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史 第五章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
中国华侨发展史

中国华侨发展史华侨是指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经济合作的桥梁。
中国华侨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古代华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中国开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随着中国的经济繁荣,越来越多的商人和使者出海,寻求商机和开拓市场。
这些早期华侨在海外建立了商会、宗祠和学校,维护着华人的权益,同时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中国的华侨数量逐渐增加。
他们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这些华侨以经商为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并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近代以来,华侨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19世纪末,中国遭遇了列强入侵和内外交困的局面,许多中国人选择离开祖国,到海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这一时期,华侨的数量和分布出现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活跃在东南亚地区,还逐渐扩展到欧美等地。
华侨们在海外建立了商业帝国和社会组织,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华侨们纷纷回国参与革命活动。
他们积极捐款捐物,支持革命军队,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的几十年间,华侨们继续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华侨们也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为中国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创新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华侨们也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社会事务,为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华侨们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他们不仅是中国和海外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桥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华侨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华侨的历史贡献

华侨的历史贡献
华侨是指居住在外国的华人,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以下是一些华侨在历史上的贡献:
●经济贡献:
华侨在世界各地的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商业、贸易和投资活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华侨的商业天赋和创业精神使他们在许多国家的商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化交流:
华侨在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他们在文学、艺术、音乐和传媒等方面的表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文明的互相理解搭建了桥梁。
●教育事业:
许多华侨在各国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们支持学校、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奖学金,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
●科技创新:
一些华侨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们在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社会慈善:
许多华侨通过慈善事业回馈社会。
他们捐资助学、设立医疗机构、支持灾区救援等,为社会福祉和人道主义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对国际关系的促进:
华侨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政治参与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们在不同国家建立的社团和组织,有助于增进国家之间的友谊,推动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
这些贡献表明华侨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球社会的多元性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节华侨的贡献

华侨的贡献梅州的华侨,在华侨历史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了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等优良传统,为祖国、家乡,为侨居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广大华侨在侨居国遵规守法,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当地人民团结友爱,同甘苦、共命运,共同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甚至和当地人民一起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不怕流血牺牲,并对侨居国的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侨居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梅州华侨身在异乡,心系祖国,对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鼎力支持。
