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研究进展
鞍区黄色肉芽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62·患者男,6岁,于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模糊,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外院行相应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入院专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提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hyroxine ,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 ,FT4)、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卵泡刺激素(follicu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孕酮(progesterone ,PRGE)均降低。
入院后头颅CT 平扫示:鞍区可见一类椭圆形囊实性肿块影,囊壁厚薄不均,囊内可见分隔,病灶边缘可见多发弧形钙化影。
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约20 mm ×24 mm ×23 mm ,平均CT 值约24 HU 。
考虑:颅咽管瘤(图1)。
入院后MR 平扫示:鞍区见类圆形占位,在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T2 FLAIR 呈高信号,内可见小斑片状等信号区,正常垂体结构显示欠清;视交叉可见受压、上抬。
增强后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质部分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图2~5)。
术中所见:病变起源于垂体柄,位于鞍上池第一间隙,后方至后床突,局部与视交叉下方粘连。
病变呈淡红色,囊性;囊壁厚,质韧硬,血供一般。
病理:(鞍区)送检组织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其内片状泡沫细胞反应,其间可见胆固醇结晶裂隙及巨细胞反应;符合黄色肉芽肿(图6)。
讨论 黄色肉芽肿(Xanthogranuloma ,XG)为一种常见的良性非朗格汉斯细胞的组织细胞增多症,根据其发病年龄可分为幼年特发性黄色肉芽肿和成年黄色肉芽肿,前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
儿童最通常见于皮肤、黏膜,表现为皮肤表面小结节状圆形红棕色丘疹,随后由于脂质积累而转变为黄色,多见于头、颈部;据报道仅有4%的病例伴有多系统的病变,常见部位有眼部、肺部等[1-2],其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较为少见,仅占1%~2%。
鞍区黄色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鞍区黄色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王超;孙红卫【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26)020【总页数】2页(P3704-3705)【关键词】鞍区;黄色肉芽肿;颅咽管瘤;组织病理学【作者】王超;孙红卫【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黄色肉芽肿(xanthogranuloma,XG)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属于组织细胞增多症的一种,多见于皮肤和黏膜[1]。
该病典型的病理特点包括胆固醇结晶形成、明显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多核异物巨细胞、大量泡沫状巨噬细胞的集聚、PAS染色呈强阳性和纤维组织增生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等的棕黄色丘疹或包块,且病程有自限性。
Lesniak等[2]对相关文献总结发现,该病发病率成人高于儿童。
对于成人,累及第三脑室脉络丛和侧脑室脉络丛多见,累及鞍区尤其是鞍上极少见,截止2013年,鞍区肉芽肿被文献证实的仅有17例[3]。
由于鞍区黄色肉芽肿发病率低,影像学亦无特异性表现,术前多误诊为垂体腺瘤、颅咽管瘤或Rathke囊肿等疾病。
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1例鞍区黄色肉芽肿患者,现对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患者男,51岁,因“体检发现鞍区占位1 d”于2016年9月8日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患者一般情况可。
入院前1 d至外院体检行头颅CT发现鞍区占位。
入院后行头部MRI平扫示:鞍上不规则团块状混杂短T1长T2信号,内部信号不均,可见信号分层,病变下缘与垂体紧邻,未见明显受压,垂体柄显影不清;病变向上凸向第三脑室,视交叉明显受压上抬。
静脉注入Gd-DTPA后增强扫描:鞍上病变未见明显异常强化(见图1)。
初步诊断:鞍区病变待查,考虑颅咽管瘤可能性大。
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16年9月14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麻下经右侧翼点入路鞍区占位病变切除术”。
颅脑损伤后继发脑内黄色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颅脑损伤后继发脑内黄色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报告首例颅脑损伤后在局部脑损伤部位继发脑内黄色肉芽肿病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方法在病例报告的基础上复习文献资料。
结果1例成年男性患者,因车祸伤致左侧颞顶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2周后在局部脑损伤部位继发脑内巨大多囊性黄色肉芽肿。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病情缓解,病变性质得到病理证实。
结论颅内黄色肉芽肿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尚有争论,文献报道中有三种学说:神经上皮起源论、内胚层起源论、发育性起源论。
而本例颅内黄色肉芽肿的形成机制可能为血源性起源。
手术治疗是有占位效应颅内黄色肉芽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标签:黄色肉芽肿脑内脑外伤颅内黄色肉芽肿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而颅脑损伤后在局部脑实质内继发黄色肉芽肿则极其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病例报道,本文拟在病例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文献复习,并探讨其发病机制。
1 病历摘要患者,男,22岁,因头部车祸伤2h于2007年8月14日入院,受伤时神志清醒,伤后感头痛、恶心,四肢活动正常。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神志完全清醒,全身皮肤正常,神经系统体征正常。
急诊头颅CT显示左侧颞顶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血肿量约10ml。
入院后给予止血、脱水、支持对症治疗,患者一度病情稳定、头痛明显减轻,5天后复查头颅CT平扫显示脑内血肿部分吸收,血肿周围轻度水肿。
但10天后患者头痛逐渐加重,13天后出现嗜睡,命名性失语,计算不能,颈软,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上肢肌力4级、痛觉迟钝,其他肢体肌力、感觉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复查头颅CT平扫显示左侧颞顶叶大片低密度水肿带,水肿范围波及左侧中脑、丘脑和基底节,左侧侧脑室明显受压,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约1.2cm,原脑内血肿基本吸收。
