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合集下载

缅甸人不满中国不祭奠远征军烈士:只有钱 道德成问题

缅甸人不满中国不祭奠远征军烈士:只有钱 道德成问题

缅甸人不满中国不祭奠远征军烈士:只有钱道德成问题中国驻印军渡江进入缅北作战核心提示: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缅甸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他们并不喜欢在这个国家经商的中国人—这些人只是有钱,道德品质却很成问题。

重庆华岩寺远征军安灵仪式现场。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网站,原载于《时代周报》第217期,作者:胡非非,原题:魂兮归来仁安羌老兵回家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高唱《满江红》走出国门,抗击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庆罗汉寺,10位远征军老兵以同样悲壮的方式,迎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将士英灵回归。

5天前,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部分国共抗战将领后代到场敬献花圈。

这是除当地华侨外,第一次由中国人去缅甸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学者认为,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70多年前那场抵抗外侮的战争,就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最终赢得了胜利。

中国远征军,这是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这是一场迟到许久的纪念。

那些所有曾经为保卫今日这个繁荣强盛之国家付出过,无论是牺牲的还是健在的、有名的还是无名的、将军还是士兵,都是英雄,都值得我辈崇敬和永远铭记。

“我是(原)新一军军务处的,蒋银洲!”“我是(原)66军军部参谋处的,杨光熹!”……当两位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光已飞逝70余载。

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唯有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依旧是沸腾的。

就像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高唱《满江红》走出国门,抗击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庆罗汉寺,10位远征军老兵以同样悲壮的方式,迎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将士英灵回归。

5天前,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部分国共抗战将领后代到场敬献花圈。

这是除当地华侨外,第一次由中国人去缅甸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学者认为,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70多年前那场抵抗外侮的战争,就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最终赢得了胜利。

远征军忠魂回家

远征军忠魂回家

2011年9月13日,从缅甸寻回的19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分别沿着瑞丽畹町和腾冲猴桥口岸,回到他们为之献身的祖国,并于14日归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中。

背景音乐:《中国远征军》主题歌等待67年之后,老兵回家了2/36载有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自腾冲猴桥口岸入境3/36少先队员迎接远征军将士遗骸4/36老兵遗骨骨灰上覆盖远征军军旗,静静在车后5/36远征军战士遗骸由专人列队护送进入国殇墓园6/36安魂曲护送远征军将士遗骸入墓园,愿每一个为国捐躯的魂灵安息。

7/36为远征军将士遗骸敬献花圈8/36进入英烈祠前,身后是孙立人将军、步兵、十岁的战士和美国盟军的照片9/36图为工作人员护送远征军骨灰进入国殇墓园。

10/3686岁的远征军老兵吴正光迎接战友遗骸远征军老兵胥家强迎接战友遗骸墓园为迎接远征军忠魂归国,还特地举办了《中缅印战场影像展》,在美山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史迪威将军和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塑像志愿者为国殇墓园的每一座墓碑插上白菊寄托哀思青山埋忠骨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向中国远征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向忠魂敬献菊花。

参加“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揭幕仪式的中国远征军老各界人士献花完毕,僧人在此进行超度仪式。

碑前供奉“中国远征军全中国远征军之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19位远征军将士的英魂在游荡异邦几十载后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都是无名氏。

云南信息报记者段玉良摄吴缘捧着四伯吴其璋的遗像,因为墓址存疑,他此次未能迎来伯父的遗骸回国。

吴其璋(前右二)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时和当地朋友们合影。

吴其璋牺牲后被战友们抬下来。

美军摄影师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吴缘的大伯于1948年拍摄的吴其璋墓。

本栏图片均由家属供图2011年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

当护送着19位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过猴桥边防检查站时,那段尘封弥久的壮烈终从历史的迷雾中走进现实。

这些已经游荡异邦几十载的二战英魂,以一种生前不曾想过的方式“魂归故里”。

沉重而肃穆的仪式,祭奠一场迟到了70年的凯旋。

他们仅是长眠于海外中国军人的极小部分。

此前,他们的遗骸散落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寂寂孤冢常见于荒郊草丛,或早被夷为平地。

这是缅甸一隅中国远征军军人墓地的基本形态,也是全部情势的大抵呈现。

史料刊载,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军人几近10万人。

实际上,“让阵亡将士遗骸回国”的呼声由来已久。

及至本次19位将士“魂归故里”,是中国海外军人遗骸回归的首次,亦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由民间、学界开始酝酿至军方人士、人大代表直至政府参与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从淡忘到确定,从迷茫到铭记的再远征。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终究要回家了。

寻找吴其璋两代人的不懈接力上午10时30分,护送骨灰的车队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向腾冲。

