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对策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世界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各国不断探索和实施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和飓风三个角度探讨世界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减少地震的危害,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抗震原则,采用抗震设备和材料。

其次,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地震迹象,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第三,加强对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宣传,提高民众的自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为了减少洪水的危害,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河流和湖泊的监测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洪水预警系统。

其次,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修建堤坝、加固河道、疏浚河床等,降低洪水对人类活动的破坏力。

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排涝渠道和水库,减少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轻洪水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飓风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大范围的风灾和水灾。

为了减少飓风带来的破坏,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对飓风的监测和预警,借助先进的卫星技术和气象仪器,及时预测飓风的路径和强度。

其次,加强建筑物的防风设计和抗风能力,采用适当的材料和结构,减少飓风对建筑物的破坏。

第三,加强海岸线的管理和防护,修建防浪堤和海堤,减少飓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飓风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总的来说,世界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建筑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手段,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加强应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旨在提高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洪水可能淹没农田、冲毁道路和桥梁;台风可能吹倒建筑物、引发风暴潮。

这些灾害不仅给受灾地区带来了直接的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社会问题,如疫病传播、社会治安恶化等。

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响应,组织救援和抢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灾害发生后进行恢复和重建,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一)预防为主预防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首要环节。

通过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公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同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等,也是预防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应急预案制定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保障。

应急预案应包括灾害发生前的预防措施、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救援队伍的组织和调配、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受灾群众的安置等方面的内容。

应急预案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

(三)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

应急救援队伍应包括消防、武警、医疗、交通等多个部门的人员,要加强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如志愿者组织、民间救援队伍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natural hazards参考文献格式

natural hazards参考文献格式

自然灾害是指由地质活动、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可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包括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建筑和基础设施、破坏农田和水源、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古代,自然灾害常常被认为是神灵或自然之力的惩罚或考验,因此人们常常向神灵祈求保佑或举行祭祀仪式来化解灾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灾害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开始尝试通过科学手段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然而,即使在今天,自然灾害仍然是一个无法完全避免的现实问题,人们不得不加倍对其关注和应对。

自然灾害的类型繁多,包括地震、飓风、台风、洪水、干旱、滑坡、火山喷发等。

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发生条件、特点和危害。

地震是由地壳的地质活动引起的,其破坏性常常是突发和毁灭性的;而飓风和台风则是由热带海洋中的暖湿空气流向低压区形成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风力和暴雨导致的水灾。

在应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时,需要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来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计划,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预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地震监测站可以用来及时监测和预警地震的发生;气象卫星可以用来预测飓风和台风的路径和强度;气候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干旱和洪水的发生。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时间来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财产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台风和洪水会导致农田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使农作物减产和交通中断,从而对粮食供给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自然灾害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火山喷发会造成土地的毁灭和环境的恶化。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挑战。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但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灾害的无情袭击。

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为了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并探讨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它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都是惨重的。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1.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优化建筑结构,加强抗震构造设计,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抵抗破坏。

此外,应配备地震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地震预警信号,确保人员及时疏散。

2. 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通过组织地震科普讲座、举办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伤亡和恐慌。

3.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及时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让大家有足够时间做好应对措施。

二、台风台风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尤其在沿海地区威力更加猛烈。

为了减少台风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强化气象监测和预测能力加强气象预报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准确性。

这样能够及早通知受影响地区,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台准备。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风抗台设施的建设,如修建抗台风堤、加固建筑物等。

同时,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防止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3. 做好台风应急演练与疏散工作定期组织台风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台风的能力。

定期进行疏散演练,确保人员安全转移,减少伤亡。

三、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或河流泛滥引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设合理的排水系统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确保雨水迅速排除,减少城市内涝。

