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作者: ————————————————————————————————日期:ﻩ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从时代看: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汉书:颜师古注李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二、古注的类型诂、训:解释字词。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节——七节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在“出”字后不能断句,因为“出帷中”属于()句答案:谓补2.下列几组字中,哪一组字的读音反映的是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差异?答案:甫辅~莆圃3.下列几组字例中,哪一组都是全浊声母的字?答案:童潼僮瞳4.下列几组字中,哪一组字反映的是舌头音和舌上音的差异?答案:沼诏~迢貂5.以“佛陀”对应buddha,涉及的语音现象是:答案:古无轻唇音6.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奔齐,改为田氏。
这反映的语音现象是:答案:古无舌上音7.以“女”作为声符的字有:答案:汝_钕8.以下各字中,先秦时期跟“门”“芒”的声母读音接近的有:答案:望_问_闻9. 1.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C. 法10. 2.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哲11. 3.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D.发答案:B.哲13. 5.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C. 德14. 6.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B.别15.7.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D.月16.8.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白17.9.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国答案:D.木19.下面八句话的排序构成一首律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功名误我等云过,岁月惊人还雪飞。
每事恐遗千古笑,此生甘与众人违。
艰难犹有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
答案:错误20.下面四句诗的排序是否正确:摩天专待振毛衣,雪爪星眸世所稀。
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答案:错误21.“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四句诗的排序是否合适?答案:正确22.下列四句诗的排序中哪一种是正确的?答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3.下列各联诗句哪一联的排序是正确的答案: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24.“西”的本义是鸟巢,后来假借为方位词。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论述题: (必考的)1。
分开和合并(P544)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
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2.词类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1。
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
數詞用作動詞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1.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2。
動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
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提示

• 古代汉语单音词转化为现代汉语复音词的规律,有三 种情况:
• ⑴将单音词对译成不交搭的复音词。
• ⑵在单音词前后添加相关的词素(或称语素)
• ⑶在单音词前后添加词头或词尾(这词头或词尾没有 实在意义)
• 要注意古代汉语中貌似现代汉语复音词而实际上是两 个单音词的现象,避免造成误解。“指示”、“响应”
• 六.词类活用 •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
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至于名词作状语,我 们教材认为不属于词类活用。 • 1.名词活用作动词 • 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要掌握规律。先看例句: • ①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 •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扎) • 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 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 •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 • 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 ⑦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
• 而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形符、声符或更换一个 形符就解释得通,那么这个字就是古字。例如,“位 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字,我们按今义 解释不通,而在它的左边加一个单人旁,就通了,因 为“俸”(俸禄)和“位”(地位)相对。
•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字,增加一个偏旁或改变一个 偏旁变成了今字;而文字改革时,又把增加的那个偏 旁去掉或把改变的偏旁换掉,恢复古字的形体,变成 简化字。例如:“亲戚”的“戚”和“悲戚”的“戚” 在上古是同一个字,后来,“悲戚”的“戚”在古字 下加了一个心字底,构成今字“慼”;文字改革时, 把心字底去掉,变成简化字。同样的情况如:
• 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采用“六书”说。所谓“六 书”,就是汉字结构的六种方式: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从理论上阐述汉字的基本结构, 并用“六书”的的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是东汉的许 慎。他著的《说文解字》对“六书”加以具体解说, 并分析了近万字的结构。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期末常识考点整理

名词解释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查字迅速方便缺点:不明读音无法查找2)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即部首检字法。
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而定;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优:不明读音也可查找缺点:有些字的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大,有些字的归类没有统一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缺点: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不常用的容易忘记2、《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典,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书。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4、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是完全主观主义的产物,是错误的。
5、《汉语大字典》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五万六千个左右。
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古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6、《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出版于1819年。
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7、“六书”(汉字的形体构造)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语文期末考试古文知识整理

