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沁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项目可研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1)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四句话,明确了2010年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强基增后劲就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平田整地、土壤改良、机械化耕作、水利设施配套、植树造林等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状况,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实施强基增后劲的有效途径就是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为平台,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土地治理的途径积极改造中低产田,从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今后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将为项目区农业持续增产、增效以及农民增收注入新的助推力。

(2)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平均163.4天,年平均降雨量为592.9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318km2,

辖6镇7乡 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197.25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3亩。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30万亩,杂粮面积10万亩,粮食总产量1.33亿公斤。2009年财政总收入仅1.016亿元,人均纯收入2701元,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急需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综合考虑沁县的自然及社会发展条件,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总体要求。

(3)2008年经省农业综合开发办批准将沁县列为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县,2010年省政府将其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到2010年为止,累计完成段柳乡、新店镇、定昌镇等乡镇中低产田改造面积1.81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个,实际完成投资1718万元,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人均增收250元,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为该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领

导小组,牵头单位是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项目承担单位沁县农发办多年来已具备实施本项目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保证项目建设和运行对组织管理的需求。

(4)项目区位于沁县的农业主产区,区内耕地起伏不平、立地条件差、缺乏灌溉设施,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项目区农业

的投资力度,但90%的耕地仍属中低产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经济薄弱、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项目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热切希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

(5)项目区农民迫切希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利民功能明显,支农表现突出,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民意调查支持率达100%,具有广泛的社情民意基础。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范围:项目区包括沁县郭村镇的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

规模:项目区土地治理总面积10000亩,其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改良土壤6200亩,平田整地100亩,建设机耕路16.10km,栽植农田防护林15450株。

内容:(1)水利措施。新打机井56眼,配套水泵56台,新建集中控制房10座,配套变压器10台,架设输电线路29.94km(其中10KV输变电线路4.66km、380V输变电线路25.28km),铺设输水管道61.20km,开挖疏浚河道4.95km,行洪渠2.45km,新建进地桥162座,管护牌28个,永久性公示碑1座。(2)农业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玉米秸秆还田等措施改良土壤6200亩,对项目区15

度以下坡耕地进行平整,平整面积100亩。(3)田间道路。建设机耕路16.10km,其中水泥路6.40km,砂石路9.70km。(4)林业措施。新建农田防护林网154.5亩,总共植树15450株。(5)科技措施。完成玉米高产示范种植1500亩,大棚蔬菜高标准示范推广种植200亩,培训农民4000人次。

工期:工期1年。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结束。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概算总投资128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783.53万元,农业措施投资84.90万元,田间道路投资237.42万元,林业措施投资69.66万元,科技措施投资66.64万元,其他费用37.85万元。

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省财政资金376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4万元,农民自筹80万元(其中以物折资32万元,投工投劳折资48万元)。

1.4效益

项目建成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年增加粮食总产量167万kg,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44.6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305.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使项目内部收益率达到17.34%,财务净现值736万元,投资回收期5.19年。

(2)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05元,吸纳农村劳动力400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率2个百分点。同时在保障粮食安全、减灾防灾、推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3)生态效益。项目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有效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年节水量达81.33万m3。项目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对防止土壤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促进作用;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对改善项目区小环境,防风御沙,驱热保温,美化环境有重要作用。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项目成立以沁县人民政府、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和郭村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分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单位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项目规划、计划和建设方案,筹集配套资金,监督项目执行。项目由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郭村镇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组织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阶段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项目公示制,成立计划财务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实行专户、专管,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审计。

项目运行阶段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管理原则,采取“明晰产权、委托经营、价格听证”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

1.6可行性研究结论

沁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沁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选择该县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符合国家农发办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应在产粮大县的区域内实施”的要求。

沁县劳动力资源充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行对劳动力的要求;近年来,沁县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具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水源有保障,所选项目区集中连片,光热资源丰富,粮食增产潜力大,符合立项条件。

项目区电力、交通、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对外部环境的需求。项目区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积极性高,项目区100%的农户同意项目实施,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的筹资投劳任务。

综合分析,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沁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长治市的中轴线上,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2°29′~112°54′,北纬36°26′~36°59′之间。县境南北长54km,东西宽24km,总面积1318km2,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

项目区位于沁县西部郭村镇,距沁县县城12km,包括仁胜、池堡、郭村、开村、郭家庄、石板上、大沟、圪垯、南沟等9个行政村。项目区东部与定昌镇相接,南部、西部及北部均属于郭村镇范围,区内西高东低,属丘陵山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肥沃,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

2.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温度。根据县气象站30年资料统计,项目区内多年平均气温9.1℃,比全县高0.2℃(全县年平均8.9℃)。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夏季呈现高温,平均气温21.5℃;秋季往往呈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9.0℃;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干燥,平均气温10.7℃。