在乡村地区,要加强河道疏浚和治理,提高洪水排流能力。

自然灾害与对策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与对策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与对策一.教材参考书:1.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102.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测绘出版社,1993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气象出版社,20034.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5.马宗晋等,《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二、参考文献:1.徐捷. 从汶川大地震看减灾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学报,2008/062.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减灾战略举办的全球减灾平台第一次会议上的录影讲话3.史培军.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从2006年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看中国发展与减灾协调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2006/064.汪新宇,治江新理念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的运用,人民长江,2006 37(9)5.邹志勇,公文易文秘资源网,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讨, 2009-1-226.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67.耗散结构理论8.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9.杨仕升,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灾情比较方法研究10.史培军,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第02期11.周菊芳,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框架构建,山西建筑,2007年6期12.彭剑峰,豫西山地自然灾害链效应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13.王永生,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群聚程度指数计算与应用,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 (3)14.程根伟,暴雨泥石流暴发的准周期性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11卷 04期15.于海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06期16.麦金托什,文明的故事-10000年人类文明发展史,海南出版社17.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科学出版社18.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科学出版社19.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科学出版社20.史培军,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621.王静爱,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编制,200522.王铮,近40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统计特征23.袁艺,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现状及展望,灾害学,200624.国外降雨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动态研究现状发展趋势/qingbao_ReadNews.asp?NewsID=9225.陈安康,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26.何永年,减轻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0527.防灾减灾不“滑坡”——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谈科学防治地质灾害28.2009 UNISDR secretariat evaluation report ,/preventionweb/files/12659_UNISDRevaluation2009fin alreport.pdf29.肖和平,地震成灾机制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30.宋利萍,城市地震成灾机制分析,高原地震,200531.颜洪梅,运用网格技术实现地震减灾科学计算系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32.马宗晋,我国地震减灾系统工程,中国减灾,200433.李媛,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200434.刘传正,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200435.李锦育,台湾屏东县狮子乡坡地灾害潜势分析,山地学报,200836.刘瑞华,华南坡地灾害的形成与发生规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37.徐茂其,坡地灾害与重庆城市建设,重庆环境科学,199738.陈云峰,近20年我国气象灾害损失的初步分析,气象,2010/0239.杨明兴,防御台风灾害和利用台风资源对策与探讨,中国防汛抗旱,2007/0540.崔鹏,台湾“莫拉克”台风诱发山地灾害成因与启示,山地学报,2010/0141.顾颖,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和情势分析,水利水电技术,2010/0142.吴书明,四川特大干旱灾害成因与减灾对策,四川农业科技,2007/1243.程晓陶,洪水管理新理念与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44.潘家铮,千秋功罪化水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5.高吉喜,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环境科学研究,200446.田国珍,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灾害学,200647.张万宗,洪水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洪泛区管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348.时小军,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 05期49.吴涛,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6-07-1050.任美锷,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近3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及2030年上升量预测,地理学报,1993-1051.许世远,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地理学报,2006.0252.李加林,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研究——以江苏沿海低地为例,地理科学,2006.02。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精选5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精选5篇)

自然祸害及应对措施(精选5篇)自然祸害及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关键词]自然祸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警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资产损失,自然祸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

应当积极实行措施,做好自然祸害应急管理工作,以尽可能躲避其发生、削减其带来的危害。

一、自然祸害的概念突发公共事件是指蓦地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点人员伤亡、资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从不同的角度,依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依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依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重要分为自然祸害、事故祸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自然祸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更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资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拦阻社会经济进展的事件。

以自然祸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祸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祸害、地质地貌祸害、水文海洋祸害、生物祸害。

另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别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祸害(星灾)。

不同类型的自然祸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实行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

自然祸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资产损失,应当实行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祸害应急管理的意义自然祸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

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祸害区分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足考虑这些特性,实行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祸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祸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

所谓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防备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解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范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范文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界的各种力量导致的破坏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减轻其对人们的影响。

首先,要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科学的气象预报、地震预警系统等手段,及早预测灾害的发生,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使每个人都能知晓如何在灾害来临时保护自己。

