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洪灾害特征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
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本文将分析洪涝灾害的历史事件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涝灾害。
一、历史事件1. 1954年黄河大洪水1954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黄河及其支流洪水泛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
据报道,灾害导致了2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产和生活。
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以及过于密集的人口和畜牧业活动。
2. 1998年长江洪水1998年夏季,中国南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的灾害最为严重。
长江沿岸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城市被淹没,农田被毁,牲畜失去。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
3. 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5年9月,新奥尔良遭遇了一场大型飓风,引起了城市内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该地区。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近2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温度升高。
此外,城市内的规划和建设也导致了泛滥的灾害。
二、特征分析1. 天气变化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异常,比如暴雨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但其共同特征是大量降水和极端的气温。
2. 人口密集度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往往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城市和农村,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和大量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洪涝灾害。
3.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干枯,以及近海区面临水位上升的风险。
此外,过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能会增加水泛滥的风险,因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水流通的路线也会逐渐减少。
4.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
人类活动,如河流治理和灌溉,也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
2014年中国山洪灾害特点及防御对策

2014年中国山洪灾害特点及防御对策作者:马美红何秉顺刘启涂勇李青常清睿李存磊来源:《人民黄河》2017年第09期摘要:随着中国对山洪灾害防御力度的加大,新的防御形势下山洪灾害特点呈现出新的变化,并在开展实际项目建设中出现了新问题。
基于全国山洪灾害项目组统计的2014年中国山洪灾害事件相关数据,分析了2014年中国山洪灾害的特点,即灾害发生时间早,中型灾害、泥石流灾情重,区域性差异显著,房屋倒塌致死明显等。
结合2014年中国防御山洪灾害事件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发挥的实际效益,总结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成效。
针对目前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预警预报精度待提高、运行维护经费需保障、法律法规待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科研、多措施保障建设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对策;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中国;2014年1引言中国山洪灾害具有分布广、突发性强、损失严重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仅2010年8月甘肃舟曲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便造成1765人死亡、失踪。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力度,2002年开始编制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于2006年得到国务院批复。
经过2009年全国开展103个试点县防御建设,2010-2015年对全国2 058个县进行长达6 a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在汛期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作用。
笔者基于中国山洪灾害建设及发挥的作用情况,分析了中国2014年山洪灾害特点以及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目前开展的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2山洪灾害情况及特点2.1基本概况2014年中国汛期平均降水量为320.1 mm,南方降水偏多,28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北方虽然降水少,但黄河流域9月降雨量较年均值偏多114.8%,导致山洪灾害频发。
全国共发生158起有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山洪灾害事件,造成325人死亡,涉及20个省(区、市)。
山洪灾害知识

山洪灾害知识山洪的分类按其成因,山洪可分为如下类型:暴雨型山洪、融雪型山洪、冰川融化型山洪、拦洪设施溃水型山洪。
由前面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引起的称混合山洪。
山洪灾害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损坏、坏境破坏等。