槟榔江水轻轻呜咽,天空飘落丝丝细雨,道路两旁,行人、学生、愿者拉起“远征军忠魂归国”的横幅,肃目敬礼。

正当灵车准备驶过猴桥口岸边防检查站时,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骚动。

手扶黑色相框的吴缘老人突然拦住灵车护送人员,像一个交不出作业的孩子,急切发问:“忠魂回国了,我家的忠魂呢?”一边是即将踏入国门的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一边是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迎灵队伍,老人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知道他的人,都会恍然明白他的焦虑,并理解他的冒失。

国殇墓园对中国远征军永恒的纪念

国殇墓园对中国远征军永恒的纪念

以前对滇西抗战历史知之甚少,对远征军的了解似乎也是后来从媒体介绍陈纳德、陈香梅开始的。

去过南岳忠烈祠之后听儿子说腾冲有一个国殇墓园,是国内最大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这次有机会到腾冲在一个晴朗凉爽的上午我去了一次国殇墓园,瞻仰了抗日阵亡将士的英灵。

去国殇墓园可以了解到两段历史,一段是关于1942年缅甸沦陷后日军攻占怒江以西地区后腾冲沦陷,当地人民坚持了859天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另一段也是国殇墓园主线条记录的,是1944年为扭转国内战场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打通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127天收复腾冲的光荣历史。

在收复腾冲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直接参与腾冲战役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作出了惨重的牺牲,共阵亡将士9168名,盟军官兵19名。

此役共歼灭敌军六千余名,是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全歼入侵敌军的辉煌战例。

腾冲光复后,经当时的民国政府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提议,政府拨款,各界人士支持,组成公墓建设委员会开始筹建,并于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时落成。

从此之后,国殇墓园一直是腾冲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缅怀先烈的圣地。

国殇墓园大门。

石刻匾额上“国殇墓园”几个大字由李根源先生题写。

大门两侧是龙虎风云圆形图案。

甬道。

甬道两侧的绿地和园林里矗立着抗日英雄和当地民众英勇斗争中可歌可泣事迹的雕塑。

这尊塑像是李根源老先生。

他曾任国民政府代理总理,抗战时期是云贵监察使并亲赴抗日第一线。

他发表的《告滇西父老书》激励滇西军民奋起抗日。

张问德,腾冲沦陷后腾冲县政府县长。

1942年日军进攻滇西时当时的县长和驻军都弃城逃跑了。

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积极配合游击抗日,被腾冲老百姓称为抗日县长。

史迪威将军(左),美国陆军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

陈纳德将军(右),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

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缅印战区对日空战。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五一假期,我有幸来到龙陵县的松山抗战遗址参观。

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故事。

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与悲壮。

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松山抗战遗址位于龙陵县的松山山顶,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重要阵地。

1942 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昆明,中国远征军在松山建立防御工事,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

最终,中国远征军以牺牲近万人的代价,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昆明。

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站在松山抗战遗址的山顶,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场激战的场景。

山顶的战壕、炮台、指挥所等遗址,无不在诉说着当年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坚韧。

走在这些遗址之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先烈们的伟大。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例如,有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战士,在战斗中负伤被俘,遭受日军长时间的酷刑,仍坚决不屈。

她的英勇事迹,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忠诚。

四、结论通过参观龙陵松山抗战遗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与悲壮。

这段历史,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更加尊敬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目录(篇2)一、引言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四、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2023 年 5 月 1 日劳动节,五一假期是中国的法定假日,也是很多人出游的好时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来到了龙陵,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龙陵松山抗战遗址。

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龙陵松山抗战遗址位于中国云南省龙陵县,是二战时期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

1942 年,为了切断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通道,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并进一步侵犯中国西南边境。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滇缅公路72拐
滇 缅 公 路
第一阶段( 1941.12—1942.8 )
1、出征 当时美国为了集中精力在欧洲战场对付德国,决 定出资武装中国军队,并派出一位将军担任战区 参谋。1941年12月22日阿卡迪会议展开,英美决 定将印度、缅甸、越南从英美盟军东南亚战区划 出,与中国战区合并成为中、缅、印战区,由蒋 介石担任最高司令,美国派出约瑟夫.史迪威将军 担任战区参谋。2月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出兵缅甸 (第5军,第6军,第66军),第一次出国作战。
第一阶段( 1941.12—1942.8 )
4、败走野人山 杜聿明带着远征军败走野人山时,中国军队4万多 人,但在面临进山之后的没有粮食,疟疾、登革 热等多种疾病,历时5个月,最后出山的只剩8千 人。 小故事:当时一位老兵叫杨博方,他的一个士兵被 汽车压断了腿,但在撤退途中,被日军发现,但 当时要强渡江,还要翻越山林,为了保存其他人 的生命,受伤的士兵就不能被带走,再三谈论之 后,杨博方忍着心痛,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
4、驼峰航线
第二阶段(缅北、滇西大反攻) 1943.3—1945.3
在入缅作战失利后,蒋介石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打赢 这场战争必须拉住美国人,同时美国也考虑到要减轻太平 洋战场的压力,必须不能让中国倒下,因此为了保障中国 军需物资的供应,美国向中国急调1000架军用运输机,并 开辟了从中国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印度的驼峰航线,并 筹划反攻作战。 当时有两个作战计划,一个是以陈纳德(飞虎队)主张空 中作战计划,一个是以史迪威将军主张的陆战计划。但是 由于空运补给不足,空军出战一次,就要消耗驼峰航线6 次的运输物资,最后采取了史迪威将军的陆战计划。在此 时中国后备军力已经相当薄弱,1943年蒋介石发表了著名 的演讲,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 召青年参军。