不论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一、支持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和拥护。
1905年7月底,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年冬,孙中山派他的老战友、梅州籍华侨谢逸桥、温靖侯、姚雨平返国,在潮州、嘉应州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1906年春,谢逸桥等回到梅县松口,与嘉应属各县有声望的人士如五华县的张谷山、李济民,兴宁县的肖惠长,平远县的林鲁传,蕉岭县的丘逢甲等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在各县建立同盟会,会员达几千人。
还在松口创办了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的“体育会”。
1911年3月29日广州黄花岗起义时,梅州各县参加起义的同盟会员有3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体育会结业的师生。
蕉岭归侨林修明、梅县归侨郭典三等在起义中壮烈牺牲。
武昌起义后,梅县归侨温种远、李思堂等同盟会员组织300余人的武装,于11月10日光复梅州。
在辛亥革命中,不少梅州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裔慷慨捐资。
平远县旅马来亚侨领姚德胜捐巨款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特颁发一等“嘉禾勋章”以资奖励。
梅县旅印尼侨领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及张映堂、梁密庵,马来亚侨领谢梦池等,均献巨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梁密庵在广州起义急需用款时,毅然将其父所存巨款捐献出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持给梁颁发“旌义状”嘉奖。
有哪些爱国的华人华侨的事迹

有哪些爱国的华人华侨的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有哪些爱国的华人华侨的事迹有哪些爱国的华人华侨的事迹6篇好奇开朗的力量,不断探索世界不同的可能性。
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侨对祖国的经济支援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华侨与抗战的研究高潮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20年来,在国内各大
报刊上发表的对抗战时期华侨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还有相关的专著和资料专辑。 从宏观上对华侨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进行研究的有:黄慰慈、许肖生的《华
(一)早期的南洋华侨社会 所谓的南洋华侨系指旅居于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当时称英属 马来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与“东南亚华侨”的概念基本同 义。由于地域相邻、便于移民的关系,早在1740年前后,这一地区就已经有了华人群体, 形成了早期的南洋华侨社会。历经两百年的艰难发展,至本世纪30年代初,南洋地区的 华侨人口超过了700万,成为世界上华侨人数最多的一个地区。其中,暹罗(泰国)的 华侨数量为250万、荷属东印度(印尼)‘为123万、马来亚及新加坡271万、越南38万、 菲律宾11万、缅甸24万、英属北婆罗州8万。…早期移居南洋的华侨,多半是出于谋生的 需要,且以单身男性为主,他们的父母及妻子儿女都在祖籍地,因此,他们与祖籍地的 联系密不可分。往往是赚了钱寄回家里,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清朝末年,中国社会正处 于历史的变革时期,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和派别纷纷把海外华侨作为争取的对象。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先后以新马作为基地,宣传自己的 政治主张,争取华侨的支持。这一过程中,唤起了华侨对国内政治形势的关注,也促进 了华侨民族意识的觉醒。早期的华侨社会,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风俗习惯以及民族 特性上,都与祖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建立了各种独立于当地土著社会之外的社 团组织,以及华人学校,向华侨子弟传授传统的中国文化。这些活动无疑保留并继承了 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华侨与祖国的文化联系。华侨还经常会利用返乡祭 祖,会亲访友等方式,不仅加强华侨之间的联系,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感。正是由于华侨与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密切,抗日战争时期华侨 才能与祖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敌。
浅析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

浅析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持胡茹叶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华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们用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不仅在精神舆论上声援祖国抗战,而且捐资捐物支持祖国抗战,甚至用热血和生命献身祖国的抗战事业。
这些支持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华侨 祖国抗战 爱国一、华侨全力支持祖国抗战的原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一直把爱国主义作为优良的传统,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下来。
华侨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殊群体,他的形成是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华侨虽然到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最终还是要争取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一旦亲友蒙难,祖国蒙羞,他们的乡土意识便会自然而然地与祖国民族意识紧密的结合起来,升华到爱国和救国的高度。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毫无人性的侵略中国,国土被蹂躏,同胞被屠杀,触目惊心的事实,使华侨忍无可忍了。
