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精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

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

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问题探究分析图片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3.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 原因: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推动;北魏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 表现:(1)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民间、官府手工业发展;丝织业发展显著,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3. 影响:①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的名称。

(2)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要求。

三、民族交流与融合1. 表现:(1)鲜卑族的汉化:①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②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①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②汉族服饰……等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2. 意义: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族融合的内涵和表现,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2)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表、地图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融合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

(2)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这一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融合问题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内容】: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掌握各个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情感目标:懂得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和谐、包容的民族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不同政策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课件放映新疆的美景和多元化文化,让学生感受新疆是一个具有非寻常多元化特点的地区。

要求学生围绕新疆文化进行讨论,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讲解(30分钟)讲授内容:1. 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中央政府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先后采用了“一统天下”、“平定西域”、“新疆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分别讲解各个时期的政策特点和影响。

2. 当前新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策的执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等。

三、讨论(30分钟)1. 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及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种种画面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学生围绕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讨论。

教师给学生提供开放式和有意识争论和意见指导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多种立场和观点,形成善意和不那么偏执视角的看问题的态度。

四、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以及讲述的关键内容和意义。

2. 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教师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观点和哲理,分别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或者前往新疆旅游时,可以继续了解和探究促进民族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投资回报。

也可以在科技感驱动的时代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和开展多维信息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讲授新课】一、题解: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实质:A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B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 1.农牧业的发展的表现 • 2.手工业的成就的表现 • 3.商业活动活跃的表现
一、农牧业发展表现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荒墓地壁得砖到画更)多地开(垦魏,晋粮墓食壁产砖量画提)
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
发展 。
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 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 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 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 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 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 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 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 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 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 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 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 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 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四通市
洛阳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2.难点:孝文帝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知识自学: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2)重视兴修______,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__________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_________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______大市场的繁荣。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

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经验的融入。

②服饰与风度的融入。

2.影响(1)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__________。

(2)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1.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2. 封建化概念3. 多角度理解民族融合4.孝文帝改革与各民族融合的关系5.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牧业的发展:
(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
(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

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

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
(1)表现:
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
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

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
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课后小结
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课后习题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