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小儿退热颗粒
中成药配方详解:小儿退热合剂(小儿退热口服液)

药典中药材:地龙
性味: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药典中药材:地龙
功效: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 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药典中药材:地龙
用法: 5~10g。
药典中药材:地龙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药材:柴胡详解>>>
药典中药材:柴胡
性状:
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 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 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药典中药材:柴胡
炮制:
北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 厚片,干燥。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 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 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 微苦。醋北柴胡:取北柴胡片,照醋炙法 (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北柴胡片, 表面淡棕黄色,微有醋香气,味微苦。南 柴胡:除去杂质,洗净,润
药典中药材:黄芩
性味: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药典中药材:黄芩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 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黄芩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黄芩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性状:
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刮丹 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红棕色或 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 皮。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炮制:
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本品呈圆 形或卷曲形的薄片。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 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 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有时可见 发亮的结晶。切面淡粉红色,粉性。气芳 香,味微苦而涩。
小儿退热颗粒(沃华)的说明书

小儿退热颗粒(沃华)的说明书
小孩子患上疾病的概率远大于成年人,因为小孩的抵抗力差,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不如大人。
治疗儿科疾病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选择小儿退热颗粒(沃华)对儿科疾病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小儿退热颗粒(沃华)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对于孩子的健康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家长朋友可以放心使用,不必担心别的问题。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小儿退热颗粒
商品名称:小儿退热颗粒(沃华)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小儿感冒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
【规格型号】5g*8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五岁以下小儿一次5克,五岁至十岁一次10-15克,一日3次,或遵医嘱。
【有效期】0 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7021424
【生产企业】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成份】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栀子、牡丹皮、淡竹叶、重楼、白薇、地龙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颗粒;气芳香,味甜、微苦。
通过上述介绍,您对于小儿退热颗粒(沃华)的用药原则和药效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孩子患病往往比大人更痛苦,因此及时使用小儿退热颗粒(沃华)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
中药二儿科中成药总结记忆表

中药二儿科中成药总结记忆表在中药二的儿科领域,中成药的应用占据了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我们整理了一份中药二儿科中成药的记忆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份记忆表的构成和使用方法,以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效果。
一、概述中药二儿科中成药的重要性中药二儿科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儿科病症特点,选用天然中草药加工制成的一种药物。
它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易于服用等特点,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在学习中药二儿科中成药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功效、适应症和用法用量,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二、整理中药二儿科中成药的记忆表1.分类别总结根据中成药的功用和主治病症,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清热解毒类: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2)止咳平喘类:如小儿肺热咳痰口服液、桂龙咳喘宁颗粒等;(3)健脾和胃类:如小儿健脾颗粒、四磨汤口服液等;(4)益智安神类:如菖蒲口服液、龟龄丸等;(5)消肿散结类:如金黄散、消肿止痛膏等。
2.按功效归纳根据中成药的功效,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祛邪:如小儿复方感冒颗粒、九味羌活颗粒等;(2)清热解毒:如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等;(3)止咳平喘:如小儿肺热咳痰口服液、桂龙咳喘宁颗粒等;(4)健脾和胃:如小儿健脾颗粒、四磨汤口服液等;(5)益智安神:如菖蒲口服液、龟龄丸等;(6)消肿散结:如金黄散、消肿止痛膏等。
3.结合病症举例以下是一些针对常见病症的中成药举例:(1)感冒:小儿复方感冒颗粒、九味羌活颗粒等;(2)发烧:小儿退热口服液、羚羊角颗粒等;(3)咳嗽:小儿肺热咳痰口服液、桂龙咳喘宁颗粒等;(4)消化不良:小儿健脾颗粒、四磨汤口服液等;(5)失眠多梦:菖蒲口服液、龟龄丸等。
三、如何运用记忆表提高学习效果1.制定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2.划分重点:针对不同类别和功效的中成药,提炼关键信息,如药物组成、用法用量等;3.创造记忆法则:通过联想、歌诀等形式,将中成药与病症联系起来,便于记忆;4.定期复习:巩固记忆,防止遗忘。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Xiaoer Chaigui Tuire Keli【处方】柴胡260g桂枝90g葛根260g浮萍90g黄芩120g白芍90g蝉蜕90g【制法】以上七味,桂枝、柴胡粉碎,加水,80℃温浸1小时,再蒸馏4小时,馏出液加10%氯化钠,冷藏12小时,分取上层油液,用倍他环糊精包合,包合物50℃干燥,粉碎,过筛,备用;蒸馏后的水溶液滤过,滤液备用,药渣再加水煎煮0.5小时,滤过,滤液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备用。
葛根粉碎成最粗粉,备用,用5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8倍量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25(60℃)的清膏。