语文期末考试古文知识整理古文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文期末考试中,古文部分常常是学生们备考的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古文知识,我将从文言文基本功、古文阅读技巧和常见古文篇目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文言文基本功文言文的基本功包括拼音、释义和句式排列。
在备考中,同学们需要熟练掌握常用文言文的拼音和释义,掌握常见字词的读音与含义,建立起较为丰富的词汇量。
同时,同学们还需重点掌握句式的排列特点,了解主谓宾结构的基本组成以及修饰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这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整体结构和理解文意。
二、古文阅读技巧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备考古文阅读时,我们需要将精细阅读与泛读相结合。
首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与结构,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然后再通过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捕捉细节,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2. 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在古文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上下文的关系。
通过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和推理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 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在古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往往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节奏,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整体意义。
三、常见古文篇目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
同学们需要重点掌握《论语》中的常见篇目,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
2.《史记》:《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同学们需要熟悉其中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作者的史观和写作手法。
3.《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民歌和贵族乐府。
同学们需要熟悉其中的篇章,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感情。
4.《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内容讲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对生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论述题:(必考的)1.分开和合并(P544)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 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
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2.词类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1.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問不至。
”2.形容詞用作動詞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1.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
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三).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代表的動作、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狀、成為(或具有)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
1.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期意義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都屬於不及物動詞。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是表示性質、狀態的,基本功能是作定語。
作謂語時不帶賓語。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在某些句子中臨時行使了動詞的職能,帶上了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趙文子為政,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
”3.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用於使動是使它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同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
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4。
數詞的使動用法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在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
例如:《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四).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謂語自身所代表的性狀,或者把賓語當作謂語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評價。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形容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質或情狀,這種認為可能與事實不符,也可能相符。
《左傳·成公二年》:“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2.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某些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評價或認識。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在主觀上把賓語當作謂語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評價。
例如:《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名词解释:(必考的)一.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音韻學上依照韻尾的不同,又把古韻分為三大類:1.無韻尾的韻和以元音收尾的韻合為一類,稱為“陰聲韻”;2.以鼻音[-m][-n][-?]收尾的韻,稱為“陽聲韻”;3.以塞音[-p][-t][-k]收尾的韻,稱為“入聲韻”。
中古的陽聲韻中以鼻音[-m]收尾的,到了明代與[-n]韻尾合流。
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在北方話中消失了。
陽聲韻和入聲韻在今天的粵方言中還保存的比較完整。
二.對轉、旁轉1.對轉在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漢語的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化的現象,在音韻學上成為“陰陽對轉”。
(不叫“陰陽入對轉”是因為古人把入聲韻歸入陰聲韻里)對轉的條件:主要元音相同。
也就是說,從陽聲韻轉為陰聲韻或者從陰聲韻轉為陽聲韻,只是韻尾發生了變化,主要元音一般是必須相同的。
2.旁轉旁轉就是舌位往旁邊一轉,指主要元音的發音部位發生了變化。
指主要元音的发声部位发生变化,主要元音不同,韵尾相同。
三.三十韵部现代王力先生总结出来的书P540不记音标,只记字,最好记得顺序四.唐宋三十六字母1.先解释一下:創製字母的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的和尚,他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母“悉曇”的啓發,而對當時漢字的聲母進行了歸納。
選用了30個漢字記錄了他歸納的結果,這就是最初的字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在守溫30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6個,同時對用字次序進行了調整,形成了36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語的聲母系統。
2.然后默写出老师发的表格上的字,不记音标五.古無輕唇音重唇音:幫[P]滂[P]並[b]明[m]輕唇音:非[f]敷[f?]奉[v]微[?]這一結論是清代學者錢大昕得出的,“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非敷奉微”字上古聲母為重唇音“幫滂並明”。
錢大昕《十駕斎養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條:“凡輕唇之音,古皆讀為重唇。
”六.古無舌上音舌頭音:端[t]透[t?]定[d]泥[n]舌上音:知[?]徹[??]澄[?]娘[?]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斎養新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异。
”七.五音和七音,九音五音和七音是關於聲母發音部位的名稱。
五音:唇、舌、齒、牙、喉。
唇音包括今天所說的雙唇音和唇齒音;舌音包括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齒音包括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音;牙音相當於舌根音;喉音包括零聲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的區分最早見於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
七音:唇、舌、齒、牙、喉、半舌、半齒。
半舌音今稱舌尖中邊音,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半齒音今稱作舌面鼻擦音,從五音的齒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區分最早見於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和鄭樵的《通志·七音略》。
九音:元明以後,音韻學家又把唇音分成重唇、輕唇兩類,齒音分為齒頭、正齒兩類,成為九音。
未知题型1.否定词的分类:(给一个词要会判断它属于那一类)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有動詞:無;有代詞:莫(否定性無定代詞)。
2.系词是的发展(记得时代即可,不需要举例子)“是”字发展判断词“是”是由判断句中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
(1)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战国末期开始萌芽。
(2)西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开始发展。
(3)东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大量出现。
3.知道“者”的前面放什么,“所”的后面放什么一、“者”字1.“者”字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詞組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表示“,, 的人”,“,,的事物”、例如:《孟子·盡心上》:“飢者甘食,渴者甘飲。
”《論語·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者”字還可以用在主謂結構的後面煮成一個名詞性詞組。
例如:《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者”字還可以用在數詞後面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情,或者幾樣東西。
例如:《韓非子·五蠹》:“此五者,邦之蠹也。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無怪矣。
”(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論語·顏淵》:“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孟子·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二、“所”字1.“所”字經常用在及物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前面,和它們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表示“所,,的人”或“所,,的事物”。
所指代的一般是某種行為的對象。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2.“所”字和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結合以後帶有名詞性,所以能夠被定語修飾(通常用介詞“之”為介),如“師之所為”、“文王之所辟風雨”等。
3.“所”字詞組的後面還可以再加名詞,舉出人或事物的名稱,使意義更加具體化。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4.要注意和及物動詞結合以後“所”和“者”的異同。
例如“所見”指代見的對象,“見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
試比較:《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孟子·盡心下》:“(伯夷、柳下惠)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5.“所”字結構里還有一種“所,,者”的格式。
即在動詞前面用“所”字,又在動詞後面用“者”字。
它的作用跟“所,,”相同,仍然是指代行為的對象,而不是指代行為的主動者。
《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6.“所”字和介詞以及介詞後面的動詞(或動賓詞組)相結合組成的詞組也帶有名詞性。
它們所表示的是:行為發生的處所,行為憑藉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與行為有關的人物等等。
例如:《呂氏春秋·察今》:“是吾劍之所從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