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经验
李志道教授对于委中穴三种取穴法的临床经验

李志道教授对于委中穴三种取穴法的临床经验摘要】委中穴,又名郗中、血郗,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膀胱经的合穴、下合穴,委中穴临床应用广泛。
四总穴歌中有“腰背委中求”的记载,委中穴既可以治疗腰背、下肢疾病,又可用于各种外感热病。
李志道教授认为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委中穴应有不同的定位及针刺方法。
笔者有幸跟随李志道教授学习,参考古今文献,对李志道教授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关键词】委中穴;针刺治疗;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51-011.标准取穴《灵枢》云:“腘中央”。
《针灸甲乙经》云:“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
标准化定位为: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1] 李志道教授用于治疗膝关节炎。
病例:杨某,男,74岁,2015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右膝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自诉上下楼梯与骑自行车活动严重受限,发病2天。
查体发现右膝关节肿胀明显。
舌脉如常。
治疗:患者俯卧位,下肢平展,在腘横纹中点处取穴,使用0.30mm×75mm毫针深刺,毫针深达膝关节关节腔内,留针30分钟。
治疗三周后关节肿胀与活动受限基本消失,一切如前。
如病情严重时可使用傍刺或齐刺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委中位于膝关节后侧,深刺刺入膝关节腔内,可使针感直达病所,临床治疗时可配合股前九针与股后九针[2],又因针下皆是软组织,进针简便易行,便于临床操作。
委中为膀胱经合穴、下合穴,取委中以通调膀胱气机,治疗尿潴留等疾病效果较好。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若脉陷,取委中央。
”胡彩虹等[3]独取委中(双侧),使用0.30mm×40mm毫针,进针0.5~1寸,治疗剖腹产后尿潴留100例,使用总有效率为90%。
2.刺络李志道教授经常使用委中(双侧)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腹泻。
病例:李某,男,20岁。
2015年11月3日就诊。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2018-10-27 21:53:53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孙学全针灸临证取穴之经验

孙学全是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善针药并用治疗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取穴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距取穴法根据病位与所取腧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零距取穴法、近距取穴法、远距取穴法。
1.1 零距取穴法 即阿是穴取穴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取阿是穴、压痛点、反应点治疗,其临床又可分为:穴位压痛点选穴与非穴位压痛点选穴[1]。
一般取穴点在经上,如侧头痛取太阳,后头痛取强间、脑户,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脘腹疼痛取中脘、神阙。
有时取穴点不在经上,取局部阿是穴,如急性腮腺炎取局部肿胀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点。
1.2 近距取穴法 近距取穴即所选腧穴在病灶附近或周围。
例如:颈椎病取穴肩井、天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百虫窝、阴陵泉、阳陵泉,跟痛取穴太溪、昆仑,等等。
零距取穴法亦可认为是近距取穴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1.3 远距取穴法 即远道取穴法,所取腧穴与病位距离较远。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均可治疗本经所过及所属络的脏腑病证,其疗效以四肢肘膝关节远端为佳。
历代医家均重视远距取穴,《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言“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孙老治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治落枕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治腹痛腹胀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肩背疼痛取中渚与后溪,均为远距取穴法,其效如桴鼓。
2 阴阳取穴法阴阳取穴法指所取腧穴在某方面具有对立的特性,《灵枢·寿夭刚柔》云“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处方的特点无不体现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表里、远近等特点。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追求身体的康健,以求长命百岁,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追求长寿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风靡一时或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不过说到真正经久不衰的方法,却非艾灸养生莫属。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自古医家对于艾灸养生都十分的推崇,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意思是说,治疗疾病的时候,有的地方不能用针的,但是艾灸完全可以,这句话说出了艾灸养生的优势,说明艾灸是一种绿色又安全的养生方法。
实际上古人在治病的时候,总是一灸二针三吃药,就是说,只有在艾灸治不好病的情况下,才会用针,用针后还不见改善,才会吃中药。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因为针只能通经脉,却无法帮助身体补元阳。
而艾灸的话既能通经络也能补元阳。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无论病情是虚还是实,是热还是寒,都能起到作用。
古人又说:“治病用灸,犹做饭需薪。
”可见,艾灸使用范围的广泛,就如同做饭需要柴禾一样重要。
到了现代,艾灸更是被大众所接受,很多名人都是艾灸的忠实爱好者。
比如李冰冰在担任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的时候,期间还特别请人做了艾灸调理。
演员宁静更是在综艺节目公开表示平时很喜欢艾灸,通过艾灸调理好了自己的痛经。
可以说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属于自然养生疗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艾灸。
不过艾灸要用的好,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就会有很多的疑问,那么如果日常在家里施灸,有哪些穴位是比较常用的呢?取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常用穴位一:大椎穴我们坐着的时候,用手顺着脖子摸一摸,会发现有一个高高凸起的骨头,在它的下方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
古人把阳气比作太阳,而大椎就像我们身体的小太阳一样。
我们艾灸它,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
为什么说它是小太阳呢?因为大椎的位置汇集了手足的三阳经,可以说是“诸阳交会”地方。
