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10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年第2学期《农村社会学》(A卷)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乡村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农村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长期在外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从业人员。乡村人口的总数要低于农村人口。

(注意:这里的概念是乡村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

2、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过程。(2分)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成员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采取互助、自治行动等,以解决社区共同的问题,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协调发展。(2分)

3、民间组织: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或完成某种社会保障功能,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或者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组建的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3分)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主性、自愿性、组织性、自治性等是民间组织的主要特征。(1分)

4、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指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农村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在农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各种生活活动和参加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3分)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是由农民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并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时尚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道德风气等表现出来。(1分)

5、农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和农民投入为基础,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予以物质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总称。(4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生产力水平。生产的发展没有提供个体与群体脱离的条件。(2)自然屏障。自然屏障是指地理环境设置的屏障,使各个家族共同体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形成了各自为政、分割四方的生活范围。(3)资源贫乏。人们不得不依靠家族来获得生存资源,否则人们便难以生存。(4)家族文化影响。家族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成分,它不仅弥散于民间文化之中,而且浸透官方正统文化。

注意:如果只回答小标题,则每个标题得1分。如果有解释,则得2分。

2、农村社区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尤其是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缓慢。(二)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三)家庭功能健全,血缘关系浓厚。(四)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组织化程度较低。(五)社区文化多具有地方特色,相互之间差异比较明显。

注意:如果回答完整,则每题1.6分。

3、当前农村社会流动存在哪些问题?

(1)农民的职业转化与身份转化不同步。目前已有不少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活动,其主要收入来源也由原来的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活动。但这种职业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他们身份的转变。农民进城务工,但身份上仍然是农民。

(2)农民的社会流动具有暂时性和不彻底性。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身份制度的影响,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普遍受到歧视,经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他们很难在城市长久生存,工作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太稳定。另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无论是从事个体经营还是进入乡镇企业,其职业均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3)亲缘和地缘关系在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传统的亲缘、地缘观念依然支配着广大农民的人际交往。农民在异地流动过程中,亲缘、地缘关系成了劳动力供给方(农民)和需求方(用人单位)之间联系的纽带。

(4)农民流动的目的性和盲目性同时并存。尽管农民流动目的地是盲目的,但他们的流动目的是明确的,就是通过流动获得比原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注意:如果只回答小标题,则每个标题得1分。如果有解释,则得2分。

4、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出这样几个趋势。(1)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将逐步向着以业缘关系为基础转化。(2)由行政指令干预的农村被组织状态将变为逐步出现大量的自组织。(3)由正式组织向大量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格局转变,不断满足农民的经济文化发展和自身情感的需要。(4)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加强科层制管理,接受现代组织理论的指导,实行组织内部管理民主化。

注意:如果回答完整,则每题得2分。

5、简述农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1)家庭是农村生活格局的基本单位。家庭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单位,也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单位,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后,也是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2)同质性强,个体差异小。农村居民生活在同一社会条件下,生活模式相近,在饮食习惯、服饰、价值观等方面有强烈的趋同性。(3)封闭性强,变化缓慢。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广人稀,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很少与外界联系,生活方式缺少变革的动力,变化极其缓慢。(4)自给性强。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植业为生,粮食、蔬菜、各种鱼肉类都能自给自足。(5)感情色彩浓厚。由于农村区域的封闭性,农村家庭的联姻范围往往在本村或附近村落,农村居民之间都具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另外,农村居民居住地比较稳定,邻里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情社会。

注意:如果回答完整,则每题1.6分。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题25分,共40分)

1、论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如果走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的道路,结果是大量农民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人满为患,对城市的就业、住房、交通、教育、治安、社会保障、市政建设等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必须在充分挖掘大城市潜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步骤地转移、消化在城镇中。

(二)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城镇发展将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状况,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其次,发展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大量的人口和企业集中到城镇中来,将节约大量土地,同时也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三)农村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城镇化滞后。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推进农村城镇化,使城乡之间劳动力、技术、资金形成对流,使城乡之间在交通、通讯、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等方面日趋一致。

(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际上是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农民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是城镇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通过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娱乐设施,逐渐接受城镇居民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逐渐市民化,实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化。

注意:如果只回答小标题,则每个标题得2分。如果有解释,则得3-4分。

2、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果你是一名村官,你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点: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求,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述。

(1)在发展生产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在生活宽裕上,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在乡风文明上,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八荣八耻”主题活动;开展各种评优评奖活动。

(4)在村容整治上,宣传环保知识,搞好环境卫生工作。搞好村庄规划,建立符合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新村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