黄芩粉碎成最粗粉,布袋包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三次各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在80~85℃加10%盐酸调节pH值1.5~2.0,保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水,搅匀,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7.0~7.5,加等量乙醇,搅匀,滤过,滤液用10%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中性,得黄芩粗提物。
其余白芍等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桂枝、柴胡水提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1.10(5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冷藏24小时,滤过,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25(60℃)的清膏。
与葛根提取浓缩液合并,加入黄芩粗提物,混匀,加入3倍量蔗糖,倍他环糊精包合物及糊精适量,制粒,60℃干燥,喷入甜橙香精适量,混匀,制成800g(规格1)或60℃干燥,制成1000g (规格2),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棕黄色至棕黄色的颗粒;气香,味甜、微苦。
【鉴别】(1)取本品8g(规格1)或10g(规格2),研细,加水饱和的正丁醇6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用氨试液50ml洗涤,弃去氨洗液,再用正丁醇饱和的水洗涤2次,每次50ml,正丁醇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小儿热速清颗粒药品说明书

小儿热速清颗粒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小儿热速清颗粒汉语拼音:XIAO ER RE SU QING KE LI。
成份:
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金银花、水牛角、连翘、大黄。
辅料为蔗糖、糊精。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颗粒;味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
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咽喉红肿,鼻塞流黄涕,咳嗽,便秘。
规格:
每袋装6克。
用法用量:
口服。
一岁以内,一次1/4袋至半袋;一岁至三岁,一次半袋至1袋;三岁至七岁,一次1袋至1.5袋;七岁至十二岁,一次1.5袋至2袋。
一日3~4次。
禁忌:
风寒感冒,大便次数多者忌用。
注意事项:
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5.脾虚易腹泻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
7.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8.如病情较重或服药24小时后疗效不明显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
密封。
执行标准:
98年新药。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

〔2〕杨自然,牛雅祺,王坤 中药调剂管理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应用对比分析〔J〕 新中医,2020,52(06):203 205〔3〕王金,廖元冠,许江华 传统中药饮片调剂方式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9):202 204〔4〕张霓,钟耀翠,江茜 中药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9):187 189〔5〕朱艳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调剂方式的应用效果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05):106 107〔6〕樊俐慧,韦宇,朱向东,等 浙贝母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01):23 25〔7〕王翰华,陈雁虹,姜雨辰 浙贝母 知母药对的止咳、化痰及平喘作用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6):2474 2476 〔8〕张晓芹,吕虹艳,蓝艳,等 基于HPLC ELSD对浙贝母功效成分地理变异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20,17(03):110 114 〔9〕肖宏华,马长华,赫军,等 HPLC法测定平肺口服液中5个成分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2019,39(03):531 538〔10〕龚盼竹,谢慧敏,谢慧淦,等 暗紫贝母与卷叶贝母的栽培品HPLC ELSD指纹图谱及对比分析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2019,34(05):485 489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喻亮宇,黄海萍,蒋国梅,陈佳琪(湖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所,湖南长沙410001)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
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中柴胡、桂枝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葛根素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 薄层色谱分离清晰,阴性无干扰。
葛根素在0 00842~4 21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1 0000,平均回收率为99 30%,RSD=0 54%(n=9)。
中成药说明书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5gX12袋【组成】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功效】发汗解表,清里退热。
【主治】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流涕,口渴,咽红,溲黄,便干等.【用法用量】1岁以内,一次半袋;1~3岁,一次1袋;4~6岁,一次1。
5袋;7~14岁,一次2袋;一日4次,3天为一个疗程。
金莲清热泡腾片 4gX12片【成份】金莲花、大青叶、石膏、知母、地黄、玄参、苦杏仁(炒)【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褐色的片;味酸甜,微苦。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主治】用于外感热症。
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亦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有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加热水适量,泡腾溶解后口服。
成人一次2片,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一次;小儿1岁以下每次1片,一日3次,高烧时每日4次;1—15岁每次1-2片,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一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虚寒泄泻者不宜服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成份】蒲公英、地丁、板蓝根、黄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炎消肿。
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用法】1次10ml,日3次,小儿酌减小儿葫芦散【成分】: 橘红、茯苓、朱砂、鸡内金(炒)、天竺黄、僵蚕(麸炒)、半夏曲、琥珀、全蝎、天麻、川贝母、冰片、葫芦蛾。
【性状】本品为橙红色至粉红色的粉末,味微苦、咸【适应症】 1。
小儿呼吸系统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及支气管哮喘所致的咳嗽、咳痰、喘憋及呼吸困难;2.小儿消化系统紊乱:如溢奶、呕吐、腹泻、腹胀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3.小儿惊风,如高热惊厥,手足抽搐,唇口撮动,牙关紧闭,两目直视,颈项强直等;4。
小儿脾胃不和引起的夜啼、夜惊、夜寐久安。
【规格】 0。
3g*10袋【用法与用量】口服,周岁以内一次 0。
15g,一至三岁一次0.3g,四至六岁一次0.6g,一日 1~2 次。
