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的弱德之美

合集下载

关于弱德之美的例子(一)

关于弱德之美的例子(一)

关于弱德之美的例子(一)弱德之美的例子1. 静默真诚•生活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弱德之美”例子之一是静默真诚。

在日常的交往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而是一种真挚而富有温度的沉默能够打动人心。

比如,当我们在朋友痛苦时,我们默默地坐在他们身边,安静地倾听他们的倾诉,给予他们无言的支持。

这种无声的陪伴和真诚的关怀往往比言语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2. 细微关怀•弱德之美也表现在细微的关怀之中。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那些微小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却能够体现我们的关心和体贴。

比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你随手关窗时发现办公室中其他人都穿的很厚,而某位同事只穿了一件薄外套,你主动为他找来一件厚外套,这样的举动就是弱德之美的表现。

它不需要太多的付出,但却可以带给他人温暖和关怀。

3. 为他人着想•弱德之美还体现在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中。

在快节奏的社交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别人感受的情况。

然而,当我们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他人着想时,也能够展现出弱德之美。

比如,在公共场合,如果你注意到有人正在独自取票而你正好排在他前面,你可以主动让他先行,这样的小小举动就能彰显出你的善意和考虑他人的心态。

4. 忍让和宽容•弱德之美还包括忍让和宽容。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他人发生争执或不快的情况,而能够以宽容和忍让的态度来处理这些问题,也是弱德之美的表现。

比如,当你与朋友意见不合时,你可以冷静地倾听对方的观点,不急于辩驳或争执。

通过宽容和忍让,你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并找到共识,建立长久的友谊。

5. 乐于助人•弱德之美还表现在乐于助人的行为中。

当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一种美德。

比如,当你看到有人在街头困惑地问路时,你可以主动上前指引他们正确的方向;或者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你可以主动提供帮助,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结语弱德之美并不需要太多的付出,但却能够温暖和感动他人的内心。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一种是“弱德”说。

叶嘉莹曾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一种是“群德”说。

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

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

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

无论以存心养性、修身齐家、达观处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还是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规守约为代表的现代规则,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

“群德”之“德”,成之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是一种性情中的大爱、浑浊中的清秀、得失中的淡然。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

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过多重视自己忽略他人引起的。

“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

“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达成的是群己权界的和而不同。

“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

见摔不扶、临危不救,乱砍滥伐、污染环境,公地悲剧、丛林法则,道德之所以会“摔跤”,“群德”不彰是重要根源。

没有人可以是与世无争的孤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高人际成本,“正义只在五米之内”导致低信任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加剧道德冷漠,人人见义不为结果必是人人权益受损。