项目区据县气象站统计≥0℃的初日为2月27日,终日为11月9日,积温3776.1℃;≥5℃的初日为3月12日,终日为10月30日,积温3356.4℃;≥10℃的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10月11日,积温3335.1℃。

(2)日照。全年日照为2311.5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日照率为52%。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34.5千卡/平方厘米。

(3)降水量。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92.9mm,最小的降水量为1986年264mm,最大的降水量为2003年

850.2mm。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19%,常出现春旱。夏季降水占46%,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冬春季节降雨量稀少,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要。

(4)无霜期。平均无霜期为163.4天,平均初霜日在9月25日,终霜日在3月27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23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7日。

(5)蒸发量。项目区30年平均水面蒸发量(20cm蒸发皿)为1432.2mm,其中5、6月份最大,分别占全年的16.2%和15%,最大蒸发量为1981年的1732.2 mm,直接导致严重的旱灾。

(6)风速。平均风速为1.6m/s。夏秋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春季主导风向为北风或西北风,东南风的风向频率为7%,北风或西北风的频率为4%,最多年大风日数为20天。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位于漳河流域,该处为黄土丘陵区,地面覆盖多为黄色壤土和褐色壤土,多年经风雨侵蚀,则出现残垣交错、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复杂地形,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100m之间,相对高差100m,主沟道沟壑密度为3.0km/ 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从耕作角度看,该区土壤深厚,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6°以内,垣面多为2~5°,水土流失轻微,降水少,光照强,水份蒸发量大,干旱严重。

项目区地表主要覆盖物为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是以风积而成的砾石黄土为主,岩性主要为黄、淡黄色亚砂土,其下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①刘家沟组,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由砖红色、灰紫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和层面砾岩组成。②和尚沟组,由紫红色泥岩、灰紫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组成。

项目区主要以褐土、中壤土为主,以黄色、黄褐色中性壤土和亚粉砂粘土分布为主,土壤质地为轻粘质壤土,结构疏松、孔隙度较大、粘粒含量中等、易耕作,适宜种植玉米、谷子、小麦、薯类以及豆类等作物。有机质含量1.6~1.8%,pH值7.4,全氮含量0.11~0.13%,速效磷6.6ppm,C/N含量10.5%,速效钾63.3ppm,土层深厚、质地良好,适宜耕作。

2.1.4水资源

项目区位于沁县县城西北部,属迎春河流域,该河为季节型河流,由洪枯流量相差悬殊,天旱时基本断流,无法进行灌溉利用。该流域

内建有石坂上水库和迎春水库,两座水库都是修建于50年代末60

年代初,多年来未曾维修加固,现已都成为病库,蓄水能力逐年减少,本项目区在水库上游,水库内水面承包给个体养殖户,该水库根本无力提供给项目区灌溉用水。根据长治市水资源第二次评价结果,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为252万立方米,可采量为181.44万立方米/年,项目区地下水量丰富,水质良好。

2.1.5 耕地种类、数量

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0260亩,无水浇地,全部为旱地。见表2-1。

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贫乏,但农业自然条件优越,综合治理的增产潜力很大。通过改善灌溉条件,可大幅提高粮食单产。该区域无水利设施,一般亩产玉米430kg、谷子200 kg。而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地块,玉米亩产可达580 kg,谷子300kg,开发潜力巨大。

表2-1 项目区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

项目区

耕地及构成(亩)

粮食产量(万公

斤)

总耕地

面积

旱地

面积

水浇地

面积

旱地

水浇

仁胜

村2343 2343 0

100.7

5

池堡

1586 1586 0 68.20 0 郭

村5649 5649 0

242.9

1

村3755 3755 0

161.4

7

郭家

3164 3164 0

136.0

5

0 石板

670 670 0 28.81 0 大沟550 550 0 23.65 0

圪垯1246 1246 0 53.58 0

南沟1297 1297 0 55.77 0

合计20260 20260 0

871.1

9

0 注:粮食产量为玉米调查数据

2.1.6 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灾旱、风灾、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为最大,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夏

季发生频率60%,全年旱(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两年发生一次,秋霜冻平均三年发生一次。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区总人口7534人,其中农业总人口7470人,农村劳动力3071个,人均耕地2.71亩,劳均耕地6.60亩。总之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但劳动力的科技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2 项目区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

项目区

总人口

(人)总户数

(户)

其中:

农业人口

(人)

劳动力

(个)