“小儿葫芦散”止咳、化痰、消食平均2-3天见效,一般7-10天痊愈。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的临床应用分析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讨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在以发热为主症的感冒患儿的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选取160例以发热为主症的感冒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服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对照组患儿不服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其它治疗相同。
结果治疗组患儿发病48 h内体温降至正常者有37例,72 h内体温降至正常者有66例,另有12例患儿于病程3~5 d体温降至正常,上述患儿症状亦得到明显改善,2例患儿于病后体温持续高热,出现明显咳嗽咳痰,拍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
对照组患儿于发病48 h内提问降至正常者有21例,72 h内体温降至正常者有55例,另有19例患儿于发病后3~7 d体温降至正常,6例患儿出现并发症,住院治疗。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能明显缩短感冒患儿的发热病程,并有助于患儿感冒症状的缓解。
在使用和保存上均方便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发热;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疗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具有发汗解表,清理退热的功效,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症见发热,头身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红,咳嗽等,我院自2012年开始使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经临床应用治疗以发热为主症的感冒患儿,疗效满意,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2012版《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小儿感冒的诊断标准来选取以发热为主症的感冒病例。
1.2病例分组选取160例以发热为主症的感冒患儿,在家属知晓并自愿的条件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80例,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42例,年龄段为6个月~6岁,平均年龄3.8岁,白细胞计数2.8×109/L~13.5×109/L,CRP<5.0~20.5 mg/L。
对照组患儿80例,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39例,年龄为7个月~6岁半,平均年龄3.6岁。
白细胞计数3.0×109/L~12.8×109/L,CRP <5.0~17.8 m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秋季 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 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 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药典中药材:连翘
性状:
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 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 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 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 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 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 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 端开裂或裂成两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性味: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 毒发斑,吐血舰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注意: 孕妇慎用。
重楼
药典中药材:重楼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 晒干。
药典中药材:重楼
性状:
本品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长5~ 12cm,直径1.0~4.5cm。表面黄棕色或灰 棕色,外皮脱落处呈白色;密具层状突起 的粗环纹,一面结节明显,结节上具椭圆 形凹陷茎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 须根痕。顶端具鳞叶和茎的残基。质坚实, 断面平坦,白色至浅棕色,粉性或角质。 气微,味微苦、麻。
药典中药材:栀子
性状: 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 味微酸而苦。
药典中药材:栀子
炮制:
栀子除去杂质,碾碎。本品呈不规则的碎 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 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 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 褐色。本品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药典中药材:连翘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连翘
存储: 置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栀子详解>>>
栀子
药典中药材:栀子
来源:
本品为菌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 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 取出,干燥。
药典中药材:栀子
性状: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 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 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 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 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 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 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 红色或
药典中药材:黄芩详解>>>
黄芩
药典中药材:黄芩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春、秋 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 皮,晒干。
药典中药材:黄芩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 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 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 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 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 棕黑色。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 有分枝。表面浅黄棕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性味: 甘,寒。归肺、心、胃经。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 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 热。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典中药材:连翘详解>>>
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灰黄色至淡 棕黄色,有纵皱纹。切面皮部黄白色,木 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性味: 苦,寒。归心、胃经。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疫时毒,发 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 头瘟疫,丹毒,痈肿。
药典中药材:地龙
性状:
