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 书信的特点。

2. 品味文章生动、丰富的语言,积累名句。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父亲对子女的智慧又深沉的爱。

二、重点、难点:1. 学习如何通过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在深入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挖掘。

三、教学过程:导入:有人说“没有傅雷,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作为翻译家他介绍并翻译了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

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作品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一位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一)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家书,就是远在异地,给家庭的成员写的信。

《傅雷家书》是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由于是父子之间的通信,所以称为“家书”。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

曾留学巴黎,对音乐、美术、文学均有较深造诣。

1931年回国,译著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

由于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傅雷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书。

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的内容,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谈),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作个警种,作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傅雷家书两则》(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傅雷家书两则》(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浓浓父爱。

2.理清讲道理和抒感情的线索,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家书、家信本是家事私情,儿女情长,然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家信却变成了社会的财富。

那一封封家信,以它浓浓的人情味,深深的爱国情,演绎了一曲曲闪动着慈父爱、朋友情的交响乐,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两则,共同欣赏那感人的旋律吧!课堂实录一、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意在感知文章情感,梳理文章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合书、凝神静听。

教师朗读时速度要舒缓,体现出语重心长、分忧同喜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思考并讨论:如果说傅聪用一首钢琴曲为朗读配音,这首曲子应该是怎样的主旋律呢?明确:真诚平等高尚3.比较阅读,思考:两封家信有什么联系?明确:对儿子傅聪两封来信的回复,每次都非常的迅速及时,体现出傅雷对儿子的尊重和关爱,这是朋友关系的基础。

两封信话语不多,却主题鲜明:10月2日的信是对儿子的安慰和鼓励,以帮助儿子抚平“感情的”,教给儿子如何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次年1月26日的信则为儿子的成功而欢呼,更为儿子冷静面对成功的态度而欣慰:“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谦卑!”如果说前一信是为儿子分忧,那么后一信就是为儿子喝彩了。

两封信在情感和内容上是密切相连的。

二、研读赏析【设计意图:意在进一步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2.讨论: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新人教版傅雷家书两则课题名称主备人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难点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教学方法及教具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课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第二课时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1)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2)在成功时:(第二封信)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三、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并理解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

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

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四、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目标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3、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4、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课时:两课时一、导入新课傅聪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钢琴演奏家,可音乐界在论述他的钢琴造诣时,却往往把话题拉回到半个世纪前傅雷的一封封家书。

今天我们学习《傅雷家书两则》,感受傅雷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舐犊深情。

“文革”刚开始,第一次受辱的夜里,他夫妇二人双双携手有计划有安排地离开了这世界。

在遗嘱中,逐件交代欠保姆的菜金多少,借某人的书放在哪里之类。

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还是活过来了。

在复杂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暴露出奸诈、卑劣、虚假、损人利己,人性变质。

而多数人依靠老庄哲学或“阿Q精神”或“留得青山在”,求得心理平衡。

但他们不能容忍人的尊严遭到践踏。

二、字词关廓()然无累、谀()词、庸()碌、涕泗( )横流、重蹈( )覆辙( )、舐( )犊之情、扶掖()三、初步感知2、依据课文话傅雷:读着这些语句___,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学者;读着这些语句___,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中国人;读着这些语句___,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父亲;读着这些语句___,我感觉傅雷是一个___的朋友……四、课文精读7.有感情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

比喻说理的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整齐划一的句子、启迪心智的句子…品读你积累的句子,交流,共同鉴赏傅雷的文采。

五、反思学习六、迁移创新阅读下面一则《傅雷家书》,完成练习。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7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7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书信格式。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体会作者恰当的教育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家书,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

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之心。

第一封家书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唯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

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

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

“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

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

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傅雷家信两则》讲课方案讲课目标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庸碌、凭吊、谀词扶掖、涕泗横流”等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作者。

3.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感情。

能力目标1.经过对课文的频频阅读,逐渐体悟作者深刻的人生观及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2.推断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怀。

德育目标人生有坦途,更有波折,培育学生在不同样的人生境遇中的优异心态。

讲课重点1.理解作者对儿子细风毛毛雨式的教诲及谆谆教育的一往深情。

2.知道傅雷先生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讲课难点理解文中较艰深的语句含意及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觉。

讲课方法1.文件法课前要修业生经过各种门路查阅傅雷的有关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自读法自读课文,大体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主旨。

3.议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讲课过程[ 讲课重点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频频阅读课文提出自我见解或疑问;师生进一步商讨,理解作者对下一代的无量希望与殷切关心。

[ 讲课步骤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遇到困难时,你四周的人,包含你的父亲母亲、亲朋,他们是如何帮助你的呢 ?当你在学习获得一点成绩时,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呢?那么,就先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傅雷家信两则》吧,它必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板书文题)二、资料助读作者介绍傅雷( 1908~ 1966 年),文学翻译家。

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

20世纪 20 年月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

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

在公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迫和恐吓下,被寡母逼迫避离乡间。

1927 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议论。

1931 年春接见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公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激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理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感悟傅雷父子情如朋友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课时:1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一封家书》,同学们说说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就是沟通两地的最好的桥梁,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著名音乐家傅聪留学海外时,就是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自己惦念之情的,后来整理为《傅雷家书》。

今天,我们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生自由阅读,思考后交流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