仁胜村1015 290 1015 356 池堡村585 165 585 181 郭

1803 515 1784 826 开1785 447 1777 725

郭家庄778 218 776 258

石板上346 93 346 153

大沟231 68 200 122

圪垯532 141 528 174

南沟459 145 459 276

合计7534 2082 7470 3071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2030亩。其中耕地面积2026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8.94%;林地面积259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9%;牧草地面积808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54%;其他用地21093亩, 占总土地面积的40.54%。见表2-3。

表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亩

项目区

总土

面积

耕地

耕地面积

(亩)

草地

中:

仁胜

6164

234

3

234

3

0 379 392

305

池堡

4581

158

6

158

6

0 237 633

212

5

村10354

564

9

564

9

0 612 274

381

9

村8434

375

5

375

5

0 69 821

378

9

郭家

11781

316

4

316

4

108

1

550

7

202

9

石板

2630 670 670 0 78 120

176

2

大沟1247 550 550 0 45 65 587 圪垯2588

124

6

124

6

0 58 123

116

1

南沟4251

129

7

129

7

0 35 148

277

1

合计52030

202

60

202

60

259

4

808

3

210

93

注:其他用地包括居民用地、道路、水域等。

2.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260亩,2010年玉米平均亩产430kg,高于全省265kg的平均水平,此外谷子亩产200kg,谷子单产比同类地区稍高。由于现有水利设施不配套,项目区农作物现有的产量水平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相比差异还很大,与国内农业发达的同类型区域相比差距也很大。见表2-4。

表2-4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

单位:亩,kg,万公斤

项目区玉米谷子

面积

总产

总产

仁胜

1992

43

85.64 351 200 7.03 池堡

1348

43

57.97 238 200 4.76 郭4802 43206.49 847 200 16.94

村0 开

村3192

43

137.25 563 200 11.27

郭家

2689

43

115.64 475 200 9.49 石板

570

43

24.51 100 200 2.00 大沟468

43

20.12 82 200 1.64 圪垯1059

43

45.54 187 200 3.74 南沟1102

43

47.39 195 200 3.90 合计

1722

2

- 740.54

303

8

- 60.77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中下等水平,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

9.48亿元,财政总收入1.016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

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通过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项目区有了比较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县里专门成立科委、科协,配备科技副县长,各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专管科技工作,同时设有农技站、水管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站、林业站和经营管理站,各村均有分管科技村委干部以及科技明白人若干。项目区现共有技术人员20人,并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项目区还发展了玉米、谷子等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科技示范户,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上有了基本保障。

总之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还存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经济组织薄弱,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服务不够等问题,科技对农业支撑还赶不上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2.3 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位于迎春水库上游,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现有机耕路20.0km,均为土路,路面狭窄,雨天坡陡路滑,给项目区群众的生产带来不便。现有农田防护林 2000株,由于建设标准低,缺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难以起到防风御沙的作用。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截止2010年底,项目区9个行政村共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42台(套),其中大、中型25台(套),小型 17台(套),此外有农用运输车30辆。郭村镇配有专职农机员,村村配有农机联络员,负责农机户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服务。项目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土壤耕作、主要农作物播种等主要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农机的大型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位于沁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km,南沁线东西穿过该区,漳石线南北穿过该区,项目区内乡镇三级油路纵横相连,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但项目区内机耕路全部为土路,普遍狭窄简陋,支离破碎,坑洼不平,不利于农业机械进田作业。

项目区现有高压线6km,变压器10台,分别为50KVA1台,

80KVA1台,100KVA4台,120KVA1台,150KVA1台,200KVA2台,电网遍布项目区各村,可以满足项目区农民生活用电的需求,农业灌溉用电线路需重新架设。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 农业生产条件差

(1)自然灾害多。旱灾以春季为主发生频率50%;夏季发生频率60%;全年旱灾(全年中有两季干旱,5~9月总降水量小于350mm)发生频率60%。冻害主要是春霜冻,平均2年发生一次;秋霜冻平均3年发生一次。

(2)水利设施匮乏。现状项目区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

(3)机耕路及农田林网标准低。项目区现有机耕路20km,均为土路,路面窄且陡,不利于农业机械进田作业。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标准低,缺乏有效的管护,破坏严重,难以发挥防风御沙的作用。

3.1.2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1)农民收入水平低。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虽稍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701元,但远远低于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农民自己基本无投资能力。

(2)村集体经济基础差。集体经济基本没有。

3.1.3县财政贫困,无力投资农业

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中下等水平,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016亿元,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几乎无能力投资农业。