其次,要加强灾后救援工作。

当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救,第一时间将受灾人员安置到安全地带,提供食品、水源、医疗等紧急救援物资,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积极开展搜救工作,确保没有人被埋压或困在危险区域。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安全性。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合理规划建筑物的位置和结构,避免将人们暴露在灾害的风险之中。

此外,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抗震、防风等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对人们生活和财产的影响。

最后,要加强灾后重建和社区复原能力的提升。

当灾后救援完成后,要及时展开灾后重建工作,修复损坏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帮助受灾人员恢复生活。

此外,要加强社区的复原能力,组织居民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的社区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应对能力。

总之,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采取综合应对措施,提高预警能力、加强灾后救援、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安全性、提升社区复原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张严密的防灾减灾网,才能减轻灾害对人们的伤害,保障人民的安全和财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对策
一.教材参考书:
1.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10
2.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测绘出版社,1993
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气象出版社,2003
4.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马宗晋等,《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二、参考文献:
1.徐捷. 从汶川大地震看减灾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学报,2008/06
2.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减灾战略举办的全球减灾平台第一次会议上的录影讲话
3.史培军.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从2006年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看中国发展与
减灾协调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2006/06
4.汪新宇,治江新理念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的运用,人民长江,2006 37(9)
5.邹志勇,公文易文秘资源网,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讨, 2009-1-22
6.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6
7.耗散结构理论
8.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9.杨仕升,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灾情比较方法研究
10.史培军,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第02期
11.周菊芳,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框架构建,山西建筑,2007年6期
12.彭剑峰,豫西山地自然灾害链效应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13.王永生,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群聚程度指数计算与应用,交通节能与环保,
2006 (3)
14.程根伟,暴雨泥石流暴发的准周期性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11卷 04期
15.于海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06期
16.麦金托什,文明的故事-10000年人类文明发展史,海南出版社
17.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科学出版社
18.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科学出版社
19.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科学出版社
20.史培军,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6
21.王静爱,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编制,2005
22.王铮,近40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统计特征
23.袁艺,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现状及展望,灾害学,2006
24.国外降雨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动态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qingbao_ReadNews.asp?NewsID=92
25.陈安康,未来十年自然灾害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6.何永年,减轻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05
27.防灾减灾不“滑坡”——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谈科学防治地质灾害
28.2009 UNISDR secretariat evaluation report ,
/preventionweb/files/12659_UNISDRevaluation2009fin alreport.pdf
29.肖和平,地震成灾机制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
30.宋利萍,城市地震成灾机制分析,高原地震,2005
31.颜洪梅,运用网格技术实现地震减灾科学计算系统,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32.马宗晋,我国地震减灾系统工程,中国减灾,2004
33.李媛,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基于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2004
34.刘传正,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2004
35.李锦育,台湾屏东县狮子乡坡地灾害潜势分析,山地学报,2008
36.刘瑞华,华南坡地灾害的形成与发生规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
37.徐茂其,坡地灾害与重庆城市建设,重庆环境科学,1997
38.陈云峰,近20年我国气象灾害损失的初步分析,气象,2010/02
39.杨明兴,防御台风灾害和利用台风资源对策与探讨,中国防汛抗旱,2007/05
40.崔鹏,台湾“莫拉克”台风诱发山地灾害成因与启示,山地学报,2010/01
41.顾颖,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和情势分析,水利水电技术,2010/01
42.吴书明,四川特大干旱灾害成因与减灾对策,四川农业科技,2007/12
43.程晓陶,洪水管理新理念与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4.潘家铮,千秋功罪化水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5.高吉喜,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评价,环境科学研究,2004
46.田国珍,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灾害学,2006
47.张万宗,洪水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洪泛区管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3
48.时小军,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年 05期
49.吴涛,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6-07-10
50.任美锷,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近3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及2030年上升量预测,地
理学报,1993-10
51.许世远,沿海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地理学报,2006.02
52.李加林,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研究——以江苏沿海低地为例,地理科学,200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