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叶嘉莹的“弱德之美”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要 】 “ 弱德之美”是 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 中总结提 出的。在 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 0 1 6 年 高 中语 文 新课 标在 阅读 与鉴 赏方 面要 求要 注重 审 美体 验 ,陶冶性 情 ,涵养 心灵 ,养 成 高 尚的审 美理 想和 高雅 的 艺术趣 味 。但 是 当前 的古
典 诗 词教 学缺 乏 对 学生情 感 的培 养 。本文 将 用 “ 弱德之 美”这 一理 论 来指导 高中古典 诗 词教 学 ,为 高中语 文古典 诗词教 学注入 新 的活 力 , 让 学生更 能体 味 古典 诗词 的独 特 艺术 魅力 。 【 关键词 】 弱德 之 美 ;高 中语 文 ;古典诗 词 教 学 【 中 图分类 号 】 G 6 3 2 【 文献标 识 码 】 A
2 0 1 7 年第 3 l 期
Mo r a l e d u c a i t o n c l a m
镙岁 { . 语丈
叶嘉 莹的 “ 弱德之 美”在高 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 中的 指导作用
唐 绿 皤
( 喀 什 大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 ,新 疆 喀什 0 8 8 4 0 0 )
关 于叶嘉 莹 的 “ 弱德 之美 ” ,多 数学 者研 究 其作 为诗 词学 理论
温儒 敏在 《 论 语文 教育 》中认为 : “ 由于教师 知识 结构 的陈 旧
本 身具 有 怎样 的特点 和创 新 ,这 一方 面前人 已经取 得 了成 熟完 善 的 和单 一 ,他 们很 难让 学 生学 会欣 赏优 美 的作 品 ” 。的确 中 国古典 诗
词博 大 精深 ,教 师 必须 具备 深厚 的古 典 诗词 的积 累 ,才 能在课 堂 上 表 现得 游 刃有余 。但 是 在现 实 中 ,高 中很多 语文 教师 缺 乏对 叶嘉 莹 诗 词理 论 的 了解 ,无 法 用 “ 弱德 之美 ”有效 的指 导教 学 。并且 在 高 考 的压 力下 ,教 师 没有 更多 的时 间为 自己充 电 ,每天 忙 于备课 和 授 课 ,他 们很 多 的知识 理论 还停 留于 上学 时所 学 ,缺乏 时效 陛。 用 “ 弱德之美 ”指导 高中语 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原因 2 . 教师 教授 古典 诗词 的方 法存 在不 足 “ 弱 德之 美 ”是 叶嘉 莹先 生在 其文 章 《 从 艳词 发展 之历 史看 朱 很 多 教 师 在教 授 古 典 诗 词 时是 用 一 套 刻 板且 模 式 化 的方 法 去 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中提出的,它解释了词 的内在本质。 “ 弱 教 ,即先 是介 绍诗 词 和作者 背 景 、 解 释词 句含 义 , 然 后是整 体 串讲 , 德 ” ,是 闲人君 子 处在 强 大压 力 下仍 然能 有 所持 守 、有所 完 成 的一 最后 就 是简 单 的总结 和 背诵 ,并 未深 入探 讨作 者在 诗词 中表现 的独 种 品德 , 这种 品德 自有它 独特 美 。也就 是 闲人君 子处 于压 抑屈 辱 中 , 特的 “ 弱德 之美 ” 。温儒 敏 曾说 过 : “ 诗 歌欣 赏有 时需 要 ‘ 悟 ’, 而还 能 有一 种 对理 想 之坚 持 的 “ 弱德 之美 ” ,一 种 “ 不能 自言 ”的 感触 通达 即可 , 不一 定非 得有 清 晰的说 明 , 或者 要归 纳 出什么 ‘ 意义 ’ “ 幽 约 怨悱 ”之美 。这 种 美感 所具 含 的乃 是 在强 大之 外势 压 力下 , 之类 ”。 只要学 生能 够 “ 悟” 到其 中的 品质 , 就 是 达到 了教学 的任 务 。 所 表 现 的不 得不 采 取 约束 和 收敛 的属 于 隐 曲之姿 态 的一种 美 。 因此 3 . 