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案【课标要求】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必要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大革新、大开展时期。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行,推进消费力开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弃奴隶制度,树立和强化封建民主统治。
3、军事:由于战争的需求,富国强兵成为革新的内在动力。
4、文明: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能够性〔1〕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利集中,奴隶主贵族权利较弱;②注重适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失掉认同;③民风质朴,充满尚武肉体。
〔2〕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抑止秦国开展的力气大大削弱;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徕贤能提供了能够性。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主要内容1、经济——目的:开展农业消费,增强经济实力.〔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弃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实质:废弃井田制,以法律方式供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开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开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评价】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维护了集体小农消费,促进了封建经济开展,为秦一致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开展。
〔3〕一致度量衡作用: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弭封建割据;为秦始皇一致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役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位置提供了途径;增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1〕废弃世卿世禄制,鼓舞贵族树立军功内容: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作用: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仇恨〔2〕普遍推行县制作用:树立了民主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稳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4、司法〔1〕树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作用:轻罪用重刑,增强了民主统治,但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发生了消极影响。
〔2〕依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作用:树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用法律方式把革新的内容固定上去。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远意义和具体措施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1)商鞅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秦国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2)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农耕、实行法治等,这些措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3)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措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总结其对秦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2.请学生选取商鞅变法中的一个具体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这一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论据充分、举例恰当。
3.设计一份关于商鞅变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括至少10个问题,涵盖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每个问题需有详细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完成问答卷的制作。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秦帝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围绕商鞅变法展开,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改革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改革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实例、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商鞅变法在秦朝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深入分析。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
3.列出商鞅变法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其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要求每个例子不少于200字,总共不少于600字。
4.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等,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要涉及该人物在商鞅变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个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剧剧本,要求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剧本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片段,展现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好奇。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国在那个时代会选择进行变法?”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先秦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育专业用词,结合人性化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本课时聚焦于商鞅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其背景、内容、成果及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精神的认同。
本案例注重实用性,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我会对商鞅变法进行总结,强调改革变法在秦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变法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培养他们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同时,设计一些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如商鞅、秦孝公、贵族、百姓等,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问题涉及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学习目标: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特点;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理解:从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把握“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运用: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课前思考:秦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二、本课导读(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阅读教材第18---19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生产关系是:。
劳动者由奴隶变成了。
经济基础的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是。
在文化上的反映是。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秦国的地理位置?2、与其他各国相比,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3、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三、课堂学习(A)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四、巩固与提高(1—4为A档;5为B档;6为C档。
)1、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C、各国都推行变法D、赋税制度的改革2、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3、战国时代变法最早的国家是A、鲁国B、齐国C、赵国D、魏国4、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整顿吏治B、严禁私门请托C、实行“平籴法”D、奖励军功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想对较弱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发生分裂6、《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了当时的秦国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五、自我评价1、已清知识点:2、未清知识点:3、困惑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背景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二、过程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三、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2)经济:(3)军事:(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1)(1)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2)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 学案2

答案
深化探究
材料
下列是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 思考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铁制农具和牛耕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
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
(2)你从图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答案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图二中的牛耕情景,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学案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学习·探究区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
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 秦孝公 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 的主张,得到重用。
解析答案
1
2
3
4
5
2.“ 孝 公 用 商 君 „„ 虽 非 古 道 , 犹 以 务 本 之 故 , 倾 邻 国 而 雄 诸
侯。”(《汉书· 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C )
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 田越来越多)
答案
重点精讲
1.你认为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 大?为什么? 重农抑商。其深远影响有: (1) 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政权。 (2) 消极:①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 构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
(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
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二、过程
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1)
(1)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2)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4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3分)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1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4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6分)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分)(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
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选修一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及评价的有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以及对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
2、参考答案:
(1)“坏井田,开阡陌”。
(2分)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任答两点4分)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
(3分)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凡举例正确,任答一点1分)(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任答两点2分)
3、【解析】
第(1)问,“其天资刻薄人”可以得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个人品质为标准;第(2)问,军事“民勇于公战”、经济“民以殷富,国以富强”、治安“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怯于私斗”、外交“诸侯亲附”。
第(3)问,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2分)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分)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6分)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忠,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不同意:除了强人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