3.1.4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项目区由于干旱缺水、立地条件差、以及耕地分散、无法集中等制约因素,农户“靠天吃饭”的思想导致其对种植业不够重视,主要农作物品种还没有实现高产、优质、专用,良种普及率还不达100%;农作物施肥、栽培技术还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施肥、打药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科技素质还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和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沁县属传统农业县,2010年省政府把沁县列入全省新增粮食核心区12县之一。项目区是沁县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有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在该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可以实现改造中低产田,配套水利设施,修建机耕路,栽植农田林网,增强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760亩,土壤改良面积6200亩,平田整地100亩,建设机耕路16.10km,栽植农田防护林15450株。

3.2.2开发未利用水资源,满足农作物需要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工程建设监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财发[]号)以及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监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是指承担监理任务的单位受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或项目建设单位(以下简称监理委托单位)的委托,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对本办法规定的应当进行监理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工程建设监理必须根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计划、审定的项目扩初设计和施工设计图、工程建设合同以及建设监理合同的规定进行。 第三条监理委托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原则上应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定具备相应建设监理资格或监理能力的单位。 有监理资格的单位是指具有一定资质、经国家认可的专业监

理单位;有监理能力的单位是指有相关专业技术力量的法人,其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名,有承担同类工程的建设监理或质量监督工作经验,能够运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完成监理任务。 第四条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单位和监理人员,应当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工程建设监理活动。 第二章监理范围及内容 第五条国家立项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中,年度财政投资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单项工程纳入监理范围,包括小型水库、拦河坝、排灌站、机电井、防渗渠道、机耕路、桥涵闸等,可委托专业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或者委托具有监理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理。 对于上述范围以外的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是否需要进行监理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决定。 第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监理单位的具体工作应包括:审查项目承包单位(或施工单位,下同)提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 审查与控制工程建设所需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对不能满

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流程

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流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流程 土地治理项目 一、前期工作阶段: 总体规划:县级农发办事机构依据国家农发办及省级农发办事机构规划,以及本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农业开发后备资源情况,编制本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五年总体规划。 前期准备:(一)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意识。(二)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立项申请前,应由村民委员会采取民主方式征求是否愿意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和是否自愿筹资筹劳,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编制项目建议书:(一)县级农发办事机构要指导乡镇等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二)编制项目建议书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编制。

建立项目库:(一)项目建议书经省(地)级农发办事机构或委托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实地考察(审查)合格后,方可存入项目库。(二)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报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入库项目材料应存入计算机并报上级农发办事机构。(三)县级农发办事机构采取竞争立项办法,从项目库中选择扶持项目。 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依据经审查合格后的项目建议书,由有资质的单位或县级农发办事机构组织专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编制和上报。(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作为年底项目实施计划的编报依据,各级农发办事机构须加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确保质量。 评估审定:(一)省级或委托地级农发办事机构对所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定或审查。(二)地级农发办事机构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抽查。(三)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或审查意见和项目实施考察结果,择优确定项目。(四)需国家农发办办组织评估审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须在中央财政投资控制指标下达前报送国家农发办。(五)项目评审应建立责任制,明确评估人员的职责。 二、申报批复阶段: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部分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部分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第六部分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第七部分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部分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部分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第十部分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部分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第十二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农业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农业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项目的 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 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农业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农业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三)……

高标准农田可研报告

高标准农田可研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1.1.1基本概况 *****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西周王朝的的发祥地,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全县辖8镇,169个行政村,总面积706平方公里,总人口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 万人。县内山川塬皆有,物产资源丰富。优质小麦、绿色苹果、辣椒、秦川牛、奶牛、生猪等农产品资源丰富,被国家和陕西省列入粮油主产县、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县、秦川肉牛产业开发基地县。2010年实现县内生产总值57.35亿元,财税总收入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9元。全县现有耕地面积51.7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 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2.6万亩,果园面积8.95万亩,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28.98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43 万亩,总产16.69万吨;秋粮37万亩,总产12.29万吨;优质粮食面积达到35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0%;农民人均产粮780公斤。蔬菜总产3.2万吨,果品18.1万吨。全县农业总产值21.8亿元。是陕西省的农业生产大县之一。1996年,我县被国家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十六年来,通过农、林、水、科技措施的综合应用,现已改造并建成标准方田34万亩,占全县中低产田面积的65.7%。粮食单产水平和优质粮比率不断提高,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县上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产粮大县、全国首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2010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