菲律宾华侨曾说:“我们虽身处异处,但最关心祖国的抗战进程,热望着中华民族的黎明早日争取到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亡国,华侨必为无“根”之人,必然会被视为“劣等”侨民而备受凌辱和欺压。
于是长期积聚在华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终于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爱国侨领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
海外华人华侨人数众多,居住分散,长期以来,华侨在不同的地区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团体,而各团体的领导人,都是由当地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地位较高的华侨担任。
这些领导人不仅是著名的爱国人士,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在抗日救亡的运动过程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分散的华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华侨爱国团体。
全部的爱国侨领们,随时随刻身体力行,作表率作用。
南侨总会的主席陈嘉庚,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只一心想着赚钱,而不关心祖国的兴衰存亡,如果国家没了,赚再多的钱也是没有用的。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率先行动,每个月都捐2000元来支持祖国抗战。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

南洋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多年间,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海外华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时间之长、力量之强、影响之巨,都是空前的。
他们同祖国人民风雨同舟,前赴后继,“爱国精神,见重环宇”,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
一、声讨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随后又在上海燃起侵华战火,爆发了淞沪之战。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难关头,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十九路军抗战,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当局“息内争、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急,从而揭开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后,海外侨胞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救国浪潮。
广大侨胞纷纷举行集会,发表宣言和通电,誓作北平学生的坚强后盾,愿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承担救亡的重任,“亡国之危机一时未除,救国之运动一日不止。
”这既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又是对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强有力的声援。
二、无私捐款支援前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侨救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救国团体,如:“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相继成立。
抗战期间共有华侨团体约3500多个。
它们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线,走向联合,将千百万华侨组织起来,汇成一股抗日的洪流。
抗战期间,为祖国抗战捐款的华侨有40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世界华侨人口的一半左右,遍及亚洲、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华侨的家家户户。
广大侨胞抱着“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止,则后方之急需一日不能停”的决心,上至工商巨贾,下至贫民、乞丐,各阶层人士以义捐、义演、义卖等各种形式慷慨捐款,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

追忆华侨的抗日斗争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约800万人。
散居于世界的五大洲的华侨,以居住于东南亚的华侨数量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社会影响力最大。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爱国心。
当日本侵略者大举侵华、祖国面临危亡时,他们一致奋起,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成为海外抗日救国主力军之一。
华侨抗日斗争历史可以上溯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他们以抵制日货等形式,声援祖国的抗日行动。
1925年5月的“五卅”惨案、1928年5月的“济南惨案”、1931年7月的“万宝山事件”,日本每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制造惨案,华侨总是奋力抗击。
“九一八”事变之后,拥有爱国光荣传统的华侨,在集合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中,很快成为东南亚华侨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新加坡闽侨许春草在厦门组织了国内第一个公开的抗日群众组织——厦门抗日救国会,紧接着又组织了闽南22县抗日团体联合会,在华侨最重要祖籍地闽南掀起了抗日救国风暴。
由华侨李清泉领导的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立即通电国内当局及有关部门,呼吁“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请求海外侨胞为支援祖国抗日筹集捐输,抵制日货。
9月23日,马尼拉各侨团联合召开大会,共同成立了救国会,当即募集了20万元捐助东北抗日军将士。