(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2)滑坡:土体,岩体或斜坡上的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动形成滑坡。
滑坡发生时,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落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山体中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山体称山崩。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山洪灾害特点(1)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特别是主汛期。
在我省主要发生在7–9月份。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位于暴雨中心区的山丘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爆发,形成山洪灾害。
(3)来势迅猛,成灾快。
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几个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常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倒人亡的悲剧发生。
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1)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他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如紫色砂页岩、泥质岩、红砂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既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就形成山洪灾害。
1949年全国性洪涝雨洪特征

Fig,1 station The flood hydrograph of the
On
100m3/s,7
月23日出现第二次洪峰,洪峰流量57 700m3/s。宜昌
Wuzhou and 1949
the
Xijiang
river in
1915
比较得知,梧州站1949年洪水的洪峰流量和短时 段洪量小于1915年。但7d、15d、30d洪量均大于1915 年。从洪水过程来看,1915年洪水分别在7月、8月出 现两次洪峰,1949年洪水为单峰型洪水。根据调查洪水 资料,1915年是珠江流域近200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对珠江流域而言.1949年洪水主要来自西江。而 1915年洪水为流域性洪水,除西江外,北江、东江也同 时发生了大洪水。
2.1.1洪水过程
l/lln。其间有两次强降水过程,第一次为7月2。6
日,雨区主要位于岷江中下游和沱江、涪江流域,暴雨 强度很大,峨嵋山站7月2 Et雨量105.2mm,成都、紫 坪铺站7月3日雨量分别为230.3mm、139.Omm,江油 站7月2—4日3d雨量294.1mm:第二次暴雨发生在7 月11~18日,雨区依然停滞在岷、沱江中下游,乐山站 7月11日雨量101.8mm。雅安站7月12日雨量 119.9mm,名山站7月14日雨量132.Omm,紫坪铺站7 月16日雨量178.4mm。成都站7月15。16日2d雨量
份各大支流普遍发生大洪水,形成全流域性大洪水。
2.2.1
洪水过程及峰量特征 5、6月雨带长期停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频
繁,鄱阳湖、洞庭湖各水系普遍出现连续多峰的洪水过
程,如资水自5月中旬开始至6月,连续出现5次洪峰 (见图2)。江湖水位高涨,根据调查洪水资料,6月17 日赣江南昌八一桥达到最高水位23.68m。7月4日九 江洪水位达21.09m。洞庭湖四水干支流有80个河段 发生洪水,集中出现在6月6~11日,洪峰流量重现期 一般为10—30年一遇。
引发山洪的降水特征及动态阈值研究

引言我国山洪灾害呈多发、易发、频发、重发的特点。
国内有关山洪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理统计法和历史灾害分析法方面,如陈桂亚和袁雅鸣(2006)、王仁乔等(2006)、孟玉婧等(2019)采用“统计归纳法”对区域临界雨量进行研究;张玉龙等(2007)用内插法推求无资料地区的临界雨量;叶勇等(2008)、樊建勇等(2012)用流量反推法估算山洪临界雨量;张世才等(2007)对几种山洪预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产流分析法确定临界雨量较为合理;曲晓波等(2010)、张亚萍等(2013)从气象成因角度对典型山洪过程进行了分狄靖月,许凤雯,包红军,等.2021.引发山洪的降水特征及动态阈值研究[J].暴雨灾害,40(6):655-663DI Jingyue,XU Fengwen,BAO Hongjun,et al.2021.Research on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ritical thresholds of flash flood disasters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40(6):655-663引发山洪的降水特征及动态阈值研究狄靖月1,2,许凤雯1,2,包红军1,2,徐成鹏1,2,张国平3(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2.中国气象局-河海大学水文气象研究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1;3.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100081)摘要: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重要因素。
本文应用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全国山洪灾害数据、土壤含水量数据及历史降水量数据,分析全国及典型区域(云、贵、川、渝)的山洪灾害及暴雨时空演变特征,初步探讨了基于灾害前期1h、6h、12h 及24h 的降水与山洪灾害的关系,研究山区流域的暴雨特征及引发灾害的静态阈值计算方法,同时,结合灾害前期不同时段土壤含水量特征,以10~50cm 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推求雨量动态阈值,建立了山洪灾害动态降水阈值推求方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概述

一、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6.10”特大山洪灾害
3、教训与反思