人体穴位取穴定位方法及取穴要领与针刺特效处方和刺血心得体会

人体穴位取穴定位方法及取穴要领与针刺特效处方和刺血心得体会01什么是穴位穴位(acupoint),学名(腧读shù), 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
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又称孔穴、穴、穴道等。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
“输通”是双向的。
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02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
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至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
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
■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
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
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注:“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
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
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03找穴位的窍门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
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4.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5.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中医取穴方法

中医取穴方法中医取穴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之一,它根据经脉穴位的分布规律,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调整身体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对中医取穴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之一,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结果,选取适合的穴位。
例如,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合谷穴、风池穴等;肩颈痛可以选择肩井穴、大椎穴、颈后空等。
2、清洗患处在取穴前需要清洗患处,以免污染和感染。
选用温水和肥皂进行清洗,然后再用消毒酒精或碘酒消毒。
3、定位穴位定位穴位是最关键的一步。
中医师需要熟悉人体生理结构和经络的规律,准确地找到每个穴位的位置。
穴位的定位一般用经脉走向、骨骼关节等结构特征,以及肌肉凹陷、骨头隆起、皮肤纹路等作为标志。
4、选择针具如果采用针刺疗法,中医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
一般有针头、毫针和固针等,需要根据不同疾病和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具。
5、刺激穴位根据选定的穴位和针具,中医师进行刺激。
刺激方式有按摩、针刺、拔火罐等多种手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6、观察反应在进行穴位刺激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了解疗效。
例如,患者出现刺痛、胀痛、发热等反应,说明刺激到了穴位,体内气血开始调整。
如果患者出现过度反应或出现新的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通过以上步骤,中医师可以有效地进行取穴治疗。
当然,在进行中医取穴治疗时,注意卫生和安全,严格控制针具的消毒和使用。
中医取穴方法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有非常好的疗效,它优势是安全而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常用穴位图解

一、经典原文及注解1、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十要穴保健歌传统中医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几千年以来为人类所利用,不花钱,能治病,人人可以动手,无副作用。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风池穴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方法:1、先将右手拇指与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3、双手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2)曲池穴取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屈肘成直角时在纹外端凹陷处,掌心向内取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对面),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2、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内关穴取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少阴心包经络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与内关相对)。
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4)合谷穴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后溪穴取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骨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

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着。
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一)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
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共穴针刺。
(二)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
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
个人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三)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
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师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四)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治)。
董师以大闾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五)手躯逆对法:将上肢舆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舆腰),臂舆下腹(或腰骶),肩舆****。
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可病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甲三取穴经验(摘要)手三阴经取穴一、手太阴肺经云门穴和中府穴:云门穴与锁骨胸骨头下缘平齐,旁开锁骨中点二横指的凹陷处。