教 师 忽略 了学 生 的个 性 化 阅读 ; f Ⅱ J 隋感 体验 诗词 的 “ 弱 德之 美 ”表 现 在两 个层 次 :一 是作 者 受到 外在 环 境 的压 教 师在 课堂 上总 是 “ 满堂 灌 ” ,毫 不顾 忌学 生 的学 习诉 求 ,强 力 与 打 击下 所表 现 出 的一 种抑 敛 深隐 的姿 态 ,二 是表 面看 来 作者 不 行将 自己所谓 的教学经验一股脑的 “ 倒 ”给学生,这完全忽视了学 堪重 击 ,实 则依 旧不改 本 心 ,对 自己的理 想坚 持 不懈 。面对 人生 的 生在 课 堂上 的主 体地 位 ,久 而久之 学 生将会 失 去学 习古 典诗 词 的兴 旦 夕 祸 福 、变幻 无 常 ,我 国古 代 的贤 人君 子 以一 己之 力无 法 抗衡 , 趣 。这就 违 背 了课 程 标准 强调 培养 学 生 的阅读兴 趣 、扩 大 阅读视 野 不 得 不 采取 避世 之 态 ,但他 们 内 心缠 绵郁 结 之情 则通 过诗 词 酣 畅淋 的要 求 。教师 要 尊重 学生 根据 自己的生 活 经验体 会 出 的不 同 的 “ 弱 漓地抒发 出来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普遍存在的 “ 弱德之美”。 德 之美 ” ,这就 是 他们 自己的情感 体 验 。 高 中语 文 教材选 编 了 大 量 的 中国古 典诗 词 ,其 中体现 了作者 坚 ( 二 ) 学生 方面 忍不拔的 “ 弱德 之美 ”。这 种 独特 的美 感 可 以使 学生 在潜 移 默化 中 1 . 学 生对 古典 诗词 缺乏 兴趣 受 到感 染 和启 迪 , 领悟 作 品 的丰富 内涵 , 有 自己的情 感体 验和 思考 , 俗话 说得 好 “ 兴趣 是最 好 的老师 ” ,而学 生们 恰恰 缺乏 对古 典 努 力 汲取 作 者 的优 秀 品质 ,完 善 自己的不 足之 处 ,达 到课 程标 准 的 诗 词 的浓 厚兴 趣 ,认 为古典 诗 词 晦涩难 懂 。 由于客 观原 因 ,古典 诗 要求。例如在高 中选修教材 中南唐后主李煜的 《 虞美人》。李煜作 词 所 繁荣 的 时代离 初 中生 所生 活 的年代 相距 甚远 ,学生 无法 找到 共 为一 代君 主 在经 历 了亡 国之 痛后 ,词 风发 生 了重 大 的变化 ,不再 是 鸣 ,并 且 学生 特定 的 年龄 阶段 ,缺 乏人 生 阅历 、广 阔 的阅读 面和 古 骄 奢 淫靡 的 ,而 是写 尽 了 国破家 亡后 深 悲 极痛 之感 。 王 国维 曾说 李 典 诗词 的 阅读方 法 ,再 加上 教师 模 式化 的教 学方 式 ,使得 学 生更 加 煜 “ 不 失 赤子 之 心 ” ,确实 在李 煜这 首 有名 的词 作 中 ,会 明显 感 到 厌 烦古 典诗 词 的学 习 ,甚至 认 为古 典诗 词课 程是 最无 聊且 没有 必 要 作 者纯 真 的赤 子 之心 ,这样 的纯 情是 在 作者 历 经 了 国破 家 亡 ,成 为 的。 阶下 囚受 尽 了屈 辱之 后 依然 拥有 的真心 ,他 的人 生 带 给他 的一 切感 2 . 高 中生 学 习古 典 诗词 的动 机较 为功利 性 受 是真 挚 的 、敏 锐 的 、直 接 的 ,传达 在 诗词 中的情感 也 是 波涛 澎湃 大多 数学 生学 习古 典诗 词仅 仅是 为 了应 付考 试 。他们 只是 功利 的 ,他 以 自己的 一 已之 悲苦 ,写 出了世 间 中 的芸 芸 众生 所共 有 的哀 性 的背 诵古 典诗 词 ,对 于其 中 的 “ 弱 德之 美 ”采 取 的是 “ 不求 甚解 ” 伤 ,虽然 自己的愁绪绵延不绝、无止无休 ,但就让它像流水一样向 的态度 。学 生认 为 只要 在考 试 中会 默写 古典 诗词 就 足矣 ,对 于古 典 东 流去 吧 ,在 这种 无 限 的愁 苦哀 伤 中 ,似有 一种 隐 隐 的豁达 之感 。 诗 词里 展现 的 “ 幽 约怨 悱 ”之情 却 不加 重视 ,更 不会 去深 入感 悟这 =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 教学存在的问题 种美 感所 带来 的心灵 的感 动 。 ( 一 ) 教 师 方面 3 . 学生 对 “ 弱德 之美 ” 掌握不 够 1 . 教 师缺 乏 关于 古典 诗词 中 “ 弱 德之 美 ”的积 累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