教训之三,中心小学一直没有迁出低洼地。沙兰镇中心 小学始建于1916年,过去沙兰镇中心小学与中学均处于 镇里的低洼地带,而且中学地势比中心小学还低1米。 1989年两所学校都曾进过水,小学进水10厘米左右,中 学进水达1米深。为此,宁安市和沙兰镇政府曾筹划将 两所学校同时迁出洼地。在争取国家支持后和全乡集资 等对中学进行了异地新建,而中心小学由于筹集资金困 难,加上学校地处镇中心,教师上班和学生上学方便, 群众不愿迁移,致使这一计划没有落实。2002年省里拨 款74万元,地方筹资3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翻修,垫高 了操场,但一直没有迁出低洼地。除上述因素,也有政 府决策不坚决问题,致使存在巨大隐患,成为这次灾害 发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一部分、洪水和洪水灾害 第二部分、防洪法立法概述 第三部分、防洪法的法律规定
第一部分 洪水和洪水灾害
二、1975年8月河南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
3、应对措施
“75.8”特大洪水灾害后,有关单位对“75.8”特 大暴雨洪水进行了实地调查,开展了全国主要 江河历史洪水调查和洪水发生条件及其规律等 多项分析研究;对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设 计标准等规程进行了研究、修订;对防洪标准 低、工程质量差、度汛安全有问题的水库,分 批分期进行除险加固。同时,在防汛通讯、水 文测报、洪水调度和防洪管理等方面,都采取 了相应的措施,使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相结合的防洪体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提 高对洪水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把科技防治洪 水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1975年8月河南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
2、原因分析
第三,重兴利、轻除害,没有应对超标准洪水的 紧急措施,是水库管理调度运用方面的一大教 训。在当时片面夸大群众性水利工程蓄水作用 的“左”倾思想指导下,强调水库蓄水兴利作 用,重灌溉,轻防洪、除害。8月5日板桥水库 失事前,水位比规定水位高出1.18米,超蓄3200 万立方米,虽然超蓄水量只占整个来洪量的5%, 不是造成水库溃坝的决定性因素,但反映出水 库调度运用方面的错误指导思想。而当时大型 水库每年防汛经费只有几千元,主要用作线路 维修和报汛经费,没有备用通讯工具和备用电
关于历史上洪灾的记载

关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洪灾的记录大洪水的传说和早期的水灾记载我国最早的洪水灾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相传那时大水经年不退。
《孟子》一书说,尧的时候,“洪水橫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于是出现了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最后禹治水成功,把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折。
考古研究证实,龙山文化时期的王城岗遗址,其西城被山洪冲毁,城内冲沟以及城墙基槽被洪水冲毁的痕迹十分明显,东城则被五渡河暴涨的洪水冲毁。
地处河南省北部的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属龙山文化末期,也是毁于一场洪水。
商代时,出现了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城市水灾。
商的都城在黄河附近,自成汤以后,商都曾多次搬迁,据说就是为了躲避黄河洪水。
《尚书》还记载说,商的都城耿曾经被河水冲毁,灾害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国语》《竹书纪年》等古籍中也多次记载有商的官吏为治水而献身的事迹,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有不少祭祀河神,卜问水灾的文字,说明商代由于城市的出现,人口增加,水灾的破坏性加剧了。
大约自东周以后,《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史书陆续有一些“大水”的记载,透露出一些早期水灾信息。
如公元前711年“秋,大水”;公元前687年“秋,大水,无麦苗”,记载了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公元前670年和公元前669年,鲁国连续大水,举行大规模击鼓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保佑。
与鲁国邻近的宋国和郑国也有水灾,如公元前683年,“秋,宋大水”;《竹书纪年》记载,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宋大水,丹水壅不流”。
关于大水,《春秋穀梁传》解释说:“高下有水灾曰大水”,所以“大水”是非常严重的水灾。
以鲁国纪年的《春秋》所记载的水灾反映了东周时期鲁国以及邻近一些诸侯国的情况。
另外,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和洛水同时暴发洪水,冲毁周的都城成周(今洛阳)的西南角并危及王宫安全,这些都是研究我国早期水灾的宝贵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山洪灾害的基本情况
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区涉及11个设区市、94个县(市、区)、1155个乡(镇),面积88200km2,约1840万人不同程度的受到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山洪灾害的直接威胁。
从近几年洪涝灾情统计分析来看,山洪灾害仍然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以来,江西省总共发生1511次山洪灾害,累计已造成2047人死亡,损失财产455亿多。
且山洪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受灾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受灾面积60300 km2,受灾人口1027.72万人;60年代受灾面积72300 km2,受灾人口1213.28万人;70年代受灾面积55900 km2,受灾人口1046.83万人;80年代受灾面积72600 km2,受灾人口1524.13万人;90年代受灾面积88200 km2,受灾人口1840万人。
据统计,自建国以来,全省发生较严重的溪河洪水灾害平均每年都有两次。