县”。 粮食安全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高度重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占有率低,党中央国务院把粮食生产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制订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国农办[2009]163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决定从2009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县作为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是公共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创新开发体制的客观需要。本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本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2项目区基本情况 法门镇地处乔山脚下、渭北黄土台塬区,距县城北偏9公里处,镇名以镇区中有法门寺而得名。该镇共有人口6.6万人,耕地92771亩。属冯家山自流灌区,土地平坦,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我县优质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以下简称部门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等规定,结合部门项目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部门项目是指为了发挥部门行业技术优势,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示范、服务、保障作用,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批准,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供销总社(以下简称中央农口部门)组织实施、地方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未设在财政部门的,为农发机构和财政部门,下同)参与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第三条部门项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地方项目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第四条部门项目分为两类: (一)土地治理类项目,主要是为提高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项目,包括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土地复垦,水利部组织实施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水土保持,农业部组织实施的良种繁育,林业局组织实施的林业生态示范。 (二)产业化经营类项目,包括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优势特色示范,林业局组织实施的名优经济林等示范,供销总社组织实施的新型合作示范。 第五条部门项目应坚持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择优选项,奖优罚劣,激励竞争;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并实行自下而上联合申报项目。 土地治理类项目应突出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性。 产业化经营类项目应体现公平性、示范性、引导性。 第六条地方各级农口部门应与同级农发机构建立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合作机制,共同做好部门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农口部门以组织项目实施为主,应与农发机构主动沟通协调;农发机构以资金管理为主,应把部门项目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成部分,主动配合和参与。 第二章扶持重点 第七条部门项目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确定各自的重点扶持区域。项目原则上安排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4 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推荐单位: 编写时间:年月日 省科学技术厅 省财政厅 二○○六年 目录

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二)项目预计目标 1.总体目标 2.阶段目标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二)项目创新点 (三)知识产权状况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论述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六)项目实施计划论述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3.经济效益分析 4.项目投资评价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四)单位管理情况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已有的核心技术,本次申请需中试、转化成果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确切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限200字以内。如果申报单位同意“*”信息公开,此内容应属可以公开部分)。 (二)项目预计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2.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是项目后续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内和结束时,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工程化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示范规模等。每一阶段目标应进行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阶段目标完成时指标应与“总体目标”条款中的“技术、质量指标”一致。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包括在项目执行期内计划投资额,其中已完成投资额和需新增加的投资额;列表说明项目执行期内由单位负责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简述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的农业生产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在克服生产中现存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产品进行质量、性能等量化比较,描述

高标准农田实施计划方案

20××年××区×××乡××村×××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单位:××××××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要 (1) 1.1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及编制过程 (3) 1.3项目区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4) 1.4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6) 1.5效益 (7) 1.6组织领导和管理 (8) 1.7综合结论 (8)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10) 2.1自然概况 (10) 2.2社会经济状况 (15) 2.3基础设施 (16) 2.4林业现状 (18)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3.1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9)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 第四章水资源及供需平衡 (24) 4.1项目区供水水源概况 (24) 4.2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24) 4.3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25) 第五章建设标准及工程设计 (27) 5.1指导思想 (27) 5.2基本原则 (27) 5.3建设标准 (28) 5.4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33)

5.5规划原则及布局 (34) 5.6方案选定 (37) 5.7工程设计 (38) 第六章工程建设任务及内容 (72) 6.1建设任务 (72) 6.2建设内容 (72) 第七章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74) 7.1编制依据 (74) 7.2资金筹措方案 (77) 7.3群众投工投劳 (77) 第八章项目主要效益分析 (79) 8.1经济效益 (79) 8.2社会效益 (81) 8.3生态效益 (81) 第九章环境影响与分析 (83) 9.1环境现状分析 (83) 9.2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83) 9.3对策及措施 (84) 第十章组织实施和运行保障 (85) 10.1组织管理 (85) 10.2实施管理 (85) 10.3运行管理与维护 (86) 第十一章附件 (89) 11.1附表: (89) 11.2附图 (89)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一年。做好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持农民增收良好势头、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工作要点是: 一、以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等要求,切实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稳步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继续坚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中央财政资金分配要进一步向13个粮食主产省份倾斜,项目安排要进一步向13个粮食主产省份集中。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省份要进一步集中资金,重点加大对本地区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农场)的扶持力度,支持其集中连片地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二)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土地治理项目投入的比重,确保达到75%以上,重点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除少数生态建设任务较重的省(区、市)外,其他各省(区、市)安排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财政投资不得低于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总投资的

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地点 ----- 1.3 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4 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5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①新建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占地20亩;②新建综合管理服务区,占地300亩;③新建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占地5000亩; ④生态养殖示范区,占地50亩;⑤新建特色百果示范区,占地1000亩;⑥新建农业休闲观光区,占地630亩。 项目建设规模为:具有7000亩规模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1.6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6000万元,其中高新技术展示区及标准化育苗中心建设投资1500万元;综合管理服务区建设投资