品相“弱德之美”的命题,由叶嘉莹先生拈出。

在论述词的美感特质时,她认为这一命题最初以表现女性的柔弱与愁苦为主,并申述在感情压抑中的坚持,多有一种“幽约怨t非”之美。

虽“弱”,却蕴有“德”之操守。

从文学欣赏到人格省察,“弱德之美”亦堪标举。

叶嘉莹说“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

她特加说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

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

这力量不是要用于进攻。

”叶先生有诗:“剩将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

”她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履践了生命中的“弱德之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精进,固然很好。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柔韧含蓄,亦堪称道。

“弱德之美”,首先美在“不争”。

杨绛借英国诗人兰德暮年之作《生与死》中一句诗,自述心志:“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坦陈“我这一生并不顺利”的叶嘉莹也有类似的话:“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

”人生固然离不开进取或打拼,但问题是如今社会上很多人争名夺利,争得太急切、太咄咄逼人、太不择手段了,甚至失去了道德底线。

“弱德”不争,不讲进攻、侵犯和征服,而重在珍惜和持守。

“弱德之美”并非倡导软弱、懦弱、荏弱的作风,而是指身处弱势或逆境,仍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努力尽责,用叶嘉莹的话说就是“要完成自己”。

“弱德之美”者貌似软弱,但他们将自己受到的愁闷、悲苦,在自己这里化解或了结,不再传递或扩散岀去。

这样的内心,其实很强大。

秉持“弱德之美”的人,承认自己无力掌控世事,但绝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

表面上他们虽无意激烈抗争,更不主动出击,但其沉默或不屑,就已经表明了鲜明立场和坚决态度。

“弱德”不只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收敛的情态,而且是在约束和收敛中,始终坚持和捍卫自我人格操守。

面对强弱德之美□范一直势之恶,单凭“弱德之美”并不能以柔克刚或出奇制胜,但自葆清白就是与其划清界限,至少是不屈服、不盲从、不合作。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弱德之美,这是叶嘉莹先生创造的一个语汇,用以概括词的美感特质。

她认为词最初以表现女性的柔弱与痛苦为主要内容,但弱德不是弱者,是感情上的承受与压抑中的坚持。

我借用“弱德之美”,是想表达词之外的思考。

美是弱的。

一次我跟朋友闲聊时说:“上天为何要把美造成弱质,却要把恶造成强势?你看美人无力自保,而恶人可以无所不为,难道造化喜欢悲剧?还有,如今环境一恶化,美的事物先濒临灭绝,恶的东西反而滋生猖獗。

我若是造化,定让美和善力量无比,让丑与恶无力侵犯。

”朋友笑着说:“若这样世上早就没有丑恶了,你想,本来就遭人嫌恶,再生得弱不禁风,岂不早已灭绝?世上但凡美好的大都柔弱,比如鲜花;而遭人嫌恶的大都生命力超强,比如老鼠、苍蝇和蚊子。

大概是为了求得一种平衡吧。

”我明白了,因为美和善总会受到护爱,而丑与恶常常遭遇铲除,比如鲜花跟野草。

美常受褒扬,恶常遭贬抑,而生存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所以恶变得强大。

而世间对立的双方,总想保持一种大体上的生态平衡,以便互相牵制,互相促成。

受到护爱的美趋向柔弱,真是爱你反倒使你柔弱,很像眼下父母对子女的爱。

美是弱的,也是为了显现守护的艰难与可贵,这是需要人力的,需要人永远的护爱,如果人类放弃了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美是很容易消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的。

而事实证明:美与人类一直同在。

所以弱的美,是对人性的砥砺与考验。

人性大体上是向善向美的,但践行美善,特别是始终践行美善,又是难以做到的,因为这意味着要克服人自身的局限。

人好色不需要努力,因为这是顺着人的本性;而好德则需要努力,因为这不完全是在顺着人的本性。

人性是良莠混杂的园,是清浊汇聚的流,修德就是除去莠草,荡去浊流,虽然难以做得纯粹,但有了人们坚持不懈的修为,才有了飘香的芳园和清澈的泉流。

所以有美德的人,始终是我们讴歌的对象,美不容易。

守护美很难,苏格拉底的“美是难的”是否也有这一层轻叹。

世人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

白居易诗云:“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弱德之美,坚于心,持于行

弱德之美,坚于心,持于行

弱德之美,坚于心,持于行德分很多种,其中各有其美,但有一种德之美,被称为“弱德之美”。

它以一种内心坚韧的温婉德行之态,来面对现实的荆棘与刚硬。

“弱德之美”所蕴含的深意,足以教人学会在生命的无常,生活的风雨中,坚于心智的完善,坚守初心的美好,持之以恒完善自己,完成自己,予自已以最好的自洽方式,来治愈自己,治愈生活。

