物
无机 物
12、伊索寓言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 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 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 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 了。”
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12、伊索寓言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 中吸取教训。
有 机物”
分发
自主
格
部分,并完成学
挥 学 生 的 归纳总结来
案 中的表
主体
获得
一,
看
作用。
新知识,应
哪组完成 的又快
没有
太大难度。 又
好! 投影部分 学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
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二.精读课文《狐狸和葡萄》1.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3.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4.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5.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
(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牧童和狼》1.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2.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5.齐读第5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牧童和狼》:狼没来牧童: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蝉和狐狸》狐狸:想吃蝉,设圈套蝉: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第二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课件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4 页,我读书,我快乐,读一 读这段文字,思考:伊索是 什么人?伊索寓言有什么特 点?
狐狸 葡萄 嘴馋 酸味 说谎 一贯 粪便 戒心 惊慌失措 伊索 喉咙 掺杂
贯 慌
《狐狸和葡萄》有些人无能为 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 还没有成熟。
《牧童和狼》一贯说谎的人即 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寓言是用比喻 性的故事来寄托意 味深长的道理,给 人以启示。
我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 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如:《揠 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 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 剑》、《画蛇添足》等。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 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 《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 名的寓言集有《克雷洛夫寓 言》《拉封丹寓言》 等。
课后作业 请根据“这故事说明, 聪明的人临危不乱,巧妙而 轻易地击败敌人”编写一则 寓言故事。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 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 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 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 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 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 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 多灾祸的根源。
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 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 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 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 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 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 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 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婪的人。
《蝉和狐狸》一个聪明的人, 美妙动 听的歌声所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 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 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 的声音来。蝉答道:“吃露水。” 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12.伊索寓言_》课件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 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 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2、你觉得狐狸是怎样的一个人?
1、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 “大叫”的不同情感。 2、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 今后应该怎么做? 3、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蝉 和 狐 狸
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 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 处?
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 中吸取教训。
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你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道理?
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作业设计 1、学了《蝉和狐狸》一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2、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3、搜集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 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牧童和狼
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 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 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 “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 而,他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伊索寓言》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伊索寓言》【篇一】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
)——即狐狸的形象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
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
)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
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三)《蝉和狐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伊索寓言一、教学目标:【点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并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而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一浅显的语言刻画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惊慌失措、一贯”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识字学词、理解词义——认知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三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理解、朗读、表达训练——能力目标)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寓意,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读懂每则寓言的最后一句。
(人文精神的渗透——情感目标)4.通过对寓言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培养兴趣爱好——能力、情感目标)二、教学重、难点:【点评】课标明确指出高段的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把目标3定为本课的重点。
1.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2.理解《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的原因,以及《蝉和狐狸》中的蝉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了上当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个小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对比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感受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搜集《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激趣了解寓言。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的故事中,看看这里又给我们讲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板书课题:伊索寓言)2.设问: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什么又是伊索寓言呢?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简单介绍寓言及伊索寓言。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3.大家平时听过很多寓言故事吧,把你知道的将给大家听听。
学生交流讲故事。
【点评】交流资料,设问解疑,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
二、引入课题,初读课文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狐狸和葡萄)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初读课文,提出初度要求:(1)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2)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交流初读情况。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把自己所读故事的主人公、主要内容以及说明的道理交谈出来。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注意及时给学生正音,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同桌互读,齐读。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寓言的主要意思。
【点评】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组织交流,初步把握故事内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狐狸和葡萄》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这几串葡萄诱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师:狐狸看到了这几串葡萄,它会怎么想呢?又是怎么做的呢?能通过想象说得更具体一些吗?生:狐狸很想吃葡萄,“馋的直流口水”,“想尽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狐狸当时的心情。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这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才符合正常想法。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
)——即狐狸的形象5. 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
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6.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交流:这则故事以最后这句训诫作结,也是这则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你学了着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吗?(引导学生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
)体会寓意。
【点评】通过教师引导,理解课文重要语句,揭示出这则故事的寓意四、作业: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分角色朗读故事。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故事内容.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寓言故事,回忆故事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拼读故事,看看其他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默读课文。
【点评】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牧童和狼》1.组织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讨论:(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
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3.汇报交流情况。
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的行为。
)4.引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6.小组之间讨论(引出故事包含的寓意):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师引导正确理解这句话。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学生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交流理解故事寓意。
9.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鉴别牧童前后两次喊“狼来了”的语气差别。
【点评】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抓住关键词句自读自悟,充分与文本对话,做到师、生、文本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蝉和狐狸》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讨论:(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
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狐狸是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
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骗术高明的词语,理解狐狸是用什么方法来欺骗蝉的。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学生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仔细品读,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5.学生齐读课文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段话,正是因为蝉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才没有被狐狸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加深学生对寓言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蝉的身上学到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要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等。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解疑的同时,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做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在交流讨论中明白故事的寓言,并能正确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加以防范,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三、拓展延伸: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着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交流:(1)这个故事中的“乌鸦”和我们今天所学的“蝉”,它们在面对花言巧语的狐狸时,表现一样吗?(2)为什么乌鸦受了骗而蝉没有上当呢?(3)你从乌鸦和蝉的不同结局中明白了什么?2.每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师总结:之所以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
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点评】通过两则故事的比较,更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寓意,同时比较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链接以前学过的故事与本课做对比,了解同一表达主题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学以致用,进而突破难点。
四、总结全文,生化寓意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点评】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的认知,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五、作业:1.完成练习。
2.选读《伊索寓言》。
3.练习复述课文。
【点评】让学生再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点评】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案。
本课板书力图简洁、明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凸显了人物的精神,也为学生背诵第二段做好铺垫。
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揭示道理)《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七、教学反思:本文的几则伊索寓言,语言较浅显,但浅显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觉察的真理。
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
要让学生在品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挖掘出故事中包含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言、拓展想象、复述故事,重点突出,使学生不光要对寓言中的深刻道理领悟透彻,还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