5000万元;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投资5000万元;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投资1000万元;特色百果示范区建设估算投资约500万元;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投资约3000万元。 资金来源: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1.7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满负荷年生产果蔬种苗600万株,设施果蔬20000吨,储藏果蔬3000吨,加工果蔬3000吨,交易果蔬2000吨,出栏生猪10000头,沼气12.6万方;有机肥2300吨,鲜果2000吨,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生产经营期年均销售及服务性收入18423.32万元,年均税后利润7430.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3.53%,投资利润率37.94%,投资利税率2.43%,税后投资回收期6.20年。预计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00元左右。每年可直接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300多个,间接工作岗位1000多个。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现代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旨在创造“局部优化的微环境”,培育现代农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点,是区域农业

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行性实施报告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第1章项目概要 (6) 1.1 项目背景 (6) 1.2 项目概况 (7) 1.2.1自然概况 (7) 1.2.2社会经济条件 (10) 1.2.3项目区基础设施 (11)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 1.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 1.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4) 第2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5) 2.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15) 2.1.1 项目区水资源总量 (15) 2.1.2 项目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分析计算 (16) 2.2 供需平衡分析 (17) 2.2.1 项目区现状年需水量分析计算 (17) 2.2.2 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分析计算 (18) 2.2.3 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19) 2.2.4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20) 第3章项目总体规划 (21) 3.1工程规划布局 (21) 3.1.1水利工程布局 (21) 3.1.2农田工程布局 (22) 3.1.3道路工程布局 (23) 3.1.4林业工程布局 (23) 3.2工程建设标准 (23) 3.2.1水利工程 (23)

3.2.2农业工程 (24) 3.2.3田间道路 (25) 3.2.4林业工程 (25) 3.3方案对比及最佳方案选定 (26) 第4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容 (28) 4.1水利工程 (28) 4.1.1机井工程 (28) 4.1.2节水灌溉工程 (30) 4.1.3配套电力工程 (32) 4.2农业工程 (34) 4.2.1土地平整 (34) 4.2.2良种基地建设 (34) 4.2.3农业科技的推广 (34) 4.3田间道路工程 (35) 4.4林业工程 (35) 第5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37) 5.1投资概况 (37) 5.1.1估算依据 (37) 5.1.2编制方法 (37) 5.1.3基本材料 (37) 5.1.4基础单价 (37) 5.1.5各项费用说明 (38) 5.2工程量估算 (39) 5.2.1水利工程 (39) 5.2.2其他工程 (39) 5.3投资总估算 (40) 5.3.1各项措施投资用所占比例 (40) 5.3.2具体建设容投资估算 (40) 5.3.3投资估算总表 (48) 5.4资金筹措方案及可能性 (50)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农办〔2004〕48号)中对草原(场)建设的相关标准 在牧区实施的草原(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划区轮牧、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和畜牧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 一、综合标准 项目区相对集中连片,天然草场成片面积在5000亩以上,人工草地在1000亩以上;人工草地覆盖度达到95%以上,亩产优质青干草达250kg以上;天然草场退化草地改良治理后,优良牧草占40%以上,牧草产量在原基础上提高30%以上,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沙化草地经治理后,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优良牧草占40%以上,亩产青干草达到150kg以上;天然草场划区轮牧,牧草产量增加20%以上,载畜量提高0.8倍以上;饲料基地亩产青贮饲料2500kg以上,精饲料200kg以上,多汁饲料3000kg以上;草籽繁育基地亩产草籽18kg以上。 二、水利措施 1、灌溉人工草地、饲料基地和草籽繁育基地,有可靠的水源和配套齐全的灌溉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方法与技术,灌溉人工草地灌溉保证率在50%以上,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 2、天然草场改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小塘坝、集雨工程等,以适时对退化及沙化草地实施灌溉。

3、划区轮牧区的牧道和饮水点设置合理,一般轮牧区采用固定和移动饮水方式,固定饮水点与放牧场适宜距离为1.5km左右。 三、草业措施 1、围栏。网围栏符合ZBB92001-003环扣式镀锌钢丝网围栏标准,围栏高度在1.1~1.3m;生物围栏采用密实种植,宽度l.5~2.0m;划区轮牧小区利用网围栏、太阳能、风能围栏或活动围栏进行分隔保护。 2、耕作。选择适宜的播期、播深和播量,精耕细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苗全、苗齐、苗壮。旱作人工草地原则上采用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3、良种。选择适合当地水土条件,抗旱、抗寒、抗逆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牧草种籽和饲料作物种籽的纯净度达到85%以上,发芽率达到95%以上。1000亩以上的草籽繁育基地,根据需要配置仓库、晒场和种子精选设备。 4、畜牧基础设施。标准化棚圈符合当地统一设计标准,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按一个羊单位0.5㎡计算,但不少于150㎡;配套活动场院面积按一个羊单位3㎡计算,但不少于600㎡;配套贮草棚面积按一个羊单位0.6㎡计算,但不少于180㎡平方米;青贮窖就地取材,坚固耐用,内壁光滑,防冻,不透气,青贮体积按一个羊单位0.1立方米计算,但不少于30立方米;药浴采用洗浴池和移动淋浴式,洗浴池坚固耐用,防冻,长度在15m以上。 5、牧业机械化。地势相对平坦的草场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小丘陵和沙丘作业实行机械和人工相结合。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84号 财政部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第60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楼继伟 2016年9月6日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有效和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中央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活动。 第三条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第四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