抗战胜利日致敬抗战英雄的作文800字

抗战胜利日致敬抗战英雄的作文800字

【导语】⼋年抗战,留给我们太多伤痛的记忆,9⽉3⽇是中国⼈民抗⽇战争胜利纪念⽇。

《抗战胜利⽇致敬抗战英雄的作⽂800字》是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抗战胜利⽇致敬抗战英雄的作⽂800字 9⽉3⽇,是中国抗⽇战争胜利纪念⽇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这是中国⼈永远都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的⼀个⽇⼦。

说不忘记,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沉浸在对战争创痛的回忆之中,⽽是要从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誓同⾃⼰的敌⼈⾎战到底以求得民族独⽴的英雄⽓概中,从中华民族为⾃⽴于世界民族之林⽽团结奋战的不屈意志中,不断汲取我们今天实现伟⼤民族复兴所需要的精神养料。

中国抗⽇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程度之激烈、过程之艰难、波及⾯之⼴、影响之深远,在中华民族发展也是少有的。

站在正义⼀⽅的中国⼈民,在国际⼒量的⽀持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万众团结、不怕牺牲,与侵略者⾎战⼗四年,最终把他们赶出了⾃⼰的领⼟,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战到底的英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精神。

今天,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标奋⽃中,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仍然具有⼗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保守外国侵略者欺凌的漫长岁⽉中,⽆数仁⼈志⼠就在艰苦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民建⽴了新中国,找到了⼀条真正能够实现这⼀⽬标的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并领导中国取得经济社会的巨⼤发展,才为我们实现这⼀⽬标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与历任何⼀个时候相⽐,我们今天都是离这个⽬标最近的时候,⽤⽑泽东的话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只航船,它是⽴于⾼⼭之巅远看东⽅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轮朝⽇,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个婴⼉。

”但是,要真正完全实现这个⽬标,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很⼤的努⼒,在我们⾯前还有很多不平坦的路要⾛,还有很多艰苦的⼯作要做。

无字的墓碑-中国远征军

无字的墓碑-中国远征军

无字的墓碑:回忆我的远征军历程(1)“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也不知道这里边是葬了谁?为的是这沉静的坟前,只有一块无字的墓碑。

……这墓碑正和坟旁的白杨一样,是凄冷的受着”雨打风吹。

他,一定是生之苦痛的斗士,不信,你看那白杨还正两泪双垂……”这首《无字的墓碑》,是1945年《腾越日报》发表的一首小诗。

无字的墓碑下,是“二战”期间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那些不屈的英灵。

尤广才,正是数十万中国远征军里最普通的一员。

当年他躲过了枪林弹雨,从残酷的战场上幸运归来,却又身不由已被裹挟进大时代,身世浮”沉、颠沛流离。

无论在多艰苦的岁月里,这位倔强的山东汉子坚信自己做了一件“最光荣的事”。

也许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他走过那些艰难屈辱的日”子,而他在晚年所进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感佩不已。

90岁的尤广才现在每天要看一份英文《中国日报》,更多时间,则是在那一沓厚厚的稿”纸上用钢笔一字一画、认认真真地写着他所经历的战争以及他理解的“二战”的文稿,那些也许永远发表不了的文字,是他对自己、也是对一段历史”最深刻的一份纪念。

1944年4月的某一天,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马上飞赴缅甸前线,参加对日作战。

当时,我在54军5。

师师部任特务连连长,54军军长是方天,”下辖第14师、第5。

师和第19到币3个师,其中第14师和第5师被调到缅甸战场,能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深感自豪。

算起来,我们是中国派出的第二批远征军。

1942年春,日军进攻缅甸后,中国派遣5军、6军和66军3个军约10万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但”是由于中方和美方指挥混乱,远征军遭受重大挫折,共损失5万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于饥饿和伤寒病疫。