其下1寸是中府穴。
由腋前纹头到肘横纹是9寸。
天府穴:在腋下3寸。
侠白穴:在腋下4寸。
这两个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孔最穴:掌后第一横纹上7寸,在桡骨尺侧边。
列缺穴:桡骨茎突的起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的高点掌面骨边。
太渊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鱼际穴:在掌指关节后方,掌面骨边。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骨边、筋边、沟中、取穴。
骨边:指桡骨尺侧边取孔最穴,桡骨茎突高点掌面骨边取经渠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肘横纹上取尺泽穴。
沟中:指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取天府穴和侠白穴。
二、手少阴心经极泉穴:在腋窝正中,动脉跳动处。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8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少海穴:屈肘纹尽处。
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将尺骨小头三等分,平根是灵道穴,平中是通里穴,平头是阴郄穴。
神门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神门、阴郄、通里、灵道,这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少府穴:平四、五掌指关节后,四、五掌骨之间。
少冲穴: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本经要点: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肱骨内上髁上3寸。
纹头: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
筋边:指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取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
每个穴相距5分。
三、手厥阴心包经天池穴:乳外旁1寸。
天泉穴: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肌腹中。
曲泽穴: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
肘横纹到掌后第一横纹是12寸。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4个穴位。
郄门穴:掌后第一横纹上5寸。
间使穴:掌后第一横纹上3寸。
内关穴: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
大陵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劳宫穴:二、三掌指关节后,第三掌骨桡侧边。
中冲穴:中指尖端。
本经要点:肌中、筋边、筋间取穴。
肌中:指肱二头肌肌腹中间取天泉穴。
筋边:指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肘横纹上取曲泽穴。
筋间: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
手三阴经分部小结1、指尖部:指尖、爪甲角根取。
中冲穴:在中指尖端。
少商穴、少冲穴:在爪甲角的根部。
少商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根部。
少冲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2、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后方取。
鱼际穴:第一掌指关节后方,第一掌骨内侧边。
劳宫穴:第二、三掌指关节后方,第三掌骨桡侧边。
少府穴: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四、五掌骨之间取穴。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两骨:指大多角骨和豌豆骨。
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肌腱。
横纹:指掌后第一横纹。
大多角骨的桡侧下缘有太渊穴。
豌豆骨的桡侧有神门穴。
两筋之间有大陵穴。
这三个穴都在掌后第一横纹上。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穴。
骨边:指桡骨边和桡骨茎突边。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最高点的掌面骨边。
孔最穴: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七寸,桡骨的尺侧边。
筋边:指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四个穴都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筋间:大陵、内关、间使、郄门四穴都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肘关节部:横纹、纹头、筋两边。
尺泽穴,曲泽穴都在肘横纹上。
尺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桡侧边。
曲泽穴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边。
少海穴:屈肘时,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处。
6、上臂部:一肌两条沟中取。
一肌:指肱二头肌。
两条沟:指肱二头肌有两条沟。
桡侧沟和尺侧沟。
天泉穴:在肱二头肌中间,腋前纹头下二寸。
天府穴、侠白穴都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天府穴在腋前纹头下3寸;侠白穴在腋前纹头下4寸。
青灵穴:肱骨内上髁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手三阳经取穴法一、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二间穴、三间穴,分别在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
合谷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阳溪穴:在腕上桡侧两筋间(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陷中。
)屈肘,掌心向胸。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
桡骨内侧。
由曲池穴到阳溪穴作一尺算。
(屈肘后,肘横纹到腕关节阳溪穴的长度缩短了)手三里穴:曲池下2寸。
桡骨内侧。
上廉穴:曲池下3寸,桡骨内侧。
下廉穴:曲池下4寸,桡骨外侧。
偏历穴:阳溪上3寸,桡骨外侧。
温溜穴:阳溪上5寸,桡骨外侧。
肘髎穴:肱骨外上髁上1寸,肱骨外缘骨边。
手五里穴:肱骨外上髁上3寸,肱骨内缘骨边。
臂臑穴:三角肌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
肩髃穴:肩峰前缘直下骨下凹陷处。
巨骨穴:锁骨肩峰与肩胛岗结合部的凹陷中。
天鼎穴:扶突穴下1寸。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汇合处。
扶突穴:平甲状软骨(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中间。
禾髎穴:在人中穴旁5分,对鼻翼内侧缘。
迎香穴:鼻翼外侧中点,鼻唇沟中。
本经要点:骨两边。
屈肘侧置体位,曲池、手三里、上廉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髎在肱骨外侧;手五里、臂臑在肱骨内侧。
二、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前谷穴和后溪穴:分别在第五掌指关节的前和后。
腕骨穴和阳谷穴:分别在三角骨的前和后。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五穴都在赤白肉际上。
养老穴:手心向下体位,在尺骨小头高点当手心向胸时,转手则骨开处取穴。