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环节有一对 雄生殖孔。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 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 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 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受精囊 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
药典中药材:地龙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药典中药材:重楼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重楼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药典中药材:重楼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 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 惊风抽搐。
药典中药材:重楼
用法: 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药典中药材:重楼
药典中药材:大青叶
性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 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 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 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 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 状;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质脆。 气微,味微酸、苦、涩。
药典中药材:大青叶
药典中药材:连翘
性状: 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 黄棕色,平潸,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 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药典中药材:连翘
性味: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药典中药材:连翘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 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 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 热淋涩痛。
药典中药材:地龙
性状:
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 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1 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 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气腥,味微咸。沪地龙:长8~15cm,宽 0.5~1.5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 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性状:
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刮丹 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红棕色或 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 皮。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炮制:
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本品呈圆 形或卷曲形的薄片。连丹皮外表面灰褐色 或黄褐色,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外 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内表面有时可见 发亮的结晶。切面淡粉红色,粉性。气芳 香,味微苦而涩。
药典中药材:栀子
性味: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药典中药材:栀子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 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 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外治扭挫伤痛。
药典中药材:栀子
用法: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药典中药材:栀子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黄芩
性状: 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 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药典中药材:黄芩
炮制:
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 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 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 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 放射状纹理。酒黄芩:取黄芩片,照酒炙 法(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黄芩片。 略带焦斑,微有酒香气。
炮制:
除去杂质,抢水洗,切碎,干燥。本品为 不规则的碎段。叶片暗灰绿色,叶上表面 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叶柄碎片 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药典中药材:大青叶
性味: 苦,寒。归心、胃经。
药典中药材:大青叶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 昏,发斑发疹,作腮,喉痹,丹毒,痈肿。
小儿退热颗粒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小儿退热颗粒配方详解>>>
小儿退热颗粒 XiaoerTuireKeli
药典中成药:小儿退热颗粒配方详解>>>
配方: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 牡丹皮、黄芩、淡竹叶、地龙、重楼、柴 胡、白薇。
药典中药材:大青叶详解>>>
大青叶
药典中药材:大青叶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夏、 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典中药材:黄芩
性味: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药典中药材:黄芩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 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黄芩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黄芩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地龙
性味: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药典中药材:地龙
功效: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 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 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药典中药材:地龙
用法: 5~10g。
药典中药材:地龙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药材:重楼详解>>>
药典中药材:淡竹叶
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
药典中药材:淡竹叶
性味: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药典中药材:淡竹叶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 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药典中药材:淡竹叶
用法: 6~10g。
药典中药材:淡竹叶
存储: 置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地龙详解>>>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用法: 9~15g。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