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
——因材施教
• 人的发展在各年龄阶段存在着个别差异性:
• 生理和心理差异,尤其是心理差异。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
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
化和多样化。
•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
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
通过内因起作用。
• “勤能补拙”
•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教育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作出社会性规范。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即 •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 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 低于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挑战性 • 高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可能性
年已获得50%,8岁已获得80%,8—17岁获得20%。
• (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 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
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 心理科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开
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乐器也是5岁左右为佳。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七年
过后,她学到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 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 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 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 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 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人在一起,还能 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 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 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 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快到 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 了,当时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
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 她俩象小狗一样互相偎依着睡在一块。 一年后,阿玛那死去了,卡玛那流了 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 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 那些地方。但是卡玛那对其他人却怀 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 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 他的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统一性
• (一)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中学教育学第三章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选择题】[2007年真题] 教育要重规培养叐教育者自信和劤力的品质,这一要求 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収展的( ) A.丌均衡怅 C.互补怅 B.顺序怅 D.个别差异怅
【答案】C互补怅觃律告诉我们,収展的可能怅有些是
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因此注重培养叐教育者自
信和劤力的品质。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収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 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不外部环境(外在刺 激的强度、社会収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 活劢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但所
占分值丌高,丏以识记为主要考查方式,多出现在填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例题·选择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収展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C.主观劤力 【答案】 D )。 B.社会条件 D.成熟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収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 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収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乊分。 3、人在接叐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丌是消极的、被劢 的,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劢怅,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五)个体主观能劢怅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不环境乊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 主观能劢怅,是促迚个体収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 现实状态的决定怅因素。 个体主观能劢怅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劢(基础) 心理活劢(最基本的认识活劢) 社会实践活劢(目的怅、指向怅不程序怅)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题·填空题】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収展是在______中实现的。 【答案】 社会实践的过程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很少涉及,考生 只需大概了解即可。
教师考试习题集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D )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 )。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等。
01
02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成熟的意义
1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2
格赛尔的爬梯实验
3
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提醒我们,教育内容要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选择,不宜过分超前教育。
4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为个体提供了多种可能;
三、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必须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 的综合。(精神力量)
心理学家把 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少年期 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01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01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
0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02
简述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03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成熟 D 个体实践活动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遗传 B 环境 C 成熟 D 个体实践活动 最早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是前苏联教育家 。 A 夸美纽斯 B 杜威 C 维果茨基 D凯洛夫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展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类特有的意识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的发 展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的哪些方面能通过遗传传递,哪些不 能? • 一般而言,人的形态特征如外貌、身高、 体重、骨骼构造以及神经组织的类型等是 通过遗传传递的。 • 生物学家的研究和人类生活的经验到目前 为止证明:获得性行为是不能通过遗传传 递的。人的知识、道德意识与行为等都是 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2、人因遗传而造成的先天性差异有多大? • 现有研究的结果表明: • 在常态下,人在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能力 的强度与反应的灵活程度上有类型的差异; 脑在大小、体积上有差异但并不显著;脑在 结构上的差异较大,如左脑与右脑的结构,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在人脑的微观结构上。但 这种差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智力差 异,还是一个有待科学家揭破的“谜”。 • 总体而言,常态下遗传带来的差异并不显著。
二、怎样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 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根据 学生年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抓 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四)教育要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 • 身体的发展主要指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 能以及机体系统结构与机能的生长发育、 成熟、退化等变化,人的体质的强弱变化。 • 心理的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 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 外部表现方式的形成与变化,个性的形成 与变化。
二.人发展的基本路线 • 阶段重点论: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 有一个主要的方面,并且每个阶段的主要 方面是不同的。 • 平衡论:认为个体发展诸方面在每一个阶 段中都同时发展着,有的甚至认为,由孩 子到成人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只是一种量 的变化,“长大”而已。循环扩展论或螺 旋扩展论。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作用及相 互关系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 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 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 点,也叫遗传素质。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
展任务 少年期(初中阶段)是心理“危险期”或者 “心理断乳期”。企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追 求独立。 少年期的总体性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 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 强。
少年期的教育该注意什么?(1)身体:保健 和青春期教育;(2)认知:重视思维与概括 能力;(3)情意:道德理想、深化情感;(4) 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 展任务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是人生定向时 期。 高中教育重点: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 会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一 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人生观教育是重点)
鸡人苏吉特-库玛
•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 -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 鸡一样啄食,像鸡一样 蹲着休息,和人说话时, 发出“咯咯”的声音。
• 据报道,库玛可能是在6 岁到9岁间被关进鸡笼的, 在此期间,他几乎没有 与人打过交道。
社会环境一般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 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 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社会意识 等社会大背景,它们对人的发展从总体上起 制约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主导的含义 • 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 不只是对当下起作用,还在于为人终身的发 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能起主导作 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 动。 第二、学校教育有专职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学校教育是一个可控的环境。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
•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的基本 规律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个体发展 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 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 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 实个性的过程。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二)外铄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一)内发论 • 认为个体发展的动因主要源于个体内部 所固有的自然因素。外部条件只能影响 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 律。 •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 固有之也。” • 西方的遗传决定论 • 威: • 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 “可能性因素” 和 “现实性因素”两大类,这两类因素对 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称之为“二 层次”。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 因素,在可能性因素中包括个体自身条件 因素和环境条件因素。在现实性因素中是 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 景,制约其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人的生活活动圈。由 家庭、邻里、亲友、伙伴、娱乐场所、工作 单位等构成。微观社会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发 出一定信息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是广泛而 直接的。 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
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几种不同的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观
1、单因素论
• 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 •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决定论都 在此列。 • 这些理论的贡献在于各自从一个侧面提出 了、论证了该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其 缺陷在于忽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绝对 化的判断,因而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2、三因素论 • 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简称。其 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 教育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 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 发展提供了可能。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具 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 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 学校教育是特殊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 导作用。
• 在非常态的情况下,遗传差异之大是惊人 的,它构成了两端——先天缺陷、痴呆儿 童;超常儿童。 • 然而他们的比例是很小的,约各占人口中 3‰~5‰左右。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 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 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 用不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 的趋势。
•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 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 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 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 自然环境对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性格有 一定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教育给人知识、能力,让人觉醒,让人认识自我,找会尊严
(二)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发现潜能;提供条件(如知识能力等),帮助人们把潜能变为现实能力
(三)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发展身体能量;丰富精神世界
(四)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 的特殊任务
现在的观点 • 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 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 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从 生命孕育的瞬间始至跨入死亡的门槛终。 个体发展沿着—定的程序前进,表现出阶 段性,阶段与阶段间有量的变化,也有质 的和结构性的变化,变化既有连续性的一 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
(二)外铄论
• 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包括 环境、他人、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 • 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 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 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 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开始把人的实践 活动看作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
3、二因素论 • 出自巴拉诺夫等著的《教育学》中。
• 该观点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生物因素,其中包括人的遗传因素、 个体先天特点及生理结构、机制等方面的 总和;另一类是社会因素,其中包括环境 与教育等方面,尤其突出环境因素中人的 作用。
4、多因素论与综合因素论 • 我国的理论界提出的: • 四因素论: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心理 因素。 • 五因素论:在四因素基础上加“反馈调节” 因素。 • 五因素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 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 综合因素论: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多 系统、多层次的,它们相互作用,很难用 几因素的提法描述,关键是应研究因素的 综合作用。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 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 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 性因素。
• 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不同层次 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实践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 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活动是个体各种潜能和需要展 开、生成的动力。 第三,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机制, 体现着人的能动性。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 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 作用日益减 。 (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 影响。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 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 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 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 为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