“弱德之美”发明于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

她结合自己传奇的一生诠释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曹植在《洛神赋》中这句唯美的词章,用来描述“弱德之美”可说是恰到好处。

“弱德之美”不是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修心的自律和自谨。

正如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一样。

“弱德之美”为人在逆境困难中有所坚守有所秉持,照进人性中自己的光辉,散发出人源自内心的温暖。

它用更明白,更贴切,更善理解的最通俗易懂的解释,诠释了人生在最艰难时的勇气和底气所在。

拥“弱德之美”,可坚于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可在行间秉持自己纯正的操守和规范的德行。

“弱德之美”,以己德直面尘世芜杂,以己德涵养于世风雨,不以外物自弃,不以世艰悲独,守内心之光亮,驱外界之黑暗;散内心之热烈,温暖人世炎凉。

“弱德之美”既是一种修心修行的涵养,更是一种勇于坚守的信仰。

它拥有疗愈自我的能力,它拥有以柔克刚的力量,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如同向日葵的花语,直面命运的沉浮,却能心存坚守,随风而适,种下花开的希望;向阳而生,虽经风雨洗礼,仍不改生之所向,笑对岁月波澜。

正如曾国藩所言:“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应,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弱德之美,坚于心,持于行。

以属于自己的姿态,面对世间风雨,承受成长之痛。

以坚守自己内心的自信,以秉持自己行间的磊落,愈己愈世。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

人物阅读命题素材:“弱德”之美——叶嘉莹叶嘉莹:“弱德”之美彭苏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为古典文学大家顾随(顾羡季)先生入室弟子。

48年随丈夫赴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等高校。

1966年赴美讲学,任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

69年移居加拿大,任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89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返祖国大陆讲学,历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有著作数十种。

叶嘉莹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想来这正是从她自身的文化修养所引发的。

“弱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统一。

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

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她一世多艰,身经多重忧患,却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在承受之下完成自己。

她毅然担荷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诗歌中那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也曾拘囿深杯里叶先生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士,说能够以人的姓名算命,叶先生并不相信所谓的算命之说,但是酒席间作为一种游戏也很好玩。

叶先生说:“她说我这个水呵,可以如杯水之含敛静止,你可以把我圈在一个杯子里盖起来封住。

可是你要一放开来呢,她说也可以如江海汹涌澎湃。

圈起来也可以,放出来也可以。

不管她说的对不对,反正我觉得很好玩。

”于是她填了一阕《踏莎行》:“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拘囿深杯里……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在叶先生和愉平静的态度中,我们看不到她身经忧患挫伤的痕迹,而她则称自己的经历中“有决不为外人知且不为外人道者”。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她正在读初中,北平沦陷,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

_弱德之美_在纳兰词中的体现

_弱德之美_在纳兰词中的体现

2009年第3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29期No.3.2009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um No.129“弱德之美”在纳兰词中的体现许小燕(阜阳工业经济学校,安徽阜阳 236032)摘要:“弱德之美”是我国词学界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纳兰词,品味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弱德之美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9)03-0034-02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是我国清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纳兰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1]416,在容若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至”井水吃处,无不争唱”[2]478;学界对他也极为推崇,尊他为”国初第一词手”[3]470,北宋以来,一人而已”[4]76。

近30年来,纳兰性德再次在学界引发了研究热潮,并在普通读者中赢得广泛关注,“纳兰迷”、“纳兰热”现象成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对纳兰词的艺术特点,学界已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上世纪八十年代,叶嘉莹在论及词体之美感特质时,提出“弱德之美”这一概念,她指出:“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

”[5]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纳兰词,品味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一、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出身满清贵胄,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相,这看似令人称羡的高贵门第,性德对此的表现却极为淡漠,非但不以此为荣,反而时时流露出隐逸的愿望,甚至对其显赫的家庭有厌恶不满之情。