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五条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和项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二)集约开发,注重效益; (三)产业主导,突出重点; (四)公平公开,奖优罚劣。 第六条依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职责。 国家农发办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订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管理和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省级农发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定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分配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确定本地区各级农发机构的管理职责,对本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 第七条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非农业主产区的省应当确定本地区重点扶持的农业主产县(包括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及农场,下同)。 第八条农业综合开发应当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开发布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恢复潜力、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环境再生的区域实行保护性开发,以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为主,适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实行限制开发,以生态环境恢复为主。 第九条农业综合开发以农民为受益主体,扶持对象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涉农企业与单位等。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生态农业项目概述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物研究性学习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

产体系。 第二章、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的塑膜日光温室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它把厌氧消化的沼气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组合起来,充分利用太阳辐照和生物能资源。 以辽宁省为例,其主要的技术特点是:①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为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存栏猪8~10头,而年出栏量可达到18~20头。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年产沼气提高了20~30%,总量超过300立方米以上,高效有机肥也增加了60%以上,年提供16立方米。③猪呼出大量的CO2 ,使日光温室内的CO2 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再考虑到使用优质沼肥,因而蔬菜产量可增加20~~30%,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2)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农业模式 其模式的基本内容是“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通过沼气的综合利用,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

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设计提要 1.1项目建设背景 1.1.1项目背景 XX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地处东径110°38′~110°15′,北纬27°00′~27°40′属祁邵丘陵向雪峰山地过渡地带。东靠新邵西接洞口,南与XX县、武冈接壤,北同新化、溆浦毗邻。总面积2886km2,全县辖26个乡镇100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1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901万人,占总人口的86.6%,共有耕地面积67.03万亩,其中水田53.9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45%,旱地13.1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9.55%,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56亩。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0.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28.34亿元,人均GDP5449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780元。是XX 市粮食主产区之一,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粮食产能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富硒稻基地县,湖南省粮食生产大县、养猪大县,是一个“粮--油--烟叶--生猪”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以及XX县委、县政府均将优质稻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将XX县富硒稻生产列为XX市“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内容。 2009年以来,为进一步发展富硒稻这一主导产业,XX县决定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互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农