远征失败后,廖耀湘率领的新22”师、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退到印度,重新整编为“中国驻印军”,国内番号为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著名的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

1943年,史迪威发誓要卷土重来,重新打回缅甸,中国政府先是从国内调来胡素率领的新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资料图:9月14日,在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嘉宾为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揭幕。

护灵者手捧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的骨灰罐
工作人员在为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归葬仪式做准备
腾冲乡贤为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敬献香花果酒华夏蒙辱倭横行,炎黄汹汹讨蛮兵。

百万大军御南隅,十万碧血洒长空。

旌旗招展举国庆,势扫倭寇寰宇清。

当年遗骨星罗布,谁人晓得立奇功。

——网友为远征军阵亡老兵们所赋的诗。

诗歌末尾还附上了一句心愿:“和平年代来不易,英雄名册当永记。


[ 转自铁血社区 / ]
历史
67年前的胜利
昨日清晨,腾冲天空阴沉,时断时续的雨点打在边疆县城。

对于腾冲而言,昨日具有特别意义。

67年前的夏,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当年9月14日收复腾冲城。

1944年“焦土抗战”后,腾冲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有近五百年历史的石头古城消逝了。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腾冲古城若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可不得了。

”昨日上午9时,一位80岁的腾冲老人,在国殇园门口告诉记者。

67年后,腾冲再次与“中国远征军”紧密相连。

昨日腾冲只有一个中心——国殇园。

前日,来自密支那地区和西保、腊戌地区的19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火化后迎回到腾冲国殇园,在忠烈祠度过一夜。

[ 转自铁血社区 / ]
忠烈祠,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于右任手书“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

上午9时30分,早早赶来的群众,在忠烈祠或默哀、或双手合十三鞠躬。

葬礼
告彼诸神佑我英魂
昨日上午9时45分,老兵们的骨灰离开忠烈祠,被安葬到国殇园右侧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

来到墓地的群众默默等待着骨灰的到达。

活动的承办方搬来椅子,让来到现场的14位抗战老兵坐着等。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上午10时,在安魂曲的陪伴下,按照腾冲当地风俗,老兵的骨灰用黑伞遮着,在夹道迎接的人群注视下,被安放至墓穴。

几乎就在骨灰被放入墓穴的同时,雨点更紧了,雨水持续了1个小时,直到中午葬礼结束。

群众们撑起雨伞,让葬礼现场更显拥挤。

安葬仪式简单、庄重。

现场全体人员三鞠躬,然后诵读祭文。

祭文回顾了中国远征军的重要战役,结束语是:“怀者来归,青山葳蕤,告彼诸神,佑我英魂。

在天为干,在地为坤,永志不忘,民族昆仑。


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按照腾冲当地习俗设计,墓体下面的地宫用于归葬到此的将士遗骸。

68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资150万元,由一家企业捐资承建。

在活动广场的右侧,矗立着一尊《中国远征军》纪念雕塑。

纪念雕塑的设计者是著名设计师袁熙坤先生。

雕塑作品中的远征军战士,是一位青年,硬朗的身子披着伪装的树叶,头戴德式钢盔,手持1917年的美式步枪,服装简洁、脚蹬草鞋。

“身处战争年代,条件十分艰苦,但其目光坚定,充满了不可凌辱、神圣的表情。

”设计者介说。

追忆
[ 转自铁血社区 / ]
338张战争照片首入滇
“国家记忆”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于昨日上午10时许,在国殇园展出。

章东磐、戈叔亚、宴欢等二战研究学者,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获得的中国远征军赴缅、印对日作战纪实图片。

这些图片均是首次与云南观众见面。

展览的图片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2.3万幅照片中挑选出来的338幅。

包括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强渡怒江把日军驱逐出滇西领土、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中国的后勤补给运输公路——滇缅公路等方面的内容。

展览分为概述、肖像、战场3个区域,6个展区。

策展人章东磐在其著作《父亲的战场》中写到:“一次闲聊中,老人随口问了一句‘我家里有一些老照片,要不要看一下?’他拿出92张黑白照片。

那照片保存得真好,就像当天早上才从暗房里取出来。

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于是,这些照片又一次被‘收藏’起来了。


除了338幅战争纪实图片外,国殇园内陈列馆分为两个展厅,展出反映腾冲抗战的图表、照片87版,其中纪实照片274张最具地方特色。

助读
[ 转自铁血社区 / ]
远征军痛击日军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当年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

半年时间,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余公里,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

1942年8月,新38师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3000人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接受整编,即中国驻印军。

为了配合中
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自1943年10月,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至今仍有6万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还散落在缅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