对这一思想状况的成因,历代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其一,明珠朝中弄权,结党营私,令纳兰深感不满;其二,纳兰所交往的大多是当时汉族名士,他们虽满腹才学,却落魄失志,纳兰从中看到社会的腐败和不平,产生失望情绪;其三,纳兰容若生活于高门广厦,目击庙堂间的倾轧猜忌,权门中的勾心斗角,也极易产生“忧谗畏讥”的心理或“微察忧危,警于满盈”的消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词的弱德之美叶嘉莹《荔尾词存》是一位终生致力于现代生物学与古农学之科研与教学的石声汉教授之遗作。

我与石教授既完全不相识,我的专业与石教授的专业也完全不相干,而石教授之哲嗣现在清华大学计算机任教的石定机先生,乃竟然专诚至我的老家寻问,要我为其父之遗集写序,这其间自然也有一段渊源。

原来石声汉教授与南开大学以前的吴大任校长二人原为生前挚友,而吴校长及其夫人陈受教授二人虽同为数理学家,但却都雅爱诗词。

自1979年以来,每次我到南开大学来讲授诗词时,他们夫妇二人往往抽暇来听我讲课,偶逢春秋佳日,陈受教授还会以盆花相赠,更有时邀我至其家参加昆曲之雅集。

我对他们夫妇二人之学问人品既久怀钦仰,而他们夫妇二人对朋友之敦厚热诚,则尤其使我感动。

今年秋天我再度返回南开,却惊闻吴校长已于数月前去世,当我去探望陈教授时,于追怀悼念吴校长之余,陈教授还曾为我殷勤叙及,在三十年代初吴校长与石教授同时考取第一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后,在英伦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知交相赏的情谊,并言及吴校长希望我能为石教授之词集写序的遗愿。

其实陈教授殊不知早在我来津探望她以前,当我抵达北京老家时,石教授之哲嗣石定机先生已曾由于他们的介绍,携其父之遗集来看望过我了。

而我今天之所以执笔为石教授之词集写序,除了由于被吴校长与石教授的这一份知己相交死生不渝之情之情谊所感动以外,同时更是由于被这一册词集本身所表现出的作者之品格情操及其深厚之古典学养所给予我的一种直接的感动。

这是一册不平凡的词集,我为自己能有机会读到这一册不平凡的词集而深感幸运,也对吴校长夫妇之推介使我能有此机会读到此一词集而深怀感谢。

我是一个终生从事古典诗词之研读与教学的工作者,平日所阅读过的古今词人之作,不可谓为不多。

无论其为婉约豪放,无论其为典雅俚俗,无论其为正统新变,其中自然都不乏令人赏爱和感动的佳作。

而在如此众多的各色各样的作品中,石教授的《荔尾词》却别具一种迥异于众的不平凡之处。

关于这种不平凡之特质的形成,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因素:最主要的一点因素,乃是由于石教授生而就具有着一种特别善于掌握词之美感的、属于词人的心性。

关于这种特美和心性,我以前在其他论词的文稿中,也早已曾有所述及。

约言之,词体中所表现的,乃是较之诗体更为纤美幽微的一种美感特质,清代常州词派之开创者张惠言,在其《词选》一书中就曾提出说,词之特质乃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晚清的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一书中,也曾提出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因此要想写出真正属于词之特美的作品,那么我们首先所要求的,就应是写词的人要具有一种具含纤柔善感之特质的词人的心性。

而石教授作品中所表现的,可以说就正是这种词人之心性与词体之美感的一种自然的结合。

据石教授在其所自撰的题为《忧谗畏讥——一个诗词的故事》一篇文稿中之叙写来看,他自幼就是一个敏感而多忧思的少年,生长于一个人际关系级为复杂的大家庭中,身为“穷房子弟”的他,所受之于父亲的教诲乃是忍耐和承受。

而在他所阅读的小说中,最能引起他共鸣的则是小说中的一些弱者的心声,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写的《柳絮词》,《聊斋·诸生》一篇中李遏云所吟的《浣溪沙》词。