同年11月26日,在李清泉、杨启泰、王泉笙、桂华山等一批闽侨领袖领导下,全菲163个侨团云集马尼拉,举行更大规模的华侨救国大会,发表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责任宣言,通电南京政府要求以武力收复失地,同时成立了全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制订了抵制日货大纲等。
缅甸闽侨于“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即召开职员大会,与会华侨一致决议“为‘九一八’案电请国民政府切实筹备抵抗案”和“发表宣言唤起侨胞努力共谋对待案”。
华侨领衔成立“缅甸华侨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华侨登高疾呼,领衔创立了东南亚各国最主要的抗日救国团体,成为当地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一、华侨对侨居国经济的贡献(一)、对马来西亚橡胶业和锡矿业的贡献马来亚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877年开始引种到马来西亚。
19世纪90年代,华侨林文庆(“橡胶种植之父”)和陈齐贤(“橡胶艺祖”)合资开始商业性种植,取得很大成功。
1906年,陈嘉庚开始涉足橡胶种植,1925年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
马来亚橡胶业的四大功臣都是华侨——黎德利、林文庆、陈齐贤、陈嘉庚;后起之秀有陈六使、李光前等。
1920年占世界橡胶总产量的50%。
是马来亚出口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在输出总额中占50%左右。
橡胶业的发展,促进了马来亚社会经济的繁荣。
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但英国人染指后,对华侨橡胶业实施吞并,华侨在橡胶业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锡矿业。
19世纪初,华侨开始开发马来亚锡矿,经过长期艰苦的采掘,形成了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等主要矿区。
(二)、农业与传播农业技术新加坡在开发前是荒岛,华侨进入后变成新兴城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经过华侨开垦,经济日益繁荣;菲律宾华侨开辟荒野,种植稻米、蓝靛、椰子、烟草;华侨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的沼泽地变为良田,等等。
最值得记述的是黄乃裳开发马来亚的诗巫和华工开发加州西部。
诗巫改名为“新福州”,今天成了马来西亚第三省的首府。
美国加州西北部原是大片涝洼地,但土质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19世纪50年代起,华工受雇于白人农场主,华工用修筑堤堰的办法建成一块块平地,再在新开垦的土地播种,这个工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到1877年底,华工已开垦500多万英亩土地,适合种小麦、水果和蔬菜。
土地价格因此从开垦前每英亩1—3美元猛增到每英亩100—200美元。
加州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农场,被称为“北美的面包篮”。
东南亚原有的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技术落后。
华侨南来后,逐渐将中国较为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传给土著人,使这里的水稻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华侨多以经营种植蔬菜、出售水果为业。
由华侨引进到东南亚的水果:李、梨、柚、荔枝、龙眼、肉桂、柑桔、枇杷等;蔬菜:白菜、韭菜、芹菜、肉豆、芥菜、菜豆等。
华侨还将甘蔗、茶叶等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技术传播到东南亚。
19世纪时,华侨进入烟草和橡胶种植领域,取得很大成功。
此外,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耙、水车、水磨等介绍到东南亚,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
在美洲,华侨“教会了他们主人怎样耕种,收获果园和花园里的果实”。
19世纪70—80年代,加州华侨所产的花生被誉为“最好吃的花生”。
1891—1892年间,华侨在奥兰治县种植芹菜出售,最先使其成为赢利商品。
80年代,华侨刘金缵先后在马萨诸塞州和佛罗里达州采用人工传授花粉的方法改良果树品种,包括草莓、无核葡萄、桃子、西红柿、香柚、杨梅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橙子。
他的果树栽培技术在美国各地推广,1911年荣获美国农业发展部颁发的威尔特奖,被誉为“植物魔术师”。
华工还带去新的耕作方法及多种作物的杂交育种法,如,华侨桂琼斯在20世纪培育了新的稻米育种法。
(三)、美国、加拿大铁路建设中的贡献1862年,美国国会立法决定修筑横贯美国大陆中部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
铁路有两部分组成,东部为联合太平洋铁路,西部为中央太平洋铁路。
东部689英里,地势平坦;西部1800英里,地势复杂,有崇山峻岭、沙漠等恶劣地段,主要由华工修筑。
在“合恩角”和塞拉山脉地段,华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亡率达10%。
该铁路原计划14年建成,华工只用了7年,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一大奇迹。
当时,华工月工资最高才35美元,食宿自理,而白人月工资有45元,资方要负责食宿,相当于60多美元。
美国铁路老板因此赚到了6300多万美元利润。
1869年5月10日,东、西两线接轨,铁路大动脉宣告完工。
这条铁路建成后,促进了美国东西部的运输,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64年,内华达州建州100周年,将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一些地方也建碑表彰华工功绩。
美国华工还在南太平洋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作出贡献。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878年决定修筑,东起蒙特里尔,西至温哥华,全长3800余公里,是加拿大第一条大陆铁路。
在最艰巨和危险地段工作的是华工,一部分来自美国的筑路工人,一部分来自香港,但工资只有白人的60%。
1885年,铁路全部完工,华工随即失业。
(四)开发南非金矿二、华侨对侨居国社会的贡献(一)、古巴独立战争中的华侨1868年10月10日,古巴东部爆发了反西班牙统治的武装起义,从此开始了古巴历史上的第一次解放战争。