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整合发改、农业、水利、国土、交通、农机、能源等其他部门涉农项目和支农资金,XX县“十二五”规划以西洋江流域、木瓜山水库渠系和相应的乡镇水库为主要水源,以扶持XX县的优质富硒稻和特色烟叶产业为目的,沿西洋江流域规划五个项目区,项目区规划总面积10万亩,计划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等方面集中投入,实现规模开发、集中治理。2012年,根据上级农发办的安排,XX县进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县。通过比较,XX县决定将位于西洋江流域项目区内的南岳庙乡林家、许家田垅为中心作为201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该项目区为XX县优质富硒稻主要生产基地,是西洋江流域项目区的核心建设区域,项目区的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的特点;二是突出支农资金整合,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龙头,整合全县国土、发改、交通、水利、能源、农业、畜牧、农机、科技等其它单位涉农项目14个;三是突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XX优质富硒稻产业的发展。 项目区内的现有水利设施基本上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至今运行已有40多年,部分工程老化损毁严重,已建渠道尚未衬砌,渗漏、垮塌,灌溉、排洪能力不足,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已不能满足项目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所需,项目区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是造成粮食中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2、建设性质:指新建或改扩建 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4、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5、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或负责人) 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7、资金筹措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简要说明项目达产年的产量和销售收入,项目经济效益计算期内 的新增产量、年平均销售收入、总成本、利润、税收、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 值、静态投资回收期。 9、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重点说明项目的辐射区域,带动农户数量,基地规模,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量,增加就业人数。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包括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方针 政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关于扶持多种经营项目的有关政策,项目所在省、地、县的农业中长 期发展规划,项目所在省农发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审定意见等。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评价等。 2、论证结论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阐述项目提出的理由和主要依据,如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行业规 划、投资方向、市场因素,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和决定等。 二、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主导产业结构、布局,基地建设规模和龙头企业分 布情况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分析阐述项目建设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 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含 量,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2、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水文、气象、土壤、河流水系等。 3、社会经济状况:包括耕地面积,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项目所在县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 入情况等。 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产前、产中、产后的发展现状 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 2、资源优势 3、市场优势 4、科技开发能力 5、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及市场建设状况等。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景观设计中,由于个体的参与而使其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极力强调个人意图的行为称之为参与性设计。设计的结果取决于参与,需要给参与者充分的设计空间,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万式、生活需求和生活观念完善设计。因此,观光农业园参与性景观设计是实现“以人为本” 的重要途径,将 使园区设计更加合理,并提高大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环保意识。 观光农业园中影响游客参与性活动的因素分析,空间布局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塑造“可览、可游、可居”的农业景观,构筑出“城市一郊区一乡村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 适宜参与性活动的布局,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要考虑各区之间的关联性,使不同的功能区有机连接。观光农业园空间是由道路、广场、建筑、植物、小品等要素组成。影响游客的行为活动因素主要表现道路组织上,除了满足一般游园基本的交通功能外,还要丰富游线网络,合理组织景观空间序列布局、标志性建筑、丰富的植物景观,以引导游客进入农业园胜境 活动安排与策划活动策划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于目的地的选择。观光农业园能为游客提供观光、游憩和休闲的同时,可以为不同参与者提供具有时令性、特殊性和针对性的游憩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和阶层的游客前来参与,形成园区的活动品牌,使观光农业园的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充分发挥。 游人的心理需求选择活动前,游客会对活动场所进行心理评定,景观内部构成的好坏、分布的合理性,是活动是否有参与价值的重要评定标准。此外,完善的服务设施如建筑、坐凳、引导指示牌、卫生间等,可以让游客在园区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支配行为,达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从而影响游客的参与性。 观光农业园参与性景观的定位与属性,参与性的活动项目观光农业园参与性活动具有较强的认知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精神参与和身体参与来实现认知过程。精神参与是指游客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景观的信息,以增强游客对景点的理解和感知,从中获得美感或知识;身体参与是指游客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使感官或心灵获得或静谧、或刺激的享受。观光农业园参与性活动设置应在符合园区整体功能特色的基础上,从利于游客游览,便于游客参与,满足游客心理和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整体把握,按层次进行设置 国内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 台湾省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我国台湾地区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认为生态观光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生态观光农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综合于一体的产业。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农业综合 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要 (1) 1.1项目背景 (6)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程量与工期 (8)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1) 1.4效益 (11)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12)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13) 2.1自然概况 (13) 2.2社会经济状况 (17) 2.3基础设施 (19)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5)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27)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27) 4.2供需平衡分区 (28) 4.3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28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32 4.5水质评价 (36) 4.6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6) 第五章规划设计 (38) 5.1指导思想 (38) 5.2选项原则 (38) 5.3建设标准 (40) 5.4建设规模 (45) 5.5规划布局 (45) 5.6最佳方案选择 (45) 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49) 6.1开发任务 (49) 6.2建设内容 (49) 第七章投资估算 (77)

7.1投资估算 (77) 7.2资金筹措方案 (70) 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 (92) 8.1经济效益 (95) 8.2社会效益 (97) 8.3生态效益 (98) 8.4财务评价 (98) 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112) 9.1组织机构设置 (112) 9.2实施管理 (113) 9.3运行管理与维护 (114) 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116) 10.1评价依据 (116) 10.2环境现状分析 (116) 10.3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116) 10.4对策及措施 (117) 10.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18) 第十一章结论和建议 (108) 11.1可行性研究结论 (108) 11.2问题与建议 (108)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肃州区清水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清水镇地处酒泉市肃州区“东大门”,属沿山冷凉灌区,具有明显的区位经济优势。近年来,该镇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基础,挖优势、抓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制种和洋葱为主的经济区域,种植业的整体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标准农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的有关政策,镇上决定通过积极争取实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一步有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优化土地资源,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保持全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 项目建设地点在清水镇西湾村,建设面积50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等四个方面。 1.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开发区建设规模为5000亩,按照每亩490元计算,总投资24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资110万元;省、市、区财政

配套资金55万元,其中:省财政配套44万元,市财政配套2万元,区财政配套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80万元(其中:现金和实物折资24万元,农户投工投劳折资56万元,折工日2.8万个)。 1.4 项目建设效益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和实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5000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旱情;新增农田防护林3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亩;完善服务体系2个;调整增加经济作物1500亩,亩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00元以上;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5万元,农民增加纯收入总额达到49万元;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了加强对项目组织实施的领导和管理,镇上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建设任务的安排部署和协调工作。同时,与中寨村签定目标责任书,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建设任务、技术服务、工程进度等列入目标责任书考核,固定专人负责,认真落实项目工程招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开发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第二章项目区自然概况 2.1 自然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