继续加强脱水、利尿治疗,并加用地塞米松10mg iv q12h。
经上述处理1周后患者病情无好转,仍然头痛剧烈,意识障碍有加深趋势,但体温一直正常。
再次复查头颅CT平扫并行增强检查,显示左侧颞顶叶大片低密度水肿带较前明显扩大,增强扫描后在水肿带中央可见一大小约52mm×42mm巨大不规则环形强化病灶,病灶中心为低密度不强化区,病变周边为水肿带,中线结构移位约1.5cm。
[病例学习]儿童颅内黄色肉芽肿
![[病例学习]儿童颅内黄色肉芽肿](https://img.taocdn.com/s3/m/d24f7c4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a.png)
[病例学习]儿童颅内黄色肉芽肿
男,13岁
主诉:多饮多尿9年余
入院检查:头MRI提示右侧中颅窝占位鞍区MRI提示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
影像表现:右侧颞叶见异常信号病灶,呈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病灶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均匀,病灶周边见环形轻度水肿带,DWI病灶无高信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
术后病理:符合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nuloma,JXG
又称幼年性黄瘤、痣样黄瘤、痣样黄色内皮细胞瘤
多发生与婴幼儿及儿童。
JXG归类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分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和非LCH两种,JXG为非LCH中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累及皮肤
系统性JXG是指发生于除皮肤外其他组织或器官的JXG,可伴发或不伴发皮肤改变,常见受累部位为(皮肤外的)深部软组织、脑、肝、脾及眼等
发生于中枢神经的JXG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弥漫性的颅内损害或局限性孤立性肿块
中枢神经系统JXG在MRI上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高/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垂体瘤继发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7770.2021.02.021•临床研究-垂体瘤继发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分析李卓群,尉伟,李照建,付伟伟,王宇翔,尹宏伟,王志兴,丰育功!摘要】目的探讨垂体瘤继发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与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治疗的垂体瘤继发黄色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措施。
结果术前MRI检查示2例患者垂体瘤内有T1WI和T2WI高信号。
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瘤内有黄色液态内容物者2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有含铁血黄素沉着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崩3例,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需长期激素替代治疗。
结论不同程度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是垂体瘤合并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特点。
MRI示垂体瘤在T WI和T2WI均有高信号囊变灶要考虑垂体瘤继发黄色肉芽肿的可能;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含铁血黄素提示黄色肉芽肿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多次少量出血有关;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垂体瘤;垂体功能减退;鞍区肿瘤!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7770(2021)02-0217-05Analysis 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ituitary adenomas with xanthogranuloma LI Zhuo-qun,WEI wei,LIZhao-jian,ei al.Department<Neurosurgery,Hospital of'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tor:LI Zhao-jianAbstrach: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ituitaryadenomas with xanthogranuloma.Method The clinicci date of5cases of pituitary adenomas with xanthogranulomaundereeni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the patholory&pathooenesis,clinicai manifestations,imaaingfeatures and treatmeni of this entity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iterature.Results Preoperativv MRIshowed two patients had high sisnai on T]WI and T2WI in pituitare adenomas.>i of the5patients underwentoperation.Yellow liquiS contents were found in2cases during operation,and hemosiderosis wa s found in3casesafter operation.Temporae diabetes insipidus occurred in3cases aftee operation,and the symptoms were improvedaftee symptomatic meatment.One patient needed long-term hormone eplacement therapy.Conclusions Variousdeawes of anmWor pituitae dysfunction is the clinicai feature of pituimw adenomas with xanthovwnuloma. Thepossibility of pituitara adenomas with xanthovranuloma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MRI suggests that pituitaraadenomas present high sicnal cysts in both T]WI and T2WI.Imaaing and pathology examination find the presencc of hemosiderin suggests that xanthogranulom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minoe bleeding events ofadenomas.Surgicai treatment can lead te a good pwgnosis.Key words:xanthogwnuloma;pituimw adenoma;hypopituitarism;seSar tumors黄色肉芽肿又称胆固醇肉芽肿或黄色肉芽肿反应⑴,是肉芽肿样病变的一种类型,好发于面部、颈部和躯干上部皮肤,较少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鞍区慢性炎性肉芽肿1例

[] 曹来宾 . 5 - 骨与关节 x线诊断学[ ]济南 : M. 山东省科学技术 出版
社 ,9 1 12—13 19 .7 7.