最早参加起义的是曼萨尼略的华工,卡马圭城、拉斯维利亚省、马坦萨斯省的华工也先后加入起义队伍,涌现出黄迪斯、坦克雷多、安东尼奥·莫雷罗、何塞宽、王森、谢安、兰傅金、何塞布等有名的华籍官兵。
1895年2月24日,古巴第二次解放战争在奥连特省爆发,在何塞·马蒂领导下,华侨官兵英勇善战。
一些华侨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粮食、药品、衣服等)支援解放军,为古巴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华侨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美军攻占马尼拉,并建立美国军政府。
菲律宾革命领导人埃米里奥·阿吉纳多宣布成立菲律宾共和国,并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英勇斗争。
在“反西抗美”战争期间,华侨与菲律宾人民同甘共苦,有的组成“华侨义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菲律宾革命战争。
著名的有华侨将军刘亨赙,从步兵中尉一直晋升到准将,并先后为革命政府募集几十万比索的资金;华侨罗曼·王彬(1847—1912)曾以大量钱、财、物支持革命,并一度入狱。
1915年,马尼拉市议会通过决议,将沙克里斯蒂亚街改为王彬街。
(三)、华侨与十月革命1918—1922年俄国国内战争年代,共有几十个中国志愿人员支队,他们主要来自东北、山东、河北和浙江农村。
在远东,有一支600多人的中俄混合游击队,中国人占3/4,主要打击日军和白匪。
1918年8月,以共产党员包吉山为队长的中国赤卫支队,参加了北高加索的革命斗争,立下了战功。
1919年初,整编为中国营,约有500名战士,在以后的突围战中屡立战功。
(三)、华侨与反法西斯战争东南亚华侨直接组织游击队,在侨居地进行抵抗,配合盟军作战;美洲华侨纷纷参加盟国军队,在欧亚大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欧洲华侨海员和工人则参加反纳粹斗争。
无数华侨为捍卫人类的和平和正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 东南亚:(1)马来亚和新加坡:日军在1941年12月和1942年1月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
华侨纷纷组织起来,协助英军作战。
在陈嘉庚主持下,1941年12月30日成立了星洲华侨抗战动员总会,下设总务部、保卫部、劳工服务部、民兵武装部和宣传股。
民兵武装部组织了星华义勇队,一周内有3000多人报名,后发展到1万人。
在英军撤退后,进行了新加坡保卫战。
(2)菲律宾:1942年5月,菲律宾全境沦陷。
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于1943年3月29日成立,有许多华侨加入。
华侨在各地建立抗日武装,主要有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也称48支队),他们组织游击队员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朱德《论抗日游击战争》,学习新四军、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成立菲律宾最大的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
华支成立初,只有一支短枪、两杖手榴弹和一支枪托被烧坏的步枪。
3个月后,由成立初的52人发展到全副武装的78人。
1943年1月,在阿拉悦山脚下,华支一个排伏击日100多人,打死日军30多人。
1943年3月,华支与5000多日军周旋4天,最后成功突围,无一损伤。
1945年1月31日,“华支”成员攻入内湖省罗斯万口牛示社集中营,成功解救被囚美国侨民2100多名。
2月3日,“华支”首先攻入马尼拉市区。
一位美国军官“如果没有华侨游击队的配合,美军就要多花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占领马尼拉,而且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3)印度尼西亚:日占期间,印尼华侨也积极开展地下抵抗斗争。
在爪哇地区,最大的抗日组织是“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苏门答腊的华侨青年在1942年5月组织了“华侨抗日协会”,11月和其他团体联合组成“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
2美洲(1)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美国华侨应征入伍,美国官方统计,仅陆军中有华侨1.3万人,华人服役占当时华侨男性总数1/5以上。
美国空军第14地勤大队士兵几乎全是华侨。
不少华侨参加了民防义勇军组织,妇女也参加战时各项救助工作。
还认购公债和捐款。
(2)加拿大:华侨有500人入伍,认购“胜利公债”1000万元,平均每人220元,维多利亚市的华侨平均每人认购近500元。
3欧洲法国:华侨400多人主动为法国战时服务;德国200多华侨海员拒绝为德国工作,很多华侨离德返国。
1940年,德国占领欧洲大陆后,华侨抗日救国活动转入地下。
诺曼底登陆战中,华侨牺牲者约600—700人,占从军总数5%以上。
联军攻入罗马,最先驾车入城者是华侨。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哪里,哪里的华侨就拿起武器,协同当地人民一同抗击敌人,浴血保卫自己的第二故乡。
三、侨对祖国的贡献(一)、与辛亥革命(1)参与组织: 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有20多名华侨参加(商人、农场主、店员、教师、翻译、工人、厨师、裁缝等)。
该会成立后,广州、横滨、台湾、河内、旧金山、南非等地成立分会。
据统计,同盟会成立前,兴中会300多会员中,华侨占219人。
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在国外的组织纷纷建立(越南西贡、新加坡、槟榔屿、吉隆坡、马六甲、沙捞越等地)。
1908年在新加坡建立南洋支部,后移到槟榔屿。
1910年在旧金山成立美洲支部,有15个分会;在欧洲、澳洲、非洲也有相应组织。
各地同盟会在宣传革命、准备武装起义和筹集革命经费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参与革命宣传:革命派在海外的报纸主要有《民报》、檀香山《自由新报》(1908,卢信)、旧金山《美洲少年周报》(李是男、温雄飞等,后改为《少年中国晨报》)、加拿大《大汉日报》(冯自由)、新加坡《图南日报》、槟榔屿《光华日报》、曼谷《暹华日报》、仰光《觉民日报》、爪哇《前锋报》等,都是华侨倡办。
另外还创办许多书报社,宣传革命,联络侨胞。
(3)经济上支持革命: 1894—1912年分四个时期:A 1894—1905年,檀香山华侨首先作出贡献,华侨捐助款数总共3.2万港元。
B 1905—1908年河口起义,南洋华侨贡献最大,华侨捐款数量比第一阶段大为增加。
1907年孙中山在西贡的一次演讲就筹集了3.5万元。
C 1908—1911年黄花岗起义,为筹划黄花岗起义,各地华侨共募捐18.7万。
D 黄花岗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各地华侨掀起捐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