支正穴:阳谷穴上5寸,尺骨内侧边上。
小海穴:尺骨鹰咀和肱骨内上髁之间。
肩贞穴: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
臑俞穴:肩贞穴直上,肩胛岗的下缘取穴。
秉风、天宗、曲垣三穴取法:肩胛岗中点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肩外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下缘旁开3寸处。
肩中俞穴:第一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寸处。
天窗穴: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取之。
天容穴: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取之。
颧髎穴:颧骨高点骨下取之。
听宫穴:耳屏前凹陷。
本经要点:胛岗中、端上下取。
肩胛岗中点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外下缘内1寸是臑俞穴,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三、手少阳三焦经取穴法关冲穴:无名指尺侧爪甲根部。
液门穴和中渚穴:分别在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阳池穴:腕背横纹上,当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取之。
外关穴:阳池上2寸,尺、桡骨之间。
支沟穴:阳池上3寸,尺、桡骨之间。
会宗穴:阳池上3寸,尺骨桡侧边。
三阳络穴:阳池上4寸,尺、桡骨之间。
四渎穴:阳池上7寸,尺、桡骨之间。
天井穴:尺骨鹰咀直上1寸陷中。
清冷渊穴:尺骨鹰咀直上2寸。
消泺穴和臑会穴: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是臑会穴。
臑会与清冷渊穴之间是消泺穴。
肩髎穴:锁骨肩峰后缘直下骨下凹陷取之。
天髎穴: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之。
天牖穴: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取之。
翳风穴:乳突的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中间。
瘿脉穴:乳突的前下缘。
颅息穴:乳突的前上缘。
角孙穴:折耳,耳尖尽处取之。
耳门穴: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
和髎穴:耳根前1寸取之。
丝竹空穴:眉外陷中。
本经要点:尺、桡两骨之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手三阳经分部小结:一、指尖部:爪甲角根取。
商阳穴:在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关冲穴:在无名指尺侧爪甲角的根部。
少泽穴:在小指尺侧爪甲角的根部。
二、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前后取。
大肠经:二间穴、三间穴:在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取。
三焦经的液门穴、中渚穴:分别在第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小肠经的前谷穴、后溪穴:分别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的前后取。
三、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阳溪穴:在大多角骨、桡骨、两筋间(即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阳池穴:在月骨、尺骨、两筋间(即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
阳谷穴:在三角骨、尺骨之间。
四、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小肠经的支正穴:在尺骨内侧边缘。
三焦经的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五穴都在尺、桡两骨之间,会宗穴在尺骨桡侧边。
大肠经:偏历、温溜、下廉三穴在桡骨的外侧。
上廉、手三里、曲池三穴在桡骨的内侧。
五、肘关节部:纹头、脚尖是标志。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
小海穴:在肘尖与肱骨内上踝之间。
天井穴:在肘尖上1寸。
(肘尖即尺骨鹰咀)六、上臂部:一肌一骨前后取。
一肌:指三角肌,一骨:指肱骨。
三角肌的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是臂臑穴。
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是臑会穴。
七、肩关节部:锁骨肩峰前后取。
锁骨肩峰的前缘直下骨下凹陷是肩髃穴。
后缘直下骨下凹陷是肩髎穴。
八、肩胛部:胛岗中、端、上下取。
肩胛岗中点,岗上缘上1寸是秉风穴。
岗下缘下1寸是天宗穴。
肩胛岗的外端下缘内1寸是臑俞穴。
肩胛岗的内端上缘外1寸是曲垣穴。
九、颈部:一结、一角、一条肌。
一结:指结喉。
一角:指下颌角。
一条肌:指胸锁乳突肌。
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人迎穴。
中间是扶突穴。
后缘是天窗穴。
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是天容穴。
后缘是天牑穴。
足三阳经取穴法一、足阳明胃经:承泣穴:瞳孔直下7分,下眼眶边上。
四白穴: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处。
巨髎穴: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
地仓穴:口角外4分处。
大迎穴:下颌角前下1.3寸。
颊车穴:咬肌的高点处。
下关穴:颊车直上,颧弓下缘取穴。
头维穴:鬓发前缘直上与神庭穴横开的交点。
人迎穴:平结喉,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水突穴:人迎直下约1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气舍穴: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与乳中线相交处。
胸部穴:有气户、库房、屋翳、鹰窗、乳中、乳根六穴。
取法是都在肋隙间、上下隔一肋、距胸中线4寸。
腹部穴:有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12个穴的取法:由胸骨体下缘到肚脐是8寸,由肚脐到耻骨联合上缘是5寸。
腹部十二个穴位上下距离是1寸,距腹中线2寸。
髀关穴:髂前上棘直下与耻骨下缘平齐的交点处。
由大转子至膝腘横纹是19寸。
伏免穴:膝上6寸,大腿前面中间。
阴市穴:膝上2寸。
梁丘穴:膝上2寸。
阴市、梁丘二穴都在伏兔穴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
犊鼻穴:外膝眼取犊鼻穴。
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下巨虚的取法:绷腿时,胫骨前肌隆起,胫骨前肌的头部高点取足三里穴。
尾端取下巨虚,下巨虚与足三里之间取上巨虚。
下巨虚上1寸是条口穴,条口穴旁开胫骨前肌的边缘取丰隆穴。
解溪穴:与外踝尖平齐,足背两筋间(即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穴:解溪穴下约1.3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陷谷穴和内庭穴:分别在第二、三跖趾关节的前后(后是陷谷、前是内庭)。
历兑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本经要点:胫骨前肌的头、尾、腹、边。
胫骨前肌的头部高点处取足三里,尾部取下巨虚,腹中取上巨虚;下巨虚上1寸是条口,条口旁、胫骨前肌的边缘取丰隆。
二、足太阳膀胱经前发际到后发际是12寸,两乳突高点之间是9寸。
睛明穴:内眼角外上方。
攒竹穴:在眉头眶上孔。
眉冲穴:攒竹穴直上,入发际5分处。
曲差穴:入发5分,旁开头中线1.5寸。
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都旁开头中线1.5寸,前后二穴相距1.5寸。
玉枕穴:枕骨粗隆上缘,旁开1.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