大多数都发生在6—8月,典型的如:浮梁县在2010年6月17日到27日,全县32个乡镇(街道)556个村(居)委会全部受灾,受灾人口58.2万,转移安置群众33654人,倒塌房屋884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73.38万亩,成灾面积517.6万亩,绝收26.97万亩,毁坏耕地6.6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22亿元;畜牧业受灾3500户,倒坍损毁猪舍2.6万m2,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林业树木损毁面积1.4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水利设施损坏水库132座、堤坝86座,护岸110处、水闸86座、水电站1座,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交通设施冲毁公路662公里、桥渠106座、涵洞16道,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电力、通信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13.5万元;城市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702万元。
1、灾害类型及规模
山洪引发的灾害的类型主要有三类:①崩塌: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崩塌体巨大多数为土质,只有少量岩质;崩塌点母岩岩类多为岩浆岩,次为变质岩、混合岩。
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常会诱发崩塌。
②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③泥石流:一般为滑体与水流混合下泄,穿过狭
窄的沟岩,在沟口平缓地带呈扇形堆积。
上游形成区一带平面形态呈瓢状,两侧山坡坡度较大,流通区纵向坡度一般小于18°,堆积区为农田或村庄,坡度小于8°。
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8820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3%。
据不完全统计,因山洪灾害引起的滑坡共有1695处,泥石流212处,崩塌271处,涉及全省94个县(市、区),1155个乡、镇。
滑坡是江西省山洪引发的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占地质灾害的78%,规模以小型为主,类型以土质滑坡为主。
典型的如:莲花县山洪灾最为严重的是1982年,当年全县降水量达2403.4mm,全县滑坡、泥石流暴发点达1000多处,危害最惨烈的是三板桥山口村,山洪暴发后,一棵直径两人合围的大樟树从半山腰随滑坡滚落于319国道,民房倒塌,交通受阻,近万亩农田被毁。
1995年6月1日,全县大洪水,琴亭、升坊等乡镇发生大型的山体滑坡,冲毁水利工程112座(处),倒塌房屋456间,直接经济损失3285万元。
2、山洪灾害区域分布
山洪灾害较严重的区域一般都是在山区,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四
个暴雨中心附近:一是赣东北怀玉山区的浮梁、婺源、德兴等地;二是赣西北九岭山东侧的铜鼓、靖安、宜丰、奉新等地;三是罗霄山区的遂川、崇义、井冈山等地;四是武夷山区西侧的资溪、贵溪、宁都、石城等地。
3、山洪灾害基本特征
①突发性强、历时短。
江西省山洪灾害均是由暴雨引起的爆涨爆落的地表径流。
江西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18%,山脉分布众多,河流深切,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复杂,加上特殊条件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局部降雨。
这些条件都使得山洪灾害突发性极强。
而且山洪灾害一般都是来势迅猛,几个小时就消退。
②暴涨暴落,破坏性极大。
小流域一旦遭遇短历时大暴雨,坡面径流快速汇集,骤然形成山洪,在其快速运动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形成冲刷或沉积作用,对原有河床及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江西省降雨的季节性明显,主要分布在6月上旬到8月上旬,山洪发生98%以上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季节性与形成暴雨或大暴雨的季节性同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④区域性明显。
位于暴雨中心区的山丘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
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⑤防御难度大。
由于山洪灾害都是暴涨暴落且突发性强,这使得山洪灾害的的防御任务变得异常艰巨,这也是山洪灾害导致较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难度大主要表现在调查程度低、预报预警水平低下,应急抢险措施落实困难以及资金紧张等几个方面。
4、成因分析
江西省山洪灾害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大气降水等,人为因素主要为人工切坡、人工堆坡、植被挤占河道等。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本区、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山坡坡度大,地段的断裂带,崩塌、滑坡往往集中发育。
地形地貌:区域地貌控制着区域内山洪灾害的总体分布,微地貌则与山洪灾害的发育形成密切有关。
中低山丘陵区,山洪灾害总体比较发育,调查数据显示,丘陵区比中低山区的灾害更加发育,这是因为丘陵区人口密度大,切坡更加强烈的缘故。
岩土类型:岩土类型决定着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水理性质,山洪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江西省内混合岩、变质岩分布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岩浆岩次之,其余岩土体分布区则较少发育。
降雨:降雨是区域山洪灾害形成的最重要诱发原因。
降雨对灾害发育形成的诱发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集中强降雨形成山区河流洪水,溪河主槽过流能力差造成水位暴涨,给两岸造成人员伤亡;二是雨水漫流,侵入坡体后,在坡体内造成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增强了坡体的下滑能力;三是雨水侵入坡体所
造成的地下水托浮力,降低了滑体自重所产生的岩土抗滑摩擦阻力;四是侵入坡体的雨水渗入坡体后,使岩石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同时润滑滑动面,促使坡体的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