这些情思石教授统称之为“忧谗畏讥”之情,而这应该也就正是石教授何以将其自叙个人写作诗词之经历的一篇文稿,题名为《忧谗畏讥——一个诗词的故事》的缘故。

以“忧谗畏讥”四个字来自叙自己写词之体验和经历,外表看来虽然似乎只是颇为个人的一件事,但私意以为此一题名却颇有两点深义可供沉思。

第一点可供沉思者,乃是这四个字确实探触到了词之美感的一种特殊品质。

关于此种特质,我在前文已曾引述过张惠言与王国维二家的“幽约怨悱”及“要眇宜修”之说,不过张、王二家的说法,却仍嫌不够彻底,他们都只能但言其然,而未能深言其所以然。

所以这些年来我对于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之因素,曾经颇作了一些反省的思索。

首先于1991年,我曾写了一篇题为《论词学中这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的长文,以为词之特美的形成,与早期歌辞之词中的女性叙写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后我于1993年又写了一篇题为《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的长文,对词之美感特质作出了一些更为触及其本质的探讨。

在该文中我曾对于此种本质试拟了一个“弱德之美”的名称,以为《花间》词中之女性叙写固然是一种“弱德之美”,即使是豪放派的苏、辛词之佳者,其所含的也同样是一种“弱德之美”。

而且曾尝试加以申论,说“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

如此我们再反观前代词人之作,我们就会发现,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原来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又说“就是豪放词人苏轼在‘天风海雨’中所蕴含的‘幽咽怨断之音’,以及辛弃疾在豪健中所蕴含的沉郁悲凉之慨,究其实也同是属于在外界环境的强势压力下,乃不得不将其‘难言之处’变化出之的一种‘弱德之美’的表现”。

以上所叙写,乃是我多年来对词之美感特质加以反省后的一点认识。

而如今当我见到石教授以“忧谗畏讥”四个字为标题,来自叙其写词之经历与体会时,遂油然产生了一种共鸣之感。

我以为石教授所提出的“忧”“畏”之感,与我所提出的“弱德之美”在本制裁上原是有着相通之处的,也就是说这种感受和情思都是由于在外界强大之压力下,因而不得不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一种感情心态。

我实在没有料想到石教授以一位并非以诗词为专业的科学工作者,竟然能以其天资所禀赋的词人之心性,如此直接而敏锐的以其个人一己直观的体验,轻易地就掌握了词之美感的一种最基本的特质。

这自然是石教授所提出的“忧谗畏讥”四个字之第一点可供沉思之处。

至于第二点可供沉思之处,则是这四个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还蕴蓄有一种丰富的内涵。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才人志士的一种普遍的心态。

先就这四个字的字面而言,它们就原是出于中国文化历史中之一位才人志士的一篇名作,那就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氏文中所叙写的“忧谗畏讥”的心态,正是一位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才人志士的“忧畏”,所以“忧谗畏讥”四个字所蕴含的,实在不仅只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收敛的属于弱者的感情心态而己,而是在约束和收敛中还有着一种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的品德方面之操守的感情心态。

其为形虽“弱”,但却含蕴有一种“德”之操守。

而这也就正是我之所以把词体的美感特质,称之为“弱德之美”的缘故。

如果从石教授一生的为学与为人的持守和成就来看,他平生的一切可以说就都是在忧患困苦之中完成的。

据姜义安先生所写的《春蚕颂——记著名古农学专家石声汉教授》一文中之记叙,石教授曾在短短三年之内,就写了《齐民要求今释》九十七万字,《汜胜之书今释》五万八千字,《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七万三千字;同时自己又把后两种书翻译成英文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外发行(在短期内就曾再版四次)。

石教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曾经受到过英国撰写《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的极端重视。

在《中国科技史》的《农业史》一册中,曾经多次引用石教授的论著。

而在石教授自己的国家内,则当他的《齐民要术今释》于1958年将第四册陆续出完时,却正是石教授自己本人被批判之时。

但石教授却并未因此而放弃他的科研的志业和理想。

批判过后,1962年他就又开始了整理《农政全书》,而那时他还患着严重的哮喘病。

但只要喘息稍舒,他就继续不断的工作。

他终于完成了一百三十余万字的《农政全书校注》,十七万字的《农桑辑要校注》,还有《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农书评介》、《辑徐衷南方草物状》等多种其他著作。