[] 王莹 , 6 吴华 , 张晓霞 , 家族 性锁骨 颅骨发育不 全的基 因突变 等 检测 [] 中华 口腔医学杂志 , 0 , : 9 42 J. 2 54 4 — 6 . 0 0 5
发 生 于鞍 区 的 炎性 肉 芽 肿 少 见 … 。我 们 遇 见 1 , 有 例 具
完整的临床 、 像 学 资料 , 经手 术及 病 理证 实 , 报告 如 影 并 现
下。
内有细小钙化灶 , 后床 突左 侧缘 可见 局 限性 骨质 吸收 , 鞍底 男 ,2岁 。左眼斜视 1 伴有呕吐 1 。患者 1 1 月, 周
( 稿 日期 :06—1 收 20 2—0 修 回 日期 :06—1 1 20 2—3 ) 0
异, 位于两侧 顶 骨靠 近 上 后 角处 , 对 称 出现 , 导 常 有
鞍 区慢性 炎 性 肉芽 肿 1例
Ch o i n a rn c if mmaoy g a u o n s la r a a e rp r l tr rn lma i elrae :a e s e o t
静脉 通过 , 般大 小 不超过 l m, 时双 孔极 大如拇 一 m 有
指 。x线 表 现为 顶 骨后 角 附近 有对 称 小 孔 , 边缘 光 滑, 不合 并 有 囟门未 闭 、 量缝 间 骨形 成 及 牙 齿 、 大 锁
骨的 改变 , 不难 鉴别 。
参考文献 :
[ ] 廖二元 , 利华 . 1 谭 代谢 性骨 病 学 [ ] 北 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M . 人
大, 于垂 体左侧缘 可见 不规则略长 T 长 T 信号灶 ; 1 2 鞍上池正
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8), 913-918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9.98140Research Progress of Xanthogranuloma inSellar RegionGuozhuang Wang, Mangmang Bai*, Jian’gang Kang, Haoze Wu, Xiaohong Gao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Yan’an ShaanxiReceived: Jul. 11th, 2019; accepted: Jul. 30th, 2019; published: Aug. 6th, 2019AbstractThe literatures about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are few,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re mainly limited to case reports, without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xanthogranuloma in sellar region, the author extensively search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with the keywords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sellar region”, “鞍区”, “黄色肉芽肿”, “鞍区黄色肉芽肿”in PubMed, Springer, VIP, Wanfang, CNKI and other databases. After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the author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cidenc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manifestation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sis to diagnose and treat for clinicians.KeywordsXanthogranulomas, Sellar Reg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reatment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研究进展王国壮,白茫茫*,康建刚,吴昊泽,高晓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延安收稿日期:2019年7月11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30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6日摘要有关鞍区黄色肉芽肿的文献较少,相关的文献主要局限于病例报告,没有一个全面的概述。
鞍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鞍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张凯恋;裴波;张丽娟;高德培;杨毅【期刊名称】《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目的:探讨鞍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临床病理特征、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
结果:B超表现为边界尚清楚的低回声肿物,CT表现为非特异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中等度不均匀强化的占位性病变。
镜下检查:病变见梭形成纤维细胞增生,富含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间质可见出血。
结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对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应结合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对治疗的反应做出诊断;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5页(P1712-1716)【作者】张凯恋;裴波;张丽娟;高德培;杨毅【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疗科,昆明650118;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昆明650500;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理科,昆明650118;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昆明650118;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疗科,昆明65011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鞍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张凯恋;裴波;张丽娟;高德培;杨毅;2.