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欣喜成功之时。

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第二封激动、骄傲、赞赏儿子说的谦卑与理智,同时提出希望。

四、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两封信共同的主旋律是什么?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坚强——胜不骄败不馁——赤子之心五、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你能真正体会一个父亲的心了吗?“……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六、联系实际,拓展思维羡慕?抱怨?谈谈我的父亲给我的……我知道我的父亲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吗?我和父亲有交流吗?我是怎样与父亲交流的?能否试着写信跟父母交流沟通?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7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课后重点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掌握书信格式,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中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2.理解傅雷家书的内涵,即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重点)
提问2:阅读课文,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教学备注】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品读探究(语言美和亲情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比喻说理的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直抒胸臆的句子、整齐划一的句子、启迪心智的句子……
提问3:请体会下面两句话,它们的表达效果相同吗?哪一种儿子更愿意接受?对你有哪些启示呢?
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改为: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对的,对你是有帮助的,不信的话,将来你遇到困难时就会明白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我们使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尊重和爱。我们可以将它运用到我们平日的写作和与人交往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目标1. 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两则家书的内涵。

2.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3.树立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的意识。

教学难重点1. 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两则家书的内涵。

2.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傅雷(1908—1966),上海市南汇县人,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早年参加革命。

1927年赴法留学,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文革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的译作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多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

60年代初,因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

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深情父爱,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有平坦畅达,也有曲折坎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

我们该如何面对?听听傅雷对他儿子的教诲,或许能找到答案。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舐犊之情(shì)颓废(tuí)创痛(chuāng)气吞斗牛(dǒu)涕泗横流(sì)方枘圆凿(ruì)廓然无累:廓,空阔。

超然物外,不被世事所累。

重蹈覆辙:蹈:踏上。

指重犯过去的错误。

涕泗横流:涕,眼泪。

泗:鼻涕。

本文指因激流而泪流满面。

凭吊:对遗迹缅怀先人或往事。

扶掖:扶持,提携。

垂手:表示无所事事,无为。

发扬光大:光大,使显赫盛大。

使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发展壮大。

舐犊之情:像老虎舔小牛那样深情。

比喻疼爱子女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封信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告诉儿子:正确面对情绪上的跌宕⑴泰然处之。

⑵吸取教训,引为借鉴。

第二封信对儿子的成功感到激动昭示更高的人生境界⑴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⑵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⑶面对矛盾,趋向“完美”小结:作者的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面对感情的创伤,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攀艺术至境。

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

2.贯穿两封家书的主旨是什么?是怎样构思的?明确:贯穿两封家书的主旨是“坚强”,第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第二封要儿子在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两则家书均从“爱儿子”这一中心出发,由关心儿子、教育儿子两层道来,水到渠成。

第一则是由安慰到告诫,第二则是由祝贺到勉励。

总结固趣这两则家书分别阐明遇到挫折和取得成功时所应采取的人生态度,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其中也表达了对儿子的舐犊深情,道出了在艺术上的真知灼见。

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讲述道理、抒发感情的?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2.树立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叶永烈指出:《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的范围。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剖析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是叶永烈先生读《傅雷家书》的感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收获?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1.应当怎样理解文中的“坚强”?明确: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坚强”是贯穿两则家书的内在精神。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也就是说坚强在信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的”,“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乙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心灵的灰烬看”;二是“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这两者合起来,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2.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明确:拥有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3.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明确: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最纯洁,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

4.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明确:说傅聪以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自命,其个性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意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中趋向完美。

5.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明确: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6.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用意是什么?明确: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用意在于要傅聪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

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7.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明确: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

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8.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明确: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9.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10.应怎样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明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抓作者最能表现观点的精警语句。

如第一则家书中语句:“一个人惟有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能不至于被回乙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

”这样才是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作者用语意显露、语气肯定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告诫儿子。

如第二则家书中写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吧,到老也不会落伍……”“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这些话由衷地道出了作者的观点,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才能抓住作者的意旨。

⑵理解作者所举的事例。

如两则家书都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尔这个艺术形象,这是个在人生道路遭受挫折而奋斗不已的勇士,同时也是个在音乐艺术方面不断追求的精英,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⑶理解文中流露的真情。

两则家书字里行间洋溢关爱的情感。

第一封家书,对儿子遭受挫折充满同情和关心,表示安抚和理解,晓之以理,励之以志,动之以情。

如,“孩子不向父亲诉苦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我相信你会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

”关切之情、理解之心和信任之感,全盘托出。

第二则家书分享儿子成功的喜悦,更是情词恳切。

如,“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

”同时对儿子充满激动,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如,“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11.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作者那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情理相生。

作者面对儿子失败和不顺时,充满关怀和理解,用温情抚慰儿子,并谆谆告诫儿子要有平衡心态,要吸取教训,坚强起来。

真情和真谛相映成趣。

当得知儿子演出获得成功时,作者以嘉许的口吻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谦卑的提醒,寓理于情。

在向儿子祝贺时,激励他永葆赤子之心,正确面对矛盾,在艺术上不断追求。

情感和理性处理恰到好。

文采飞扬。

书信中适当运用比喻,既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又使文章含蕴隽永。

如,第一封家书中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岩晒焦;雨水太猛,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

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又如第二封信中写到:“河,莱茵,江声保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既形象再现了音乐形象,也隐喻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同时表现了对儿子寄予的厚望,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表现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