而他最后的文稿甚至是写在烟盒纸和报纸边等上面的,则其处境之艰苦可知。

姜义安先生把他所写的那篇纪念石教授的文章题名为《春蚕颂》,一方面固然因为石教授的讲学与著述之工作,其所做出的贡献,真是如春蚕吐丝之至死方休;另方面也因为石教授自己曾写过以《春蚕梦》为题的十二首《忆江南》词。

词前有一小序,石教授自谓此十二首词乃因其于“岁暮检书”之际,偶见其旧作《生命新观》之弃稿而作,而其以春蚕吐丝自喻其倾注心血以从事著述的喻意,固属显然可见。

而从其每一首词的小标题,及其词中所叙写的情事来看,则尤可见其寄喻之深意,下面我们就将抄录其中的两首来看一看:《忆江南》之八丝(积稿)抽不尽,一绪自家知。

烂嚼酸辛肠渐碧,细纾幽梦枕频移,到死漫馀丝。

《忆江南》之十衣(成册)裁制可,依梦认稼纤。

敢与绮纨争绚丽,欲从悲闵见庄严,压线为人添。

这两首词从蚕之吐丝经织帛而裁剪成衣,以喻写才人志士之撰述之积字成稿以至于装订成册。

第一首词开端“抽不尽,一绪自家知”二句,是写蚕之吐丝一如人之由心血抽绎成篇。

蚕之丝绪唯蚕自知,一如人撰述之用心亦唯人自知,故曰“抽不尽,一绪自家知”。

至于“烂嚼酸辛肠渐碧”句,表面自是写蚕之嚼食桑叶,乃至通体变为碧色,而其所喻者则是人之生活虽茹苦含辛,而内心中所酝酿蓄积者,则为一腔碧血。

至其下句之“细纾幽梦枕频移”,表面自应仍是写蚕在吐丝时其头部之左右摆动之状,故以“枕频移”为喻,而另一面则“枕频移”三字却也正可以喻示人在撰述时之用心思考虽就枕而不能安眠之状。

只此“枕频移”三字已经把蚕与人之形象和情思都写得极好,何况上面还有“细纾幽梦”四个字。

“梦”就人而言,自可喻示其撰著所追求之理想;至于就蚕而言,则其一世之缠绵辛苦吐丝自缚所追求者,倘亦有一理想存于其间者乎。

至末句结尾之“到死漫馀丝”五字,则写人生之苦短,志意之苦多,至死而仍意有所不尽,一如蚕之到死而仍有馀丝。

真是把才人志士的理想和悲哀写得如此之沉痛缠绵。

至于次一首开端的“裁制可,依梦认稼纤”二名,则以蚕丝之裁帛制衣,喻示人之写稿成册,而“梦”则喻示所追求之一种理想,最后获得之成果自应求其与最初之理想相符合,故曰“依梦认稼纤”也。

其下二句之“敢与绮纨争绚丽,欲从悲闵见庄严”,则为石教授自写其辛苦之著述,并无在世间与人争求美名之意,而不过只是为了欲将所思所得贡献给人世的一点悲悯之心愿而已,然则此种工作之辛劳,岂不为一大庄严之事,故曰:“欲从悲闵见庄严”也,而结之以“压线为人添”,乃是引用唐人秦韬玉《贫女》一篇中之“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两句诗。

用写贫女之为人作嫁衣为喻,既以之表示其积压的有待完成的工作之多,且以之表示其一世之辛劳乃全是为他人而全无为一己个人之意。

石教授这一组词全部以春蚕之吐丝、作茧、织帛、裁衣为喻,以自写其一生辛劳工作之全部为人而全无为己之心意。

喻象之美与托意之深,二者结合得既优美又贴切,既有词人之纤柔善感之心性,又有才人志士之理想与坚持,其所体现的品格与才质之美,也就正是石教授所提出的“忧谗畏讥”四个字之深层意蕴的另一点可供沉思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