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诊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J], 谢群;王琦;刘丹丹;靳军华;惠祖燕;胡强3.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J], 汪庆余;苏晓燕;龚良庚;雷浪;李庆4.放射治疗鼻腔、鼻窦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张琪;江浩;沈学明5.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叶茂奎;高思佳;马忠礼;徐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8), 913-918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9.98140Research Progress of Xanthogranuloma inSellar RegionGuozhuang Wang, Mangmang Bai*, Jian’gang Kang, Haoze Wu, Xiaohong Gao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Yan’an ShaanxiReceived: Jul. 11th, 2019; accepted: Jul. 30th, 2019; published: Aug. 6th, 2019AbstractThe literatures about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are few,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re mainly limited to case reports, without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xanthogranuloma in sellar region, the author extensively search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with the keywords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sellar region”, “鞍区”, “黄色肉芽肿”, “鞍区黄色肉芽肿”in PubMed, Springer, VIP, Wanfang, CNKI and other databases. After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the author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cidenc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manifestation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sis to diagnose and treat for clinicians.KeywordsXanthogranulomas, Sellar Reg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reatment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研究进展王国壮,白茫茫*,康建刚,吴昊泽,高晓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延安收稿日期:2019年7月11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30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6日摘要有关鞍区黄色肉芽肿的文献较少,相关的文献主要局限于病例报告,没有一个全面的概述。
为进一步了*通讯作者。
王国壮等解鞍区黄色肉芽肿,作者在PubMed,Springer,维普,万方,CNKI等数据库广泛检索关键词为“xanthogranuloma of sellar region”、“sellar region”、“鞍区”、“黄色肉芽肿”、“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相关文献,通过精读搜索所得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汇总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特征。
该文就鞍区黄色肉芽肿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与预后做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鞍区,临床表现,治疗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黄色肉芽肿(xanthogranuloma, XG)也称为胆固醇肉芽肿,具有肉芽肿和黄瘤的组织学特征,是一种累及皮肤及皮肤以外组织、器官的良性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可发生于颅内外的不同部位,包括中耳、乳突、副鼻窦、脉络丛和侧脑室三角,发生于鞍区者非常罕见[2]。
1988年文献中首次报道鞍区黄色肉芽肿[3]。
Paulus等[2]于1999年报道了110例诊断为颅咽管瘤的患者,其中37例病变经组织学证实为黄色肉芽肿,遂将其分类为一个独立的实体病变。
此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于2000年将黄色肉芽肿作为一种特殊的脑肿瘤进行分类[4]。
2016年版的《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青少年黄色肉芽肿分在组织细胞大类里[5]。
鞍区黄色肉芽肿组织学特征为:胆固醇结晶形成、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含铁血黄素沉积、多核异物巨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2]。
2. 发病情况鞍区黄色肉芽肿的确切发病年龄、发病率、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
有文献报道黄色肉芽肿的发生在20~40岁时达到高峰[6]。
根据201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颅内黄色肉芽肿的发病率为1.6%~7%,仅在鞍区或鞍旁区很少发现病变[7]。
Jung等[8]回顾性分析159例鞍区及鞍旁肿瘤,2例(1.3%)组织学证实为黄色肉芽肿;Ioannis等[9]分析223例鞍区及鞍上病变患者,6例(2.7%)组织学证实为黄色肉芽肿。
而Rahmani等[10]回顾性分析643例鞍旁及鞍旁肿瘤,仅4例(0.6%)组织学证实为黄色肉芽肿,该比例明显低于前两者。
各文献报道的鞍区黄色肉芽肿占鞍区病变的比例不尽相同,可能与鞍区黄色肉芽肿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各地区医疗水平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知不同等因素有关。
鞍区黄肉芽肿的病因可能是对起源于多种病因的出血或退行性改变的非特异性组织反应[11]。
关于它的组织发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的争论是鞍区黄色肉芽肿是其它肿瘤的继发反应还是一个特定的原发性病理实体[12]。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肉芽肿可能继发于炎症、出血、梗死或坏死[13]。
也有学者认为鞍区黄色肉芽肿可能是一种先前存在的鞍区肿瘤的退行性形式,如颅咽管瘤、颅颊裂囊肿和垂体腺瘤的囊肿内容物或瘤内出血漏入肿瘤周围组织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肉芽肿变性。
另外,在一些系统性疾病,如Erdheim-Chester病和Hand-Schuller-Christian病中也可伴发鞍区黄色肉芽肿,提示该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12]。
3. 临床表现及可能机制鞍区黄色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像其他鞍区肿瘤一样,头痛和内分泌紊乱较为常见。
当病变王国壮等体积较大或位于鞍上时,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病变压迫视觉通路[6]。
Liu 等[6]在文献中首次报道鞍区黄色肉芽肿引起阻塞性脑积水,其机制为病变使第三脑室向后移位,使Monro 孔阻塞。
有学者报道的2例儿童鞍区黄色肉芽肿患者没有明显的垂体前叶激素缺陷,仅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11]。
垂体功能低下和尿崩症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炎性细胞浸润所致垂体炎或垂体受压有关[12]。
个别病例并无症状,而是偶然发现,如Kosaku等[14]在文献中报道1例鞍区黄色肉芽肿患者垂体功能正常,原因可能是病变位于鞍上,炎症不能侵犯正常垂体。
各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可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无症状,且各症状出现的顺序不固定,可能与病变的位置有关。
4. 影像学表现对于鞍区黄色肉芽肿,没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8]。
CT表现为不同密度,可为低密度、中等密度或高密度,增强扫描多没有强化。
MRI检查黄色肉芽肿的胆固醇结晶在T1WI呈高信号,在T2WI呈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积在T1WI呈等信号,在T2WI呈低信号;黄褐色囊肿液在T1WI呈等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纤维组织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15]。
由于黄色肉芽肿组织学成分复杂,肿块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在T2WI上呈混杂信号[12]。
增强扫描呈不强化、边缘强化或不均匀强化[16]。
之前文献报到的鞍区黄色肉芽肿很少存在钙化,然而近年来文献中多次报道在其病变中发现钙化。
如Kosaku等[14]报道的7例鞍区黄色肉芽肿患者中有5例患者病变中存在钙化。
Ioannis等[9]在文献中报道的6例鞍区黄色肉芽肿患者中有3例在CT平扫时发现钙化。
有学者在鞍区黄色肉芽肿病变中观察到脑膜尾征,通过MRI显示病变的发展可能揭示病变的生长方式,此征象可能有助于术前诊断,为了证明这一成像特性的可靠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估研究[17][18]。
MRI作为影像学检查有其必要性,但由于不可预测的出血模式和相关的钙化病变,它们的信号水平各不相同;因此,还不可能描述一种典型的一致的成像模式[17]。
虽然目前尚无诊断鞍区黄色肉芽肿的影像学标准,其MRI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些提示性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术前诊断鞍区黄色肉芽肿,如MRI显示鞍内伴或不伴鞍上部分边界清楚的肿块,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在T2WI上呈混杂信号。
5. 治疗鞍区黄色肉芽肿的最佳治疗策略尚未阐明[12]。
对于大多数鞍区黄色肉芽肿患者,合适的治疗策略是首先纠正潜在的内分泌问题,外科手术是成功治疗此病的必要手段。
对于神经功能不全的患者,手术切除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视功能受损的患者,手术切除可解除肿块对视觉通路的压迫。
根据病变大小、生长方式、临床症状和生长模式选择手术入路,可采用经蝶或经颅入路[6]。
形态规则的鞍内病变以经蝶入路为佳,由于病变定位通常是明确的,经蝶入路可获得满意的切除。
经蝶入路的主要缺点是脑脊液漏的风险高[19]。
尽管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未见此报道,但应强调谨慎手术。
对于有明显前伸或侧伸的病灶,最好采用经颅入路,可以较好暴露病变,获得满意的切除[14]。
在一些病例中,黄色肉芽肿与邻近结构边界不清、紧密结合,全切除可导致垂体功能的恶化。
有学者指出对附着于垂体柄的肿瘤进行全切的尝试与长期内分泌障碍的高风险有关[9]。
由于这些病变的组织学性质是良性的,大多数鞍区黄色肉芽肿的预后良好,全切并不能改善内分泌功能且有可能加重对垂体的损害,即使是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低,视神经预后良好,所以外科治疗的目标应该是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缩小病变体积,解除病变对视觉通路的压迫,而不需要完全清除[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